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鞍山概况
马鞍山城市简介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大门,与江苏南京接壤。建市于1956年,现辖三区一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124万,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实力较强城市。
自古以来,马鞍山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畿辅,荆州至建康的门户,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市郊古镇采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中国历代战争的天然博物馆之称。历史上以少胜多,以文胜武,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南宋文臣虞允文以一万八千人大破完颜亮金兵六十万,即发生于此。如果说战争体现了历史的沧桑,那么,千百年来,无数骚人墨客的吟咏,就是岁月的贮存的瑰宝。诗仙李白,留恋这里的山水之美,人情之醇,在这里写下了船颂千古的五十多首诗篇。民间更有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美丽传说。马鞍山钟灵毓秀,从六朝开始,但是的许多贵族就把这里当作终老之地。被列为八十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东吴名将朱然墓,是诸多六朝贵族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墓中出土的精美漆器及绘画作品,填补了从汉代至三国时期的美术史的空白。马鞍山境内的青山,是南齐大诗人、宣城太守谢朓十分钟爱的地方,他曾筑室山南而居,谓之“山水都”,后人称青山为“谢家青山”。诗仙李白爱读谢朓山水诗,“一生低首谢宣城”,遂有“宅近青山同谢公”的夙愿。青山亦有幸终成诗仙长眠之所,为后人所共仰。历史的积淀,为这里留下了众多人文宝藏。昭明太子阁遗址、黄山塔、当代草圣“林散之艺术馆”、广济寺、小九华等100多处人文景观,都闪烁着独特的光彩。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马鞍山的山水因为蕴涵了深厚的人文而富有生气。而人文的产生,正是来自于山水的滋养。马鞍山西傍长江,中含一湖,众多玲珑剔透的青山点缀在城市四周。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对此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美誉。山、水、城融为一体,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风韵的山水园林城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采石风景区,拥有令人神往的佳山胜水。市区东郊的濮塘风景区为休闲度假的胜地。被誉为城市明珠的雨山湖风景区,占地1000多母,树影湖光,使人有城市山林之感。马鞍山作为全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景观一日游,成为马鞍山旅游业的一条特色,名牌旅游线路,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为纪念诗仙, 弘扬民族文化,自1989年起,每年农历重阳节,马鞍山举办国际吟诗节。中国马鞍山国际吟诗节已成为安徽省主要旅游节庆活动之一。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和促进城市功能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年来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现代化城市旅游功能、旅游行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500多年前的马鞍山,被谢朓誉为山水都,在那200多年后,山水都又成为诗仙李白的终老之乡,公元2000年,联合国又给了这儿一个“迪拜改善人居环境范例良好奖”的桂冠。它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
㈡ 马鞍山有过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陶谦:东汉末年割据群雄之一。擢升陶谦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一时割据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气势很盛。三国演义中写到,“太守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纯笃”。
周兴嗣:南朝梁人,《千字文》作者。 《千字文》是封建社会集识字、书法和教化为一体的问世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儿启蒙教材,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耿 询:隋人,创造浑天仪,不假人力,以水转之,施于暗室,候天时皆合。611年为太史丞。著有《鸟情占》。
郭祥正:北宋诗坛主将之一。频出且有李白遗风,北宋诗坛主将梅尧臣称其为“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转承议郎,阶至朝请大夫。
潘庭坚:翰林院学士。帅府教授。慎密谦约,为太祖所称。擢中书省博士。同知府事。主会试。
马鞍山,简称“马”,中国安徽省地级市,安徽东部,苏皖交汇地区,1956年10月12日设立,现辖3区3县,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227.7万人,常住人口222.9万人。
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早在六朝时期,许多名公巨卿、贤达雅士就流连驻足马鞍山,留下众多古迹和文化遗存。
马鞍山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门户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首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等殊荣。
马鞍山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马钢所在地,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国重要的钢铁流通基地,马鞍山郑蒲港继上海、南京两个深水港后,长江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岸线码头。
㈢ 马鞍山书法家排名前100位
当代书法家排名之当代十大书法家:
沈鹏、周慧珺、张飙、田英章、王孟友、王学仲、欧阳中石、张海、段成桂、李铎。
当代书法家排名之中国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书法家:
吴震启、王孟友、张飙、徐可大、田英章、赵长青、周慧珺、邹德忠、郭永琰、冯家春。
当代书法家排名前100位(此处不分先后):
赵长青、王孟友、张飙、田英章、吴震启、徐可大、张旭光、王冬龄、刘一闻、徐本一、曹宝麟、刘云泉、颜家龙、张良勋、熊伯齐、沃兴华、张业法、金伯兴、陈奋武、刘文华、刘洪彪、刘新德、李刚田、刘正成、管峻、徐利明、吴东民、聂成文、胡抗美、黄惇、祝遂之、陈洪武、朱关田、韩天衡、曾来德、林岫、段成桂、卢中南、田英章、丛文俊、周志高、张改琴、邱振中、吴善璋、陈洪武、张建会、顾亚龙、王丹、龙开胜、包俊宜、王澄、徐海、曾翔、刘彦湖、于明诠、燕守谷、张景岳、宋华平、陈新亚、华人德、张明明、唐云来、何奇耶徒、何满宗、苏士澍、王家新、申万胜、陈永正、钟明善、旭宇、佟韦、权希军、赵雁君、白砥、刘子善、王友谊、毛国典、钟鸣天、戴明贤、章祖安、郭子绪、刘恒、康庄、林剑丹、童衍方、金鉴才、张森、章炳文、董文、王宝贵、张继、王学岭、伦杰贤、梅墨生、胡秋萍、陈海良、陈忠康、陈大中、尹海龙、肖文飞。
㈣ 马鞍山有哪些名人他们有哪些事迹
马鞍山有陶谦,周兴嗣,耿询等等。
陶谦:东汉末年割据群雄之一。擢升陶谦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一时割据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气势很盛。三国演义中写到,“太守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纯笃”。
