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总量

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总量

发布时间:2021-07-15 20:43:34

⑴ 河南濮阳清丰县的农村规划要合并村

(一)实现资金资源优势互补

与“大部制”改革同步,中国近期正在广大农村推动村庄合并,“大村庄制”将与“大部制”一起,成为中国未来政改的新目标。专家表示,村庄合并是继前一时期中国对於不同省区乡镇实行合并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改革。

著名“三农”研究专家高以诺表示,2008年中央发布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村庄治理规划和试点,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刘越山:《中国正推动村庄合并“大村庄制”成未来政改新目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月30日。]“大村庄制”的实行,可以说完全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治理,更好地建设农村社区,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减少行政村及乡镇数量

十七大闭幕之后,政体改革就“下头”而言,内地的广大农村地区近一时期正在探索村庄合并,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不久前中国对於乡镇实行合并之后的又一农村重大变革。据悉,目前,在浙江、山东、江苏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基层政府正着力推行乡村合并,大大减少了行政村乃至乡镇的数量,精简政府架构已取得较好效果。

高以诺指出,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转变成城市居民的人数日益众多,已造成一些村庄,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呈现“空心化”急增的趋势。另外,由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个村庄拥有资源量的不同,强村与弱村之间也形成了较大差距。

(三)精简机构

相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农村有3.75万个乡镇,村级组织有64.5万个;乡镇机关干部约110万名,乡镇站所干部约170万名,村干部约为400万名左右。并村有利於精简机构。

(四)村民自治迈向社区化管理

据有关专家介绍,山东莒南县实行的村庄合并,为内地提供了未来村级管理的样本。该县行政村已由原来的近千个减少到700余个。其中,三义口村六村合并后,解决了排水问题,新修了大道,设立了居民小区,在腾出来的空闲地上引进了农产品加工项目。整个村子成为一个较大的整体,既能使村子有条件集中精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亦能使村庄整齐划一,改变了过去一村一个小加工区的“小而散”、“小而乱”的局面,提高了农村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土地的集约利用率显著提高。同时,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更有利於实现农村小区管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专家指出,实行村庄合并的“大村庄制”,对於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起好步”、“开好头”的重要作用。村庄合并其真正意义,还在於推动中国农村由村民自治迈入“社区化管理”,令农村变成城镇,农民变成市民。

二、村庄合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村庄合并中,有几个问题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一)村庄合并必须因地制宜,不能靠行政命令一刀切

2003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於调整我省村民委员会规模的通知》出台,决定调整全省村委会规模,要求粤东、粤北、粤西的农村地区和山区,对凡少於2000户、区域面积少於2平方公里的村委会建议予以撤并。其实,越是山区,村庄规模往往越小,村与村的距离也大,交通不方便。并村委会带来的工作上的困难是显见的,如果并村委会和并村联动进行,更会造成不良后果。广东广宁原粗石口村主任叶新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苦笑着说:“山路不好走,最远自然村的村民到村委会盖个章来回要1天时间,是以前的2倍。”位於广宁县北部的北市镇9个村并成了4个新村,该镇在一份报告中说:“新村人口增多,山区村庄分散,干部减少,管理上难以到位。”宾亨镇也说,“边远分散村难以管理。”〔向振中:《广宁并村:“大村庄制”水土不服》,《南方农村报》,2008年3月3日。]

可见,哪些村庄应该合并,哪些村庄不需要合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

(二)村庄合并要本着方便群众,造福人民的精神

据报导,广东广宁并村导致方圆60平方公里只1所小学。10年间,广宁洲仔镇芒头坝自然村的小孩上学经历3个地方:1995年以前是在芒头坝小学,之后这所小学被撤消,孩子们只得就读较远的粗石口小学。2004年,粗石口小学随着粗石口村委会一起被撤消,孩子们又不得不到10公裏外的清水小学上学。2004年,桂水村与粗石口村一起并到了清水村,60多平方公里的清水村一跃成为广宁面积最大的村,此范围内6岁至13岁的小孩都要翻山越岭到清水小学读书,有的每天从家远程徒步往来,有的则在清水村亲戚家借宿。由於并村,该县古水镇太和村的4所完小并为一所,虽然“把好老师集中起来了”,但100多位小学生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上学的路上。〔向振中:《广宁并村:“大村庄制”水土不服》,《南方农村报》,2008年3月3日。]

