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专利复审程序中的答复时间可以延期吗
专利复审请求经过合议审查后,专利复审委员会发出的通知书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回复审通知书(答较常见),二是复审请求口头审理通知书(较少见),并指定答复期限(1个月)。 在指定的答复期限届满之前(包括期限届满的当日)可以提出延长期限请求。 延长的期限不足1个月的,以1个月计算,最多不超过2个月;对于同一个通知指定的期限一般只允许延长1次,最多延长2次;第1次延长每月300元,再次延长每月2000元。 也就是说,对于专利复审中的指定期限而言,延长的时间最长可达到4个月,最高费用为4600元。
㈡ 专利复审答复能延期吗
专利复审请求经过合议审查后,专利复审委员会发出的通知书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复审内通知书(较常见)容,二是复审请求口头审理通知书(较少见),并指定答复期限(1个月)。
在指定的答复期限届满之前(包括期限届满的当日)可以提出延长期限请求。
延长的期限不足1个月的,以1个月计算,最多不超过2个月;对于同一个通知指定的期限一般只允许延长1次,最多延长2次;第1次延长每月300元,再次延长每月2000元。
也就是说,对于专利复审中的指定期限而言,延长的时间最长可达到4个月,最高费用为4600元。
㈢ 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提到起诉的时效是2年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行政复议机关回逾期不答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应当自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法院起诉。
根据《政诉讼法》
第四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延长答复期限起算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加盖印章。
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㈣ 专利答复审查意见延期指什么
申请人可以请求专利局延长指定的答复期限。但是,延长期限的请版求应当在期限届满前权提出。专利局收到申请人的答复之后即可以开始后续的审查程序,如果后续审查程序的通知书或者决定已经发出,对于此后在原答复期限内申请人再次提交的答复,审查员不予考虑。
㈤ 质疑答复期限为多久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不得拒收质疑供应商在法定质疑期内发出的质疑函,应当在收到质疑函后7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质疑供应商和其他有关供应商。
㈥ 供电方案答复期限是什么
供电方案答复期限:自受理客户用电申请之日起,居民客户不超过3个工作日;低压电力客户不超过7个工作日;高压单电源客户不超过15个工作日;高压双电源客户不超过30个工作日。
㈦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答复期限
期限内寄出就是合理,超期限寄出就是违法,
㈧ 协查函回复期限,有规定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
(8)延长答复期限起算扩展阅读
协查函范文:
协助调查函
×复函字[200 ]第×号
(协助调查机关):
我机关受理的一件行政复议案件,涉及部分情况需要核实。为此,特请你单位协助调查以下情况:
(需要调查的内容)。
并请将调查结果函告(复议机关)。
联 系 人: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行政复议机关或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印章)
特点:
协查函属应用文范畴里的函件类。它的特点是,发过去,还要传回来。目前最常见的传输方式是传真机,次之为邮政快件,很少用的是电子邮件(此方式随着政务电子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得到普遍的接受和应用)。另外一个方式是电话查询,它属于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手段,没有文书保障,但有信息保障。
㈨ 信访事件的回复期限按规定应是多少天
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依程序经批准可以延长30日,版
依据《信访条例权》第三十三条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9)延长答复期限起算扩展阅读:
《信访条例》是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而制定的法规,2005年1月5日,《信访条例》由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