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赠与人能任意撤销赠与合同吗
赠与人任意撤销权是指未经公证的赠与、或非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产转移以前无需任何理由均可撤销赠与的权利。《合同法》第186条规定了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即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其目的就是赋予赠与人与受赠人达成合意后法定要件实现以前悔约权,使赠与人不致因情绪冲动,思虑欠周,贸然应允将不动产等价值贵重物品无偿给与他人,既受法律上的约束,遭受财产上的不利。由于我国《合同法》把赠与合同的性质规定为诺成合同,即赠与人与受赠人一旦达成合议合同即告成立,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赠与人对受赠人有要求其履行的权利。一般情况下,诺成合同不允许当事人享有任意撤销权的,但由于赠与合同为无偿单务合同,受赠人为纯获利益者,赠与人并不能从受赠人处取得任何财产代价(即使是附义务的赠与,所附的义务也不是赠与合同的对价义务),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若不许赠与人撤销赠与,则即使赠与人因一时冲动、思虑不周而为赠与的意思表示,也须负担履行赠与合同的义务,这对于赠与人要求未免过于苛刻,有失公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⑵ 简述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有哪些方面的限制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有哪些方面的限制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赠与合同的撤销有两种,即法定撤销和任意撤销。赠与的法定撤销,是指在法定事由出现时享有撤销权的人撤销赠与。即只要具备了法定事由,不论赠与采用何种形式,是否交付或登记,撤销权人均可撤销赠与。这些法定事由有:(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2)受赠人对赠与人负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而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是指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物交付之前,赠与人基于自己的意思表示撤销赠与的权利。
撤销权是指对法律行为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通过自己单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效力归于消灭的权利,它是一种形成权。撤销权在民法上大致有四种:(1)民事行为上的一般撤销权;(2)破产法上的撤销权;(3)在债的关系中存在的撤销权;(4)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除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外,其他形式的撤销权都有除斥期间的限制,既然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同属形成权,立法上为何没有规定对其进行除斥期间的限制?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虽该条第二款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作了一定限制,但存在很多问题。《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立法上的规定很模糊,如果是针对不可撤销的赠与财产,若存在这种情形赠与人要承担赔偿责任尚可理解,但是若是不属于不可撤销的赠与,既然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存在可以撤销赠与的可能性,那么因赠与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赠与财产毁损、灭失,是否意味着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显然是与《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相冲突的。
赠与合同是一种契约,双方达成合意后成立,属于意思自治的结果。既然达成了协议,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因此一旦达成,对双方就具有约束力。若赠与人之后行使了任意撤销权,在受赠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消除自己的责任,从而可能使受赠人承受本不该承担的负担,如为接受赠与所作的必要准备工作,或受赠人基于对赠与人的信赖,在赠与人不反对的情况下,以赠与物为基础,与第三人订立了其他形式的契约。这对受赠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市场交易稳定。
因此,
赠与合同上的任意撤销权
既然是形成权,就应规定相应的除斥期间加以限制,若在除斥期间内赠与人不行使撤销权,期间一过其撤销权就归于消灭,除出现法定事由,否则赠与人必须履行赠与合同的义务。其次,引入缔约过失制度。所谓缔约过失,是指当事人于缔约之际具有过失,从而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使他方当事人受到损害或者因当事人违反对他人的照顾和保护义务,使他方当事人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情形。引入该制度使得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使赠与合同被撤销后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从而尽可能的使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利益达到一个平衡。
⑶ 合同法中撤销权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间还是诉讼时效
一、合同法中撤销权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间。
撤销权的时效历有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两说。除斥期间是法律为形成权设定的行使期间。所谓形成权,是指因单方民事行为即能引起民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权利。
主张撤销权时效是诉讼时效的观点认为,撤销权是请求权,即请求撤销合同的权利,不是形成权,债权人不可以自行撤销合同,故撤销权的时效应为诉讼时效。主张撤销权是除斥期间的观点认为,债务人、第三人有诈害行为的,债权人应当及时行使撤销权,因此撤销权时效,属除斥期间。
《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撤销权的期间为一年和五年。债权人知道撤销原因的,自知道之日起,为一年。债权人不知道撤销原因的,自诈害行为发生之日起,为五年。期间届满,当事人撤销权消灭。
二、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条和第一百零四条第2款规定的‘五年’为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只是规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五年’期限是不变期间,而未规定该条规定的‘一年’期限为不变期间。审判实践中,对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一年’期限的性质存有分歧。由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已明确规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五年’期限是不变期间,而未规定该条规定的‘一年’期限是不变期间,因此,该条中的‘一年’期限应当属于诉讼时效,对此,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持肯定态度。
