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不同设施有不同要求,学校不能近铁路、医院等设施;有服务半径要求等
② 如何确定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与布局方式
1.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有一个决定性的基础:城乡居民人口的数量,通常情况下一定的人口数量要求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与之相适应,配置的数量和规模的大小都离不开人口这一基础。(国家有相关的要求,可查阅)
2,.布局的主基调应该是以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群众需求,从长远考证其服务寿命(不与城市规划冲突,避免短命现象),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几方面入手。
③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
现在的办事大厅已经内移动至政务服务板块容里,点击后就能进入可见本文下图。
如还是不能进入,可以联系网站维护单位:河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联系方式: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路501号
邮编:050051
E-mail:[email protected]
(3)河北省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导则扩展阅读:
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法律咨询办事指南
一、办理依据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冀政办[2009]31号)
二、承办机构
法规与改革处和有行政执法权的处室(单位)
三、服务对象
个人、企业、社会组织
四、申请条件
无
五、申报材料
书面申请
六、服务流程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工作原则,厅法规与改革处受理申请,依据申请内容转交相关处室(单位),相关处室(单位)在规定时限内答复申请人。
七、办理时限
承诺办理时限:6个工作日
八、收费依据及标准
无
九、咨询方式
法规与改革处0311-87904560
④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设施。
⑤ 新建住宅同步配建设施 河北省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
从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获悉,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针对当前我省居住社区还存在规模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和短板的实际情况,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以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1年底,社区智慧安防设施及系统建设完成率达到100%;到2023年,60%的既有居住社区基本补齐设施短板;到2025年,既有居住社区基本补齐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实施意见》明确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及住建、发改、教育、公安、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税务、市场监管、体育、通信管理、邮政管理、残联等13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并提出6方面工作任务。
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以城市道路网、自然地形地貌和现状居住小区等为基础,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和服务范围相对接,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原则上单个居住社区以0.5—1.2万人口规模为宜。要结合实际统筹划定和调整居住社区范围,明确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实施单元。
落实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完善居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主要依据。
制定行动计划。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开展居住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摸清居住社区规模和数量,找准各类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短板,制定居住社区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明确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时序,并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等相衔接。根据行动计划,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以居住社区为单元,科学制定2021-2025年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计划,并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统筹推进。
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工作,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优先实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充分利用居住社区内空地、荒地及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等配建设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统筹利用公有住房、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锅炉房等存量房屋资源,增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在居住社区内配建居民最需要的设施。推进相邻居住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建设、联动改造,加强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共建共享。加强居住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为居民出行、生活提供便利。
确保新建住宅项目同步配建设施。新建住宅项目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将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商业服务等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作为开发建设配套要求,明确规模、产权和移交等规定,确保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并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做好产权移交。规模较小的新建住宅项目,要在科学评估周边既有设施基础上按需配建;规模较大的,要合理划分成几个规模适宜的居住社区,按照标准配齐设施。地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确保产权人按照规定使用配套设施,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和性质。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按照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参与治理要求,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管理机制。鼓励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暂不具备条件的,通过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或居民自管等方式,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相衔接,提高城市管理覆盖面,依法依规查处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协助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活动。支持物业服务业与邮政快递业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建设邮政快递等便民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