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中脉

马鞍山中脉

发布时间:2021-07-25 20:23:06

1. 樟树濒临灭绝了吗

樟树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别名又叫香樟(杭州)、木樟、乌樟(四川)、芳樟、番樟、香蕊、樟木子、小叶樟(湖南)。原产中国南部各省,台湾、越南、日本等地亦有分布。樟树亦是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江苏省无锡市、江西省南昌市、上饶市、景德镇市、樟树市安徽省马鞍山、安庆市、湖南省长沙市、湖北省鄂州市、四川省绵阳市、自贡市、贵州省贵阳市的市树;另江西省樟树市。

樟树可以称作是参天古树,最高可以长到50米,寿命可达成百上千年,是最佳园林绿化林木。树皮幼时绿色,平滑;老时渐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纵裂。冬芽卵圆形。叶薄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0厘米,宽3.5~5.5厘米,顶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圆形,离基3出脉,近叶基的第一对或第二对侧脉长而显著,背面微被白粉,脉腋有腺点。花黄绿色,春天开,圆锥花序腋出,又小又多。樟树的果实很小,呈球状,成熟后变为黑紫色,直径约0.5公分;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樟树本身会散发出樟脑的清香,驱虫效果极佳,而且这种气味永远都不会消失。叶互生,纸质或薄革质,树干有明显的纵向龟裂,极容易辨认。据说因为樟树木材上有许多纹路,像是大有文章的意思。所以就在“章”字旁加一个木字作为树名。樟树是常绿乔木,它的常绿不是不落叶,而是春天新叶长成后,去年的老叶才开始脱落,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樟树花瓣很独特,外围不易分辨出花萼或花瓣的花有6片,中心部位有9枚雄蕊,每3枚排成1轮。

樟树是亚热带地区的特种经济树种,它的木材、根茎、枝叶都能提炼出樟脑油。樟脑供医药、塑料、炸药、防腐、杀虫等用,樟油可作农药、选矿、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木材质优,抗虫害、耐水湿,供建筑、造船、家具、箱柜、板料、雕刻等作用;枝叶浓密,树形美观可作绿化行道树及防风林。用樟树做出的家具防虫、耐腐、致密、有香气,是家具、雕刻的良材。

樟树除了可以提炼樟脑,美化园林之外,樟脑还有强心解热、杀虫之效,夏天的如果到户外活动时可以试试看:摘取樟树的叶片,揉碎后涂抹在手脚表面上,有防蚊的功效。科学研究证明,樟树所散发出的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有净化有毒空气的能力,有抗癌功效,过滤出清新干净的空气,沁人心脾。能够长期生活在有樟树的环境中,就能避免患上很多疑难病症,因此樟树也成了南方许多城市和地区园林绿化的首选良木,深受园林绿化行业的青睐。

2. 快给我一些树叶的资料

名称
【中文名】榕树
【英文名】Ficus microcarpa
【别名】细叶榕、成树、榕树须

形态特征
桑科椿属常绿大乔木,高20-25米,生气根。叶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花序托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扁倒卵球形,直径5-l0毫米,乳白色,成熟时黄色或淡红色; 瘿花和雌花同生于一花托中。

生境分布
生长于村边或山林中。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南部、云南、贵州。印度、缅习马来西亚也有。

用途
可作行道树。树皮纤维可制渔网和人造棉。气根、树皮和叶芽作清热解表药。

桑科榕属植物榕树Ficus microcarpa L. f.,以叶和气根(榕树须)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中药特性

【性味归经】

叶:微苦、涩,凉。

气根:微苦、涩,凉。

【功能主治】

叶:清热,解表,化湿。用于流行性感冒,疟疾,支气管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

气根:发汗,清热,透疹。用于感冒高热,扁桃体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叶3~5钱,气根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榕树——世界上树冠最大的树

榕树。学名(Ficus microcarpa L.f.),桑科,常绿乔木。榕树根据用途可分为绿化树、榕树桩盆景、榕树瓜(地瓜榕、人参榕)盆景。由于榕树根系发达,根部常隆起,并凸出地面,因她的要块造型独特,令漳州人对榕树情有独钟。以植物生理学对榕树进行科学的栽培,使榕树根块较快成长,并控制其枝桠的成长高度,栽培出不同规格、不同风格、形态各异的盆景,具有天然雕刻和美术加工相融并琢的培育方式。为榕树盆景的观赏价值提升,并成为漳州继水仙花之后又一独特花卉 。从最小50克的微型榕至2000克的不同规格盆景。形态自然、根盘显露、树冠秀茂、独特风韵的人参榕,观姿赏形,令人妙趣横生,心情愉悦。适宜摆设居家、办公室及公共场所。近年来风靡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本公司的主要出口产品,占据盆景市场较大份额,是一种高档的时尚花卉。

榕树是桑科榕属植物的总称,全世界已知有8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以热带雨林最为集中。我国榕树属植物约100种,其中云南分布67种,西双版纳有44种,占中国已知榕树总数的44.9%,占全世界的5.5%。

榕树是热带植物区系中最大的木本树种之一,有板根、支柱根、绞杀、老茎结果等多种热带雨林的重要特征。生长在西双版纳的44种榕树具有大板根的有17种,能形成各种气生根或支柱根的有26种。绞杀现象是榕属植物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而独树成林则是某些榕树由绞杀阶段向独立大树过度转变时长众多的粗大支柱所形成的热大雨林特殊景观。

榕树是野生食物的重要来源;在西双版纳地区被利用作蔬菜的榕树主要有木瓜榕、苹果榕、厚皮榕、高榕、聚果榕、突脉榕、黄葛榕等。木本野生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帮助人体消化的纤维素和苦味素。傣族人民普遍认为:常吃木本植物的嫩枝叶可使人健康长寿,也可为少女保持体态轻盈。也是重要的民族药用植物,在榕树中有9种植物被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药用的部位包括根、树皮、叶和树浆等。

榕属植物中,有17种为具有板根的大乔木,有26种具有气生根或支柱根,有8个种具有老茎生花果现象,有24种在幼苗阶段是附生植物,其中有21种随着榕树的生长,通过绞杀植物阶段发展成为乔木或大桥木,以致形成独树成林,这些特殊的生态现象构成了园林景观。许多榕树有开展的树冠、浓蔽的树阴,一直是传统的庭院植物,如高榕、菩提树、垂叶榕、榕树等。榕属的一些种类已成为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培育出叶色、形态各异的园艺品种,垂叶榕、榕树已有十多个园艺品种。

榕树的很多种类具有板根现象、老茎生花、空中花园和绞杀现象,景观奇特雄伟,反映了热带雨林的重要特征;而一些种类被当地民族视为神(龙)树和佛树,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榕树文化。该园占地约15亩,已收集榕属植物近103种,园内高榕、垂叶榕、菩提树、钝叶榕、木瓜榕等已形成树包塔、独树成林、绞杀现象等景观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已使该园日趋成为一个接近于自然森林外貌的生态公园,给人们以奇而美的享受。

香樟树又称樟树、乌樟、芳樟等,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
香樟树为亚热带树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樟科梓属的常绿高大乔木。初夏开花,黄绿色、圆锥花序,树冠广展,叶枝茂盛,浓荫遍地,气势雄伟,是优良的行道树及庭荫树。香樟树因含有特殊的香气和挥发油而具耐温、抗腐、祛虫之特点。是名贵家具、高档建筑、造船和雕刻等理想用材。日常用的樟脑就是由香樟树的根、茎、枝、叶蒸馏而制成的白色晶体,无色透明、有清凉香味,用于防蛀,也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化学工业。
在民间,人们常把香樟树看成是景观树、风水树、寓意避邪、长寿、吉祥如意。香樟树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青睐,杭州、义乌、马鞍山等城市均将其选为“市树”。

香樟树很有特色,树皮粗糙,质地却很均匀,从来没有白杨树的斑斑驳驳、没有柳树的肿瘤结节;树枝树干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路长去,不会偷工减料也不会画蛇添足;树冠的形态是球形的,在天空中画出优美的曲线。香樟树就像是苏东坡的书法,圆润连绵、俊秀飘逸,却又中规中矩,如果是长满香樟树的一面山坡,那简直是苏东坡绝世碑帖了。因此,学美术的人喜欢用香樟树做写生对象了。更为难得的是,香樟树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虫,所以几乎不需要园丁喷洒农药。这两天在以香樟树闻名的江西出差,大饱眼福,大大地满足了我这不足为外人道的特殊爱好。江西境内的香樟树满山遍野,五六百年树龄以上古树也很多,洒落在村落、河边、山顶。

香樟树首先气味很独特,比较香
树形也美观
它在光照下光合作用效率十分高,可以释放大量氧气.因为叶子很多.
至于夜间呼吸,吸收氧气的问题.这到没什么.
不存在特别厉害的说法.

不过香樟树落叶比较厉害,四季都落,春天最多~~
庭院种植会比较不方便哦!!

