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

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01-30 23:12:07

❶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呈现出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

❷ 新疆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2005年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66.49 万平方千米(折合24.97亿亩),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6。农用地6306.07万公顷(9.4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88%,其中,耕地406.34万公顷(6095.10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6.45%;园地35.43 万公顷(531.4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0.56%;林地677.07 万公顷(10156.0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10.74%;牧草地5116.07万公顷(76741.0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81.13%;其他农用地71.16万公顷(1067.40 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1.13%;建设用地122.07万公顷(0.18 亿亩),占0.73%,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7.63万公顷(1464.45 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9.97%;交通用地6.12万公顷(91.80 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01%;水利设施用地18.33 万公顷(274.95 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5.01%;未利用地10220.83 万公顷(15.33 亿亩),占61.39%。土地开发利用率为38.61%。人均耕地0.20公顷(3.03亩)。

第一节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

全疆土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千米,其中,北疆3918.5万公顷,约占全疆土地总面积23.54%;南疆10633.89 万公顷,约占全疆土地总面积63.87%;东疆2096.58 万公顷,约占全疆土地总面积12.59%。

一、农用地

农用地 6306.07 万公顷(9.46 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88%。北疆3236.89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1.3%;南疆2541.91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0.3%;东疆527.27 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4%,其中:

(一)耕地

总面积406.3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44%。北疆229.1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6.4%;南疆163.79 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0.31%;东疆13.3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29%。

(二)园地

总面积35.43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56%。北疆4.35 万公顷,占园地面积的12.28%;南疆27.53 万公顷,占园地面积的77.70%;东疆3.55万公顷,占园地面积的10.2%。

(三)林地

总面积 677.07 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10.74%。北疆249.16 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6.8%;南疆368.68 万公顷,占林地 面 积 的 54.48%;东 疆 59.04 万 公 顷,占 林 地 面 积的8.72%。

(四)牧草地

总面积 5116.07 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81.13%。北疆2726.83万公顷,占牧草地面积的53.3%;南疆1942.05 万公顷,占牧草地面积的 37.96%;东疆 447.19 万公顷,占牧草地面积的8.74%。

二、建设用地

总面积122.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3%。北疆48.0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9.32%;南疆52.87 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3.31%;东疆21.20 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38%。其中:

(一)居民点工矿用地

总面积 97.62 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79.97%。北疆40.93万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的41.93%;南疆36.57 万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的37.46%;东疆20.12 万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的20.61%。

(二)交通用地

总面积6.12 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01%。北疆2.9 万公顷,占交通用地面积的47.38%;南疆2.37 万公顷,占交通用地面积的 38.73%;东疆 0.85 万公顷,占交通用地面积的13.89%。

(三)水利设施用地

总面积18.33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5.02%。北疆4.17万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22.75%;南疆13.93 万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76%;东疆0.23万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1.25%。

三、未利用地

总面积 10220.83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1.39%。北疆633.61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6.20%;南疆8039.11 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78.65%;东疆1548.11 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5.15%。2005年新疆土地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详见表2-1-1和表2-1-2。

表2-1-1 2005年新疆土地利用现状

表2-1-2 新疆土地利用现状构成情况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变化

通过对1996~2005年期间全区土地资源各类用地面积调查,分析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

1996~2000年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其他地类均有增加。全区耕地总面积由1996年398.57万公顷逐年扩大,到2000年全区耕地总面积为416.40万公顷,增加耕地17.83万公顷,增加幅度为4.48%;园地面积由1996年16.46万公顷增长到2000年19.22万公顷,增加园地2.76万公顷,增加幅度为16.77%,增幅较大;林地面积由1996年640.09万公顷扩大到2000年656.41万公顷,增加林地16.32 万公顷,增加幅度为2.5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由1996年86.80万公顷增长到2000年88.68万公顷,增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9万公顷,增加幅度为2.18%。