一、除斥期间届满,形成权消灭。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都可以督促当事人行使权利,然二者却有质的不同,主要为:
第一,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请求权是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第二,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无需事事由法律特别规定,只需符合法院受案范围的请求权,均可援用诉讼时效。除斥期间需由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未做特别规定的,当事人不能援用除斥期间。
第三,诉讼时效有中止、中断、延长的制度,除斥期间则无,是固定不变的,故除斥期间又有不变期间之称。
第四,诉讼时效届满,消灭的是胜诉权,当事人的请求权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被请求权人产生时效届满的抗辩权,可以据此对抗请求权人的请求。除斥期间届满,当事人消灭的是实体权利,该权利丧失,不能再行使。
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释义:
本条是对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及撤销权行使期间的规定。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在具备法律规定的情形时,撤销权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的法定撤销与任意撤销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撤销赠与须依法律规定的事由;第二,只要具备法定事由,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形式订立以至经过公证证明,不论赠与的财产是否已交付,也不论赠与是否属于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享有撤销权的人均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本是使受赠人取得利益的行为,如果受赠人对赠与人有加害行为或者其他忘恩负义行为的,法律应赋予赠与人有撤销赠与的权利。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情形,均为受赠人的违法行为或者违反赠与合同约定的行为。赠与人依法撤销赠与的权利,是法律对赠与人加以保护的重要内容。
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
依该条规定,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的三项法定情形有如下含义: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其要点,一是受赠人实施的是严重侵害行为,而不是轻微的、一般的侵害行为。二是受赠人侵害的是赠与人本人或其近亲属,包括配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兄弟姐妹。如果侵害的是其他亲友则不在此列。
至于受赠人的侵害行为是否必须出于故意,是否须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则有所不同。如德国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亲近属有重大侵害行为或重大忘恩负义的行为时,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最近亲属,有故意侵害之行为,依刑法有处罚之明文者;以及对于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者,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由此可见,对撤销赠与的法定事由,德国的撤销条件较为宽松,并未特别指出是故意行为,也没有强调达到犯罪的程度,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条件则较为严格,既明确为故意行为,又需构成犯罪。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受赠人只要严重侵害了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不限于故意和犯罪行为。
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其要点在于:一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二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能力,而不履行对赠与人的扶养义务。如果受赠人没有扶养能力或者丧失了扶养能力的,不产生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其要点在于:一是赠与合同约定了受赠人负有一定的义务。二是赠与人已将赠与的财产交付于受赠人。三是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在附义务的赠与中,受赠人应当依约定履行其所负义务。在赠与人向受赠人交付了赠与的财产后,受赠人如不依约履行其义务,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为了尽早确定赠与关系的去留,撤销权人应当依法及时行使撤销权。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这一期间属于除斥期间,即法律对某种权利所预定的行使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撤销权人如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撤销权的,其撤销权即归于消灭。
⑷ 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与解除权的区别
赠与人对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与解除权的区别如下:
1、两个目标是不同的,任意撤销权授予捐赠者在赠与合同生效后和实际履行之前悔改的权利,撤回权基于道德考虑,剥夺了不感恩的受赠人要求交付和继续保留礼物的权利。
2、撤销内容不同,任意撤销已生效但尚未履行的赠与合同的权利,以及行使破坏债权权利效力的权利的行使,撤销权的对象分为两种情况,未履行礼品合同即被取消,物送达后其物权的撤销。
3、运动阶段是不同的,在实际转让捐赠的财产权之前,必须行使任意撤销权,撤销权可以在捐赠财产的实际转让之前和之后行使。
4、运动条件不同,任意撤销权仅受行使时间的限制,出于法律原因没有任何要求,解雇权仅在有法律原因的情况下才能行使。
5、锻炼有不同的后果,行使任意撤销权的结果是使捐助者免于履行义务,这实际上等同于合同的终止,在行使取消权后,不再履行不履行义务,并退回已履行的礼物。
6、适用范围不同,法定撤销的范围适用于所有礼品合同,捐赠人任意撤销权的适用受到“两个公众,一个人共同努力”的限制,也就是说,具有社会福利和减轻灾害救济和扶贫等道德义务性质的公平礼品合同不能行使撤销权。
(4)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期限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由于不可抗力无法达到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其中一方通过自己的行动明确表示或表明未履行本金。
3、一方当事人拖延了主要债务的履行,没有在被召集后的合理时间内偿还。
4、当事人延迟履行债务或其他违反合同的行为,使得无法实现合同的目的。
5、法律规定的其它情形。
⑸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有哪方面的限制
1、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版赠与。
其限制是具权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任意撤销权。
2、《合同法》
第一百八十六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一百八十八条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
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