香樟的反季节施工要点:

1.苗木选择

植物本身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成活率和种植效果,因而用来绿化特别是用于反季节绿化的苗木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反季节使用的樟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移植过的树木:应选择树干通直,树皮颜色新鲜,树势健壮的且最近两年已经移植过的香樟树,其新生的细根都集中在树蔸部位,树木的成活率较高。

2)采用假植的苗木:假植几个月以后的香樟树苗,其根蔸处开始长出新根,根的活动比较旺盛,在不适宜的季节中栽也比较容易成活的。

3)选择土球较大的苗木:从苗圃挖出的香樟树苗,如果是用于反季节栽种,其土球应比正常情况下大一些,土球越大,根系越完整,栽植越易成功。如果是裸根的苗木,也要求尽可能带有心土,并且所留的根要长,细根要多。

4)尽量选用小苗:小苗比大苗的发根力强,移栽成活率更高,只要不急于很快获得较好的绿化效果,都应当使用小苗。

2.修剪整形

成活与成景是对立统一的;保证成活率,就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成景效果,怎样协调好其间的矛盾,修剪整形是关键之一。

1)裸根香樟树苗整剪:栽植前应对其根部进行整理,剪掉断根、枯根、烂根,短截无细根的主根;还应对树冠进行修剪,一般要剪掉全部枝叶的1/3~1/2,使树冠的蒸腾作用面积大大减少。

2)带土球香樟树苗的修剪:带土球的苗木不用进行根部修剪,只对树冠修剪即可。修剪时,可连枝带叶剪掉树冠的1/3~1/2,以大大减少叶面积的办法来降低全树的水份损耗,但应保持基本的树形,以加快成景速度,尽快达到绿化效果。

3.栽植技术处理

为了确保栽植成活率,在栽植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栽植时间确定:栽植要及时,即经过修剪的香樟树苗应马上栽植。如果运输距离较远的话,则根蔸处要用湿草、塑料薄膜等加以包扎以便保湿。栽植时间最好在上午11时之前或下午16时之后,而在冬季则只要避开最严寒的日子就行。

2)栽植:种植穴要按一般的技术规程挖掘,穴底要施基肥并铺设细土垫层,种植土应疏松肥沃。把香樟树苗的包扎物除去,在种植穴内将树苗立正栽好(注意树的观赏面),填土后再插实土壤并继续填土至穴顶。最后,在树苗周围做出拦水的围堰。

3)灌水:香樟树苗栽好后要立即灌水,对于带土球的樟树苗边灌水,还要用铁棒或木棒对树穴周边土壤进行搅动,以便通过水的作用使树穴周边能填满土壤。灌水时要注意不要损坏土围堰,土围堰中要灌满水,让水慢慢浸下到种植穴内。为进一步提高定植成活率,可在所浇灌的水中加入生长素,以便刺激新根生长。生长素一般采用奈乙酸,先用少量酒精将粉状的奈乙酸溶解,然后掺进清水,配成浓度为200PPm的浇灌液,作为第一次定根水进行浇灌。

4)大香樟移植的特殊技术处理:移栽过程中,为了保持大香樟树干的湿度,减少从树皮蒸腾的水分,要对树干进行浸湿草绳缠绕包裹直至到主干顶部,如果分枝较大也要进行缠绕。接着,再将调制的粘土泥浆厚厚地糊满草绳缠绕着的树干。以后,可经常用喷雾器为树干喷水保湿。在大香樟掘起后,还要对断根、破根和枯根进行修剪,剪后再用粘土泥浆浸裹树根;泥浆中如果加入0.03%的奈乙酸生长素,可以促进大香樟移植后的新根的生长。

4 .苗木管理与养护

由于是在不适宜的反季节中栽植香樟树,因此,香樟树栽好后就更加要强化养护管理。平时,要注意浇水,浇水要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还要经常对地面和樟树叶面喷洒清水,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在炎热的夏天,应用遮阳网对刚移栽的大樟树进行一定遮荫,避免强太阳光直射。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采取地面盖草、树侧设立风障、树冠用薄膜遮盖、树干用稻草包扎(风大且气温比较低的地方应在稻草包扎的基础上加绑薄膜)等方法,来保持土温和防止寒害。

松树(pine)常绿乔木,有少数为灌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针形,果球形,种子叫松籽(pine nut)可以吃。木材和树脂用途很广。

松树的品种在全世界有100多种,全是阳性速生树种,除幼苗期间需要些庇荫外,在生长期都喜欢光照和肥沃湿润的土壤。我省原有的乡土品种有华山松、油松、白皮松、马尾松、巴山松和杜松,从国内外引进的品种有华北落叶松、雪松、云南松、樟子松、湿地松、火炬松等。这些树种的生物特性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温暖湿润性气候,有的喜欢温和冷凉的气候。有的耐寒抗旱,有的不耐寒怕干旱。现主要介绍几种松树适宜栽培的范围。

l、华山松又名为白松、五须松在秦巴山区、渭北一些山区丘陵都可栽植,年平均气温应在15℃以下,年降水量在600—1500毫米。对土壤适应性强,在山地褐土、红黄壤、红色石灰土上都能生长。但对土壤水分要求较严格,不耐干旱和瘠薄,更不耐盐碱和排水不良。华山松较能耐寒,在零下7—10℃的低温下能正常生长,在高达零下31℃的绝对低温下也可生长。华山松树形高大、针叶苍翠、球果累累,也是庭园绿化观赏和营养丰富可口的干果树种。

2、马尾松又名青松、枞松, 是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只能在巴山和秦岭南坡一些地方栽植。适生温暖湿润性气候,在年平均温度13—22℃,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方生长。不耐过低温度,在冬季零下15℃时,幼树的针叶就会出现枯萎。马尾松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在粘土、沙土、石砾土以及阳坡土层薄或石缝中都可生长。喜欢酸性和微酸土壤,PH值在4.5—6.5 的山地生长最好。

马尾松生长快、寿命长,适应性强,树势挺拔,苍劲雄伟,既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先锋树种,也是营造风景林,疗养林的好树种。

3、油松又名短叶松、黑松 适应性最广,在陕西省从南向北都可生长,是适应大陆性气候最佳的一种松树品种。耐寒,抗旱能力强,能耐零下25℃的低温,在降水量300—400毫米的陕北北部地区都能生长。油松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喜微酸性和中性土壤,在PH值7.5以上的碱性土壤,则生长不良。不耐盐碱性土壤,但在石灰岩山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水量高,降水量充沛,排水良好地方生长良好。因此,油松是陕西省北部黄土沟壑、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主要针叶乔木树种之一。

4、樟子松 它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树种和防护林、“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60年代引入我省榆林地区栽植,生长良好。它耐寒性很强,能耐零下40—50℃的低温。同时,也是抗旱性很强的树种,不苛求土壤水分,根系非常发达,可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宜在风沙土、砾质粗砂土、沙壤、黑钙土、白浆土上生长。在PH值超过8的碱性土和含盐量超过 0.1%或有渍水的地方,才对其生长不利。

从樟子松对适生环境条件的要求,它只宜在陕北地区做为防沙、固沙和沟壑治理、“四旁”绿化树种,大面积栽植。

5、雪松又名喜马拉雅松、喜马拉雅雪松 雪松树形挺拔高大,雄伟壮丽,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和世界著名观赏树种。 雪松是亚热带树种,适宜在温暖湿润性气候,年降雨量600一1000毫米,酸性或微酸性的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上生长。但在粘重的黄土和土壤瘠薄,岩石裸露的地方也能生长,不适在低洼水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生长。否则会生长不良,甚至枯死。它抗烟能力差,易受烟害。

雪松适宜在关中和陕南栽植,由于雪松结实很少,扦插成活率低,主要靠外省供应,故每年用于庭园绿化和行道树栽植。雪松自然类型很多,根据树型和分枝的状况,可分为厚叶雪松、垂枝雪松、翘枝雪松三个类型。
6、湿地松 [松科] [松属]
拉丁名:Pinus elliottii
产地分布:
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暖热潮湿的低海拔地区(600m以下)。中国山东平邑以南直至海南岛的陵水县、东自台湾、西至成都的广大地区内多处试栽均表现良好。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高30~36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呈鳞状块片剥落。冬芽圆柱状,红褐色,粗壮,无树脂。针叶二针或三针一束,长18~30厘米,深绿色,腹背两面均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3~4月开花。翌年10~11月果熟,球果长圆锥形,2~3个聚生。种子卵圆,具三棱。
生长习性:
喜光,忌荫蔽。耐寒,又能抗高温。耐旱亦耐水湿,可忍耐短期淹水,故名。根系发达,抗风力强。喜深厚肥沃的中性至强酸性土壤,在碱土中种植有黄化现象。
园林用途:
湿地松苍劲而速生,适应性强,材质好,松脂产量高。中国已引种驯化成功达数十年,故在长江以南的园林和自然风景区中作为重要树种应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可作庭园树或丛植、群植,宜植于河岸池边。

3. 这是什么植物

分别是蛇葡萄,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嫩枝被褐色柔毛。卷须2叉分枝,每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3 5小叶或混生有单叶者,复叶者中央小叶菱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外侧小叶卵椭圆形或卵披针形,长3.5—9厘米,宽3—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不对称,近圆形或阔楔形,每侧边缘有5 20个尖锯齿,单叶者叶片卵圆形或卵椭圆形,长5—12厘米,宽4—8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心形,基缺张开成钝角,每侧边缘有21—31个微不整齐锯齿,上面绿色,几无毛,下面被疏柔毛和蛛丝状绒毛,网脉上面不明显,下面微突出;基出脉5,中脉侧脉4—6对;叶柄长2.5—6厘米,被褐色短柔毛;托叶早落。圆锥花序疏散,与叶对生,基部分枝发达,长5一12厘米,花序梗长1—2.5厘米,被稀疏柔毛;花梗长1.5—2.5毫米,无毛;花蕾倒卵椭圆形,高1 2.5毫米,顶端圆形,萼浅碟形,边缘呈波状,外面无毛;花瓣5,呈帽状粘合脱落;雄蕊5,花丝丝状,长0.7—1毫米,在雌花内完全退化;花盘发达,5裂;雌蕊1,在雄花中完全退化,子房卵圆形,花柱短,柱头扩大。果实球形,直径0.8一1.3厘米;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微凹,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卵圆形,种脊微突出,表面光滑,腹面中棱脊突起,两侧洼穴呈宽沟形,向上达种子上部1/4处。花期6月,果期7—9月。