2001~2005 年,土地利用最为明显变化的是全区耕地总面积由2001年416.40万公顷逐年减少,到2005 年末全区耕地总面积为406.34万公顷,耕地减少10.06 万公顷,减少幅度为2.42%。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则稳步增长,其中园地面积由2001年19.68万公顷增长到2005 年35.43 万公顷,增加15.75 万公顷,增加幅度为 80.03%,增幅巨大;林地面积由 2001 年的656.72万公顷扩大到2005年的677.07万公顷,增加林地20.35万公顷,增加幅度为3.1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由2001 年的88.89万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97.63万公顷,增加8.74万公顷,增加幅度为9.83%,增幅较大。

一、农用地

(一)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996~2005年,全区耕地总面积398.57万公顷扩大到406.34万公顷。其中,“九五”期间增加16.83 万公顷;“十五”减少9.06万公顷,主要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所致。

图2-1-1 1996~2005年新疆耕地变化趋势图

图2-1-2 1996~2005年新疆各区域耕地变化趋势图

1996年到2001 年南、北、东疆耕地面积均呈增长趋势,在2002年有所下降,2003 年南、北疆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东疆有缓慢的增长,2005年全疆耕地面积均有所增加。

2002 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最大特点是生态退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根据新疆土地变更数据的统计显示,耕地总面积为411.59万公顷,根据新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耕地减少去向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生态退耕面积5.3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3.6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0.36 万公顷,自然灾害毁坏耕地0.18万公顷,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在新疆减少耕地构成中分别占6.1%和38.2%。2002 年新疆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4.75 万公顷,补充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的耕地多4.21万公顷。如果不考虑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占用耕地,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003年新疆耕地面积为403.72 万公顷。耕地变化情况为:增加耕地3.94万公顷,增加来源土地整理3.06 万公顷,开发0.21万公顷,复垦0.02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0.23万公顷,其他0.42万公顷。全区减少耕地11.81 万公顷。减少的原因为:建设占用0.24万公顷,生态退耕6.19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5.31 万公顷,自然灾害损毁0.01 万公顷,其他0.06 万公顷。与2002 年相比,全区耕地净减少7.87万公顷。

2004年新疆耕地面积为402.55 万公顷。耕地变化情况为:增加耕地2.22万公顷。增加来源土地整理0.06 万公顷,开发0.85万公顷,复垦0.08 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 0.508 万公顷,其他0.72万公顷。全区减少耕地3.39 万公顷。减少的原因:建设占用0.19万公顷,生态退耕1.17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1.81 万公顷,自然灾害损毁0.006 万公顷,其他0.21 万公顷。与2003 年相比,全区耕地净减少1.17万公顷。

2005年新疆耕地面积为406.34 万公顷。耕地变化情况为:增加耕地6.01 万公顷。增加来源为:土地整理0.013 万公顷,开发1.80万公顷,复垦0.025 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1.27 万公顷,其他2.90万公顷。全区减少耕地2.22万公顷。减少的原因:建设占用0.26 万公顷,生态退耕0.43 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1.42 万公顷,自然灾害损毁0.018万公顷,其他0.09万公顷。与2004年相比,全区耕地净增加3.79万公顷。

(二)园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996~2005年,园地面积由16.46 万公顷增长到35.43 万公顷,增加18.97万公顷,增加幅度为115%,增幅巨大。

图2-1-3 1996~2005年新疆园地变化趋势

图2-1-4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园地变化趋势图

1996年到2001年南、北、东疆园地面积都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18%、25%、19.5%,全区增长幅度较大。2001 年到2005年南、北、东疆园地面积都呈高速增长趋势,尤以南疆增长最快,增长幅度分别为94.16%、17.64%、27.85%。

新疆光、热等资源的区域特殊性,利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林果产业。近几年由于市场需要,新疆园地面积呈较大幅度增长趋势,加之南疆丰富的光热资源利于发展园艺生产,大力发展环塔里木盆地的特色优质林果产业带,从而促使南疆园地面积大幅度增长。

(三)林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996~2005年,林地稳步增长,面积由640.09 万公顷扩大到677.07万公顷,增加约37 万公顷,增加幅度为5.77%。从2001年以后增幅较大。

