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诏国皇帝姓氏一般是什么
历史上的蒙舍由于起源于大理巍山,称为南诏。南诏先民本来不用姓氏,只用父子连名,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的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云南大理洱海六诏,唐王朝为皮罗阁进爵云南王,赐名蒙归义,才开始以蒙为姓氏。南诏第六代王蒙劝利晟就曾经赐拥立自己的王嵯巅姓蒙,封为大容(大哥)。但南诏王室后裔大多改用其他姓氏。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杀害南诏王舜化贞自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郑氏大肆杀害南诏王族成员。逃脱的南诏蒙氏王族成员或离乡背境逃往他乡,或逃回故乡蒙舍地区后以改名换姓的方式隐藏于同族乌蛮中,甚至融入了其他族群。据说有的王室成员为掩人耳目便称先祖是来自江西一带的汉人,直到大理国灭亡后才逐渐恢复南诏蒙氏亲族的身份。
据《南诏野史》、《滇略》等史籍的记载和现代调查资料分析,原被安置在白崖川(今云南弥渡县红岩)一带的蒙氏王族成员,一部分南下渡过澜沧江后落籍在今云南景东、云县一带。另一部分则渡过礼社江后折往东北,再过金沙江后到达“乌蛮七部落”地区(今四川凉山一带)。从思茅、临沧、贵州六盘水、四川凉山等地(州)的史志资料记载看,至今,景东、思茅、云县等地,尚有自称“蒙舍人”的彝族。四川凉山一带彝族中也有称祖先来自“蒙舍”的,这部分彝族人在为死去的人念指路经时,将死者灵魂的归属地放在洱海之南的蒙舍故地——巍山。
原居住在蒙氏王族发祥地巍山的王族成员,一部分迁往蒙舍川西部山区漾江河谷一带,即今巍山的牛街、龙街、马鞍山和紫金乡、漾濞县的鸡街、瓦厂乡一带。在巍山县山区的彝族人中,还广泛流传着有关蒙氏王族逃难到这一地区的传说。据《巍山彝族简史》漾濞县的鸡街、瓦厂、顺濞等乡境内,有蒙姓400多户2000多人,他们都是彝族,自称祖先来自巍山紫金乡一带。原居住在巍山的另外一部分蒙氏王族成员,他们通过改名换姓后,隐藏于故乡的其他“乌蛮”部落中,按照史志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调查结果看,当时改的姓有“茶”、“字”、“查”、“罗”、“余”、“左”、“闭”、“毕”、“阿”、“张”、“李”、“凤”等,其中以改姓“茶”、“字”姓的人为多。据说,改“茶”、“字”二姓有不忘祖的意思,因为这两字分别保留了蒙字的“艹”和“冖”部分。“茶”姓绝大部分生活在今马鞍山、紫金、五印、牛街、青华、巍宝、庙街和永建8个乡(镇)。“字”姓大多分布在巍山县五印、牛街、青华、巍宝、庙街和大仓6个乡(镇)。“左”姓主要分布在今五印、马鞍山、紫金、大仓、庙街、巍宝4个乡(镇),永建镇的3个村中有“左”姓。
此外《哀牢夷雄列传》所载李文学部将倮罗濮杞彩顺、张兴葵、杞绍兴等皆有父子连名的彝文家谱,其祖先可追溯到南诏蒙舍细奴罗甚至细奴罗的先辈。
⑵ 请问古代有姓黄的皇帝吗
黄巢建立过政权,他自己也称帝。
⑶ 中国有名的三大古战场在哪里叫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黄帝蚩尤涿鹿大战(今河北省涿鹿县或山东泰山西北)
黄帝炎帝阪泉之战(—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一说今河北涿鹿东南)
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
晋楚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
吴楚柏举之战(今湖北麻城市境)
齐魏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西北,另有长葛北之说)
齐魏马陵之战(今山东莘县大张家镇马陵)
秦赵长平之战(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
项羽巨鹿之战(今河北平乡西南)
项羽刘邦垓下之战(今安徽固镇濠城沱河南岸,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
刘秀王莽昆阳之战(今河南叶县)
曹袁官渡之战(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
孙刘与曹赤壁之战(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
吴蜀夷陵之战(今湖北宜都和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秦晋淝水之战(今中国安徽寿县瓦埠湖一带)
唐突厥阴山之战(今阴山一带)
宋辽澶渊之战(在今河南濮阳)
宋金颍昌之战(今河南临颍)
宋金郾城之战(今河南郾城)
宋金和尚原之战(今陕西宝鸡西南)
宋元崖山之战(广东崖山)
宋元襄樊之战(今湖北襄阳樊城)
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今鄱阳湖)
明朝土木之战(今河北怀来土木镇)
明清萨尔浒之战(今辽宁抚顺东)