4. 青杨沟片麻状辉长闪长岩

分布于君召北部,晋瑶与吴家

之间的青杨沟、石板河一带,呈近南北向展布,出露长约5km,岩体北部较窄(约500m),被马鞍山组不整合覆盖,南部宽(约3.5km),被新生代地层覆盖,出露面积约10km2

青杨沟岩体侵入郭家窑岩组和北沟片麻岩(图5-28及图5-29)。岩体中多有次闪石岩、细粒闪长岩、变粒岩、角闪片岩、变辉长岩及北沟二长花岗片麻岩捕掳体。岩体西部及东南部分别被吴家

岩体和石秤花岗岩体侵吞。在石板沟—晋瑶一带,岩石基本保持块状构造面貌,变形较弱。岩体内的次闪石岩、细粒闪长岩、变粒岩等包体呈不规则团块状分布,包体大小悬殊,小者仅几厘米,大者直径可达10m左右,除细粒闪长岩包体边界较模糊外,其他包体边界清晰,因此,细粒闪长岩可能属异离体性质。岩体东边界附近以及晋瑶以西,岩石普遍具片麻状构造,并以浅色闪长片麻岩为主,常发育宽5~50m不等的辉长闪长质糜棱岩(图5-30),构成线型带状强韧性剪切变形带,其中的次闪石岩、角闪片岩、变粒岩等包体已强烈拉伸,大体与糜棱面理平行分布(图5-31)。岩体片麻理产状,晋瑶以东为倾向200°~240°,倾角55°左右,吴家

—青杨沟之间为倾向118°~125°,倾角65°~80°,糜棱面理与片麻理一致,由此表明,它们是在同一种韧性剪切作用中形成的。

图5-28青杨沟闪长岩侵入郭家窑岩组(桥家沟西采石场)素描图

①角闪片岩;②变辉长岩;③辉长闪长岩;④糜棱岩化花岗岩脉;第四系

图5-29青杨沟岩体(深色)侵入北沟片麻岩(浅色)

图5-30青杨沟岩体辉长闪长质糜棱岩(深色)

浅色为糜棱岩化细粒花岗岩脉

岩体中脉岩主要为伟晶岩和变基性墙群。伟晶岩脉大多呈北西向展布,切割青杨沟岩体及其片麻理;变基性岩墙群呈北北东向展布,切割岩体及伟晶岩,局部尚有近东西向岩墙产出。

图5-31片麻状闪长岩

①强烈拉伸之次闪石岩捕掳体②素描图

青杨沟岩体,无论其矿物成分,还是岩石组构都很不均匀,岩石同化混染特征比较明显。同化作用是岩浆完全熔化了围岩及捕掳体,混染作用即岩浆与围岩接触而吸收部分围岩成分,对岩浆而言它被围岩所混染。正是由于岩浆的这种“消化不良”,造成岩体内岩石成分变化很大。在宏观上,岩石中角闪石含量变化很大,普遍有钾长石化和绿帘石化,相对而言,块状岩石角闪石含量高,钾长石化、绿帘石化较强。在晋瑶村东部,岩石中有大量片麻岩包体,包体中有大量角闪石,而闪长岩中则多见浅色矿物,两者界线十分模糊,有明显的混染现象。未被岩浆完全消化的现象也反映在次闪石岩包体的分布方面,如闪长岩中有大量圆—半圆形次闪石岩小包体,它们之间的边界非常不清。岩体内岩石的不均一性,还可能是由于韧性剪切变形的不均一性引起的,致使片麻状岩石与定向构造岩石及块状构造岩石不均匀的掺杂在一起。此外,青杨沟片麻状辉长闪长岩还可能受到南部中元古代石秤钾长花岗岩体侵入影响而发生钾长石化,使岩石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发生很大变化。

据显微镜下观察,岩石具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边部岩石具糜棱结构,片麻状-流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角闪石(30%~40%)、斜长石(5%~10%)、钾长石(35%~55%)组成,次有少量石英(1%~5%)及黑云母,副矿物有磷灰、锆石、榍石等。岩石的矿物组合不同于通常所见的闪长岩类的矿物组合。矿物粒度变化也很大,角闪石一般由直径为0.2~0.3mm集合体组成,少量单晶体直径大于1mm,可能系由辉石演变而来。斜长石呈不等粒状,粒径0.2~1.5mm,常被钾长石、绿帘石交代。上述矿物组合及交代现象表明,岩石具有明显的同化混染和边缘混合岩化的特点。据矿物组合及含量很难对岩石进行分类。

青杨沟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见(表5-1)。其化学成分及含量与通常的闪长岩类平均成分有很大差异,SiO2、Al2O3、TiO2、<FeO>明显偏低,CaO、MgO、K2O明显偏高,而其SiO2、Al2O3、CaO、MgO等含量更接近于区内郭家窑岩组的变辉长岩的相应含量。这些特征也表明,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和晚期岩石的混合岩化作用十分强烈。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高,尤其Ba、Sr、U、Cr、Th等元素均高于区内同时代其他岩石相应组分含量的数个数量级。但总体上地球化学元素配分型式却与其他片麻岩协调一致(图5-27)。因此,其构造背景仍属大陆边缘碰撞花岗岩范围。岩石的稀土元素含量也高于同时代其他岩体,w(∑REE)=583.19×10-6,w(LREE)/w(HREE)=24.12,(La/Yb)N=83.07,分异明显,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其他片麻岩体基本协调一致(图5-20),表明它们的构造大背景相似。据上述岩石矿物成分及组合,结合岩石化学成分特点,现厘定为片麻状辉长闪长岩。岩体的钾长石化可能与石秤岩体侵入活动有关。

青杨沟岩体锆石U-Pb一致曲线测定其年龄为2520+17Ma,时代为新太古代。

5. 香樟树的图片以及它的介绍。

香樟树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顶芽广卵形或圆球形,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外面略被绢状毛。

枝条圆柱形,淡褐色,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全缘,软骨质,有时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晦暗,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具离基三出脉,有时过渡到基部具不显的5脉。

中脉两面明显,上部每边有侧脉1-5条.基生侧脉向叶缘一侧有少数支脉,侧脉及支脉脉腋上面明显隆起下面有明显腺窝,窝内常被柔毛;叶柄纤细,长2-3厘米,腹凹背凸,无毛。

(5)马鞍山中脉扩展阅读

生长习性:

樟树多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当移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水涝容易导致烂根缺氧而死,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

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萌芽力强,耐修剪。生长速度中等,树形巨大如伞,能遮阴避凉。存活期长,可以生长为成百上千年的参天古木,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

地理分布

产南方及西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其他各国常有引种栽培。

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土壤肥沃的向阳山坡、谷地及河岸平地;分布于长江以南及西南生长区域海拔可达1000M,尤其以四川省宜宾地区生长面积最广,樟树已在2006年,被推选为宜宾市的“市树”,享有宜宾市“市树”的美誉,成为宜宾地区的主要林木。

6. 石秤钾长花岗岩序列

区内有石秤岩体和白家寨岩体两处,分别分布于登封城西—君召北水磨湾一带及颍阳乡北部白家寨一带。岩体均呈近东西向展布,石秤岩体面积约60km2。白家寨岩体面积约4km2

岩体侵入于登封岩群、新太古代片麻岩及嵩山群中,白家寨岩体被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不整合覆盖,石秤岩体南部局部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岩体边部多有登封岩群角闪片岩、云母片岩及新太古代片麻岩、片麻状辉长闪长岩和嵩山群石英岩捕掳体,造成同化混染带,尤以石秤岩体北部最强烈,发育宽度达数百米的边缘同化混染带(以往划为岩体边缘相),致使岩石变为花岗闪长岩及局部的二长花岗岩,其中常见角砾状或斑点状构造。白家寨岩体边部有宽数米的细粒二长花岗岩边。边缘同化混染带岩石与主体岩石呈渐变过渡关系,边部岩石中斜长石、角闪石或黑云母及围岩包体含量逐渐增高,石英含量减少,岩石颜色变暗。岩体横切古元古代及以前地层走向。在登封城西,石秤岩体东端与大塔寺片麻岩接触面产状为倾向272°,倾角75°,略向内倾。岩体中脉岩较少,主要有细粒花岗岩脉和辉绿岩脉。

石秤岩体主体岩石具中粗粒结构,局部斑状结构。边部岩石具中粒结构,局部斑状结构,并见角砾状、斑点状构造、定向—片麻状构造。白家寨岩体主体岩石具中粒花岗结构,边部为细粒花岗结构。据显微镜下观察,石秤岩体主体岩石具中粗粒花岗结构(d=3~5mm),块状构造,主要矿物钾长石含量为50%~55%、斜长石4%±、石英35%~40%、黑云母2%~8%。边缘同化混染带岩石具中粒或不等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斜长石含量为53%±、钾长石20%±、角闪石12%±、石英12%±。

白家寨岩体主体岩石具中粒花岗结构,局部文象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钾长石含量为52%~68%、斜长石7%±、石英20%~25%、黑云母5%~10%。边缘带岩石为细粒花岗结构,主要矿物微斜条纹长石含量为40%±、斜长石30%±、石英37%±。