图2-1-5 1996~2005年新疆林地变化趋势

(四)牧草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1996~2005年,草地面积由5159.60万公顷减少到的5021.58万公顷,减少138.02万公顷。但是人工草地面积由9.47万公顷增长到24.62万公顷,增加15.15万公顷,增加幅度为160%。

二、主要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建设用地总量由1996 年的108.70 万公顷增长到2005 年的122.07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九五”期间增加1.89万公顷,“十五”期间增加8.75 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1.41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1.14万公顷。

图2-1-6 1996~2005年新疆牧草地变化趋势

图2-1-7 1996~2005年新疆人工草地变化趋势

图2-1-8 1996~2005年新疆建设用地变化趋势

通过对1996~2005 年期间全区居民地与工矿用地面积调查,得到全区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面积变化趋势(见图2-1-9)。

图2-1-9 1996~2005年新疆居民地与工矿用地变化趋势图

图2-1-10 1996~2005年新疆各地居民地与工矿用地变化趋势图

1996年到2001年南、北、东疆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面积都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 2.97%,2.93%,0.43%。2001 年到2004年南、北、东疆居民地与工矿用地面积继续呈增长趋势,尤以北疆增长最快,增长幅度分别为3.95%,15.88%,6.28%。

2005年全区居民地及工矿用地总面积97.63 万公顷,其中,城市用地3.9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04%;建制镇用地4.62万公顷,占4.73%;村庄用地47.96万公顷,占49.12%。

自治区城市用地的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与1996 年相比,2005年全区城市用地为3.94万公顷,比1996 年增长11.61%。建制镇用地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居民点用地规模呈现持续平稳的上升趋势。

图2-1-11 1996~2005年新疆城市用地变化

图2-1-12 1996~2005年新疆建制镇用地变化

图2-1-13 1996~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

第三节 土地资源特点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绿洲特点

新疆具有166.4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地域辽阔,但是人类主要活动空间却集中在绿洲之上。新疆绿洲面积为12.59万平方千米,占全疆土地面积的7.56%,其中,人工绿洲面积为9.98 万平方千米,占全疆土地面积的5.99%,天然绿洲面积为2.61 万平方千米,占全疆土地面积的1.57%。

人工绿洲包括耕地、园地、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等用地组成。人工绿洲反映了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全疆社会经济活动几乎都集中在人工绿洲上进行,而人工绿洲成为新疆土地开发利用的一种独特模式。

天然绿洲包括平原河谷林、平原灌木林、平原草甸、河流、湖泊、坑矿等土地类型组成。天然绿洲状况反映了新疆土地资源利用环境的保护程度及质量的好坏,与人工绿洲唇齿相依,休戚相关。大部分人工绿洲是由对天然绿洲的开发利用演变而来,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存在着复杂的制约关系。

绿洲的质量与发展规模,最终受水资源供给的制约。新疆土地利用的绿洲利用形式是新疆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特点,正确处理天然绿洲、人工绿洲和荒漠土地的关系,合理确定人工绿洲的规模,是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特点

十分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相对稳定的绿洲灌溉农业生态条件,使新疆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客观条件。首先,灌溉农业用水有一定保证,并能根据作物生长需要适时、适量灌溉,为作物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壤养分,达到优质高产奠定了可靠基础。同时,水资源较为稳定。新疆地表水总径流量年际变差系数仅为0.13,相对变幅为38%。暖年份中,高山冻雪融化补给多,中、低山降水补给少;在冷湿年份中,中、低山降水补给多,高山区冰雪融化补给少,这样的水资源的供给规律,保证了无论在暖或冷湿年份均能使水资源发挥互相调剂与补充的作用,使水源保持基本稳定。其次,丰富的光热资源是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保证,新疆因干旱少雨、晴朗天气多、空气水分少、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量达130~150 千米/厘米2·年,仅次于青藏高原。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比国内同纬度地区多几百小时。温度的日较差大,加之灌溉有效配合,达到水热同期,植物光合作用好,干物质积累多。因此,新疆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基础。如优质的小麦、玉米、油菜、油葵、红花、花生,优质的棉花、甜菜、亚麻,优质的瓜菜、水果等。因此,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充分把握好新疆土地资源具有开发特色农业的特色。