康熙噶尔丹乌兰布通之战(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南)
康熙噶尔丹昭莫多之战(今内蒙古肯特山南)
中俄雅克萨之战(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
⑷ 有人姓狐狸的狐吗百家姓里有吗或者古代有人姓这个狐的吗
维纳斯(Venus):女神还是女神经?
康石石
艺术留学大拿
150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有些时候,看画,不能深究,感觉美,就行了,尤其是关于情爱的艺术作品。你若究根问底,很容易产生道德的崩溃感,也就是说,“难得糊涂”是好事,如是知道了太多画面背后的故事,相当容易思维混乱。
今天我们来谈提香的(Tiziano Vecelli)这幅画:《Venus And Adonis》(《维纳斯与阿东尼斯》)
提香的人生可以概括为三个短语:拼命创作、拼命赚钱、拼命享乐。在他那些名垂画史的佳作后面,很多都包含着种种传说和香艳的故事。因此,历史让提香来表现维纳斯,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结语:
维纳斯究竟是女神还是女神经?我的意见是,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看,希腊的神,靠谱的少,但这就是古希腊真实生活的一种图像反映。经历过传统礼教的中国人难以理解,可我们的历史中,也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脏唐臭汉”,很多历史真实地讲述出来,难以启齿的事情,恐怕并不比古希腊少,而这就是真实的人性,反映在神话与油画中,就是真实的神性。只不过,私下认为:无论神马女神,都有着很无码的经历,不是女神经,难以当女神!
以上内容根据康石石的老师艺术大舌教授(这当然是他的化名)在大学一年级的《西方艺术史》的讲课内容整理。艺术大舌教授推崇“述而不作”,虽然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博士毕业,学的是西方油画,但却是王阳明的信徒,也很少落笔成文,总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当康石石建议将他的授课笔记与录音整理进行发表时,他授权我来根据录音整理,也可以用化名发表,但不能用真名,毕竟,作为教授,他的文章与著作都上承“乾嘉学派”,认为全国有10人能读懂就是一种关于学术深度的羞怯,而这类小文章,不过是问道之余的小小伎俩,随口说说,大家听听,权当解闷,好玩儿即可。
⑸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的《咏菊》,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⑹ 平泉为什么说是契丹祖源
依据包括《魏书》在内的史料所载,契丹是鲜卑的后裔,最早居于辽河上游,而这辽河的正源所在地便是平泉,同时平泉考古发掘出很多契丹人的墓葬和生活遗迹,所以平泉自称是“契丹祖源”。
平泉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为辽宁、内蒙、河北三省交界地,东与辽宁省的凌源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相连。
远在史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与天抗争居地劳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诉说着平泉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设县。隋唐之际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唐朝一度归卢龙节度史安禄山统辖。
辽金时代,是平泉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平泉的马盂山(光秃山)老哈河一带是契丹人发祥地,出土了大量的辽金时代器具,发掘了辽代大长公主墓,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瀚大海。
(6)马鞍山濮氏扩展阅读
《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史书是记载汉族的历史。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是很妥帖的。
自《史记》、《汉书》开始,历代“正史”中都有少数民族历史记载的专篇。十六国时,出现了许多记述各个割据政权史事的专书,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
《魏书》记述了我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四世纪末叶至六世纪中叶(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它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