据两岩体主体岩石实际矿物含量比例,应为钾长花岗岩,边缘同化混染岩石分别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岩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见(表7-1、7-2)。岩石的化学成分与路家沟岩体接近,但SiO2、K2O+Na2O含量更高,Al2O3、MgO更低,仍属相对富钾过铝岩系。微量元素中Ba、Nb、Zr含量更高,Sr、Cr偏低。稀土元素总量在嵩山区特高(表7-3),w(∑REE)=713.53×10-6,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低,w(LREE)/w(HREE)=5.88,(Cla/Yb)N=15.23,铕强烈亏损(δEu=0.29),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更接近碱长(碱性)花岗岩的海鸥型(图7-8)。另据碱度指数(A·R)为2.79及2.89,在SiO2-A·R变异图解中,岩石投入碱性岩区内。因此,岩体属碱性花岗岩序列。

表7-1嵩山地区中元古代侵入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wB/%)

表7-2嵩山地区中元古代侵入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wB/10-6

表7-3嵩山地区中元古代侵入岩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

图7-8石秤岩体与大塔寺片麻岩接触关系素描图

①斑状中粗粒钾长花岗岩;②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③强变形斜长角闪(变辉长)岩(登封城西公路边)

石秤钾长花岗岩序列岩体K-Ar年龄为1652Ma,39Ar-40Ar年龄为1805Ma,岩体又被中元古代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不整合覆盖,其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

7. 树木的资料,越多越好

1.香樟,又名樟树、樟木、小叶樟,学名:Cinnamomum camphora。产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多生于低山平原,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500米至600米之间。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也有分布。它为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重要树种,性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深厚的酸性或中性沙壤土,不耐干旱瘠薄,能生于黏壤中,但忌积水。较喜光,幼树稍耐半阴,壮年时更需阳光。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6℃以上、极端最低气温-7℃以上的地域,一般在淮河以南地区可露地栽培。它速生长寿,萌蘖更新力强,对烟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柳树,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高可达20 -30 公尺,径50 -60 公分,生长迅速;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枝条细长而低垂,褐绿色,无毛;冬芽线形,密着于枝条。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7 -15 公分,宽6 -12 公厘,两端尖削,边缘具有腺状小锯齿,表面浓绿色,背面为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具有托叶。花开于叶后,雄花序为葇荑花序,有短梗,略弯曲,长1 -1.5公分。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 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插枝繁殖。台湾,约于明朝末年时引进,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其于水池或溪流边。
3.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
主要分布北半球温带、寒温带森林树种,北纬22°—70°,从低海拔到4800米。
杨树天然林分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世界天然林中以杨树为优势种林分),天然种约100多种。杨树天然树种分布最广的国家有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
中国有丰富的杨树资源,我国天然林面积约300万公顷。我国天然种有53种之多,分布很广。从我国最北的大小兴安岭的甜杨、大青杨,直到南方的滇杨;从东到西,西部有耐干旱、耐盐碱的胡杨,还有银白杨、银灰杨等。
4.
五角枫(地绵槭、色木)
落叶乔木,高可达20厘米。树皮薄,小枝内常有乳汁。单叶对生,裂片径达7厘米——15厘米,通常掌状5裂,基部常心形,裂片卵状三角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仅下面脉腋有簇毛。花杂性,伞房花序顶生。果扁形,果翅张开成纯角,翅长为坚果的2倍。花期4—5月,果期9—10月。主产长江流域、西南、华北及东北南部,西至四川,陕西分布最为广泛。

银杏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成扇形。木材致密优良,多为雕刻、砧板等,且经久耐用。由于生产周期长,又称公孙树,但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银杏发育成熟挂果的时间缩短,产果的年限延长,产量大幅度提高。树龄可达千年以上。银杏树具有抗性强、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树叶可入药,生产银杏叶茶和中成药制品,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消炎、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延缓衰老和美容等治疗和保健作用。
银杏,木本植物银杏树的果实,果壳白色,果仁似杏仁,故名银杏,又名白果。果实成椭圆形,由于品种形状不同,又称大佛指、大马龄等。果实外面有橙黄色带气味的种皮,果仁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大叶黄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为温带及亚热带树种.
栾树:落叶乔木。高达15m,它是一种喜光,稍耐半荫的植物,耐寒
榆树:别名:白榆、家榆等。阳性树种,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
枸杞:别称: 西枸杞 ,落叶灌木,高达2米。多分枝,枝细长,拱形,有条棱,常有刺

1. 长春花:夹竹桃科,春花属 别名: 日日春、日日新、日春花、四时春、五瓣梅、雁来红 。全草入药可止痛、消炎、安眠、通便及利尿等。其乳汁中所含生物碱,如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被提炼出来作为多种癌症如白血病、哈杰金氏症所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由于抗热性强,开花期长,色彩鲜艳,发展很快,在草本花卉中已占有一定位置。长春花喜温暖、稍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长春花为喜光性植物,生长期必须有充足阳光,也不宜多水。 长春花的嫩枝顶端,每长出一叶片,叶腋间即冒出两朵花, 因此它的花朵特多,花期特长,花势繁茂,生机勃勃。从春到秋开花从不间断,所以有“日日春”之美名。 警告警告警告警告::::长春花是夹竹科的植物长春花是夹竹科的植物长春花是夹竹科的植物长春花是夹竹科的植物,,,,折断其茎叶而流出的白色乳汁折断其茎叶而流出的白色乳汁折断其茎叶而流出的白色乳汁折断其茎叶而流出的白色乳汁,,,,有剧毒有剧毒有剧毒有剧毒,,,,千万不可误食千万不可误食千万不可误食千万不可误食!!!! 长春花的花语长春花的花语长春花的花语长春花的花语:快乐,回忆,青春常在,坚贞。

2. 三角梅,紫茉莉科,三角花属。 别名:九重葛、三叶梅、毛宝巾、肋杜鹃、三角花、叶子花、叶子梅、纸花、南美紫茉莉等。为常绿攀援状灌木。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在3℃以上才可安全越冬,15℃以上方可开花。喜充足光照。花顶生,花很细,小, 黄绿色,其貌并不惊人,不为人注意,常三朵簇生于三枚较大的苞片内,花梗与药片中脉合生,苞片卵圆形,为主要观赏部位。苞片时状,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从叶子又可分花叶和普通2类;苞片则有单瓣、重瓣之分;总此宝巾约有40余个不同的品种。苞片形似艳丽的花瓣,故名叶子花、三角花。冬春之际,姹紫嫣红的苞片展现,给人以奔放、热烈的感受,因此又得名贺春红。

3. 人面子,漆树科,人面子属 常绿大乔木植物,高达20余米。幼枝具条纹,被灰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 喜阳光充足及高温多湿环境,适深厚肥沃的酸性土生长,适应性颇强,耐寒,抗风,抗大气污染。广东中部至西南部城乡广泛栽培,作果树和庭园观赏,绿化树种。 该种树冠宽广浓绿,甚为美观,是“四旁”和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也适合作行道树。也是药用植物,其果实、根皮、叶均可入药。 人面子的果实的外形与人面孔的相似性是想像的,然而人面子果实的用途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面子鲜果可生食,相当于水果;亦可腌渍,或与豆豉辣椒等制成人面酱,味美可口。果亦入药,据"岭南采药录"载:“人面子性平,味甘酸,醒酒,解毒,治偏身风毒痛痒,去喉痛等症。”果内的种子又可榨油,制肥皂。真是一物多用。人面子树以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被人们认同。

4. 桂花,木犀科,木犀属 又名“月桂”、“木犀”,俗称“桂花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为温带树种。叶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树叶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桂花叶茂而常绿,树龄长久,秋季开花,芳香四溢,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 药用:桂树的果实入药有化痰、生津、暖胃、平肝的功效。枝叶及根煎汁敷患处,可活筋骨止疼痛,治风湿麻木等症。桂树的木材材质致密,纹理美观,不易炸裂,刨面光洁,是良好的雕刻用材。 我国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文献中最早提到桂花是旧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山海经·南山经》,谓“招摇之山多桂”。屈原(前340——前278)《楚辞·九歌》也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已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在汉初引种于帝王宫钳苑,获得成功。唐、宋以来,桂花栽培开始盛行。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唐宋以后,桂花在庭院栽培观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元代倪瓒的《桂花》诗中有“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的诗句,表明了窗前植桂的情况。桂花的民间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我国历史上的五大桂花产区均在此间形成。

5. 黄槐,苏木科 决明属, 生态分类为木本植物 ,半落叶乔木类。属阳性植物,耐半阴,喜高温多湿气侯,耐早,不抗风。枝叶茂盛,可高5-7米。 叶小卵形,偶数羽状复叶,羽状叶常有夜合的现象,可以夜晚留意此品种的叶片,整棵树的叶都折合着,好像夜晚要睡觉一样。常见的含羞草也有此夜合现象。冬季十二至二月则为落叶期。 花朵黄色,总状繖房花序,着生于枝端,花数多,盛开时鲜艳的亮丽黄花,缀满全株,全年开花,5-6月及9-11月为盛花期。荚果扁平念珠状、长七至十二公分,种子黑褐色。 黄槐性喜高温,耐旱、耐热,容易栽培,生长快速,唯因根浅,风强则易倒,是其缺点。原产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及大洋州 ,传入我国后,在我国东南部及南部栽培,为庭院栽培植物。

