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艺术种类
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
1、造型艺术
所谓视觉艺术即美术,是指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眼睛)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中,视觉最为复杂、细致和灵敏,同时也是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外在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常常通过视觉活动而被人感知。因而,视觉艺术的种类和样式也最为丰富,甚至其他艺术也往往需要以视觉感受为基础来构造艺术形象。
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视觉造型的探索,留下了最早的绘画和雕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也日渐增多,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是最为典型的视觉艺术种类。
2、表演艺术
例如音乐、舞蹈等。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舞蹈是人的身体按一定节奏进行连续性动作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并和音乐、诗歌相结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3、综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是指同时通过视觉、听觉感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的共同活动来传达和感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它主要包括电影、电视、戏剧等。
4、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主要指文学。文学以文字语言(词语)为媒介,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诉诸人的视听感官,无论文学的传达还是接受都要通过主体想象去感受、体验并构造审美意象。
作为一个庞大的艺术种类,文学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其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富有节奏韵律性的语言,直接触及人的情感,创造了一个超越现实而又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情感世界。
Ⅱ 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内在地要求我们重视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服务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必然要与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学文化又有着与社会的其他文化或一般社会文化的不同之处。正确地认识两者的关系,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需要认真把握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相互促进的一个基本方面。
从传统上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人文伦理厚重的文化。这其中有大量的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科学文化是相对缺乏的。在科学技术如此地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的当代,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进行文化创新的努力中,恰恰需要将缺少的东西弥补起来,将相对薄弱的方面强化起来。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基本情况,着力于改善这种基本情况。
由于科学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要积极地注意到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和活动的互动,要积极地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结合进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促进一般社会文化中的科学文化含量。同样地,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要注意到这样的内在要求,要自觉地配合、加入和融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之中,增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技术含量,促进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在丰富全社会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正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要正确地处理好科技传播和普及事业与科普产业、文化产业的关系。在大力加强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科学传播和普及活动的同时,要加大科普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公共科学服务的运行机制,而且要研究公共科学服务体系与市场的结合、互动的途径和机制。关注科普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的今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服务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地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器物层次上,需要加快公共科学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制度层次上,要形成良好服务方式以及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科技传播和普及的机制。在精神层次上,要把握好公共科学服务的内容,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