《魏书·序纪》还追叙拓跋氏的远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虽未可尽信,但却大致阐述了拓跋氏的历史渊源。因此,研读《魏书》,对于认识我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事实,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魏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的自觉性。除了它的列传具有比《宋书》更突出的家传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书》的志,新增《官氏志》、《释老志》两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启》中说,这两篇志所记述的内容是“魏代之急”、“当今之重”。
《官氏志》首记官制,后叙姓族,记载了鲜卑氏族的名称及所改之姓、官制和制度的变化,为研究拓跋部落的发展扩大及汉化提供了完备的资料,是反映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的重要文献。《释老志》记佛、道二教,以记佛教为主。
它叙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重姓族,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此志乃魏书首创,首次有史书记载佛道两教的流传及变革,尤其对于记载佛教发展十分详实,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魏书首辟专篇记录宗教,是其在历史上的功劳。
⑺ 春秋晋国公卿大族狐氏是怎样没落的
历史名人狐 突: 字伯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大女儿生一子叫重耳,重耳放逐在外19年间,狐突教子辅佐重耳忠贞不二,被逼而死。晋文公重耳功成业就后,为怀念忠贞不渝、大义凛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阳(今清徐县)、却波(今交城县)之间的马鞍山下,重整坟茔,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誉为三晋名臣。 狐 毛: 字子羽,春秋时晋国卿,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狐偃之兄。拜中军车骑将军,英标冠世,才能兼备。 狐 偃: 字子犯,春秋时晋国卿,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狐射姑: 字季他,又称狐射姑,春秋时狐偃之子。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完成霸业的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之事上发生了争斗,贾季因避祸便逃往翟国,他的子孙便以贾为姓氏,称为贾氏。 狐 忠: 明代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阳典县人,善书,洪武中官中书舍人。 狐卷子: 战国时魏国人,他口才很好,脑子也灵,跟人对答中最能显出他的聪敏。他对国家的政治怎样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与魏国君主化国家大事的对话,在史书里有着记载。狐卷子就是王子狐的后代,因为出身贵族,所以对国家政治特别关心。而且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有思想的文化人,总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合现实,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大大地推动了那个时候的文化进步。 狐 溱: (生卒年待考),狐毛之子。著名春秋时期晋国重臣。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出兵勤王,周天子把“南阳”(太行山之南,黄河之阳)地区的阳樊、温、原、欑茅地区赏赐给晋国,晋文公便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作为狐氏的第三代人,能和赵衰成为平级干部,狐溱的起点可谓很高了。但是渐渐的,狐氏的势头似乎盛极而衰了。公元前629年狐毛去世,狐溱并没有取得六正的席位,而是由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做了上军将。 以后,史书重便基本不见了狐溱的记载,看来是日渐衰落了。 到了一百年后的公元前539年,叔向(羊舌肹,著名晋国大夫,政治家)已经在慨叹:“栾、邵、肯、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矣……”而这些“皂隶”中,很可能就包括狐溱的后裔在内。
⑻ 有狐这个姓吗
有!
