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烟墩山文化

马鞍山烟墩山文化

发布时间:2021-06-24 17:00:45

1. 马鞍山附近的自驾游景点有哪些

1、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居我国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它东起锁溪河,西达大江,界定面积约80公顷,是一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天然公园。绝壁临江,水湍石奇,历来又以其山水之险、风物之秀独领-,被誉为“天下第一矶”。“采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临吟咏,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最终长眠于附近的青山。

2. 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观念为什么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

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观念为什么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
文︳辛学飞
在红山文化中,石人像的出土要比玉人早很多,而这也充分的说明,红山人从很早就已经对神人像的祭祀活动非常重视了。

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人像
其实在国内许多文化遗址中,也有很多人像的发现,像湖北钟祥县的石家河文化、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包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出土的玉人面和卑南文化出土的单、双人式兽玉玦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直立玉人像
在辽宁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玉人与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总体姿态十分相像,眼睛微微上视,表情也大致一样,都是一副直立姿势,双脚并拢,双臂弯曲,双手虔诚的放于胸前,而南北两种文化出土的玉人如此相像并如出一辙,可见,在原始社会,很多文化之间在宗教文化方面所存在的某种渊源关系和原始宗教文化的一致性。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神人像
而在红山文化诸玉器中,层次最高的,最具宗教特点和研究价值、最具有文化价值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同样是红山文化中的那些玉神像、人兽神面和玉人像,而上图这个玉人像呈长身半蹲坐形态,应该是一个男人的头像,面部表情看起来很是复杂,大眼,大鼻子,无臂,双腿似蹲坐姿势,背部压地儿凸起并对钻成孔,脚部有眼,与背部的孔好像都是为了绑缚之用,应该是神像被绑缚在木棍之上,用于各种祭祀活动或者膜拜场合,也是非常典型的祭祀祖先的神像。

白音长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石人像
在红山文化中,也有很多用美石雕琢的神面和人像的遗存。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所知,距今8150年前的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组人物造像,应该是目前考古所发现我国最早形态的祖先崇拜。而在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石人像,当时的位置是栽在居住面的中央,石人像通高35.5公分,颅顶尖耸,额部突出,表现手法极具神韵。这具石人像在当时所担任的应该是祖宗神、灶神、部族或者家庭的保护神等很多角色。在国内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都有人像的出土记录,并且都与红山文化中的石人像雕琢工艺造型非常相仿,一般表现的都为男性,有的戴有耳饰,有的戴着帽子,还有的表情恐怖,而这些神像通过学者研究,都应该为祖先崇拜之物。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人像
在红山文化的牛河梁的坛冢庙遗存中可以发现,祖与庙是分不开的。“庙,尊先祖之貌。”“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可见,在当时,庙与墓是祖先崇拜的中心。在商代甲骨文中,是有宗字而无庙字的。而“宗”字就是一个屋宇中设立着祖先牌位的意思,其实它最初的本意就是祖庙。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发现大量的甲骨卜辞,经过统计,发现在十万余片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确认为是祭祀祖先的多达一万五千余片。足见当时对庙祀的重视程度,说明在殷人的圣灵世界中,祖先神是占居主导地位的。由此可见,商代那些浓重的祭祖文化究竟与红山文化有什么关联,是否受到了红山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和延续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圆雕巫觋像
有一段孔子向宰我解释鬼神的话:“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其实,红山人所崇拜的神是什么?从红山文化祖先崇拜来看,它就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寄托和安慰。直到现在,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特别是南方一些传统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天地神位可以没有,但是宗祠和祖宗的牌位却是必不可缺少的。年节忌日总要祭祀行礼,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每年祭祖,由族长率全族弟子按亲疏远近、长幼关系依次叩拜,提醒子孙不要忘了先祖的养育之恩德。

江苏高淳县朝墩头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像
其实,在今天看来,那些被尊崇的祖先,他们的社会功能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成为连接部族和姓氏集团的一条精神纽带而已,通过这条纽带,把整个部落和家族团结在一起,才能“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尚书﹒尧典》),从而有效的增强家族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族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于是,家族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之中,才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而这种观念最早又起源于何时?至少我们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早期。直到今天,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家庭中还供有天地爷、灶王爷和祖宗的神位和牌位,而这就说明,从几千年的红山文化开始,如果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那么其宗教观念也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安徽马鞍山市烟墩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像
查阅很多国内的考古资料,祖先崇拜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像这些铜人像为纵目,分为立式和跪式两种,很多学者推测分析,这些与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有关系。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铜人像
从红山文化遗存以及考古出土的伏羲墓规格上来看,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和部落的统一,天地祖先的信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父亲的敬仰和尊崇,而是有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和权利的含义在里面,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特别是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状况看,还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王。祖先信仰本来就具有维护部落统一的意义,而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有了王权的出现也是很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到了王权时代,祖先崇拜则成为维护宗法的关系,规定家族中的亲疏远近,尊卑次序的王权依据。特别到了后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由于礼的产生,对神的祭祀除了索报祈谢的意义之外,又有了尊王攘夷,严肃的等级制度的内容,其实这些都是从祖先崇拜开始的。