(三)村庄合并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能搞“拉郎配”

村庄合并并不只是简单地域关系上的“拉郎配”,而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从历史渊源、文化纽带等方面寻找契合点,增强村民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经济为本,根据村庄间经济发展的相同性与互补性,找到村庄合并的契合点,实现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产生“1+1>2”的效应,让村庄合并真正达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的。否则,不顾民意,强拼硬合,不仅不会暖民,而且可能会生出民怨。〔晋登岗:《村庄合并莫搞“拉郎配”》,《农村大众》,2007年11月2日。]

建设大村庄,最忌讳的是什麽?是一些为政者脱离农村、农民、农业的实际,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将其搞成“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大村庄建设的规划必须反复徵求农民的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方能实施。这应该成为政者必须遵守而不得逾越的规矩。

(四)“大村庄”不是千村一面的大楼房

一些地方在进行村庄合并工作时,出现了将大村庄合并简单地视为大楼房建设的苗头,引起了农民的不满。据报导,一些地方的农民住上了村庄合并后的五层高楼,然而农民却面临着将一袋袋粮食搬运上楼的尴尬。有的地方建了十几层、二十几层的高楼,农民坐电梯上下楼,拿着镰刀、锄头,同样是陷入很不方便的窘境。有的地方将城市的广场、街道、绿化、建筑风格搬到农村,造成了农村本土文化的失忆。大村庄的规划布局绝不能将城市建设的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农村,必须符合农民生产、生活以及风俗的实际。一句话,要方便农民,要体现传承农村本土文化的精神。比如住宅样式要体现地域特色,江南农村住宅就不应丢掉黑瓦白墙的水乡特色,土家族的吊角楼更不能在建设大村庄中失忆等等。〔杨金溪:《“大村庄”不是千人一面的大楼房》,http://comment.northeast.cn/system/2008/01/31/051134101.shtml。]

(五)大村庄建设要量力而行,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大村庄建设要量力而行,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通常要分阶段分步骤进行、量力而行、不要急於求成,不要乱摊派、强行拆迁,避免给农民带来过重负担。兼顾好各方面利益和关系非常重要,诸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地方与国家、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等等。脱离实际的贪大求洋,往往会出现盲目上工程,造成地方财政支持困难的现象。继而引发摊派搞建设,加重农民的负担。在这方面也是有教训的。一些地方在大村庄建设中,统一为农民贷款建楼,农民住上别墅之时,就是沦为“房奴”之日。这样的大村庄建设,不是为农而是害农。

(六)合并不是目的,大村庄制不是简单合并

村庄合并不能为合并而合并,村庄合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良性发展的手段。有论者指出,大村庄不是简单摊大饼,将“农村变社区,农民成市民”,如果农民的身份没有改变,形式的改变无足轻重。建立大村庄制,核心应该在更大范围建立农村共同体,关键是改变农村治理结构,有利於乡村善治。〔廖保平:《大村庄制不是简单合并》,《海峡都市报》,2008年2月1日。]

村庄合并带来的最直观的好处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供给,在相同成本投入或者减少成本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农村土地的整理与合理利用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也是大村庄制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进程,进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有效途径。村庄合并后,必然带来村级领导班子人员的大量精简,尽管节约了开支,但村庄扩大、管理力量减少也会给乡村治理带来一定难度,同时由於各个村庄之间经济条件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村庄合并后带来的权利分配等诸多问题也将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显现,这就需要具有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进行支撑,进而更加需要村民自治的完善和发挥效用。这对基层民主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考验。

