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容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是面向大众服务,具有直接传播精神文明、举办大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功能的设施。这些设施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对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如定期免费或低费向师生开放,举办学生专场等。同时,在学生参观和使用这些设施时,要为他们提供便利。此外,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开设教育节目,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
Ⅱ 如何开展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辽宁省图书馆,沈河区万柳塘路111号(南塔鞋城北侧)
辽宁省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社会公益文化单位。是辽宁省藏书、图书目录、图书馆间协作协调及业务研究与交流的中心。隶属辽宁省文化厅领导。 建馆60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取得了很大发展,现有古今藏书近500万册(件), 10余个文种, 并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 。在56万册古籍藏书中,善本书约12万册,其中宋元版书近百部 。此外,还收藏有丰富的东北地方文献和有关满族、清代以及伪满时期的文献资料。 辽宁省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开设了综合借书处、报刊查阅室、少儿借阅室、老年人阅览室、残疾人阅览室、电子文献检索室、工具书阅览室、法律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读室、声像资料借阅室、古籍阅览室、保存本阅览室等19个对外服务窗口,还设有社科文献咨询室和科技文献咨询室,负责解答读者咨询,开展定题服务,代译英、日、俄等外文资料。为了方便读者,辽宁省图书馆实行大范围的开架管理,开架文献数量达190万册,并实行借阅合一,馆内现有阅览坐席1200余个。辽宁省图书馆实行每周七天开馆制,平均每周开馆时间达73小时, 日平均接待读者近3000人次。辽宁省图书馆现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在文献采访、编目、流通、检索、连续出版物等主要业务工作以及办公方面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同时充分发挥馆藏优势, 开展数据库建设。1997年, 辽宁省图书馆又率先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工程, 完成了馆内局域网的建设,并通过CHINANET与INTERNET互联。这些都标志着辽宁省图书馆现代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战略已开始实施。 充分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促进全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程度的提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的根本出发点,辽宁省图书馆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方向。几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先后被省委、省等上级领导部门授予“全国一级图书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标兵单位”、“先进党委”、“群星奖服务奖”、“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我们决心不辜负领导及广大读者的期望,努力把辽宁省图书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新型图书馆。<iframe class="ikqb-map" map="iknow/page?iknowflg=1newmap=1l=14t=B_NORMAL_MAPc=.825,.075s=s%26addr%3D0%26wd%3D%25E6%25B2%2588%25E6%25B2%25B3%25E5%258C%25BA%25E4%25B8%2587%25E6%259F%25B3%25E5%25A1%2598%25E8%25B7%25AF111%25E5%258F%25B7%26c%3D58%26src%3D0t="></iframe>
Ⅲ 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互联网
设施建设仍有空白点。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农村基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有空白点。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仍有61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791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小于800平方米,分别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22.8%和27%。全国有48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小于300平方米,占文化站总数的1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46平方米。
投入不足,全国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6元。投入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683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15.17万亿元)的1.77%。全国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06元。
队伍方面,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服务效能不高,不少地方“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部分互联网站内容还存在过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问题,一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两成县级公共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支出。从城乡看,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2013年在我国27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购书经费支出的有580个,占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21.4%。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13年,东部地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约占全国总量的44.15%,中部约占22.57%,西部约占33.25%。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普遍偏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实。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受重视。”雒树刚说,同时,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还存在“越位”“缺位”现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职能条块分割、项目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履行责任情况的评估评价还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雒树刚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中心环节,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实到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环节。继续组织“中国梦”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改进文艺评奖,解决文艺评奖过多过滥问题。加强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节目的引导扶持和审核把关,做到正导向、提品质。
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加强城市公园、广场等设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互联网延伸,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指导各地尽快制定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编制专项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加产品和服务总量,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五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方式。
六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Ⅳ 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了吗
据报道,10月20日上午10时,中宣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家连续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截至目前覆盖城乡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
此外为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还将组织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大范围集中轮训,2015年和2016年,全国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
希望更多的文化服务项目可以早日落实!