园林价值园林价值园林价值园林价值:枝叶茂密,树姿优美,花期长,花色金黄灿烂,富热带特色,为美丽的观花树、庭园树和行道树。

6. 香樟 樟科 樟属 樟树亦是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马鞍山、安庆市、湖南省长沙市、湖北省鄂州市、四川省绵阳市、贵州省贵阳市等多个城市的市树。 叶薄革质,离基3出脉,近叶基的第一对或第二对侧脉长而显著,背面微被白粉,脉腋有腺点。 樟树是属于樟科的常绿性乔木。存活期长,可以生长为成百上千年的参天古木,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此外抗海潮风及耐烟尘和抗有毒气体能力,并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较能适应城市环境。 本种为亚热带地区(西南地区)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根、木材、枝、叶均可提取樟脑、樟脑油。樟脑供医药、塑料、炸药、防腐、杀虫等用,樟油可作农药、选矿、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木材质优,抗虫害、耐水湿,供建筑、造船、家具、箱柜、板料、雕刻等作用。樟树的木材耐腐、防虫、致密、有香气。是家俱、雕刻的良材; 除了用来提炼樟脑,或栽培为行道树及园景树之外,樟脑还有强心解热、杀虫之效,夏天如果到户外活动时可以试试看:摘取樟树的叶片,揉碎后涂抹在手脚表面上,有防蚊的功效。 科学研究证明,樟树所散发出的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有净化有毒空气的能力,有抗癌功效,过滤出清新干净的空气,沁人心脾。长期生活在有樟树的环境中会避免患上很多疑难病症。因此,樟树成为南方许多城市和地区园林绿化的首选良木,深受园林绿化行业的青睐。

7. 灰莉 马钱科 灰莉属 本种分枝茂密,枝叶均为深绿色,花大而芬香,为良好的庭院观赏植物、也可盆栽。

8. 夹竹桃 夹竹桃属 夹竹桃科 它分泌出的乳白色汁液含有一种叫夹竹桃苷的有毒物质,误食会中毒。 茎皮纤维为优良混纺原料;叶及茎皮有剧毒,入药煎汤或研末,均宜慎用。能强心利尿,定喘镇痛。试用于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等。并可以制杀虫剂,人畜误食可致命。

本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根及树皮含强心苷和酚类结晶物质及少量精油。 夹竹桃的叶上还有一层薄薄的“腊”。这层腊能替叶子保水、保温,使植物能够抵御严寒。所以,夹竹桃不怕寒冷,在冬季,照样绿姿不改。 夹竹桃的花有香气。花集中长在枝条的顶端,它们聚集在一起好似一把张开的伞。夹竹桃花的形状像漏斗,花瓣相互重叠,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其中,红色是它自然的色彩,“白色”、“黄色”是人工长期培育造就的新品种。

9.春羽 天南星科 林芋属 羽叶片巨大,呈粗大的羽状深裂,浓绿色,且富有光泽,叶柄长而粗壮,气生根极发达而被垂,株形优美,整个观赏效果好; 同时它又耐阴,是极好的室内喜阴观叶植物。它适于布置宾馆的大厅、室内花园、办公室及家庭的客厅、书房等处。在光线较强的室内可以放置数月之久,植株生长不会受太大影响;在较阴暗 的房间中也可以观赏2—3周。它也常作大型盆栽,陈设于厅堂中显得十分壮观。

10.黄叶榕 桑科 榕属 新叶金黄色,老叶或阴蔽地点叶色转为绿。 本种枝叶茂密,树冠扩展,是华南地区的行道树及庭荫树的良好树种。可成为 草坪绿化主景,也可种植于高速公路分车带绿地,耐修剪,可以塑成各种造型的颜色景观。还可以与其他观叶草本混植,如与绿苋草等形成动人的色彩对比。 大树抗有害气体及烟尘的能力强,宜作行道树、工矿区绿化、广场、森林公园等处种植,雄伟壮丽。1株古榕,可遮荫数顷,供数百人聚会。

8. 南京或马鞍山哪有卖猪笼草或捕蝇草的!!!

捕蝇草 食虫植物的叶片变得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囊袋,还有的像蚌壳……。各种奇形怪状的叶子,是它们捕捉昆虫的有效“装置”。 不同的食虫植物其捕食昆虫的方式也不一样。瓶子草和猪笼草设陷阱捕虫,是一种消极等待的被动方法;而捕蝇草则是采用积极主动的方法捕虫,因此最为惹人注意,也显得更加有趣。有一部科教电影叫《中山植物园》,里面有这样一个非常珍贵的镜头:一个甲虫爬到一株植物的叶片上,蚌壳似的叶片迅速合拢,叶缘的刺毛也交错地扣合起来,把甲虫牢牢地关在里面,这株奇趣的植物就是捕蝇草。 捕蝇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植物,茎很短,叶轮生。叶子的构造很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有羽状叶脉,呈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但到了叶端就长成肉质的,并以中肋为界分为左右两半,其形状呈月牙形,可像贝壳一样随意开合,这就是它的“诱捕器”。每半个叶片的边缘都生有10—25根刚毛,其内侧靠近中助的地方,又生有3根或3根以上的感觉刚毛(或叫激发刚毛)。在叶缘还生有蜜腺,能够分泌蜜汁用以引诱昆虫。 平时诱捕器张开,叶片向外弯曲,当上钩的昆虫爬到叶片上吃蜜时,如果其中一根激发刚毛被触动两次或两次以上,或者在数秒钟内至少有两根激发刚毛被触动,那么诱捕器就会在20—40秒钟内闭合,叶片便向里弯曲,叶缘上的刚毛交叉锁在一起,将猎物囚禁在里面。当昆虫在里面挣扎时,便再次触动激发刚毛,每触动激发刚毛一次,诱捕器就闭合得更紧。同时,激发刚毛受到刺激后,叶片上许多紫红色小腺体就分泌出一种酸性很强的消化液,将虫体消化,然后再由这些腺体吸收。大约5天后,当昆虫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干净后,叶子又重新张开,准备捕捉新的猎物。 在所有的食虫植物中,捕蝇草是人们最熟悉和科学家研究最多的一种植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就曾精心研究过食虫植物,他特别喜欢捕蝇草,并称它为“世界上最奇妙的一种植物”。 达尔文和生理学家伯登·桑德森对捕蝇草的捕食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有一些卓越的发现。达尔文观察到,捕蝇草的激发刚毛受到刺激后,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后叶片才开始运动。因此他推测,一定有类似动物神经的电脉冲信号从刚毛传到诱捕器的运动细胞上,从而产生运动。伯登·桑德森用电流计来进行测定,结果电流计指针显示出有一股微弱的电流。这实际上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以每秒20毫米的速度通过叶子,正是这种电信号调节了捕蝇草的捕食运动。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对刚毛的刺激强度不够,便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诱捕器也不发生运动。当两次刺激时间相隔太近时,诱捕器也不能闭合,因一个动作电位不可能在距前面一个太近的时间里产生。这种现象,与动物神经中发生的麻痹现象十分类似。 后来,美国科学家威廉斯和皮卡德发现,捕虫草的动作电位,产生于每根刚毛顶端基部或靠近基部的感觉细胞中发生的受体电位;而每一个受体电位都产生若干个动作电位,使刚毛不停地运动。 达尔文不仅对捕蝇草在捕到昆虫时,其诱捕器不断紧闭,正确解释为由于昆虫为了逃脱所作的挣扎不断刺激激发刚毛的结果;而且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昆虫死后,诱捕叶片仍在紧闭。后来,威廉斯和皮卡德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捕蝇草有两种运动,一种是快速的捕捉运动,另一种是慢速的消化运动。前者是由机械刺激引起,由动作电位传递的;后者是由死亡昆虫的化学物质激发,由激素引起的。威廉斯和他的同事用实验证明了这一解释的正确性。他们把半闭合的捕蝇草浸在近似于它分解昆虫所释放的溶液里,结果诱捕器又紧缩了大约40%。 猪笼草 猪笼草是一种美丽而奇特的食虫植物,为猪笼草科、猪笼草属多年生草本或半木质化藤本灌木。叶互生,长椭圆形,全缘,中脉延长为卷须,末端有一叶笼。叶笼瓶状,瓶口边缘较厚,上有小盖,成长时盖张开,不能再闭合。笼色以绿色为主,有褐色或红色的斑点或斑纹,还有整个叶笼都呈红色、褐色甚至紫色、黑色的品种。叶笼大小因品种而异,有些大型杂交种能盛水300毫升至400毫升。笼的内壁光滑,笼底能分泌黏液和消化液,有气味引诱昆虫之类的小动物入内,而小动物一旦落入笼内,就很难逃出,最终被消化和吸收。雌雄异株,总状花序,有萼片3枚至4枚,无花瓣。 猪笼草产于亚洲的热带地区,为附生植物,常常生长在大树下或岩石的北边,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旱和强光暴晒。可用吊盆栽种,平时悬挂在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的地方养护,夏季高温时要避免烈日暴晒,否则强光会灼伤叶片,影响叶笼的发育。秋、冬、春三季则要放在光照较为充足的地方养护,不宜过于阴暗,以免叶笼形成缓慢而小,表面色彩黯淡无光。猪笼草对水分比较敏感,必须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叶笼才能正常发育,因此在生长期除保持盆土湿润外,还要经常向植株及周围环境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并避免温度变化过大,以有利于叶笼的发育生长。生长季节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其他无机复合肥,以满足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越冬温度最好在16℃以上,若低于15℃植株就会停止生长,而低于10℃叶片边缘则受到冻害损伤。每年的2月至3月在新根尚未长出时换土一次,土壤以疏松肥沃、透气性良好的腐叶土或草炭土为佳,盆栽常用草炭土或腐叶土、水苔、木炭和树皮屑的混合基质栽培,因其黑色根易断,因此在换盆时应注意加以保护。 猪笼草的繁殖可在5月至6月进行扦插,选取健壮的枝条,每一片叶带有一段茎节,叶片剪去一半,基部剪成45度斜面,用水苔将插穗基部包扎,放进盛水苔和盆底垫小卵石的盆内,并套上塑料袋保持空气湿润,在30℃左右的条件下,约20天至25天生根。也可在生长季节进行压条繁殖,方法是把叶腋的下部割伤,用苔藓包扎,待生根后剪下盆栽。还可通过人工授粉的方法,使之结籽,用播种法繁殖。 猪笼草可用于吊盆栽种,点缀客室花架,优雅而别致。

