⑴ 判决书有没有送达时限
判决书应该是没有特别规定的送达时限,但是法院判案有一个审理时限,也就专是说法院再怎么拖沓也得在其属审限内把判决书送达当事人,不然就结不了案。
民诉的审限是一审审限一般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审限为3个月,不能延长,若3个月内不能审结,转为普通程序继续审理。
二审审限一般3个月,法院审理二审民事案件一律适用普通程序,针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审限为3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针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审限为30天,不能延长。
三种情况不计入审限:
1.公告期间,即从法院在报纸上正式发出公告之日起至公告期满的时间。 2.鉴定期间,即从当事人提出书面鉴定申请至鉴定机构出具正式的鉴定结论之间的时间。
3.处理管辖问题的期间,即从当事人提出书面管辖异议至二审法院就管辖问题作出终审裁定书的时间以及处理人民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
送达按方式分可分为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
⑵ 民诉中申请回避的期限计入审限么
不计入审限的范围有明确规定,不包括申请回避的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第九条 下列期间不计入审理、执行期限: (一)刑事案件对被告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 (二)刑事案件因另行委托、指定辩护人,法院决定延期审理的,自案件宣布延期审理之日起至第十日止准备辩护的时间; (三)公诉人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建议后,合议庭同意延期审理的期间; (四)刑事案件二审期间,检察院查阅案卷超过七日后的时间; (五)因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院决定延期审理一个月之内的期间; (六)民事、行政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 (七)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 (八)民事、行政、执行案件由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 (九)中止诉讼(审理)或执行至恢复诉讼(审理)或执行的期间; (十)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或者提供执行担保后,执行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一)上级人民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二)执行中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间。 第十条 人民法院判决书宣判、裁定书宣告或者调解书送
满意请采纳
⑶ 如何理解“不计入审限期间”的情形
该条款规定的不计入审限期间的四种情形或事由,都是应当基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申请为前提。从规定的字面内容上看,并不包括法院根据案件的特殊需要依职权提起的情形。虽说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是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等的主要前提,但是法院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依职权调查事实或调取新的证据等时间,也应该列入不计入审限的期间。例如,当事人虽无争议,但其实施的民事行为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利益的情形,或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等事项的,也不能不查,甚至有些调查的事项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也应当列入不计入审限的期间。因为,法院只有通过一定的调查取证工作,才能发现及确定有无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利益的事实和相应的证据。同样,法院调查的证据也应当在“延期审理”的预备庭或庭审中交由当事人质证认可。 针对上述情形和事由的“法院决定”是否延期审理的审查决定期间是否也不计入审限期间范围呢?一般理解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法院决定同意或不予同意延期审理的情况,同意延期审理的自然有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等工作实施的期间。不予同意的则没有这些工作实施的期间,原则上也不存在不计入审限的期间。二是在审查、决定的程序上,一般应为如果审查决定的结果是不同意的,除重大、疑难案件外,合议庭审查、评议、决定即可。如果合议庭决定的结果是同意当事人申请的,还必须提出“延期审理”的“一个月之内的期间”,而后经庭长审核后报院长批准。这样,合议庭、庭长、院长的审查直至做出决定的时间,都有可能影响原开庭审理的时间,加之办案法官对当事人申请的审查、评议决定,庭长、院长审核和最后批准确定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法院决定”的期间应当不计入审限期间。 该条款在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等情形或事由时,没有限定其适用在一、二审程序上有何区别。虽然该条款规定有调取“新的证据”等,但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则》的第四十一条规定中,明确“新的证据”在一、二审程序中都会存在。因此,该条款的审限规定在一、二审程序的案件中均可以适用。
⑷ 公告送达时间包含在审限中吗
民事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第九条 下列期间不计入审理、执行期限:
(一)刑事案件对被告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
(二)刑事案件因另行委托、指定辩护人,法院决定延期审理的,自案件宣布延期审理之日起至第十日止准备辩护的时间;
(三)公诉人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建议后,合议庭同意延期审理的期间;
(四)刑事案件二审期间,检察院查阅案卷超过七日后的时间;
(五)因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院决定延期审理一个月之内的期间;
(六)民事、行政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
(七)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
(八)民事、行政、执行案件由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
(九)中止诉讼(审理)或执行至恢复诉讼(审理)或执行的期间;
(十)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或者提供执行担保后,执行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一)上级人民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二)执行中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间。
(4)送达期限计入审限么扩展阅读:
不计入审理期限的期间
第一、民事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
第二、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
第三、诉讼中止的期间。民事诉讼结案时间的确定:
1、人民法院判决书宣判、裁定书宣告或者调解书送达最后一名当事人的日期为结案时间。
2、留置送达的,以裁判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日为结案时间;
3、公告送达的,以公告刊登之日为结案时间;
4、邮寄送达的,以交邮日期为结案时间;
5、通过有关单位转交送达的,以送达回证上当事人签收的日期为结案时间。
6、如需委托宣判、送达的,委托宣判、送达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审限届满前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送达受托人民法院。受托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委托书后7日内送达。
⑸ 关于公告送达的案件审理期限
按法律规定公告期间不计算在审理期限内
,建议你还是详谈
已经回复,如果有疑问可以电话咨询。
⑹ 简易案件公告送达时间包括在审限里吗
包括在内,公告60日,简易程序三个月审结。
⑺ 延期审理的延期时间到底是否计入审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第九条下列期间不计入审理、执行期限:
(一)刑事案件对被告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
(二)刑事案件因另行委托、指定辩护人,法院决定延期审理的,自案件宣布延期审理之日起至第十日止准备辩护的时间;
(三)公诉人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建议后,合议庭同意延期审理的期间;
(四)刑事案件二审期间,检察院查阅案卷超过七日后的时间;
(五)因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院决定延期审理一个月之内的期间;
(六)民事、行政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
(七)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
(八)民事、行政、执行案件由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
(九)中止诉讼(审理)或执行至恢复诉讼(审理)或执行的期间;
(十)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或者提供执行担保后,执行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一)上级人民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二)执行中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间。
也就是说,只有上述的几条内容,延期审理是不计入审限的。
⑻ 最高院关于审限的规定第八条 案件的审理期限从立案次日起计算。
这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立案日”的理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容释》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三款之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的期限,计入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决定立案的,根据上述规定,人民法院的审查期限应计入审限。如将人民法院审查决定立案之日等同于一审刑事案件审限起算立案日,那么必将把从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至人民法院审查决定立案日的期间架空,被告人在此期间被羁押则将丧失法律依据,不利于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因此,立案日不应是人民法院审查决定立案之日,而是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之日,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至人民法院审查决定立案日的期间应计入审限。
⑼ 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案件的期限应否计算在审限内
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案件的期限不能计算在审限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回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答
第九条下列期间不计入审理、执行期限:
(一)刑事案件对被告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
(二)刑事案件因另行委托、指定辩护人,法院决定延期审理的,自案件宣布延期审理之日起至第十日止准备辩护的时间;
(三)公诉人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建议后,合议庭同意延期审理的期间;
(四)刑事案件二审期间,检察院查阅案卷超过七日后的时间;
(五)因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院决定延期审理一个月之内的期间;
(六)民事、行政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
(七)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
(八)民事、行政、执行案件由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
(九)中止诉讼(审理)或执行至恢复诉讼(审理)或执行的期间;
(十)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或者提供执行担保后,执行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一)上级人民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二)执行中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