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无欲景寒风,繁木彬消融.我欲乘风去,世事竟无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虞允文(1110~1174)
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毛泽东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於世。
白马书生虞允文--十一——身世综述
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过来,在当前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是非常让人瞩目的。史称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虞允文早年以文学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了机会,在宋金风云中,大展才华,终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毛泽东在读《宋史·虞允文传》时评价说:“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绍兴和议以后,高宗、孝宗两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毫无原则的求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主张也不一,典型的如陈俊卿,早年比较有进取心,到后来,意见则经常跟虞允文相左,所为偏于保守。虞允文入柄中枢以后,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宋军并没有过硬的实力与很好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胜利。然而虞允文极力主张恢复,原因何在?我想陈亮的一席话, 也许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迹,这段材料,不见于《宋史》,而是《永乐大典》引录于《元统一志》,邓广铭先生曾撰考证其真伪,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段话是陈亮跟虞允文说的,陈称:“故相张魏公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李显忠 ,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邓,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邓,是海鲜啖饱之辈,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著,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若迁延岁月,而不是究是国,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托?当丞相有可治之时而不能为,则后之人安能为此哉!”。陈亮点出了虞允文所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强调了了他身上的责任。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充分显示其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后来虞允文入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战之实,文章首先说坚持抗战,收复中原,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时、人才等九方面进行论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鸟赋》,一是《诛蚊赋》。虞允文为至孝之人,母亲去世以后,又伺候父亲七年,他作《辨鸟赋 》,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
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还是一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虞允文的书法,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情趣天成,于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
虞允文有三个儿子,直秘阁虞公亮,知开州虞公著,长宁武宁守虞杭孙。一共有八个孙子,其中虞刚简最有名,最后官职为利州路提刑,曾与魏了翁讲学蜀东门外,“蜀人师尊之”,曾孙虞应龙时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学校,兴水利,甚得治誉。虞珪“知连州,亦以文学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于诸生中”,“以翰林院编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阁学士,与杨载等并称为“元代四大家”,诗文名冠一时。
采石矶之战
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这首水调歌头,是听说采石战胜后,有感而发,词句气势豪放。采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本文要提到的虞允文就是采石之战的直接指挥者。
