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税务知识:纳税人进行税务行政诉讼需要注意什么
行政证据制度是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证据制度的总称,包括证据的形式、证据的收集、证据的提供、证据的质证、证据的审查等内容。《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第五十二条规定,行政复议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同时,人民法院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或者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其举证范围、举证期限和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并告知因正当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证据时应当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申请。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搜集证据。
证据审查,包括个别证据和全案证据两个方面。税务行政救济案件的个别证据审查判断任务是证据资格审查和证明能力审查。个别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指个别证据应达到的证明程度,包括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内容,在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中,分别规定了个别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的审查方法。证据的合法性决定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资格;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决定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明力。
税务行政救济案件的全案证据的审查任务,是审查全案证据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在实际审查过程中,主要是审查全案证据的合法性。税务行政救济案件全案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是: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全案证据审查中如发现上述任何一项不符合判断标准,则应认定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不具备合法性。
在行政复议中,《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第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定案依据: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以偷拍、偷录和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以利诱、欺诈、胁迫和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复制品;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不具备合法性、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在行政诉讼中,以下证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当事人超出取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包括原告、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或者在港澳台地区形成的没有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材料;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被当事人或其他人做过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的;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而取得的证据;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在注重取得合法证据的同时,纳税人无论采取哪一种救济手段,都应关注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除了了解我国税收法律体系,正确处理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关系外,还要了解税法适用的原则,正确判定税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解决法律纠纷。
这些原则包括:法律优位原则,即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立法的效力;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即一部新法实施后,除特殊情况外,新法实施之前人们的行为不得适用新法,而只能沿用旧法;新法优于旧法原则,即新法、旧法对同一事项有不同规定时,新法的效力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即对同一事项两部法律分别制定有一般和特别规定时,特别规定的效力高于一般规定的效力。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打破了税法效力等级的限制,即居于特别法地位级别较低的税法,其效力可以高于作为普通法的级别较高的税法;实体法从旧,程序法从新原则,即实体税法不具备溯及力,程序性税法在特定条件下具备一定的溯及力;程序法优于实体法原则,即在诉讼发生时税收程序法优于税收实体法适用;有利于纳税人原则。
㈡ 行政复议证据包括哪些
行政复议审理的证据:(2009年度教材)
税务行政复议证据包括以下七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税务行政复议程序实行举证责任制度,基本原则是,被申请人对其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但是,申请人在税务行政复议程序开始阶段负一定的举证责任。《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应当提供证明材料:(1)认为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提供曾经要求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而被申请人未履行的证明材料;(2)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提供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害的证明材料;(3_)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申请人提供证据材料的其他情形。这一证据规则同样适用于税务行政复议案件。《规则》明确,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审查复议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根据。复议机关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其他规定的要求;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复议机关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证据形成的原因;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规则》还明确,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定案依据: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当事人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税务行政复议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依据《规则》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职责所取得的有关材料,不得作为支持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此类证据材料只能作为核实案件事实之用,将复议机关所收集的材料与被申请人当初收集的证据材料进行比照、可以查明被申请人税务机关当初作出税务具体行政行为时是否有事实根据,以及证据材料是否充分。并且,在税务行政诉讼程序中,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这是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复议机构以及被申请人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实践中应当特别引起重视和贯彻执行的。
㈢ 哪些证据不得作为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定案依据
信阳市熊先生来电咨询: 最近,税务机关取消了我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资格,我公司不服,认为税务机关取消我公司一般纳税人资格没有依据,我公司准备申请行政复议。另外,税务机关针对我公司的纳税行为收集了很多材料,准备对我公司进行其他处罚。请问,在复议时,我公司能否要求将税务机关出示的文件给予撤销?他们收集的哪些材料不能作为处罚我公司的依据? 答: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的规定,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人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针对某些规定一并向复议机关提出审查,这些规定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规定;其他各级税务机关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规定。这些“规定”不包含规章。 在复议时,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定案的依据: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另外,复议机构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所形成的材料,不得作为支持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㈣ 行政机关在行政案件中的举证责任是什么
□蒋中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复议法》相继施行以来,行政诉讼、复议案件已是平常事,国土资源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诉讼、复议中遭到败诉或撤销的结果也屡见不鲜。这就要求国土资源行政机关不仅要在执法过程中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依法行政,而且要在对相对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继续甄别梳理证据,认真分析,避免在行政诉讼或复议时仓促上阵。