记得采纳啊

9. 劳斯莱斯浙f8899q是在谁名下

目前这辆车长期在安徽马鞍山活动,是个浙江人的、名字应该姓钱,经常他老婆开,中脉卖宝云店,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

10. 南岭地区贵金属成矿规律

一、贵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理分析

(一)金矿床成因类型划分

根据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成矿方式、物质来源、控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等,南岭地区金矿床及与金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10种主要成因类型:①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②火山岩型金矿床;③斑岩型金矿床;④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⑤微细浸染型金矿床;⑥变质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⑦与表生作用有关的金矿床;⑧砂金矿床;⑨红土型金矿床;⑩铁帽型金矿床。

(二)银矿床成因类型划分

根据矿床成因分类原则,成矿作用及其成矿方式、物质来源、控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等,南岭地区银矿床及与银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8种主要成因类型:斑岩型、接触交代型、高中温热液型、中低温热液型、火山热液型、同生沉积型、沉积改造型、表生型等。

(1)斑岩型矿床

该类型矿床分布于赣南武夷山西坡岩背、凤凰岽、粤东莲花山、西岭等。围岩为侏罗纪火山岩及上古生界,成矿岩体为燕山早期花岗斑岩,呈Sn、W-Cu、Pb、Zn-Ag矿化组合,矿体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上,似层状、透镜状,围岩蚀变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常以伴生和含银矿床出现,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

(2)接触交代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粤中、桂西、桂东和滇东南等地。如焦里、宝山、坪头岭、金子坳、船肚、东坡、瑶岗仙、香花岭、大义山、大厂拉么和佛子冲等地。一般都沿构造岩浆带分布,赋矿地层大多为上古生界D2—P1,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或含钙的碎屑岩,成矿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至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大多受NE向褶皱断裂控制,在区域性多组断裂构造和不同类型构造的复合部位往往对成矿极为有利。矿体多在花岗岩类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形成,呈透镜状、似层状、扁豆状,部分为脉状。主要有用元素组合:W、Sn-Pb、Zn-Cu(Au)-Ag(伴生),Ag-Pb、Zn-Cu,Sn-W-Bi-Be-Ag(含Ag),W-Mo-Bi-Cu-Ag(含Ag),Pb、Zn-Ag(共生或伴生)等。矿石中银可以构成独立银矿物或含银矿物;银的储量规模以中小型为主,部分银矿床可达中型规模,如拉么、焦里、宝山、佛子冲等。

(3)高中温热液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桂北和滇东南等地,主要为大脉型或细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过去统称为石英脉型。近年发现这些矿床或矿段中银含量达共生甚至独立银矿床要求,它们多数沿构造-岩浆带内外带分布,赋矿围岩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主要与加里东期—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成矿主要是燕山早期第一阶段到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其中铅、锌、银主要成矿期是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到燕山晚期,少数属雪峰期和印支期。如西华山、漂塘、茅坪、大吉山、黄沙、锯板坑、石人嶂、红岭、梅子窝、东坡、大义山、瑶岗仙、珊瑚、芒场大山、武鸣两江、个旧卡房等矿床。

银在各类成矿元素组合矿床中,呈共生矿、伴生矿或其他含银矿产出,矿体局部地段银品位可达独立银矿要求。银储量规模一般为中型。

(4)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本类矿床是南岭地区银矿床的最主要类型之一。全区都有分布,如:蛤湖、柳木坑、赤坑、大兴山、长岗岭、厚婆坳、银屎、田东、宝山、黄沙坪、铜山岭、香花岭、芒场、马鞍山、老厂、凤凰山、金山、中苏、虾洞和下厂等。分布于不同构造单元,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区为主,隆起区次之。赋矿围岩从震旦系—三叠系。成矿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部分与加里期或印支期的花岗岩类有关,控矿构造以EW向和NNE向及NW向断裂为主。矿体以脉状为主,部分为透镜状。主要成矿元素有Pb、Zn、Ag、Au、w等。以Pb、Zn为主的矿床伴生Ag、Cu、As、W、Cd;独立银矿床,往往伴生Pb、Zn、Cu、Sn,个别伴生Au(如张公岭、金山、大兴山、长岗岭等);钨矿则属单一白钨矿(如一六矿区等)。

(5)火山热液型矿床

该类典型的矿床仅在粤东地区发现。侏罗系下统金鸡组碳质页岩底部为安山岩,银锑矿的含矿围岩为爆发角砾岩-英安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流纹岩-斑杂角砾熔岩(钟丘洋)和熔结凝灰岩-凝灰角砾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宝山)等。矿化主要元素组合分为Ag-Sb,Pb、Zn、Cu、Ag和Sn、Pb、Zn、Ag等,银、锑组合中,银品位富,其他组分为伴生或含银。银储量大、中、小型都有。

(6)同生沉积矿床

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粤北坳陷区晚古生代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内,如杨柳塘、天子岭等铅锌银矿床。受NE向古构造断陷带控制,矿区可见大量同生沉积构造特征。赋矿层位为泥盆—石炭系,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结构常保留层纹状、浸染状及生物残余结构,主要元素为Pb、Zn、Ag,伴生有菱铁矿、辉锑矿等。属中小型共(伴)生银矿床。

(7)沉积改造型矿床

该类型矿床是最具工业价值的银矿床之一。主要分布于隆起区边缘,即坳陷区与隆起区的过渡带,多为碳酸盐台地沉积。如凡口、曼家寨等铅锌银矿床或锑、银矿床。另一亚类为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如白牛厂银、铅锌和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等,矿床形成除保留沉积特点外,出现大量岩浆热液成矿特征。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少数脉状。矿床主要元素组合有:Cu-Pb-Zn-Ag、Pb-Zn-Ag、Pb-Zn-Sb-Ag。银品位富,达独立和共生银矿要求。银储量主要为大、中型矿床。这类矿床中的凡口银、铅、锌矿和白牛厂锡、铅、锌、银矿的成因,尚有不同认识。

(8)表生型矿床

经地表风化作用改造富集成矿的有关银矿床。原生矿床与表生矿床受到同一构造控制,矿床主要元素组合有W-Sn(禾尚田)、Mn-Pb、Zn(小带)、Mn-Ag(凤凰山氧化带)、Sn-Pb、Zn-Ag(虾洞、龙树脚)等,银品位贫富都有,银储量规模多为中、小型。

(三)成矿机理分析

1.与构造破碎带(剪切带)有关金矿构造体制转换与成矿富集机理

在20世纪90年代找金热潮中,与构造破碎带(剪切带)有关金矿本次研究与相关观点颇多,根据野外调查总结,认为区内金矿调查评价工作中应重视金矿构造控矿分析,特别是与金矿有关的构造破裂、流体流动与矿质聚集机理问题(韦昌山等,1996),这涉及矿质富集机制和找矿方向等问题。在广东河台金矿,湖南铲子坪金矿、大坪金矿、沈家垭金矿、仙人岩金矿等,多见到逆冲或低缓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内,存在早期石英脉韧性变形叠加富集成矿、石英脉再破碎赋矿、可拼合角砾群、垂直与平缓网脉组合等,很多含矿破碎带旁侧内有稍晚期形成的透镜体,其侧伏向指示着主构造带运动方向,其构造-流体-成矿机理可以利用“断层阀-地震泵”模式来解释。在水口山矿田,构造破碎带(剪切带)不同发展阶段生成的裂隙及石英脉体,其含金性具有较大差异,相关的找矿标志是与断裂有关的构造减压带和硅化岩带;在大坪-铲子坪金矿区,金矿体呈透镜状产于与区域片理交切的剪切带内,剪切带以外的大量蚀变带仅具金矿化或无矿化;而含金矿体主要为早期构造岩强烈硅化所致的硅化岩,富金的灰白色硅化岩往往具有韧性变形现象,亦可见黄铁矿破碎和具压力影,弱应变域残存的石英近似糖粒状,晚期又有裂隙网脉体即乳白色硅化岩叠加(曹进良,2000;陈明扬,1996),表明硅化体成生后,经历了脆→韧性转换和韧→脆性转换。类似的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也见于锡矿山锑矿。

2.“红土型”金矿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因

“红土型”金矿是一种表生型金矿床,但并不完全是由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经风化而成。区内“红土型”金矿发育,主要见于桂西、湘南、粤北、赣西等地,该类型金矿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品位较低、暴露地表易采选、找矿标志明显、见效快等特点,本身既可成为矿床,同时也可作为寻找其他类型金属矿床的指示物,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综合找矿方法应予以重视。