金国自从完颜亮发动政变获得皇位后,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完颜亮认为金国已经接受了汉文化,南北已经没有区别,所以应该由他来统一中国。他首先将都城由会宁迁往北京,随后又积极营建开封,准备迁都于此,并在次发动南征,当然金国在军事上的准备也很充分。而南宋这边,因为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战争了,所以缺乏对战争的心理准备。虽然不时传来金人要南征的消息,但统治阶级始终未予重视,直到金使王全,高景山来祝贺宋高宗的生日,并提出了要求宋割让淮南的领土要求。南宋朝野才觉察到战争将要爆发了,忙不迭的布置兵力防御。又召开全体政府官员的会议,南宋方面决定派成闵率五万军队防守湖北,按照正常的思维,在江南建都的朝代,必要要守住湖北上游,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此时人微言轻的虞允文却反对这样分散兵力,他认为金兵主攻的方向会是淮南,所以应当将军队布置在江西一带,如果上游告急,则驰援湖北,如果淮南有变,则可以调动守淮。宰相陈康伯虽然赞同虞允文的主张,但成闵的军队还是全部驻防到了武昌。
而完颜亮的思路恰好和虞允文的猜测吻合,金兵60万分三路,一路攻陕南,一路取荆襄,这两路都是偏师,而完颜亮自己亲率主力直取淮南。南宋负责守江淮的是宿将刘锜,但年老却重病在身的刘锜已不复当年之勇,吃饭都只能餐以白粥,只能命令副将王权指挥作战。王权畏敌如虎,不战自逃,刘锜也无法取胜,刘锜率军退到扬州。两淮全部失守。金兵在江北准备渡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和以往宋金战争不同,这次完颜亮南征,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也显示出了完颜亮的志在必得。
看到武将们连连失利,南宋方面又派出叶义问督视两淮军事,虞允文也获得机会参谋军事。宋取代五代后,就崇文抑武,大多数时候是文官统兵,而文官真正懂得军事的很少,又都瞧不起武将。所谓士大夫不知粮谷,不晓兵甲就是对文官们的真实写照。所以两宋外战历来败多胜少,就是这个原因。这个叶义问也代表了宋朝的士大夫。叶读到刘锜的战报,不知刘锜所言的金兵又添生兵中的生兵为何物。更可笑的是,叶义问在沙洲上挖了深一尺的沟,沿着沟里插了一些树枝为鹿角,叶还说,金兵渡江就用这个阻挡。老百姓们看到,哈哈大笑,都说吃肉的人见识也不比我们吃糠的人高啊。结果一夜涨潮,沟全部添平,树枝也全被冲走。和这些不识粮谷,不知兵甲的士大夫相比,同是书生的虞允文在采石的表现简直让人叫绝。
此时和叶义问同样受命的虞允文先到瓜洲去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因为病重,向允文提出交出制置和招讨二印。虞允文正色对他说,国家已经这样,老将军难道就这样辞职吗?说得刘锜惭愧不已。此时虞允文接到了叶义问的命令,派他催促李显忠接替王权,又让他去采石犒赏军队。虞允文风风火火赶到采石,王权已经走了,李显忠还没到。王权的败兵三五成群,星散分布,而且都解下马鞍,卷起甲衣,坐在路旁.而金兵就在对面。看到敌我双方的情况,虞允文的随从劝他回建康去。一瞬间,虞允文想起了去年出使金国时,自己和金国接待人员比试射箭,自己一箭中的的情景。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徽、钦二帝以及国仇。 虞允文知道自己是来劳军的,没有督战之责,如果选择回去,也无可厚非。但眼前军情紧急,允文知道,如果等李显忠来,肯定来不及了。自己不能因为没有责任就离开。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指挥采石之战的重任。他随即招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对大家说,如果敌人过江,你们就是跑掉也没有用,现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们应该死中求生,而且国家养你们这么久,难道就不能为国而战。众将都说,主要是没人主持,允文说:“李显忠还没到,我领大家在此拼死一战。”将士们受到鼓舞,决心奋勇和金军一战。
虞允文率军队赶到长江边上,望见长江北岸已建起了高台,两边摇着两面深红色的旗,两面五彩旗,中间树起一个黄色的车盖,完颜亮傲然坐在下面。侦察的人说,前一天,完颜亮已杀了白马和黑马祭天,与军士们约定,第二天渡过长江,到玉麟堂吃早饭,先过江的人赏给一两黄金。当时,金军有40万,马匹的数量是部队人数的两倍,而宋军才有一万八千人。虞允文开始部署,先命令将领们排列成大的阵式,按兵不动,把戈船分作五队,其中两队沿着东西江岸运行,一队停驻在江的中间,里面埋伏精兵,等待交战,另两队藏在小港里,防备意外的事情出现。他刚指挥布置完毕,敌军已经在大声呼叫,完颜亮手持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渡江而来,一会便有七十艘抵达南岸,直接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向后退却了一些。虞允文进入战阵中,拍着时俊的背说:“你的胆略是四方有名的,再向后退,就是女人和孩子了,时俊马上挥舞双刀出阵,宋军拼死力战。江中间的宋军也用海鳅船冲击金船,金兵所用的舟,底阔如箱,行动不稳,且不谙江道,皆不能动,结果船只或沉入江,或半浮水面。天色已晚,但金兵仍然不退。这时恰好有一支溃散的部队从光州来到,虞允文交给他们军旗和战鼓,让他们从后面转出来,金军怀疑是增援部队到了,这才退走。收兵回营后,因为宋将蔡甲,韩乙贪生怕死不率战船出击,两个被虞允文各打了一百鞭子。又犒赏了有功的将士,允文因为赏罚分明,所以得将士死力。完颜亮那边,也把没有战死,而退回的金兵全部杀掉。
虽然初战告捷,但虞允文很清醒,知道金兵还会再来,于是把战船拉往上游地区,又在杨林河口部署兵力。结果又一次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完颜亮不能取胜,于是给王权写了一封信,劝王投降。允文接受信后说,这是反间计,虞允文回书完颜亮,告诉他,王权因为不战而逃已经被法办,现在的统帅是李显忠,和去年出使金国的虞允文一起抵抗你。完颜亮看到采石无懈可击,于是只好率军去了瓜洲,准备从那里渡江。
李显忠终于赶到了采石,虞允文估计到完颜亮会从瓜洲那里渡江,于是和显忠商议,派李捧率军一万六千去京口。随后,虞允文也赶到了镇江,先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拉着允文的手说:“疾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我辈愧死矣!”