(七)村庄合并要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

要提供适应农村特点、地区特点的标准化住宅方案和街道整体规划,在村庄定向滚动、更新中使千百年来的脏乱局面得到改观,形成整洁文明的村容村貌,具体地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家畜相对集中圈养、家禽笼养、畜圈天天打扫;二是污水池、便池全封闭,村内不准堆积农家肥;三是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搞好作物秸杆的合理有效利用,短期内消化不了的不准在街道上堆放,而应集中专门场院堆放,也可紧压打捆放置於各户储室内;四是使用自来水并有相应的排污系统;五是改进炉灶、推广使用沼气、型煤、煤气,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六是搞好绿化,村镇规划中,除了要安排好街道、宅院绿化外,还要有一定比例的绿地;七是乡镇企业受资金、设备的限制,条件比较差,因而要妥善解决好大气、噪声和水污染问题,适当选址并有必要的投资和管理,要在设计、施工、验收时把好环境保护关,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八)村庄合并要关注产权关系龢利益分配问题

村庄兼并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龢利益分配关系,搞不好会引发矛盾和纠纷,不利於社会稳定。一般富村、强企业经过多年创业,集体经济实力都比较雄厚。按集体所有制性质来说,资产应属於集体的每个成员共同占有。如前宋村原有1000口人,集体固定资产6.3亿元,平均每个人拥有63万元。目前在兼并中一般都实行了分期过渡的办法,但人口少的村较容易被接纳,可以直接享受到富村的住房、养老等福利待遇,而人口多的村虽然也贡献了土地和劳动力,却很难享受富村的村民待遇,出现了同村村民的不同待遇问题。这就使兼并村和被兼并村的村民均有不公平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还须进行深刻细致的探索。〔秦庆武:《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山东村庄兼并现象考察》,《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综上所述,逐步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城市化不能在村镇自然扩张的过程中自发地实现,而必须纳入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走村镇向心式定向发展的道路, 针对村庄自然布局等情况采取3种不同的方法:平行位移法、蛇出巢穴法、一步到位法。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必须因地制宜,不能靠行政命令一刀切;要本着方便群众造福人民的精神;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建千村一面的大楼房;要量力而行,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要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要关注产权关系龢利益分配问题。

⑵ 如何优化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乡镇政府主要提供以下基本专公共服务:巩固提高属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改善乡村教学环境;推动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服务;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和优抚安置政策,为保障对象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做好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计划生育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全民阅读、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⑶ 乡镇公共服务参考文献有哪些

  1. 韩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农村建设.红旗文稿,2007(17)

  2. 刘兆征.我国城乡基本公共专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属.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5)

  3. 迟福林,殷仲义.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⑷ 乡镇公共服务中心做什么

公共服务中心承来担13项工作自职能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服务工作

▲五保户的供养服务工作

▲农村医疗救助服务工作

▲低收入家庭认定和临时救助服务工作

▲住房、取暖、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服务工作

▲各类重点优抚对象补助、优待资金的发放,医疗待遇和解决住房困难等服务工作

▲救济救灾中的事务性工作

▲指导孤残儿童监护、生活无着人员的救助、居家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服务工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培训、转移及涉农法律法规宣传、农业生产保险宣传普及工作

▲就业服务工作

▲劳动保障宣传咨询等服务工作

▲农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

⑸ 乡村振兴战略第三十章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三十章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要包括
1、 优先发展农村专教育事业
2、推属进健康乡村建设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⑹ 基本公共服务都包括哪些内容

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而专定,但基本上属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6)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扩展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

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⑺ 乡镇政府不能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吗

乡镇政府可以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命题,之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十八大等党的重要会议均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了重要论述。可以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主题。鉴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