周兴嗣:南朝梁人,《千字文》作者。 《千字文》是封建社会集识字、书法和教化为一体的问世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儿启蒙教材,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耿 询:隋人,创造浑天仪,不假人力,以水转之,施于暗室,候天时皆合。611年为太史丞。著有《鸟情占》。
郭祥正:北宋诗坛主将之一。频出且有李白遗风,北宋诗坛主将梅尧臣称其为“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转承议郎,阶至朝请大夫。
潘庭坚:翰林院学士。帅府教授。慎密谦约,为太祖所称。擢中书省博士。同知府事。主会试。
潘黼:官至江西按察使。会修律令,留为议律官。
陶安:翰林院学士,终为江西参知政事。朱元璋十分宠渥于他,御制门帖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谥封“姑孰郡公”。著述颇丰,有《周易集粹》、《陶学士集》(20卷)存世。
邢珣:官至江西右参政。邢因坚持正义,抨击权臣巨珰恶举,终被罢官。
萧云从:画家,姑孰画派始祖。画《太平山水图》43幅,此画是超凡的杰作,郑振铎称其“幅幅皆精”,全部收入《中国版画史图录》。另有长达五丈的画《归寓一元图》,画上有马鞍山景观22处和自题诗24首。此画被人称为“极品”。
㈤ 马鞍山介绍资料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了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物品,根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群雄逐鹿之地。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时成为著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史册中载有许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珍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珍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广济寺名冠江南。
位于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时间,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造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势壮观,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三)黄山塔镇守市口。
此塔位于宁芜路东侧的黄山之顶,为当涂进入市区的标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后有怀古亭,为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
(四)谢公宅争辉青山。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五)太白墓古朴典雅。
太白墓园位于当涂青山西麓,占地6公顷。李白逝后初葬龙山,后人遂其“与谢脁为邻”之愿迁葬青山。园前立挺拔的牌坊,园内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莲池、十咏亭等古迹,其古朴典雅的布局与李白旷达的情怀、浪漫的诗风相得益彰。启功、赵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书画大师的题额更使墓园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余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资料。
(六)谪仙楼辉煌壮美。
谪仙楼,太白楼别称。因李白人称“谪仙人”而得名。此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情。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与太白楼相互呼应,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太白楼古建筑群。
(七)昭明阁遗迹犹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萧统博览群书,编纂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阁,系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八)三元洞临江欲飞。
三元洞原为采石江边悬崖绝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间,一僧人依崖造屋,设天、地、水三官神位于内,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后的三元洞,三面临江,跃跃欲飞。游人入洞后,可直达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极目远眺,也可俯视江流。三元洞的有关传说,折射着中国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价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尽揽。
峨眉亭与三元洞紧邻,因亭飞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咏其“双峰秀山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此外,文天祥、赵孟兆页等人均登亭揽胜,留下佳作名篇。现亭内存碑五块,元碑《过采江诗》尤为珍贵,郭沫若称其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迹荟萃。
翠螺山一面临江、三面环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斋、赤乌井、怀谢亭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尤其是与李白有关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韵味。更值得一说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观十分幽美。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是如今长江下游唯一的岸蚀景观。历代文人孟浩然、刘禹锡、王安石、陆游、苏轼……均到此漫游。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等不朽诗章。
(十一)明皇窑遥传辉煌。
当涂青山有两座窑场遗址。南窑专制琉璃,北窑专制砖瓦,是明洪武年间为烧制凤阳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窑场。现此窑已废,但透过窑址随处可见的琉璃瓦碎片及断砖,不难发现其昔日的辉煌。
(十二)古诗文争奇斗艳