此时镇江方面,集结着杨存中和成闵的二十万大军。为了震慑金兵,虞允文让宋兵驾驶着车船在江面上游弋,车船在江面上回转如飞。金兵感到震惊,虽然完颜亮故作镇静,但金兵军心开始动摇。完颜亮不顾客观情况对他极为不利的现实,强要军队强渡长江。完颜亮的部下门意识到渡江是一条绝路,于是在耶律元宜的带领下,缢杀完颜亮于瓜洲渡。金兵大队北退,都向新登基的金世宗完颜褒归顺。南宋政权又一次化险为夷。一度准备逃跑的宋高宗赵构评价允文说,允文忠出天性,是朕之裴度。毛泽东在评价虞允文时说,壮哉虞公,千载一人。采石之战作为宋朝十三出战功之一名载史册。
客观评价采石之战宋军取胜的原因
1虞允文临危不乱,指挥出色,出色地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2金兵不习水战,而宋军的强项恰在此处
3金国内乱,完颜褒即位,金兵士气低下
4梁山泊水干涸,金国准备南征的船只无法顺流南下,只好临时征调一些民船,又小又旧无法与南宋的大船对抗。
290多年后,明太祖从淮西取江南,就是先派常遇春夺取采石的。可见采石战略地位的重要。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不是虞允文,而是换了个叶义问那样的书呆子,金兵可能就渡江成功了,过江后,再有了马,南宋的腐败军队肯定会重演两淮溃败的一幕。所以说,说虞允文挽救了南宋,是再造南宋的功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完颜亮死后,金兵北退,金国主动派人求和,表示一切过失全是完颜亮造成的,希望能维持绍兴和约。虞允文上表要求北伐中原,此时,南宋政权内部,主战派占了上风,要求北伐的呼声很高,而同时,完颜褒刚即位,政权不稳,境内的契丹人又造反,应接不暇。从后面的历史来看,这是一次仅次于绍兴十年那次机会的最好时机。但已经被金人吓破了胆的宋高宗,选择了观望,随后又内禅,将皇位传给了养子孝宗。作为南宋方面,失去了这次机会是非常可惜的。
② 寻人:本人在安徽马鞍山的一位朋友,王丰彬,74年4月出生,曾在马鞍山航运管理局工作,后调往外地海事部门
我知道,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联系?
③ 2011马鞍山二中录取名单,知道的复制、粘贴在这!
准考证号 姓名 毕业学校 准考证号 姓名 毕业学校
113050100001 陈蕊 成功学校 113050100504 陈卓 成功学校
113050100006 葛欣宇 成功学校 113050100528 万思贤 成功学校
113050100016 李想 成功学校 113050100531 王浩 成功学校
113050100027 施琪 成功学校 113050100553 张莹雪 成功学校
113050100031 王凌志 成功学校 113050100560 谷文明 成功学校
113050100032 王耀 成功学校 113050100563 蔡子健 成功学校
113050100033 王绎仁 成功学校 113050100569 冯耿 成功学校
113050100034 王雨 成功学校 113050100573 杭昕 成功学校
113050100037 夏涵 成功学校 113050100584 刘雨璇 成功学校
113050100039 邢舒雅 成功学校 113050100602 徐天琛 成功学校
113050100040 徐野林 成功学校 113050100611 张欣婷 成功学校
113050100042 杨璐 成功学校 113050100615 章勖诚 成功学校
113050100047 翟渝 成功学校 113050100622 蔡灵子 成功学校
113050100050 张世宇 成功学校 113050100626 程月 成功学校
113050100051 张文先 成功学校 113050100630 高雨薇 成功学校
113050100062 朱静怡 成功学校 113050100631 葛妙妍 成功学校
113050100063 朱晴菲 成功学校 113050100632 顾宇明 成功学校
113050100068 陈维嘉 成功学校 113050100635 洪道彪 成功学校
113050100069 陈宇凡 成功学校 113050100640 刘璐 成功学校
113050100070 程茜 成功学校 113050100654 谭晓婷 成功学校
113050100075 郝明鸣 成功学校 113050100656 王旭 成功学校