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我国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不断地转变自身的定位、角色以及工作方式,尤其在城乡统筹发展之后,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公共服务水平和内容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乡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依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与城市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依然存在差距。因此,加快推进我国乡镇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能作用,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乡镇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困境
1.乡镇政府职能不尽完备,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本身相差并不大,但在权限方面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对于乡镇政府来说,上级政府可以对其各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造成基层政府行政权力的“条块分割”特征明显。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管理模式是条块交叉进行的,基层政府在执法、审批等方面受上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财政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手中,即权力在“条”。而执行的责任却在于“块”,即各级政府的平行管理区域。“条块分割”,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镇政府部分职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往往会导致各机构之间职责不清,影响工作效率。
2.乡镇政府自身财力有限,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下。在我国的财政体制中,乡镇一级政府的预算地位处在最低的位置,乡镇政府缺乏财政自主性,这直接导致乡镇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能力不足。在这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各类公共服务资金和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通过垂直部门以财政拨款的形式层层下拨,在各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乡镇政府只有执行的权力,没有独立的支配权。乡镇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分离,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出现管理错位的现象。乡镇政府依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即通常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对农村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但是,乡镇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往往比较大,这与他所拥有的财政权利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下。
3.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出现错位。从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上看,决策方式依然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的特点。上级政府往往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项目、规模以及程序制定相应的政策,然后传达到镇政府,指令性色彩比较强。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农民对于自己的利益需求没有完备的表达渠道,缺少健全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而且农民的低组织化也导致他们在需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缺少相应的渠道和手段,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提出和维护自己的权利。
4.乡镇干部考核机制僵化,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缺少动力。我国乡镇政府作为五级政府体系中的基层政府机构,成为体制的最底端。对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依据是上级政府分派的指标的完成情况,并且考核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这就导致乡镇政府在工作中只对上级政府负责,同样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向村委会分配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这种体制不仅严重僵化,同时权力过于向上级集中,导致乡镇政府在各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少自主权和选择权。在乡镇干部的考核机制中,以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为主,同时还有乡镇政府内部同事之间的评价,而作为被服务主体的农民却缺乏话语权。这种考核机制导致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主体单一,缺少第三方评价力量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提高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
1.改变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乡镇政府要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应该从过去自上而下行政管理为主彻底转为向广大农民提供服务为主。乡镇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直接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优势,积极、有效地倾听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诉求,促进政府工作职能和民众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优先考虑和解决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等与农村居民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需求,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乡镇政府不仅是行政管理型的政府,而且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要牢牢地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将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改革乡镇财政体制,保障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所需的经费。完善我国乡镇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要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对基层政府转移支付的比例,保障乡镇政府有充足的经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使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并且建立相关的制度法规,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到农村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上。同时,要规范乡镇政府财政预算和支出,在财政上有效地保障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3.完善乡镇政府的管理体制,提高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进一步清晰界定乡镇政府各部门和各机构之间的职能和关系,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以及财政压力。政府机构的设置和机构的规模要根据公共服务的实际需要设置,改变过去政府机构中条块分割的局面。并且针对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将社会组织和公众这些社会力量引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要重视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乡镇政府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乡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改革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从考核内容上看,改变过去单纯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对政府服务能力方面的考核,尤其是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增加基本医疗覆盖面以及促进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从考核的参与主体上看,不仅需要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同级之间的考核,还要把政府服务的对象即农民纳入考核机制,变对上负责为对农民负责。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行政问责机制,对乡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问责,防止失职和渎职现象的出现。
总之,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将乡镇政府职能转向公共服务,不断探索和完善乡镇政府的工作方式和管理体制,努力向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

⑻ 如何有效提升乡镇政府服务水平

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乡镇政府服务管理权限;推进乡镇行政执法改革;统筹乡镇站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改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健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切实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改进乡镇政府服务绩效评价奖惩机制;强化乡镇政府监督管理。

⑼ 事业单位改革 乡镇社保所划为哪一类会不会参公

目前乡镇除了垂直管理单位,镇属事业单位均不在参公范围之列。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乡镇社保所不属于事业单位。

中央垂直管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实行参照管理的,由中央垂直管理部门统一向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申报;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实行参照管理的,由省垂直管理部门统一向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申报。

公务员主管部门在审核或审批事业单位参照管理过程中,应就该单位是否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和是否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分别征求机构编制、财政部门意见。

(9)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扩展阅读

改革背景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与‘十二五’时期切实解决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难题,以及‘民富’战略相吻合、相呼应。”汪玉凯说。

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阅读全文

与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工作计划 浏览:190
上海市与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757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 浏览:564
工程质量维修期限承诺 浏览:769
第四届山东省知识产权新年论坛 浏览:176
房产证上没有使用年限 浏览:867
谁创造了拼图 浏览:998
简单的土地转让协议书 浏览:708
南京江北新区知识产权告知书 浏览:251
工商局廉政谈话讲话稿 浏览:979
转让优思明 浏览:583
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协议格式 浏览:117
商河县工商局 浏览:810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