一、姓氏源流
狐(Hú)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平王子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谱》载,上古周朝时,周平王有儿子叫王子狐,他的后代就以狐为姓,称为狐氏,世代相传。
二、迁徙分布
(缺)狐氏源出上古周朝时,有个王子叫“狐”,他的后代就以狐为姓,世代相传。狐王子是东周时国君周平王的儿子,这个记载可见于古书《通志》中的《氏族略》一篇。狐姓在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名人,如狐卷子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名人,他口才很好,脑子也灵,跟人对答中最能显出他的聪敏。他对国家的政治怎样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与魏国君主讨论国家大事的对话,在史书里有着记载。狐氏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名门望族,晋文公之母就是狐氏之女。晋文公早年长时期流落他国,得到舅舅狐偃的帮助,终能定周室之乱,完成霸业。春秋时代的晋国所在地,主要是在现在的山西省境内。望族出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西北。
三、历史名人
狐 突:字伯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大女儿生一子叫重耳,重耳放逐在外19年间,狐突教子辅佐重耳忠贞不二,被逼而死。晋文公重耳功成业就后,为怀念忠贞不渝、大义凛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阳(今清徐县)、却波(今交城县)之间的马鞍山下,重整坟茔,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誉为三晋名臣。
狐 毛:字子羽,春秋时晋国卿,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狐偃之兄。拜中军车骑将军,英标冠世,才能兼备。
狐 偃:字子犯,春秋时晋国卿,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狐 射:字季他,又称狐射姑,春秋时狐偃之子。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完成霸业的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之事上发生了争斗,贾季因避祸便逃往翟国,他的子孙便以贾为姓氏,称为贾氏。
狐 忠:明代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阳典县人,善书,洪武中官中书舍人。
狐卷子:战国时魏国人,他口才很好,脑子也灵,跟人对答中最能显出他的聪敏。他对国家的政治怎样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与魏国君主化国家大事的对话,在史书里有着记载。狐卷子就是王子狐的后代,因为出身贵族,所以对国家政治特别关心。而且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有思想的文化人,总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合现实,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大大地推动了那个时候的文化进步。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号(缺)
============================================================
【狐姓宗祠通用对联】
〖狐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治道须从身始;
父教惟望子忠。
——佚名撰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人狐卷子,魏文侯曾连续问他:“作为君主,父亲贤能可以依赖吗?儿子贤能可以依赖吗?兄弟贤能可以依赖吗?臣子贤能可以依赖吗?”他都说:“不足以依赖。”魏文侯大怒。他又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达不到目的的,依赖别人的人是不会长久的。您要治理国家,应从自身开始,别人怎么能够依赖呢?”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字伯行,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的外祖父。晋怀公继位,狐突的儿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流亡在秦国,怀公抓住狐突,对他说:“你把你儿子叫回来,就可以免死。”狐突说:“儿子在外做官,父亲教导他忠君,自古以来这是正体。现在,我儿子为重耳做事,如果把他们叫回来,就是教他们背叛。施行淫刑,谁能无罪!我愿意您随意处置。”于是被杀。
⑼ 安徽巢湖含山的风俗
订婚时戒指,手链要买一样,要给女方的近亲小礼金,不多,好像一家几百就可以了,要看经济实力啦,双方可以商量商量的
结婚时要将项链,耳环等剩下的买齐,结婚时的礼金要多很多了,都要上万的,前年我哥结婚时三万五了(这里包括了过桥费,洗澡费,制装费等),现在也不知道了,不过具体多少也是看经济能力和双方的商量结果
问问你女朋友吧,或者直接问问你女朋友姐妹淘的老公,这样比较清楚点
还有订婚和结婚时都要带一些特定的东西(我是觉得莫名其妙的东西啦),还是问清比较好,要是农村的话还挺计较的 还是要量力而行,经济宽裕的话就多买点东西,排场做大点!我们巢湖这边的规矩是:首饰看着买 彩礼一般在3~~4万,但是,娘家不会将这几万块留作己用,他们会用这礼金去购置嫁妆,还是都给你家的{[我看这很没必要,但大家都讲究个体面]} 还有的在这3~4万的基础上自家再贴个几万的都有,这也要看女方家的财力及作风!要是不幸遇到超级难讲话的 或者贪财的就不说了!!具体的细节女方到时候会告诉你的!!!!!!总之娶到巢湖或含山的姑娘你赚到了 兄弟 好好珍惜! 下面还有一些民族风俗,兄弟你也看看把!!!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30.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2.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6.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7.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8.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9.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40.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1.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3.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4.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5.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7.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