三、具有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年平均降水为150毫米,降水量只占全国的4%。森林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广大平原为荒漠植被,土地极易沙漠化,生态环境脆弱。平原地区年大风次数多达10~20天,起沙风占全年刮风频率的15%以上,同时具有丰富的沙源,大风和扬沙为土地沙化提供了动力条件,沙化威胁相当严重。其次,新疆土地盐渍化普遍。由于干旱少雨,土壤淋溶作用弱;又由于灌溉过量及渠系输水渗漏严重,使地下水位升高,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土壤盐渍化严重。再次,新疆深处内陆,除额尔齐斯河外,新疆河流都属于内陆河,河流沿途溶解的有毒害物质只能向盆地聚集,导致土地资源的自净能力低,有毒害物质容易积累。所以,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

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显著的流域性特点

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按流域来开发利用的。新疆主要靠山区降水,并形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流向盆地,平原降水极少,绿洲、农业、生态都需灌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受水资源灌溉条件的限制而按流域分布。人类最早期从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带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古代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大多在地势平坦,水网发育、引水容易的下游地段开发。如现已深埋于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尼雅、楼兰等古绿洲,都是逐水草式的开发。随着人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水利技术的进步,筑坝、修渠、建水库,才逐步向中、上游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因而也就产生了河流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分配问题。由于上游土地开发利用过度引水,致使下游地段断流,河流缩短,湖泊干涸。如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断流,罗布泊干涸和艾比湖萎缩等,就是土地开发利用没有考虑到流域性特点。根据新疆土地利用的流域性特点的要求,土地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首先需要水资源按流域分配的统一管理做基础。因此,新疆土地开发利用需要水资源统一管理政策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配合。

第四节 新疆绿洲面积与分布

一、新疆绿洲的概念和分类

(一)绿洲的概念与分类

1.绿洲的概念

绿洲可定义为:在干旱荒漠地理环境下,拥有稳定的水源,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良好,可满足中生植物正常繁殖,适宜人类持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区。

2.绿洲的内涵

所谓“绿洲”必须同时包括以下内涵:

(1)绿洲位居干旱荒漠地区。

(2)有稳定的水源是绿洲存在的基本条件或主导因素。

(3)绿色植被是绿洲的基本特色。茂盛的植被是天然绿洲的主体景观,人工生态是人工绿洲的主体景观。

(4)绿洲应构成独特的生态地理系统。

(二)绿洲的分类

划分绿洲类型有助于人类深入研究绿洲形成演变规律,也便于人类根据不同类型的绿洲采取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和适宜的建设保护措施。

绿洲类型的划分应遵循历史演化原则、功能化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在学术界,就划分绿洲已有多种看法,并有许多共识。由于分类角度不一,可采取多层面划分。例如按人类活动的干预程度可将绿洲划分为天然绿洲、人工绿洲、半人工绿洲(或准绿洲)。按形成的时间尺度可划分为古绿洲、老绿洲、新老结合型绿洲、新绿洲。按空间尺度(规模)可划为特大型绿洲、大型绿洲、中型绿洲和小绿洲;或划分绿洲群(同一地理单元的大小许多片绿洲组成)、绿洲片(指相当规模的完整绿洲)和绿洲点(指规模较小的散小绿洲)。按社会经济主导功能划分为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工矿绿洲与牧业绿洲等。

限于资料和工作基础,按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作二级划分:天然绿洲可分为天然林草绿洲和天然湿地绿洲;人工绿洲可分为城镇、农、林、牧用绿洲和工业和矿产型绿洲。详见表2-1-3。二、新疆绿洲的面积、结构与分布