举证责任从法律性质上属于一种自我责任,它是一种根据特殊法律规定对特定的事实即为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法律责任,其特殊性在于后果可能是一种法律权利的丧失。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关当事人提供证据责任。二是指举证人提供证据后可以证明案件的部分或全部事实。民事诉讼的一般证据规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以“举证责任倒置”为特例。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源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1990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首次把举证责任引入行政诉讼中,但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负有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而由原告举证只在被诉“不作为”案件中为特例。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也源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举证责任。
国土资源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有二:
一是对被诉或被申请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有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案例一:1999年3月29日,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碾庄村西门二组不服邳州市国土资源局对其非法转让0.37亩土地给曹瑞良等四户建商业用房的处罚决定,依法向邳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邳州市人民法院经审查立案后,向被告邳州市国土资源局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并要求在法定期限内将答辩状送交法院及原告。被告邳州市国土资源局依法向邳州市人民法院提供了对原告即被处罚人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证据及法律依据:原告于1998年8月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合法审批,擅自将位于碾庄村米厂、面粉厂门面的0.37亩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出租形式非法转让给受让方曹瑞良等四户建商业用房的事实;被告1998年5月21日对原告及应邀参加人签章的现场勘测笔录、8月18日对原告调查笔录和8月22日对受让方曹瑞良及证人赵宗兰等签章所作的调查笔录及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等书证。如果被告邳州市国土资源局不能或逾期提供上述证据,人民法院可以直接裁决被告邳州市国土资源局败诉。
二是对被诉或被申请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事实和不履行法定职责具有合法理由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如前述案例,邳州市国土资源局最终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决定:没收邳州市碾庄镇西门二组所得土地转让价款4万元并限期15日内令受让方自行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对西门二组处以罚款5000元。据此,邳州市人民法院维持了邳州市国土资源局的处罚决定。再如案例二: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李口村村民张某于2003年3月21日诉邳州市国土资源局行政不作为未依法履行农民宅基地报批程序案时,该局依法向人民法院提供了国务院第116号令《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乡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据此,邳州市人民法院依法驳回了张某的诉讼请求。如果国土资源行政机关放弃了举证权利,无疑舍弃了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组织诉讼或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以作出裁判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国土资源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中,不仅要提供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而且在法定举证期限10日内应通过向人民法院和复议机关提供材料证明行政程序的合法性。
国土资源行政机关作为具有法定行政权能的主体,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含有下列法定内容:一是有明确的相对人,二是相对人被管辖事实的客观存在,三是告知相对人被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四是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五是具体行政行为通过法定文书送达相对人。在接到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的应诉通知书或答复通知书后,将其在《行政诉讼(复议)案件证据登记表》中分列三部分:一为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在实体上合法的证据,写明证据名称、取得方式、日期及用于被证明内容。二为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程序上合法的证据,写明证据所证明的程序性事项,如立案、调查、告知、听证、决定、送达等法定权限。三为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㈤ 在简易程序中,法院指定举证期限可以少于30天,错在哪里
按实际情况,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也可以版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权院准许,但不得超过十五日。
所以在简易程序中,法院指定举证期限可以少于30天的说法错误。
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六十六条 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但不得超过十五日。被告要求书面答辩的,人民法院可在征得其同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答辩期间。
人民法院应当将举证期限和开庭日期告知双方当事人,并向当事人说明逾期举证以及拒不到庭的法律后果,由双方当事人在笔录和开庭传票的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捺印。
当事人双方均表示不需要举证期限、答辩期间的,人民法院可以立即开庭审理或者确定开庭日期。
㈥ 被告在行政复议期间搜集的证明原告起诉超过诉讼期限的证据在行政诉讼中能被采用吗
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专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属人收集证据。也就是说,经行政复议机关许可,可以补充收集证据,包括收集申请人(原告)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证据。这种证据符合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提交证据的规定的,应当被法院采纳。
㈦ 工伤认定时候单位没有举证,行政复议的时候举证,这证据过了举证期限或者是否有用
不予认定。行政复议,是对该认定的不服提出的,可是该工伤认定,并无程序违法的情况。应该是维持工伤认定的效力。
㈧ 行政复议证据规则有哪些内容
(一)从证据的来源认识复议证据
行政诉讼中,作为证据的材料主要来源于行政程序中。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收集认定的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由法院审查该证据的真实性,从而最终确认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也就是说,行政诉讼证据具有双重性或中间性的特点。而在行政复议过程中,用来证明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证据也是在行政程序中已经被使用过的证据。可以确定,行政诉讼证据和行政复议证据具有同一性。
(二)从证据的固有属性认识复议证据
行政诉讼证据和行政复议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证据。两者都具有证据的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执法。技术性的行政事务只能用技术性的事实材料来证明。同时行政事务不仅具有技术性,而且具有行业性,因为行政部门管理的行业不同,所以行政诉讼证据和行政复议证据都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和行业性。
(三)从证据的表现形式认识复议证据
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七种法定证据形式。结合我国行政复议工作的实践,行政复议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表现形式基本相同。
(四)从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认识复议证据
行政诉讼中对举证责任、举证期限作了明确规定。被告负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最为重要的特殊证据规则,《行政复议法》对此也有全面的规定。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相同。
㈨ 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有效时间是多长
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法的诉讼时效为二年。
经济纠纷一般是按照民事法律的原则来处理的,通常情况下,经济纠纷的诉讼时效也是2年,一种比较特殊情况是关于涉外经济技术合同引起的纠纷诉讼时效是4年;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申请人不服得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行政复议举证期限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起诉有效时间
《民法通则》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通则》136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l)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失的。”
《民法通则》137条规定:“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但是,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民法通则》147条规定:“不服地方法院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民事诉讼法》135条规定:“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在立案之日起的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经上级法院批准。”
《民事诉讼法》146条规定:“简易程序审结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民事诉讼法》15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民事诉讼法》147条规定:“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
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