Ⅳ 试论公共图书馆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要:文章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应承担的社会职责,探讨了图书馆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职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要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必须做到深化文化 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环境。由此可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 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 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那么,作为公共文化基础 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又如何发挥其自身作用? 服务于社会公众,这些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公共财政为主、其他社会 资本为辅,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辅,为全体国民提供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 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 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公共文化人才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监督体系等内容。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具有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公益性和公共文化服务基 本性的五方面基本功能。在我国,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文化事 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和企业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其中,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担负着组 织并监督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职能,而作为文化事业单位 的公共图书馆,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
二、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文献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各种社会机构中,只有作为中介性机构的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典 籍的重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献保存对象的形式,从最初的龟甲兽骨、纸草泥版,发展到近代的印刷型图书,再到如今的磁盘、光盘、胶片等等,只要是人类社会所留下的文化遗产,都可以成为图书馆保存的对象。为此,从古代典籍,到现代数字化信息,丰富而多元化的馆藏资源,成为先进文 化理论研究、传授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文化以及开展文化娱 乐不可或缺的资源支持。
2.传递科学情报信息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 作为社会文献信息收藏中心,存储着大量的社会文献信息。 图书馆通过向社会公众开展各项服务,使存储的知识和信息 得以广泛传播,并通过社会公众充分有效的利用,使其转化 为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3.开展社会教育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科学教育机构,是社会公众进行 终身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基地。这种教育是通过社会公众阅 读的方式,来传递文化科学知识的社会活动,使社会公众自 由地利用图书馆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这是任何学校教育都 无法比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 老化异常迅速,图书馆的这种教育职能将更加得以显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更新知识,适应 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从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民族的 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如此大范围的全民教育和普及 教育,也只有图书馆才能担当得起。
4.提供文化娱乐活动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利 用存储的社会文献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 化产品,使其拓宽文化视野,从中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向社会公众提供文 化展览、学术会议、大型展示会、报告会和举办知识讲座等形 式多样的服务,以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通过向社会大众提供阅读资源与环境,图书馆成为传播 和活跃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 中心之一。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的应对措施
1.抓住机遇,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运用公共财政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在论述文化发展战略中则强调,要坚持文化的公 益性,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就为公共图书 馆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公共图书馆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公共图书馆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观政策背景下,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深刻领会加快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的意义,明确自身的社会职责和任务。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增强社会公众对图 书馆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增强各级政府对图书馆的意识,力争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完善办馆条件,改善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在公 共图书馆制度的保障下,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
2.提高认识,创新服务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化环境下个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并把注重社会公平作为和谐社会 构建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制度在保证公平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意识,倡导人文关怀,其实质就是要全面提 倡自由、平等、开放、免费的图书馆精神和服务。为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理念。一是树立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在硬件设施上,要符合人性化要求,为读者提供宽敞的借阅环境;在软件环境上,要营造尊重读者、理解读者的良好氛围。在图书采购,图书分类编目,图书馆制度等方面以读者为中心,调整不合理的开放时间和繁琐的借阅制度,取消对读者年龄的限制和公共图书馆的准入限制,保障和实现社会公众对 知识和信息的需要。二是树立“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服务 理念。传统图书馆在文献资料的管理上是重收藏,轻使用,以藏为主,藏书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的重要标准。在信息社会,无论馆藏信息资源是纸质形式,还是电子形式,只有被读者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益,而且被利用的次 数越多,发挥出来的效益就越大。因此,图书馆在行使收藏功能的同时,更应注重流通功能的发挥,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大 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3.改善服务,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是实现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 利,而文化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同样也是人民群众最基 本的权利。为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实现社会公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立足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一卡通”借书还书的运行体系。通过实现联机检索,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使“一卡通”服务网点遍及城乡,为公共 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普遍均等服务创造了条件。二是整合资 源,构建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如,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 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了以省图书馆为中心,区(县、市) 图书馆为分中心,社区和乡镇(村)服务点为基础的互通互联的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将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把中华民族优秀的 文化信息资源输送到基层服务网点,使社会公众可以就近便 捷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果。(2)推行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免费服务是图书馆公共责任的价值导向,也是民众对图书馆责任的价值诉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共同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 言》,公共、免费和无障碍是公共图书馆应该具有的属性,公共 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 向所有人免费提供服务。以此为理念,公共图书馆应当向公 众免费开放,而且这种免费也应当是全方位的。在我国,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尚没有做到免费的开放服务,但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已逐步实行了读者免费服务。尽管全面推行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 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对公共财政投入的加大,公共图书馆实现 完全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成为现实。这是图书馆职业自律的要求,也是图书馆人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3)构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服务。民主政治倡导社会公正和平等,倡导关心和救助弱势群体。国际图联于1999年颁发的《图书馆与智力自由宣言》中宣称:每个人都有了解、表达、传播、创造知识的自由权利,而保障这些权利就成为图 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核心职责。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实施知识援助,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环境,消除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障碍,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农民工和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 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技能,开展自 主学习,进而使他们摆脱困境,促使其有能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仲晓凤.公益性讲座与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强化.图书馆学刊,2007(6):113-115.
[2]缪建新.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品牌构筑.图书馆杂志,2005(8):38-39.[3]王宇.探析公共图书馆讲座集群模式的构建.图书馆论坛,2007(5):51-53.
Ⅵ 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到底属于政府行使什么职能是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公共服务
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是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属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Ⅶ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哪些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电影院、剧院、文化城、博物馆、音乐厅、美回术馆、书城、文化答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体育广场、体育馆、游泳健身中心、公园、社区文化宫、社区阅览室、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村落文化宫、农家书屋等建设。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指由各级政府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场所。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首要任务,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以“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为理念,着力构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不断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Ⅷ 怎样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当前最重要、最迫切、最基础的工作应当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以此指导全省各地公共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基本前提,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制定的包括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标准,以及技术和管理等相关规范。建立健全基本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应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错误做法。
四、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
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是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五、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变城市偏向型为城乡共进型财政支出体系。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供给者这个桎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