表2-1-3 新疆绿洲类型的划分

(一)新疆绿洲的范围和面积

根据绿洲的概念和绿洲的存在的基本条件,绿洲形成在荒漠区。因此在划分绿洲时,必须划分出荒漠区和非荒漠区(半湿润和湿润区),以便在荒漠区内确认绿洲的范围。详见表2-1-4。

表2-1-4 新疆荒漠区面积及区域分布 单位:万公顷

1.荒漠区范围的划分

荒漠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光热资源丰富,地表径流缺乏,地表植被稀疏或无植被覆盖,广布着沙漠、戈壁,呈荒漠景观。

2.绿洲范围的划分

绿洲是在荒漠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地理景观,有其本身的特征。可根据以下标志来划分绿洲:

(1)划分绿洲的标志:

①水是绿洲存在的基本条件,是荒漠区内凡是有丰富的水源(地下水、河流、湖泊等)的地区,能满足中生和湿生植物繁殖需要的地方,均属绿洲范围。

②灌溉农业是绿洲存在的重要标志,凡是灌溉渠道或管道控制和灌溉余水到达、能满足中生植物生长的地区。

③荒漠区内河流沿岸、湖泊周围以及沼泽地生长的乔木、灌木、草甸植被分布的地带。

④绿洲范围内的荒地(如小块沙地、盐碱地、裸土地、草地等)和弃耕地、废渠道、道路、宅基地、古迹等小于100 公顷内的土地均可以纳入绿洲范围。

⑤绿洲内地表覆盖物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园地、牧草地(人工草地和草甸草场)、林地(人工林、河谷林)、居民点(城镇、乡、村)工矿用地、渠道、水库、湖泊、坑塘及各类道路、坟地等。

(2)绿洲划分的方法和步骤:

①分别将1975年美国Land SatMSS(79 米分辨率)、2000 年Land SatTM(30米分辨率)和2005年中巴CBERS(20米分辨率)(其中喀什、伊犁、塔城3地(州)为法国Spot卫星10米分辨率)精确配准到已经转化为阿尔伯特等积圆锥投影的新疆1/25 万地形图上。

②依照绿洲划分的标志和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划分的原则,建立遥感图像上的绿洲解译标志,由两个解译人员分别独立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进行判读解译,判读一致的即可确定判读类型,不一致须在第三者重新判读的基础上取得一致后才可确定类型。

③在套核新疆分县行政界线的基础上,根据判读的各类绿洲的图斑计算各县(市)各类绿洲面积,逐级统计到地(州、市)、自治区。

3.绿洲面积的测算结果

经过本次调查,新疆1975年、2000年和2005年绿洲总面积分别为1071.99万公顷、1153.65万公顷和1259.29万公顷,分别占新疆土地面积的6.49%、6.79%和7.63%。其中,人工绿洲分别为600.23万公顷、862.14 万公顷和998.06 万公顷,天然绿洲分别为471.75万公顷、291.47万公顷和261.23万公顷。详见表2-1-5。

表2-1-5 新疆各时期绿洲面积表 单位:万公顷

4.新疆绿洲的面积变化

绿洲面积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数据,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新疆人工绿洲面积不断扩大,直到2005 年面积已达998.06 万公顷,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6.04%。与解放初相比,1949 年全疆人工绿洲面积大约为225万公顷,那么56年里扩大到4.44倍。可以看出,现代新疆人工绿洲的扩展速率还是很快的。人工绿洲面积的迅速扩展主要有赖于天山南北的大举开发,特别是北疆准噶尔盆地的开发。20世纪80 年代以前,新疆人工绿洲面积,以南疆为大;而目前,经过50多年的开发,尤其是近30年的开发,北疆人工绿洲面积已超过南疆,占全疆人工绿洲面积的49.92%,南疆退居第二位,占46.04%,东疆则只占4.04%。

新疆天然绿洲的面积为261.23 万公顷,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1.58%,占绿洲面积的20.74%。天然绿洲主要分布在南疆,有197.11万公顷,约占全疆天然绿洲面积的75.45%;北疆天然绿洲仅有62.80万公顷,占全疆天然绿洲面积的24.04%,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和伊犁地区;东疆地区天然绿洲面积为1.31万公顷,只占全疆天然绿洲面积的0.50%。