马鞍山地区的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著名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迷恋当涂青山,称其为“山水都”并筑室凿井,作《治宅》《游山》诗作,当为名人为马鞍山地区留下的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尤其钟情马鞍山地区,给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诗文。其中的《登天门山》、《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广为传诵。李白逝世后,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李绅、杜牧、韦庄、梅尧臣、杜荀鹤等一大批诗人即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其中刘禹锡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诗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马鞍山地区已积淀了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文1100余首(篇),楹联130多幅,各类碎文、序文、祭文数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将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丰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乡各地。其中太白墓内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华《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墓志》、刘全白《唐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碣记》和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范传正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为考证李白生平创作与思想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石峨眉亭内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横山“石门、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楼内的重修太白楼记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马鞍山麓的“江东第一城”虽然为当代人所刻,但其社会价值也绝不可小视。
㈥ 在五分钟左右介绍马鞍山的传统文化,并与当今时代结合
推荐一首,可来以自己源在加入背景音乐效果更好 《 致--大自然 》 天空将无数种韵律轻飘在亮色下 履履辙迹 岁月的流逝有时象一首歌 当你在这里想起 快乐时光似曾把记忆 留在广远的地方 我不会相思 却带着快慰热衷于你的情意 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时候 有我的爱心难以叙述 象昨日的阳光今天如这时的你 把我挽留 必竟是夏季 一个美妙的故事成熟在雨季 象春风得意之时迎接你 用已然忘却紧锁的心扉围绕你 说一声久别后那漫长的凝视 就足使你眼泪莹莹 如气象万千的远古小径 只有一种声音回荡 那无边的翠绿连接着欣欣的里程 不会停息 是绿色的曼妙是红色的娇柔 是幽雅把它擎起 是冷酷的严峻是孤独的陶冶 是奋斗者的骄傲 你温馨的世界 属于勇敢的男人天真的少女 及冬天与智慧 属于酣畅的溪流欢跃的小鸟 及烈日和海岸 属于象形的橄榄树 属于我 和我所爱的丛林 当绿色原野上有蝴蝶翩翩 如儿时的你 当沉沉黑夜静静躺在河边 梦幻般流连 我寻觅好长的小路弯呵 当黎明的田间 有人从明媚的春光前走过 当风絮一遍遍 去揉扶那寂静的荒野 你用什么怀抱来抚擎这 温馨的飘逸 我走出岁月的流失 ...
㈦ 来自马鞍山的有什么名人
有“江东第一城”之称的马鞍山山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历代皆有名人与其结缘,尤其是在唐代大诗人李白长眠于当涂青山脚下之后,马鞍山更是文人墨客的仰慕之地。
两千多年前,垓下之战后,楚霸王项羽南逃至乌江,将自己的坐骑乌骓送过江后,就自刎在江边,而已渡过江的乌骓看到主人身亡,遂翻滚自戕,落地的马鞍化为一山,马鞍山即由此得名。
南朝梁武帝时,一篇优秀的启蒙教材——《千字文》诞生了,它的作者正是当时官拜员外散骑侍郎的当途人周兴嗣,周兴嗣用一夜时间将从王羲之的碑文上拓的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辑成文,不仅通顺可诵、条理清楚,而且合辙押韵,句式整齐,《千字文》是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的启蒙课本。
马鞍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李白自25岁第一次造访了当涂之后,此后38年间又曾先后7次游历当途,留下了5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病逝54年之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悦谢家青山”,将他移葬到了当涂青山脚下,与南朝诗人谢眺成为了“异代芳邻”。此后,当涂青山西麓的太白墓、太白祠一直是名人墨客拜谒凭吊李白之地。
明朝,当途人邢珣官拜江西右参政,因抨击权贵而被罢官,回归乡里后,致力慈善事业,赡养族中老人,其两子也相继为官,并以清廉传世,父子三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得到了朝廷“恩荣”的“济美坊”,而“济美坊”至今仍屹立于当涂县湖阳乡大邢村。
在采石矶风景区内的太白楼旁有一座博物馆,它正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林散之先生的“林散之美术馆”,林散之先生也是安徽人,号三痴,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人称“当代草圣”、“一代宗师”、“诗、书、画”三绝;林散之美术馆正是根据林散之先生的遗嘱所建,主馆“江上草堂”也是根据先生的别号命名的。
此外,马鞍山的名人还有昭明太子、谢眺、樊若水、郭祥正、虞允文、陶主敬、萧云从、徐文靖、黄左田、夏炘、夏炯、夏燠、夏燮等,他们之中有些虽为客籍,但也在此或著书立作、或建功立业、或寄情山水,深深地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㈧ 马鞍山的三个区怎么划分的
截止2019年10月,马鞍山下辖的三个区分别是博望区、花山区、雨山区。具体介绍如下:
1、花山区
花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东部,与南京江宁区接壤,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0公里,处在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截止2019年10月花山区下辖霍里、桃源路、湖东路、沙塘路、解放路、江东、塘西、金家庄8个街道。
2、博望区
博望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马鞍山市最东端,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与南京江宁、溧水、高淳三区接壤。截止2019年10月博望区下辖博望、新市、丹阳三镇。
3、雨山区
雨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始建于1976年,雨山区位马鞍山市城区西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29分、北纬31度41分。东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接壤,南与当涂县相连,西临长江,东北与花山区和金家庄毗邻。
截至2019年10月,雨山区辖4个街道、3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平湖街道、雨山街道、安民街道、采石街道、向山镇、银塘镇、佳山乡、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8)马鞍山当代扩展阅读
马鞍山市的历史沿革:
马鞍山市名来源于历史,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
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其间,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
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乡外)划属马鞍山市。辖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市巢湖市所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2012年,撤销金家庄区、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设立博望区,将当涂县博望、丹阳、新市3个镇划归博望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