湘南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以水口山矿田仙人岩、坪宝矿田大坊矿区为代表,其成矿条件可概括为:“含金矿坯层、断裂构造、岩浆和热泉作用”三位一体的成矿必备条件(刘正桃,2000),其中以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硅质白云岩、微石英岩等古热泉沉积含金建造,下二叠统当冲组热水沉积硅质岩、钙硅泥质页岩等含金建造层成矿较为有利,其中以水口山地区、桂阳北部洋市至郴县许家洞地区、坪宝等地区,为寻找该类型金矿的有望地段。

在仙人岩金矿区,主推覆断层带以强硅化为特色,组成硅化角砾带,其断层泥及角砾带经风化淋滤形成含金黑土夹角砾型金矿床,在断裂交汇部位和倒转背斜与区域性推覆滑脱构造相交切部位,往往控制厚大富金矿体的产出。而热泉“硅帽”带一般呈NNE向和SN向线性展布,互不相连,成群成带分布,形成陡峭山脊和孤立的山包。单个“硅帽”形态在平面上呈椭圆状、圆状、长条状;在剖面上多呈向上分支的锥体状和圆筒状、不规则的树枝状。“硅帽”带大致分为两类,硅化角砾岩体(带),即早期与推覆构造有关的硅化角砾岩体(带)和晚期热泉活动形成的硅华、泉胶等“硅帽”。不同时期形成的黑土型金矿和“硅帽”带含矿性不同。

湘南红土型金矿受基底断裂控制,呈带状分布,具有风化剖面厚度小、成熟度偏低、对矿源体类型及含Au性依赖强、含矿层单一且厚度较小的特点。金的次生富集与黄铁矿的氧化及褐铁矿的吸附密切相关(曾志方等,2002)。

广西“红土型”金矿分为7类,包括碳酸盐岩类、火山岩类、蚀变构造岩类、细碎屑岩类、基-超基性岩类、矽卡岩类、热水沉积岩类和古砂砾岩类等,以前3类较发育,金矿产出受矿源体、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控制。

赣西地区“红土型”金矿主要分布于袁水坳陷,具有“3个有利赋矿层位、3个有利赋矿岩性和3种有利元素组合”特点(陈大经,2001)。其中萍乐坳陷带中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母岩风化有关形成的红土区是寻找“红土型”金矿最有利的地区。

3.与构造蚀变破碎带有关银矿产出特征

与构造蚀变破碎带有关的银矿主要产于粤西和粤西北地区,如连南必坑银矿、云安高枨银矿和高明叠平银矿等。该类银矿往往与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共生。

高枨银矿围岩为蚀变花岗岩,矿体明显受近E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构造带产状为170°∠71°,紧靠顶板发育宽约15cm角砾岩带,角砾为硅化岩,其中含有细-粉状黄铁矿,角砾外形圆滑,长轴平行构造面。带内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为主,断面不规则。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菱锌矿、菱锰矿,方铅矿呈胶状团块状产出。矿区内蚀变矿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硅化黄铁矿化阶段;②碳酸盐化阶段,主要为菱锰矿化;③硅化、黄铁矿化(呈细脉状产出)铅锌矿化阶段。其中早期的①阶段黄铁矿较自形,呈块状、团块状;②阶段为菱锰矿阶段,其内分布有浸染状黄铁矿;③阶段为石英细脉(含硫化物阶段)。钻孔岩心观察表明构造带深部铅锌矿化加强,菱锰矿明显减少。银矿体延入白垩系砾岩中仍有矿化显示,品位分别为Ag270g/t,Pb0.056%,Zn0.052%,反映成矿作用为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早期。

连南必坑银矿为NE向异常带近SN向含矿硅化破碎带,矿(化)带多沿层间破碎带产出,V2矿体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为主,V5矿体岩矿鉴定发现有黄铜矿、蓝黝铜矿弱矿化,显示其原生矿为铜银矿化体的特征。矿石稀土经北美页岩标准化的配分曲线具有负Ce异常和负Eu异常,结合微量元素含量,推断早期可能具有海底火山作用,晚期具岩浆热液叠加。

4.邻区滇黔桂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和蚀变作用类型

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是一种成因独特,储量和经济意义巨大的矿床类型。邻区滇黔桂以及区内湘中坳陷西北缘、粤中坳陷等地该类型矿床蕴藏量丰富。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具有一套低温热液矿物组合,包括黄铁矿、重晶石、辉锑矿、雄黄、雌黄、毒砂、辰砂和少量重金属硫化物如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白铁矿等。

结合前人大量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介质大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介质水穿过盆地内地层和建造水混合循环,溶滤了其中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运移明显与盆地内大规模构造-热事件(岩浆事件)过程相关,成矿经历了流体的混合、冷却、氧化作用。

滇黔桂地区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集中分布在右江裂谷盆地之中,处于NE向南盘江断裂带和NW向右江断裂带所夹持地段,略呈三角形,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边缘与华南褶皱系右江印支褶皱带交接部位,区内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零星分布,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广泛分布。南盘江断裂西北部为台地相区,主要分布有二叠—三叠系地层,除北部边缘下、上二叠系之间有峨眉山玄武岩出露,上二叠系下部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外,大面积分布的是碳酸盐岩;南盘江断裂东南部为海槽碎屑岩相区,三叠系地层以碎屑岩相为主,夹含碳酸盐岩。碎屑沉积韵律发育,可观察到鲍玛序列、槽模、同生滑移-滑塌堆积、包卷层理等浊流沉积结构,是区域内主要的含金岩系。区内已发现系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除贵州紫木凼、戈塘、烂泥沟和广西金牙、高龙等大型金矿外,云南富宁革档、罗平鲁布格等也发现了类似金矿床,表明了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区和找矿远景区。

对该区金矿成矿作用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区北侧广泛分布的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和区内发育的三叠系深水和半深水盆地浊流沉积。

区域上没有岩浆岩,但根据区域重力资料认为该区深部存在两个隐伏的花岗岩带,一是兴仁-南丹隐伏花岗岩带,一是隆林-巴马隐伏花岗岩带,但它们与区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在成因上的联系如何,尚有待研究。

本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蚀变作用不是很强,分带也不明显,交代溶蚀不发育,因而在宏观上较难划分围岩、矿化围岩、矿体之间的确切界线。但是,其基本的围岩蚀变类型是可以确定的,主要有去碳酸盐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和碳酸盐化。

硅化至少可以区分出3期,即成矿早期的硅化,形成隐粒和微粒状石英,在板其、戈塘金矿表现突出;主成矿期硅化,多形成细小网脉状石英,该期石英突出特征是表面干净和透明度好,常常与白云石、毒砂、黄铁矿相伴生;成矿晚期的硅化,形成粗大干净的石英脉或梳状石英,其中多含有粗粒自形黄铁矿,并见黄铜矿、闪锌矿、白铁矿,同时还有白云石-石英脉。

泥化作用是金矿化重要的蚀变作用之一,主要形成伊利石和地开石,各矿床中均普遍发育,从分析结果看,泥化作用越强,粘土矿物含量越高,金的含量也越高,表明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化皆发生于成矿晚期,形成方解石为主和少量白云石。

滇黔桂地区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形成一般可以划分成4个矿化阶段,即黄铁矿-石英阶段,毒砂-黄铁矿-伊利石-石英阶段,多金属-地开石或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矿化晚期阶段,成矿期一般划分成两期:热液期和表生期。

5.与中酸性花岗(斑)岩体有关的金银矿床形成机制

主要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与三叠系碳酸盐岩接触带中,成矿作用多与燕山期中酸性花岗(斑)岩体有关,其形成时代与中酸性花岗(斑)岩体一致(140±5Ma),代表性矿床有:鸡笼山、封三洞、李家湾、鸡冠嘴等大-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构成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贵金属与有色金属的成矿关系

钨、锡矿床是成矿专属性很强的一类矿床,与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钨、锡、铌、钽矿床与燕山早期壳源型花岗岩有密切成因联系,而铜(铁)、铅、锌等矿床则与壳幔混源型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属受断裂带控制的浅成花岗岩类。程裕淇、陈毓川等(1979)提出了“与壳幔混源型的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铅、锌、硫(银、铜、汞、锑)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和与壳源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稀有、稀土、钨、锡、铜、铅、锌、锑、汞、银(钼、铀)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南岭各地区矿化种类不同,总体上赣南地区主要为钨矿化,桂北地区的西部南丹河池地区以锡、铅、锌、锑矿化为主,东部则主要为铅、锌,湘南粤北地区钨、锡、铅、锌都重要,而粤东和滇东南地区以锡为主,滇东南则以铅、锌为主。银与钨、锡、(铅、锌)矿的关系也随地区和矿化时代等不同而有差别。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于构造-岩浆-成矿的时空演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有关。

南岭地区贵金属矿床与钨、锡、铅锌矿床有十分明显的亲缘关系,主要表现在:

1.金矿与钨锡矿的关系

随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赣南地区发现了一批原生金矿床(点)。截至目前,研究区内共发现岩金矿床(点)50余处,分布在兴国-瑞金、上犹-信丰、三南(定南、龙南和全南)-寻乌等地区,主要集中在钨锡矿集区或钨锡矿床的外围。