(1)新疆绿洲区域分布。

新疆绿洲面积的区域分布见表2-1-6。

由表中可以看出:

表2-1-6 新疆区域绿洲面积与比重 单位:万公顷

———从绿洲区域分布看,是南疆多于北疆,而从绿洲覆盖度(即绿洲占地总面积的比例)看,是北疆高于南疆。

———从天然绿洲情况来看,面积最大和天然绿洲覆盖度最高的地区在南疆。

———从人工绿洲情况看,北疆的面积略大于南疆,人工绿洲覆盖度也是北疆高于南疆。

(2)绿洲面积前10位县(市)的排序。

新疆绿洲面积(规模)在县(市)间差距颇大。以整体绿洲而言,面积最大的巴楚县达61.02万公顷,是绿洲面积最少的乌恰县0.22万公顷的277 倍;天然绿洲中,规模最大要数若羌县,达35.26万公顷;人工绿洲面积最大的县市,依次是沙湾县、阿克苏市、巴楚县、乌苏市、玛纳斯、奇台县、呼图壁县、额敏县、莎车县和阿瓦提县,人工绿洲规模面积最大的沙湾县44.33万公顷,是规模最小的乌恰县0.21 万公顷的211 倍。新疆绿洲面积(规模)前10位县(市)排序,详见如表2-1-7。

表2-1-7 新疆绿洲面积前10位县(市)排序 单位:万公顷

❸ 气相色谱的平衡时间长的原因是什么

柱温箱平衡时间指的其实是温度平衡,就是说,系统从柱温箱的非设定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仍然需要在设定温度状态下保持一段时间,让系统继续稳定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柱温箱的平衡时间。
一般来讲,平衡指的是系统的平衡,就是色谱系统的平衡。
因为在色谱仪刚刚开机,并加载方法后,其状态是不稳定的,要从关机状态逐渐过渡到你方法要求的状态,这个过程中不管气路系统的气压平衡,还是温度系统的温度平衡,以及检测器的信号波动,系统内部残留的一些物质逐渐挥出等等,都需要时间,这个就是系统平衡时间。
在使用角度来讲,意义有以下两点:
1,关机状态下开机,系统需要平衡,开机后立即加载方法并设定序列后,系统逐渐进入设定状态,在达到设定状态后,柱温箱显示温度虽然已经到达,但内部还是有少许的波动和不稳定,需要保持一段时间。将平衡时间设定的长一些可以有利于样品的分析。
2,对于程序升温分析方法,前一针结束后,柱温箱从高温降至低温,散热风扇高速运转,使柱温箱很快的降至初始温度,但这种快速的降温使得柱温箱内部形成了一个热量不均匀的空间。当温度降到初始温度,散热口关闭后,内部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此时基线漂移值仍然很大,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进样,下一针的基线会有很大的漂移,从而影响检测。

❹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A.具有较复杂的营养结构B.生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假如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专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属相应的变化.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尔后,猫头鹰的减少,鼠的增多,又会使蛇的数量逐渐增多.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选:D

❺ 为什么新疆的白天这么长

新疆复白天长的原因有制(主要是夏半年的白天时间长):
1、纬度高。到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纬度高,白天时间就长。
2、气候干燥。新疆地处内陆,气候相对干旱,云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小,所以白天早晨早,晚上晚,所以白天时间会长。
3、海拔高。新疆地处中国第二级阶梯,海拔高,太阳辐射量大。
4、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新疆所用的区时为我国统一的东八区时间。新疆与北京(东八区)相差30-40度的经度,相应地方时相差2-3小时。而沿用的区时却是东八区,当区时(即手表显示的时间)为20点时,而当地地方时才为17点左右,所以会发现怎么到晚上9点了,天还没黑,会觉得白天时间长。

❻ 为什么新疆日照时间长

因为新复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制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差较大,日照时间充足(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小时)。