113050100080 黄子纯 成功学校 113050100665 徐文瀚 成功学校
113050100082 李俊 成功学校 113050100668 杨宇同 成功学校
113050100083 李谱 成功学校 113050100671 张琦炜 成功学校
113050100088 龙伟 成功学校 113050100680 干淑远 成功学校
113050100092 曲圆圆 成功学校 113050100686 丁易 成功学校
113050100100 童小璇 成功学校 113050100688 范子威 成功学校
113050100109 谢婉婷 成功学校 113050100695 胡成杰 成功学校
113050100113 燕鸿 成功学校 113050100702 李兴宇 成功学校
113050100122 赵逸筠 成功学校 113050100704 刘妍秋 成功学校
113050100125 朱欣悦 成功学校 113050100708 马思婕 成功学校
113050100135 程睿 成功学校 113050100711 倪方维 成功学校
113050100137 崔漪雯 成功学校 113050100719 司今 成功学校
113050100146 蒋雪 成功学校 113050100738 章谦 成功学校
113050100147 孔繁露 成功学校 113050100739 赵锐 成功学校
113050100150 李珂薇 成功学校 113050100744 王加慧 成功学校
113050100164 孙雪 成功学校 113050100748 陈康林 成功学校
113050100173 薛蓉 成功学校 113050100761 蒋丽莹 成功学校
113050100175 杨晖 成功学校 113050100762 开元 成功学校
113050100180 张航 成功学校 113050100768 刘倩 成功学校
113050100197 贾宜珺 成功学校 113050100782 王雪 成功学校
113050100206 骆洁 成功学校 113050100790 许树楠 成功学校
113050100211 史昊伟 成功学校 113050100794 殷梓陈 成功学校
113050100217 唐笑 成功学校 113050100796 张海燕 成功学校
113050100219 陶诗雅 成功学校 113050100799 张云青 成功学校
113050100227 吴若瑶 成功学校 113050100807 陈诗韵 成功学校
113050100232 徐鸿雁 成功学校 113050100809 陈思远 成功学校
113050100234 徐志弘 成功学校 113050100817 胡心语 成功学校
113050100242 赵剑乔 成功学校 113050100823 李扬涛 成功学校
113050100243 郑雪拥 成功学校 113050100841 王景奇 成功学校
113050100251 查欣然 成功学校 113050100843 王之维 成功学校
113050100253 陈健坤 成功学校 113050100845 吴冠楠 成功学校
113050100255 慈昀晨 成功学校 113050100852 熊仁豪 成功学校
113050100258 樊奕星 成功学校 113050100853 徐苗苗 成功学校
113050100260 韩心玥 成功学校 113050100863 张雨昕 成功学校
113050100267 刘坤 成功学校 113050100864 赵秋瑜 成功学校
113050100275 乔羽 成功学校 113050100866 周凌 成功学校
113050100300 袁崧巍 成功学校 113050100890 蒙秀杰 成功学校
113050100306 张玥琳 成功学校 113050100892 乔心如 成功学校
113050100311 朱姝尧 成功学校 113050100894 孙冬艺 成功学校
113050100321 高如心 成功学校 113050100896 陶媛 成功学校
113050100323 葛佳成 成功学校 113050100898 汪琪翔 成功学校
113050100328 杭昕然 成功学校 113050100902 王亚舟 成功学校
113050100330 蒋煜文 成功学校 113050100905 魏立丰 成功学校
113050100333 李茂鉴 成功学校 113050100907 吴静 成功学校