查干诺尔镇洪格力图出土红砂岩浮雕神面
在汉语中有“落叶归根”、“寻根问祖”、“知原达始”、“寻根溯源”很多类似的词汇,而这里所讲的这些,我认为就是我们人性中与生具有的一种本性,那就是“恋土”、“恋根”的情节。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无论到了哪里,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不能够忘掉自己祖先的。而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开始,在那种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聪明的才智做到了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最终达到超世入道的境界,祖先们探万物之终始,索人生沧桑之妙谛,他们通古今之流变,能参同契合宇宙自然,最终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万物谐调发展的诸多规律。他们又把这些经验汇入到人类创造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世代传承,如此,才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了诸多的文化思想和生存法则。所以,今天去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先,我觉得也是寻根尊祖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河北迁西县东寨遗址出土的双人面饰
天地祖先信仰构成了红山文化传统宗教的主体,敬天尊祖已经成为红山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3. 昨天安庆出现了地震云,合肥会不会地震啊!

云彩经常有,哪块才是地震云?

所谓的地震云、动物迁徒,都没科学的方法作出解释、识别和预测,何以说明就要发生地震了?

就像动物迁徒,动物交配的时候会迁移,天要下雨的时候也会迁移,何以证明就是要发生地震了呢?何以计算地震何时发生呢?

4. 马鞍山介绍资料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了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物品,根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群雄逐鹿之地。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时成为著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史册中载有许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珍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珍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广济寺名冠江南。
位于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时间,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造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势壮观,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三)黄山塔镇守市口。
此塔位于宁芜路东侧的黄山之顶,为当涂进入市区的标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后有怀古亭,为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
(四)谢公宅争辉青山。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五)太白墓古朴典雅。
太白墓园位于当涂青山西麓,占地6公顷。李白逝后初葬龙山,后人遂其“与谢脁为邻”之愿迁葬青山。园前立挺拔的牌坊,园内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莲池、十咏亭等古迹,其古朴典雅的布局与李白旷达的情怀、浪漫的诗风相得益彰。启功、赵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书画大师的题额更使墓园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余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资料。
(六)谪仙楼辉煌壮美。
谪仙楼,太白楼别称。因李白人称“谪仙人”而得名。此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情。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与太白楼相互呼应,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太白楼古建筑群。
(七)昭明阁遗迹犹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萧统博览群书,编纂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阁,系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八)三元洞临江欲飞。
三元洞原为采石江边悬崖绝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间,一僧人依崖造屋,设天、地、水三官神位于内,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后的三元洞,三面临江,跃跃欲飞。游人入洞后,可直达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极目远眺,也可俯视江流。三元洞的有关传说,折射着中国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价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尽揽。
峨眉亭与三元洞紧邻,因亭飞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咏其“双峰秀山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此外,文天祥、赵孟兆页等人均登亭揽胜,留下佳作名篇。现亭内存碑五块,元碑《过采江诗》尤为珍贵,郭沫若称其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迹荟萃。
翠螺山一面临江、三面环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斋、赤乌井、怀谢亭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尤其是与李白有关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韵味。更值得一说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观十分幽美。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是如今长江下游唯一的岸蚀景观。历代文人孟浩然、刘禹锡、王安石、陆游、苏轼……均到此漫游。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等不朽诗章。
(十一)明皇窑遥传辉煌。
当涂青山有两座窑场遗址。南窑专制琉璃,北窑专制砖瓦,是明洪武年间为烧制凤阳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窑场。现此窑已废,但透过窑址随处可见的琉璃瓦碎片及断砖,不难发现其昔日的辉煌。
(十二)古诗文争奇斗艳
马鞍山地区的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著名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迷恋当涂青山,称其为“山水都”并筑室凿井,作《治宅》《游山》诗作,当为名人为马鞍山地区留下的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尤其钟情马鞍山地区,给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诗文。其中的《登天门山》、《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广为传诵。李白逝世后,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李绅、杜牧、韦庄、梅尧臣、杜荀鹤等一大批诗人即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其中刘禹锡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诗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马鞍山地区已积淀了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文1100余首(篇),楹联130多幅,各类碎文、序文、祭文数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将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丰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乡各地。其中太白墓内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华《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墓志》、刘全白《唐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碣记》和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范传正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为考证李白生平创作与思想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石峨眉亭内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横山“石门、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楼内的重修太白楼记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马鞍山麓的“江东第一城”虽然为当代人所刻,但其社会价值也绝不可小视。