最热月(7月),在号称“火洲”的吐鲁番平均气温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49.6℃,居全国之冠。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6)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扩展阅读

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temperatecontinentalclimate)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南部。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

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

❼ 结合新疆实际谈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新疆地处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融汇的西部边疆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把握重点,突出特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在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就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必须要紧密结合新疆的实际,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突出了新疆特色的和谐社会建设,才是有内容、有实际意义、受老百姓欢迎、有生命力的和谐社会。立足新疆区情看特色

与内地许多兄弟省市区相比,新疆无论是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从民族宗教、周边环境等方面,都凸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决定了新疆构建和谐社会的特色。

1、新疆人口资源的特点。新疆的人口资源与全国相比是很有特色的。就民族成分而言,截至2004年年底,新疆共有人口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82.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24%。由于人口构成中的民族成分较多,又呈现出宗教多样化的特色,除信仰人口达1100多万的伊斯兰教外,还同时存在信仰佛教(包括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信徒。而由于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又使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气质、生活规律、文化特色各不相同。

2、新疆文化多样的特点。新疆作为一个在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地区,在文化方面也有其独到的特色。这里除了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外,还有西方、阿拉伯等世界文化的影响;除了有历史悠久的汉文化,还有各个民族保留发展下来的各民族的文化,如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锡伯等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遗产。另外,各民族在服饰、建筑、音乐、歌曲、舞蹈、工艺美术、民族文学、饮食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3、新疆经济发展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新疆生产总值达到2604亿元,居全国第25位,居西部地区第7位,人均生产总值达13108元,居全国第13位,居西部地区第1位。但是,由于新疆地域辽阔,资源条件相差较大,以至于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从拉动经济增长最大的第二产业看,北疆占78%,南疆只占23%;从北疆、南疆、东疆所创造的GDP来看,占全疆人口总数45.1%的北疆、49.3%的南疆、5.6%的东疆,所创造的GDP分别是全疆总GDP的65.5%、27.21%和7?郾3%。北疆较发达的昌吉回族自治州2005年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567.94元,而南疆和田地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96.41元,两地的农牧民收入差达到了3271.53元。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就决定了在构建和谐新疆时必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

4、新疆社会建设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以及社会服务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远不能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需要。老百姓在看病、就业、上学、住房以及接受社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不断地提高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

5、新疆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由于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新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又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将会长期存在,我们与敌对势力的斗争也将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新疆的安全稳定就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

6、新疆所处的地缘环境的特点。新疆有5600公里的边境线,与8个国家接壤。另外,新疆境内的不少民族与周边国家的一些民族同根同源同语言同文字同宗教同生活风俗习惯,彼此有着很大的影响。新疆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具备的特色

一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切实的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公平感、正义感和满意意识不断上升的社会。王乐泉同志在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切实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年我们虽然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还有一些与各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比如各族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就业难、住房难和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又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南北疆、城乡方面的差距比较大,有不少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切身利益更加需要维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为各族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各族人民群众造福,使各族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感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得到了维护,并且由此感到满意。

二是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各族人民之间的平等感、和谐感和友爱意识与日俱增的社会。新疆是各民族人民共居的一个大家庭,新疆要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各民族人民之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大团结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全面的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坚持和完善,各族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各民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并且各族人民之间的和睦友爱与日俱进越来越好,要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和不懈的追求目标。

三是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全面的贯彻落实,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自由感、尊敬感和法治意识都得到了显著加强的社会。我们党的宗教政策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党的宗教政策还规定,宗教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的原则,必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种宗教和谐相处,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和谐相处,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和谐相处,各种宗教都要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我们才能构建起具有新疆特色的和谐社会,而有新疆特色的和谐社会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和谐社会。