113050100334 李文灿 成功学校 113050100911 徐凡 成功学校
113050100335 李智睿 成功学校 113050100915 杨旻 成功学校
113050100365 杨妤婕 成功学校 113050100916 袁然 成功学校
113050100369 张庐安 成功学校 113050100927 朱效舒 成功学校
113050100370 张舒 成功学校 113050103471 唐梦蕾 建中
113050100375 朱不知 成功学校 113050103491 杨晨 建中
113050100377 曹放 成功学校 113050103497 秦泽生 建中
113050100379 陈之然 成功学校 113050103508 何婧雅 建中
113050100388 姜婧雅 成功学校 113050103512 杨慧 建中
113050100399 马加毅 成功学校 113050103544 孙顺凌 建中
113050100400 潘佩鑫 成功学校 113050103558 夏志林 建中
113050100401 濮凡 成功学校 113050103559 袁铭 建中
113050100407 石纯煜 成功学校 113050103564 鲍翔宇 建中
113050100411 王菁 成功学校 113050103569 王思洁 建中
113050100414 王胜 成功学校 113050103600 吴城 建中
113050100416 王首天 成功学校 113050103614 高英泉 建中
113050100418 夏嘉琪 成功学校 113050103636 钟玉婷 建中
113050100419 向珵 成功学校 113050103662 李昕哲 建中
113050100420 肖子健 成功学校 113050103722 陈阳 建中
113050100434 郑钰洁 成功学校 113050103737 刘清 建中
113050100437 周子航 成功学校 113050103804 牧姗姗 建中
113050100438 朱寒露 成功学校 113050103820 王新宇 建中
113050100440 范新宇 成功学校 113050103889 李文扬 建中
113050100446 丁李馨 成功学校 113050103948 龚俊超 建中
113050100453 宫程 成功学校 113050103990 宋宇航 建中
113050100454 龚玮琦 成功学校 113050104016 李婷 建中
113050100456 韩晨 成功学校 113050104029 夏妍 建中
113050100460 黄煜民 成功学校 113050104038 王曦妍 建中
113050100476 孙伯伟 成功学校 113050104334 倪东伟 二中实验
113050100478 童维熙 成功学校 113050104385 朱涵婷 二中实验
113050100479 王涵 成功学校 113050104389 何松彬 二中实验
113050100495 张媛媛 成功学校 113050104395 宋荣娟 二中实验
113050100501 陈梦婷 成功学校 113050104505 吴云 二中实验
113050100502 陈卫 成功学校 113050104561 王礼璠 二中实验
113050100503 陈文茜 成功学校 113050104565 张人杰 二中实验
113050104630 谢文洁 二中实验
扩招还没下来,具体您可以去二中网站上看
④ 郑功民是安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吗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是由安徽省文联领导,中国书协指导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于1981年11月成立。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继承和发扬我国书法艺术优秀传统。有许多会员作品入选历届全国书法展,出版有《邓石如研究》、《书法集讯》等。赖少其、李百忍、张良勋、张学群先后任主席。
理事成员
编辑
第五届理事会
主席:李士杰
副主席:方斌、王亚洲、 韦斯琴、任智、刘廷龙、吴雪、吴礼奇、张兆玉、陈辉、陈建国、
桂雍、傅爱国、董昭礼。(姓氏笔会序)[2]
理事:李士杰 吴雪 董昭礼 王亚洲 刘廷龙 傅爱国 张兆玉 桂雍 陈建国 陈萍 史培刚 凌斌 陈智
