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落到实处
一是推动《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文化部将重点在建立机制、落实措施、新闻宣传、督促指导上下功夫,加强对《意见》的宣传,制定并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文件的通知,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政策,明确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下半年,将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各省(区、市)开展文件落实督查工作,重点督查各地党委政府对贯彻落实文件的重视程度、工作措施和具体成效。
二是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这次与《意见》一同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各级政府应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备等作出了规定,明确了政府的保障责任。下一步文化部将指导各地结合《指导标准》,研究制定地方实施标准,建立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标准体系。同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形成符合本地特点的标准化工作模式。
三是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将根据《意见》精神,制定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策划文化惠民项目,推动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照耀到所有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有偏远的角落,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福利。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立法进程和规划制定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作为重点立法任务。文化部将积极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加快推进该法立法进程,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同时,还结合《意见》精神,统筹编制涵盖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分阶段、按步骤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五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意见》是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年来,文化部相继在江苏张家港市、浙江衢州市等地,召开了“网格化”服务模式、流动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发挥了示范引路作用。2015年,在推动落实《意见》过程中,我们还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发现和总结地方创新典型,通过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助推各地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按照《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各项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现路径。目前文化部已经研究起草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指导性目录,将于近日提交中央审议。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
七是充分发挥协调机制作用。目前,文化部已经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统筹协调、分工明确的协调机制。下一步,我们将以协调组为依托,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各部门责任,制定贯彻落实措施。近期,我们还将召集协调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各部门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B.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了哪些政府责任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这部法律,将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共六章65条,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法律规定:国务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指导、协调、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承担综合协调具体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
法律构筑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监督和公告制度、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服务情况年报制度等。
法律明确,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法律规定,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重建、改建,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符合其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作用。
C.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自查报告怎么写
一、基本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加强文化站建设,在新乡政府大院内成立了综合文化站,初步解决了乡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地。配备了5台电脑。采购了各种声乐器材。已在7个行政村建成了7个农家书屋。有2个行政村已基本全面覆盖了有线电视网。
2、文化队伍建设情况。全乡共有文化站工作人员一人,农家书屋7个,并配有管理员。目前,全乡组建了舞龙队,秧歌队、老年人协会等文艺队伍,引导组织他们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乡的文化活动在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开展,每年全乡7个行政村共送戏下乡14场,放电影7场;组织舞龙队进行巡回表演活动,同时村文艺爱好者在重大节假日、春节期间,自发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如秧歌舞、打腰鼓、和舞龙等文艺活动。
4、体制、机制运作保障情况。目前,本乡有文化站工作人员一名。按照标准,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一名文化管理员,乡综合文化站集中对其进行图书管理、文化开展、电脑操作知识等方面培训,便于管理员对村内文化设施和人员进行管理,配合乡综合文化站正常开展工作。
5、近三年来乡、村级文化活动经费投入情况。乡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我乡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基层仍然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的问题。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硬性考核评价机制,推进文化跨越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
(二)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问题。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为各文艺队伍提供必备的演出服装、乐器和音响等保障。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大多是自发性,举行大型活动靠集资化缘形式来开展的比较普遍,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动经费,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三)各村图书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及时更新,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急待解决,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运营管理,尽管镇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村的图书室由于缺乏补充,内容老旧,很少有人去看,成为一种摆设,图书可读性低。
(四)乡综合文化站人员少,乡村专业文化人才匮乏,服务手段单一,农村文体活动内容单一,形势单调,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培训、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村居农村文体活动领头雁人员老化,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年龄偏大、演艺人才馈乏,参加文艺演出的人员多为老年人和有几十年演艺年龄的民间艺人,年轻人由于兴趣爱好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长期外出务工和经商,各村文艺队基本无年轻人参加,使农村文艺队伍青黄不接,精通民间文化艺术和擅长艺术表演的民间艺人逐年减少,许多民间文化艺术面临失传的境地。比如我乡的舞龙舞狮等因缺少年青人的参与,缺少活力;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培训体系,我乡文体活动主要集中于广场活动,其他的比如书画、音乐、武术等都没有效开展,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意见和建议
(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人才的缺乏是公共文化体系难以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支爱文化、懂文化、爱岗位的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并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二)要把文化建设与服务农村经济相结合。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阵地建设。①县级财政应适当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尽力实现全乡广播电视村村通,量力而行地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②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的实施,同时要确保所放的电影是群众们喜欢看的类型。③经常开展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活动。
D.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 三亮点 产生哪些影响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 三亮点 产生哪些影响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这部法律,将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共六章65条,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法律规定:国务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指导、协调、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承担综合协调具体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
法律构筑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监督和公告制度、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服务情况年报制度等。
法律明确,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法律规定,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重建、改建,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符合其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作用。
E.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依法保障
强调将突出绩效导向,推动建立反映公共文化需求的反馈制度和有公众参与的公内共文容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并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确定获得奖励的依据,努力将政府端菜改变为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后,中央财政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履职尽责,进一步加大投入,合理安排所需资金,努力做好经费保障,切实维护公民基本的文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