四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进步,各民族人民群众之间的认同感、信任感和中华民族意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的社会。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新疆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说,各民族文化的和谐是各民族和谐乃至全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形式。我们要构建有新疆特色的和谐社会,就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和底蕴,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动力和支撑,以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五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进步,各族人民群众的敬业感、荣辱感和奉献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水平的社会。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才能不断地激发和增强各族人民的和谐意识。尤其是在现阶段,虽然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还不平衡,社会虽然在日新月异地进步,但各族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还很多,这就更需要经济又好又快地均衡发展,需要社会各项事业继续稳步推进。这样,各族人民群众才会越来越满意,他们的敬业精神才会日益增强,才会有更强烈的荣辱意识,而有了敬业精神和荣辱意识,他们的奉献意识才会自发的确立起来和迸发出来。

六是社会政治的安全稳定程度越来越高,各族人民群众自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的社会。新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说特点就是确保社会政治的稳定。没有社会政治的安全稳定,新疆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根本无从谈起。所以,要说新疆构建和谐社会的特色,保证社会政治的安全稳定是最大的特色。怎样构建有特色的和谐新疆

1、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加快南疆三地州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南北疆经济发展的差距,为新疆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才能不断促进和谐新疆建设。现在,我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却很不平衡,南北疆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资源丰富地区与资源匮乏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和距离在短期内还很难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新疆的实际出发,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抓好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区内外、国内外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局面的出现。

2、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关系各族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实惠,大都体现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上。比如衣食住行问题,上学、就业、看病问题,公正的司法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让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农牧区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要按照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的工作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努力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得民心工程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来抓,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要认真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起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不断地提高社会服务的功能,各级各类社会服务机关和部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多办富民利民的好事,扎扎实实解决好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了各族人民群众利益上的和谐,才会有人心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

3、大力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和力和信任尊重,增强和谐的意识。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对我们新疆来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就是要在各族人民群众当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对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解放军好”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同时,要大力开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文学艺术方面的水平,增加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和力、信任感和彼此尊重的意识,从而不断地提高构建和谐文化以至和谐社会的意识。

4、大力开展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为新疆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把各族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来,把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新疆作贡献。

5、大力抓好打击“三股势力”的工作,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为各族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平安环境。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新疆就无从谈起。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要确保新疆的稳定,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坚决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确保新疆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构建和谐新疆的工作也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取得不断地进步。

6、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有特色的和谐新疆,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我们要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加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要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促进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和谐新疆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按照“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党的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为构建和谐新疆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❽ 为什么新疆人长的和内地的不一样

因为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靠近中亚地区,而且新疆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也是我国维吾尔族的居住的聚集区,所以在新疆的少数民族的长相和内地人有所不同,有着独特的西域风情。

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外貌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虽然他们是黄种人,但是由于种族的形成,通婚等使他们保留了大量的白种人的血统,高鼻梁,大眼睛。维吾尔族男子体毛较发达,喜留胡须,两眼间距离较近,眼窝内陷,身材较高大,脸型多呈长方脸(国字型)、尖鼻子较多,大部分杏核眼、双眼皮较多,发色、眼色较浅,女性80%以上是双眼皮大眼睛,瓜子脸较多(甲字型),眼裂较长、鼻子尖、发色、眼色呈黄褐色。

(8)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扩展阅读: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原有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截止2014年,自治区总人口为2322.54万人。维吾尔族人口为1127.19万,占新疆人口48.53% 。汉族人口为859.51万,占新疆人口37.01%;哈萨克族人口为159.87万,占新疆人口6.88%;回族人口为105.85万,占新疆人口4.56%。

❾ 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A.能量的增减随季

A、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该选项不正版确.
B、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权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该选项不正确.
C、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但能量流动是不可反复进行的.该选项不正确.
D、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该选项正确.
故选:D

阅读全文

与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
商丘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49
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浏览:33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 浏览:10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总结简报 浏览:297
究极的妄想发明系列第2 浏览:204
Sw的证书 浏览:69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119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浏览:874
马鞍山开源驾校招聘 浏览:509
马鞍山手工活 浏览:475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总结 浏览:326
品管圈成果汇报演讲 浏览:469
千慧知识产权是什么 浏览:939
马鞍山美孚 浏览:976
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743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台帐 浏览:775
征信报告多长时间有效期 浏览:387
日立挖掘机看年限 浏览: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