刘云鹏 陈飚 张业建 胡克勤 谢道佑 金友华 张宇 陈辉 臧跃进 司金成 潘克军 张向东 邵玉祥 陈晓辉
朱绍俭 李胜春 李杰 戴振军 周军 郭峰 米旭东 季永 柴立梅 李明 任智 徐华刚 张华东 朱子敬 王金泉
方斌 方传儒 梁启忠 任亚弟 方洪 范振海 张德林 戴武 唐云洲 马常地 管洪生 袁诚 汪敏文 戴瑞 陶云
韦斯琴 孙国庆 汪国金 胡政彬 曹虹 江俊 宦朝东 姚时进 宋振洲 吴礼奇 左正华 王泽辉 孙永玉 杨艺平
朱仁安 程结梅 盛文运 汪利权 吴越成 (排名不分先后)
第四届理事会
主 席:张学群
副主席:(以姓氏笔画为序)
方茂鸿、王亚洲、韦斯琴、许云瑞、李士杰、余国松、吴雪、张兆玉、桂雍、傅爱国、张宇、
理事:万家为、王涛 、王月明、王亚洲、王泽辉、王春昉、方洪、方斌、
方茂鸿、韦斯琴、史培刚、司金城 、冯新 、孙国庆、朱仁安 、朱石金 、
朱绍俭、刘云鹏、刘廷龙、米旭东 、李明(蚌埠) 、李明(六安)、
李光发 、任智 、许国 、许云瑞 、陈 萍 、陈智、陈辉、 陈飙 、陈晓辉、
张宇、张业建、张华东、张学群、张悠炳、 邵 鑫、杨剑鸣、余龙生、李士杰、
余国松 、汪国金、 吴全、 吴雪 、吴礼奇、 吴越成 、宋振洲 、柯大林、
赵琦 、胡克勤、胡政彬、柴立梅、 徐健 、徐华刚 、桓开泉 、秦锦章 、管洪生、
唐云洲 、高年丰 、桂雍、黄剑、 盛文运 、梁启忠、 萧俊飞、
韩书茂、傅爱国、潘克军、夏义刚
组织机构
编辑
第四届专业委员会
为更加全面地开展安徽书坛工作,经省书协主席团研究并集体充分酝酿,省书协成立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行书、篆刻、刻字、学术、教育、发展等十个专业委员会。
楷书委员会
主任:韦斯琴(女)张宇
副主任:朱绍俭 胡克勤
秘书长:石海松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王锰、史秀前、叶武、任娟(女)、刘兴贵、何昊、吴广水、杨兴玲(女)、陈若海、陈爱琴(女)、单凌雁、徐世庆、谢洪杰
草书委员会
主任:张兆玉
副主任:吴礼奇 管洪生
秘书长:王涛(合肥)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方斌、牛耕地、王涛(合肥)、李胜春、江健龙、闫安、吴前琪、张晓东、张悠炳、张德林、李明(蚌埠)、陈士恒、单桂体、姚时进、贾佑宏
隶书委员会
主任:余国松
副主任:余龙生 方洪
秘书长:凌斌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腾、文耀辉、吴楚、李彬(亳州) 、杜鹏飞、金友华单峰、周茂建、周继中、岳曲(女)、赵厚洋、凌斌、殷海书、潘伟城、欧新中
篆书委员会
主任:许云瑞
副主任:张业建 潘克军
秘书长:张业建(兼)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端兵、朱子敬、张勇、张华东、杨文浏、汪国金、汪敏文、
邵晨、陈冰、陈道林、范振海、徐明发、郭敬丹、葛良胜、臧文禄
行书委员会
主任:桂雍
副主任:胡村 王金泉 王春昉(女)
秘书长:史培刚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文涛、史培刚、白鹤、张蕾(女)、李纪永、李原野、杨少华、邵鑫、陈晓辉、周军、季永、郭峰、梁启忠、童树根、
谢道佑
篆刻委员会
主任:王亚洲
副主任:方斌 戴武 宋振洲
秘书长:蔡昊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健、尹永林、方庆俊、方有新、王健峰、李飞、汪敏文、邵晨、张林(女)、欧阳卫东 、范振海、崔明贵、黄敬东、董磊、蔡昊
刻字委员会
主任:方茂鸿
副主任:陈辉 陈晓辉
秘书长:陈辉(兼)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显吉、王健峰、刘庆海、朱宝华、许正波、吴达兵、李明(六安)、李多虎、李国生、李家铭、钟为才、陶启富、曹乐平、黄百新、黄健松
学术委员会
主任:傅爱国
副主任:韩书茂 陈智
秘书长:陈智(兼)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俊、王灵均、刘云鹤、张斌海、李明阳、汪钧、陈祥明、胡长春、赵凯、唐佳、秦金根、袁玉立、曹春明、蒋耀辉、虞卫毅
教育委员会
主任:傅爱国