5. 马鞍山的小九华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呢

小九华位于马鞍山采石镇西北二里处,是从马鞍山驱车至采石(古镇)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山高百丈,周围15里。相传,地藏王曾到这里住过,留下许多神奇传说。早在古代这里就建有地藏王殿,辉宏壮观,游人不绝,千百年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三十,进香者络绎不绝,由于山峦秀美,香火机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阳九华山,所以人称"小九华"。小九华原名望夫山,取市志、镇志有云:"清代方志中以小九华山为望夫山的记载颇详。其云:石高一人许,颇似人形。上刻有’望夫石’三字,大一尺六寸,似篆似隶。" 小九华风景迷人,有太白楼,蜗牛尾等景观,山上大树郁郁葱葱,在太白楼上可看到波涛汹涌的长江。又因为树木茂密,具有野生动物栖息及生活的良好条件:野兔、刺猬、布谷鸟、啄木鸟,它们和人类和平相处,鸟鸣声或清脆,或婉转,构成另一道风景线。小九华原是临江而立的断崖山丘,历史上由于长江河道变迁,泥沙沉积而形成,她突兀江边,更显得一峰玉立,擎天镇地,独具奇观。小九华山紧毗著名的采石矶风景区,她俯瞰长江,北眺西山,小九华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凉,四季如春,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小九华山地处亚热带气候,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针叶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并有人工林分布,具有观赏和栽培植、育种价值的植物很多,桂花、金银花、山梅等,还有经济价值很高的野生中药材等植物资源 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了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物品根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群雄逐鹿之地。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时成为著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史册中载有许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珍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珍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孟府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6. 马鞍山一日游必去的景点有哪些

1、和县香泉旅游区

香泉旅游区位于和县香泉镇,旅游资源禀赋优越,以香泉温泉为核心资源,同时拥有“六山、两水、一古镇资源”,不仅山水资源景观质量极高,文化底蕴也很深厚,是一个集温泉养生文化、昭明文化、名人古迹文化、方志文化、宗教文化、老街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和美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地址: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昭明路

绝壁临江,水湍石奇,历来又以其山水之险、风物之秀独领-,被誉为“天下第一矶”。“采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临吟咏,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最终长眠于附近的青山。

景点地址: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镇唐贤街1号

7. 安徽马鞍山敦厚堂明清建筑群对外开放了吗

暂时还没有。马鞍山明清建筑博览园,位于马鞍山市中心一公里烟墩山遗址公园旁,建筑已完工,部分楼盘在热售中,用于企业会所、文化交流、艺术品展览、拍卖、店铺等,未来将建成类似于上海城隍庙集旅游与商业一体化的古街。预计明年初可对游人开放。

8. 雨山区的风景名胜

雨山区景色秀丽,古迹众多。位于翠螺山的采石矶,遥对天门山,绝壁临江、岩石峥嵘,被赞誉为“翠螺八景”之首和“长江三矶”之魁,是诗仙李白的“流连之地,羽化之乡”。园内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当代草圣”林散之纪念馆及三台阁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的朱然墓亦在区境内,现已辟成朱然博物馆和朱然文化公园。近些年来,在城乡建设中发掘到区境内烟墩山等一批古代文化遗址及宋山墓、陶安墓等古墓群,表明雨山地区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及稍后的商周时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汉、三国以后的二千多年间,先民们更是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景点介绍景点图片小九华风景区
小九华位于马鞍山采石镇西北二里处,是从马鞍山驱车至采石(古镇)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山高百丈,周围15里。相传,地藏王曾到这里住过,留下许多神奇传说。 采石风景区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居我国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它东起锁溪河,西达大江,界定面积约80公顷,是一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天然公园。绝壁临江,水湍石奇,历来又以其山水之险、风物之秀独领风骚,被誉为“天下第一矶”。
200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区。 朱然文化公园
朱然文化公园建成于2003年,位于博物馆东侧,也是一座以朱然和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公园总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以三国文化广场、朱然大型铜雕、大型锻铜浮雕墙、汉画像石和徐培晨艺术馆为主要展览内容。

9. 马鞍山东湖瑞景怎么样

东湖瑞景位于马鞍山城南板块核心区域——江东大道与九华路交叉口,紧邻东湖公园,总占地面积8.19万㎡,总建筑面积约26万㎡。城投置业的国企开发实力,联合拥有特级施工资质的北京城乡建设集团,以“质量”为第一要素,结合东湖公园的湖景绿地资源,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亲水景观臻邸。
东湖瑞景外部环境条件十分优越,北面无缝衔接东湖公园,距徽州古床博物馆、明清经典建筑园、烟墩山遗址咫尺之遥,显露出历史感与现代感融合的极致表情。项目充分整合东湖地块得天独厚的人文、风景、地理资源,打造马鞍山市场首座公园级高端湖居住宅社区。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烟墩山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