本次研究表明,赣南的金矿床具有以下特征:①95%的金矿床分布在前寒武系地层中,赋矿围岩地层金丰度较高,一般为地壳丰度的2~3倍(王定生,2001);②金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几乎所有金矿床(点)附近的岩浆岩金的丰度比较高;③构造对金矿床控制明显,几乎所有金银矿床的空间分布直接受断裂构造的控制;④金银矿床主要分布在钨锡矿集区或钨锡矿床的外围,钨锡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现象。虽然部分研究者认识到该区金矿床与钨锡矿床可能存在某些成因联系,但没有把钨锡矿床和金矿床作为一个成矿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问题。虽然金矿床与钨锡矿床在空间上共存,但它们在成矿时间上是否同步,是由不同时代的成矿作用叠加形成的还是同期成矿岩浆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

2)与金矿成矿有关岩浆岩的问题。即与金矿成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岩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产出的构造背景等,需要进行系统的划分、归类,并总结其规律,与钨锡成矿有关的岩浆岩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该区金矿床的成矿机制及其成矿模式问题。

2.银矿化与钨、锡、铅锌矿化时间关系

研究区内钨、锡(铅、锌)的成矿时代可分为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5个成矿期,其中,燕山期又可分为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和燕山晚期早阶段。燕山期为区内最主要的成矿期。不同成矿期次有不同的矿床类型组合。银矿随不同期次和不同类型的钨、锡、铅锌矿的产出而产出,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矿化特征。

赣南地区以钨、(锡)矿化作用为主,形成于170~104Ma,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和燕山晚期早阶段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密切相关。整个矿化作用可分为5~7个阶段,银矿化从早期钨矿化时开始,终止于最末的碳酸盐化阶段以前,但主要在第Ⅲ或第Ⅴ阶段,形成成因类型和矿化元素组合不同的一个矿床系列,包括接触交代型银钨矿床,含银石英脉型钨、(锡)矿床、中温热液型银钨矿床和银矿床。这一钨、(锡)、银矿床系列是在同一岩浆-热液演化作用下不同温压成矿条件下的系列产物。银与钨在同一矿床中的不同矿化阶段富集,富集高峰期银晚于钨,因而空间上钨含量高时银含量不高,银含量在高中温-中低温阶段增强时,钨的含量已降低。

湘南区钨、锡、铅、锌矿床密集产出,成因类型从接触交代型到中低温热液型都有。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的侵位关系密切。已知矿床大多定位于高侵位的小岩体接触带或旁侧围岩中。钨矿成矿作用多限于高温热液阶段,锡成矿时间稍晚于钨,以高中温热液为主。铅、锌、银成矿时间较晚,以中-低温热液阶段为主。锡矿化作用开始时银富集增强,而到铅锌大量富集时,锡已为强弩之末而银则富集强度增大。总体上,成矿作用的时间顺序为钨→锡(铜、银)→铅、锌、银。

大厂矿田(矿床)为与燕山晚期浅成花岗岩(Rb-Sr年龄为99±6Ma~115±3Ma。陈毓川等,1993)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银、锑、砷、汞成矿亚系列,其成矿作用可分成5个阶段。银矿主要形成于锡、银、硫化物-硫盐-碳酸盐成矿的第二成矿阶段。

滇东南地区钨、锡、铅、锌、银矿床都沿3个燕山期花岗岩基上突起的小岩体附近分布。由于该区亲硫锡矿床系列发育,铅、锌、银主要在硫化物阶段沉淀成矿,成矿温度范围个旧为260~350℃,白牛厂为108~31℃(於崇文,1987)。总的看来,银与钨、锡成矿时代相同,但成矿时间晚于钨,稍晚于锡,略早于铅锌,而结束于碳酸盐阶段前。

钨、锡为主的矿化作用,凡从高温到低温多期次发育者其伴生的银矿化明显,而单期次者银的矿化很差或没有。

3.银矿化与钨、锡矿床空间关系

南岭地区银矿化与钨、锡矿床在空间上常“形影不离”相伴随产出,且往往呈现以燕山期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由高温→中低温矿床演化的特征。如滇东南个旧成矿区以燕山期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W、Mo、Bi→Cu、Sn→Sn、Zn、Ag→Pb、Zn、Ag递变的矿床系列;桂西大厂矿田也以笼箱盖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Co、Zn、Ag(矽卡岩成矿期)→Sn、Zn、Pb、Ag、Sb(锡石-硫化物多金属成矿期)→W、Sb(钨、锑成矿期)的分带现象。大型独立银矿床深部常伴生或含锡。如潮州市厚婆拗银、锡、铅、锌矿,银是大型矿床,锡、铅锌均达中型规模;白牛厂银矿床深部与银伴生的锡也达工业品位。这反映了热效应的温度递降矿床分带专属性的关系,在南岭地区是一种普遍现象。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与具体矿床定位机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从,因地而异,故在同一区(带)中出现多种矿床组合形式,多种类型和不同规模。如粤东地区钨、银矿床空间分布于永梅惠坳陷带,特别集中于北部梅县坳陷内,产于加里东褶皱断裂-岩浆带,受燕山第3期复式花岗岩体控制。锡、银矿床则受莲花山、潮州-普宁海丰深断裂控制。铅、锌、银矿床又相对集中于莲花山断裂-岩浆带上及其附近。而铜、铅、锌、银,银、锑,金、银矿床空间分布主要受火山岩盆地及EW向断裂控制。又如桂东南地区沿云开隆起边缘,从廉江庞西洞-金山-中苏-望天洞、石科-夏郢-龙水-张公岭等一带的金银矿床,明显受到博白-岑溪深断裂和深源同熔型的花岗岩浆活动控制。

本区的钨、锡与银的成矿作用在空间关系上,有“同生共体”和“同生异体”的重叠过渡关系。如瑶岗仙钨银矿床,由多期多阶段成矿重叠,各期次岩浆活动都经历气成高温热液到中低温热液,形成多种类型的钨、锡、铜、钼、铅、锌等多矿种共生和钨、锡“同生异体”的银矿床。但总体上从岩体向外或由深至浅,由含银、钨、锡矿床过渡为银、铅、锌矿床。例如,瑶岗仙501号矿脉由标高950m→820m→110m,银的平均品位由57.6g/t→118.5g/t→180g/t,反映银矿产出类型由伴生银矿床→共生银矿床→独立银矿床的演化规律。赣南及湘南地区钨银矿床中,成矿元素出现分带和不分带两种:①钨(锡)、银共生的矿床均出现钨、银分带,其中,含银石英脉型钨矿和中温热液钨银矿床,一般出现逆向垂直分带,钨富集在中上部,银在下部;矽卡岩型银钨矿,一般出现顺向分带,钨矿体在下,银矿体在上。这种分带有时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出现钨矿体和银矿体的平行式或鱼贯式分带。②铅、银共生的矿床一般不出现分带或分带现象甚不明显。粤东地区银与钨、锡矿在垂直分带上,也具明显规律性:一般钨、锡成矿均具多期多阶段的逆向分带特点,钨、锡矿化多集中于矿体中上部,往下多金属硫化物递增,即一般矿体中上部为钨、锡矿,下部递变为铅、锌、铜、银矿体。如潮州厚婆坳矿区呈现上部为锡,下部为铅、锌、银;官坑矿区上钨、(锡),下铜、银的分带现象。

4.银矿化与钨锡矿化的相关性和与成矿花岗岩类型的关系

1)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银矿床,银多与金及多金属矿伴生或共生,与钨、锡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是Ni、Co、Cu、Mo、Ag等元素含量较高,与同熔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或近似。如庞西洞、金山、张公岭等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前缘元素为Sr-Mn-Ni-Co,矿中元素为Cu-Ag-Pb-As-Zn-Au,矿尾元素为Sb-Mo。这类深源同熔型花岗岩多沿博白-岑溪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侵入,岩体一般含Ag较高,可形成独立(或共生)银矿床。湘南、粤东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成矿作用,主要见于坳陷区及其边缘,以燕山期第二阶段中酸性花岗岩的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以铅、锌、银矿床为主,常伴生有铜、锡、钨的成矿作用。

2)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表现在隆起区,以燕山早期第一阶段花岗岩的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以钨矿床为主的矿化集中区。如赣南隆起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或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形成含银石英脉型钨、(锡)矿床、接触交代型银、钨矿床、中温热液型银、钨矿床和银矿床(包括含W、Sn的金银矿床)。隆、拗边缘则形成以钨、锡为主,伴生铜、铅、锌、银矿床的成矿区(带)。郴州地区处于隆、拗边缘,花岗岩浆活动从燕山早期延续至燕山晚期,成矿作用经历以钨为主→以钨、锡为主→以铅、锌、银为主的成矿阶段,多次成矿高峰重叠,形成柿竹园、红旗岭、瑶岗仙、大吉岭、东坡矿等众多大型矿床。

3)花岗岩浆多次侵入,多次成矿也是南岭成矿作用的又一特点。例如瑶岗仙复式花岗岩体有4次侵入和4次成矿作用,岩体规模从早到晚,由大变小,以前3次成矿作用为主,各次侵入都伴有金属矿化。第一至第三次金属硫化物逐渐增强,由南东向北西侵入,形成钨银矿化→铅、锌、银矿化分带。又如个旧矿田,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出露的西区有贾沙辉长-二长岩体、龙岔河斑状黑云花岗岩、白云山碱性正长岩及长岭岗霞石正长岩等岩体,围绕龙岔河杂岩体外缘有众多的含银铅和锡、铅矿点。东区为隐伏复式黑云母花岗岩基,埋深200~1000m,仅在白沙冲、北炮台、白沙坡等处有小面积出露,隐伏岩体上突部位(马松、老卡一带)均有工业锡、铅、锌、银矿化。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中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