副主任:刘云鹏 盛文运 王涛(马鞍山)史培刚
秘书长:左其琨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道和、左其琨、刘卫东、刘洪涛、庄华锋、朱吉玉、江河、李杰、杜继双、汪德平、经士湖、祝中侠、郜锦强、徐健、魏丰年
发展委员会
主任:吴雪 李士杰
副主任:李光发 陈萍(女) 金友华
秘书长:刘重秋(女)
委员(15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家为、邓少君、刘重秋(女)、孙旭东、何海波、李克舜、杨保禹、陈飚、陈永年、陈建国、陶云、盛军、葛和友、谢发斌、薛文强第五届专业委员会
楷书专业委员会
主任:韦斯琴
副主任:朱绍俭 胡克勤 石海松
秘书长:石海松(兼)
副秘书长:何昊 李哲
委员:
王锰 谢宏杰 叶武 任娟 刘兴贵
徐世庆 张照 施桂红 陈爱琴 杨兴玲
叶靖 程正德 卢火 丁子同 赵凯云
许向阳 徐朝江 晁亚洲 袁文长 陆荣慧
张雪峰 汝晓春 陆全如 陈若海
草书专业委员会
主任:张兆玉
副主任:姚时进 张悠炳
秘书长:陈自标
副秘书长:潘军
委员:
李明(蚌埠) 张晓东 李胜春 周军
王宏 方辉 吴勇 陈士衡 陈凯
李原野 牛耕地 何厚德 王盛 江健龙
吴前琪 管洪生 刘军 张文潮 李延宝
李利军 江毛安 苏海东 史明洁 袁少厚
隶书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礼奇
副主任:袁诚邵 鑫凌斌
秘书长:杜鹏飞
副秘书长:欧新中 刘才
委员:
方洪 张胜奇 李剑 周茂健 史文涛
马腾 李家铭 李树丞 潘伟成 李彬
释常弘 汪平 吴楚 文耀辉 单峰
殷海书 洪震 范士华 岳曲 王立场
刘 平
篆书专业委员会
主任:王亚洲
副主任:张业建 蒋兴华
秘书长:卢红星
副秘书长:杨文浏 马端兵
委员:
陈兵 张勇(天长) 李冰林 丁锐
朱子敬 张华东 汪国金 李明(六安)
臧文禄 胡令旭 杨峰 任峰 宋振洲
兰叶锋 汪胜鸿 王建涛 葛良胜 刘锐
李仁超
行书专业委员会
主任:王金泉
副主任:史培刚 胡村 郭峰
秘书长:王涛
副秘书长:季永贾 佑宏江 鸿超
委员:
凌海涛 张蕾 李纪永 朱子瑜 朱国好
王赵春 左正华 谢道佑 赵凯 邵玉祥
薛晓东 周流俊 史秀前 刘晓明 徐士彬
贺铁牛 苗太林 袁海燕 刘忠义 胡建瑜
篆刻专业委员会
主任: 方斌
副主任: 戴武 方有新 汪敏文
秘书长: 范振海
副秘书长:张林(女)
委员:
方庆俊 黄敬东 盛军 王健峰 邵晨
崔明贵 宋振洲 尹永林 董磊 欧阳卫东
陈道林 蔡昊 郭刚举 张磊 李飞
谢智胜 徐明发 董建 龙驹 张伟
蔡登高
刻字专业委员会
主任:陈辉
副主任: 李国生 董宜夫 孙建
秘书长:孙建(兼)
副秘书长:汤德胜
委员:
王显吉 殷多云 杨亚东 周水利 沈国云
钟为才 姜宏 吕耀坤 裴 培 张如军
郑国荃 朱勇 陈亚东 李鸿志 严书生
曹乐平 朱宝华
学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傅爱国 桂雍
常务副主任:陈智
副主任:汪军
秘书长:陈智(兼)
副秘书长:王俊
委员:
钱念孙 袁玉立 陈祥明 李剑锋 虞卫毅
秦金根 孙永玉 黄金丽 刘云鹤 唐佳
陈治军 王健 张斌海 张耕 李旭开
王永华 潘驰勇 方智娟 丁启顺 张朝阳
王灵均
发展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董昭礼
副主任:高开华 宦朝东 金友华 袁文长
秘书长:袁文长(兼)
副秘书长:刘重秋 薛文强 杨淼
委员:
陈萍 万家为 陈飚 陈永年 陈鸿海
吴明 孙旭东 何海波 秦远望 谢发斌
陶云 王衍平 金刚 张勇(合肥)
媒体工作委员会
主任:陈建国
副主任:戴瑞 周继中
秘书长:周继中(兼)
副秘书长:汪勇 陈启松
委员:
刘少强 周玉冰 罗啸虎 吴梅森 陈福宝 蒋昭君 路思良 施用虎 黄庆枝 徐华刚
房庆生 汪浩 常道淮 潘祖志 吴之兴
文济齐 张雷 赵先锋 李坤董 金贵
张丽君
教育工作委员会
主任:任智
副主任:卢鹏 刘云鹏 陈晓辉 盛文远
秘书长:刘云鹏(兼)
副秘书长:鲁地 陈敏权
委员:
李光发 陈萍 柯大林 藏跃进 司金城
李辉 米旭东 方传儒 刘洪涛 赵建国
张宗华 王泽辉 庄华锋 杜继双 孟保跃
李杰 汪德平 江河 陈殿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