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现将1904年以后有宏观考察的4级以上地震情况分述如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地震等烈度线图及其烈度区面积,均经过重新校核、修正):
一、1917年1月24日霍山6.25级地震
发震日期:民国 六年旧历正月初二日。
发震时刻:08时48分12秒。
震中位置(宏观震中):北伟31.3°,东经116.2°。极震区包括霍山、黑石渡、落儿岭、烂泥坳等地区。
震中烈度:八度。
震害情况: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此次地震“震力自下而上,屋瓦揭飞,墙壁倾颓,山石崩坠,声如雷鸣。全境人民以死伤闻者约及数十,最烈之处在西南乡之落儿岭。”
《申报》1917年3月19日载:“城厢市镇,房屋倒塌甚多,压毙人民亦不少,全县恐慌。其灾情最重地方,如英霍交界之鹿吐石铺,有群山峡涧,涧烈数十丈,山中巨石不时滚落,打破附近民房甚多,压毙人民数十。……其余诸佛庵、桃源口等处,均受灾重,甚有炊爨时,屋被震倒,遂致火起延烧,不敢抢救者。”表2—2安徽省现代地震目录
(1904—1985年Ms≥4.01970—1985年Ms≥3.0)
序号年代发 震 时 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11917年12408481231.3°116.2°霍山6.25八121917年22210124231.3°116.3°霍山西南5.7531934年31808164431.0°116.4°霍山、潜山间541954年61710083931.6°116.6°合肥、六安间5.25六351960年81123045331.5°117.8°巢县461962年71220462631.3°117.5°庐江东4五371963年31319322230.5°117.0°安庆附近4.25481965年31504181433.5°117.3°固镇西北4五391966年72715331732.5°117.7°定远4五2101967年3302250130°54′117°40′铜陵附近4.21111967年71117154231°47′118°20′马鞍山4.6六1121969年22807293533.1°116.1°利辛西南4.2五2131969年4213213132.8°115.8°阜阳、阜南间4五2141970年5915374031°00′116°24′岳西3.63151971年21171931°22′116°08′霍山3.53161971年316230730°36′119°18′广德3.22171971年713130433°36′117°42′灵璧3.33181971年121104580831°21′116°13′霍山3.02续表序号年代发 震 时 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191972年31607113430°48′116°52′桐城徐河3.51201973年3712305031°23′116°12′霍山落儿岭3.151211973年31116324731°22′116°11′霍山落儿岭4.371221973年31116400831°22′116°10′霍山落儿岭3.281231973年31122310831°23′116°10′霍山落儿岭3.281241973年31215214931°23′116°11′霍山落儿岭3.381251973年31216210831°23′116°10′霍山落儿岭4.071261973年82711285631°05′117°32′无为郑河3.0271973年92211532533°35′116°31′濉溪临涣4.0五10281974年91819024132°27′116°02′霍邱代店3.0291974年111900583030°18′118°24′旌德朱庆3.0301976年52208161931°58′116°19′六安丁集3.1101311976年61421294431°58′117°30′肥东梁园3.013321976年83004125032°30′117°01′长丰曹庵3.6191331976年112704190832°20′117°52′定远永宁集3.112341979年3215182333°11.′4117°24.′8固镇连城3.2121351979年3215201333°11.′3117°24.′9固镇连城5.0六111361979年3412101833°11.′9117°23.′3固镇连城3.591371979年3705080130°45′119°19′广德梨壁山3.325续表
序号年代发 震 时 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381979年32320580333°11.′3117°25.′5固镇连城3.071391979年53110404433°10′.0117°26′.6固镇连城3.2151401979年61421311033°11′.0117°26.′0固镇连城3.071411981年123018402233°11′.2117°23′.7固镇于庙3.0111421982年927103727.931°35′.5116°32′.1六安杨公庙3.8111431984年121221147.531°22′.5116°12.′5霍山落儿岭3.2101441984年125094112.431°59.′7116°16.′0霍邱吴阳3.0151451984年925042051.431°35.′0117°30.′0巢县三户梅3.5161461985年510094357.531°36.′0116°33.′6六安杨公庙3.551471985年96040121.730°54.′4115°57.′5岳西上古坊3.21
1954年中国科学院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资料手稿:“正月初二早晨地震,自西向东北,山摇树摆,路上行人立足不定,鸡飞狗走,猪牛惊窜奔鸣,塘水震荡,游鱼飞跃,锅台及间墙亦有倒塌者。尤以县之西南境为最烈,如黑石渡、诸佛庵、鹿吐石铺、佛子岭等区,山崩地裂,岩石崩坠,墙倒屋塌,压伤人畜者有之。”
1971年3月10日武汉地震队赴霍山地震考察队的《霍山县一九一七年地震强震区调查报告》:“霍山地震极震区的地震烈度为八度。在霍山县落儿岭公社所辖烂泥坳至黑石渡一线呈北东向分布(图2—6)。其范围包括黑石渡、落儿岭、鹿吐石铺、古桥畈、马家岭、百步街、烂泥坳、汪家铺、半竹园、清潭沟等地区。在本地区内,陈旧的房子都倒塌了,掉砖掉瓦普遍存在,甚至较好的房屋也歪斜,墙上裂缝,锅台几乎无完好者。落儿岭、鹿吐石铺、烂泥坳、黑石渡等地道路普遍发裂,且有冒水冒沙现象。落儿岭、鹿吐石铺一带山石裂缝,甚至出现山崩,落儿岭鸟龟峡的“垮石崖”就是这次地震的山石垮落形成而得名的。地震使河水、田水普遍起波浪、变深,鹿吐石铺一口井地震后干涸,甚至一年后也没有井水。由于房倒屋塌和山石崩落,本地区共打死十余人,受伤的人就无法统计了。”
1984年六安地区地震局管玉艺的《关于一九一七年霍山6.25级地震考察》:极震区等震线“呈长轴为北东向椭圆”,“极震区面积为236.4平方公里”,“累计死亡人数为36人”。极震区外震害情况:霍山县城关:“部分无依持之土墙及砖砌空心隔墙因震动而倒塌,曾有人受伤。厨房内烟囱大部分倒塌,锅台亦有震裂。……文峰塔……底部石造一层各面均有裂缝。街上倒了一些房子,土墙多倒塌。”(中国科学院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霍山小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安庆:“满城屋宇动摇,东门外之江岸亦崩塌数丈。”(《申报》,1917年1月28日)
金寨:“震时有的屋瓦掉下……部分土墙有倒塌的。”(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六安:“一般房屋除尾面较陡、檐口瓦片间有坠落者外,无其它损毁。”(中南区地震调查工作组调查资料手稿,1954年)
武汉:“震时房屋动摇,砖瓦有坠落者。凡建筑弗固之屋,遇险者颇多,曾压毙数人。”(南通军山气象台《民国六年第一季度报告·附录三》)“房屋倒坏者约十余户”,“高墙震绽者有之,倒塌者不下数十处。”(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1月27日和2月2日)“省垣(武昌)方面,督军署后塌屋一栋,大朝街倒墙者二家,塌屋者一家,武胜门外塌屋三家,宾阳门外洪山街塌屋一栋。汉口方面,何家墩塌屋一栋,沿江岸亦塌屋数处,桥口倒墙者亦有二、三处。……刘家庙附近之蓬户倒塌数家,……汉阳高洪桥地方,亦簸塌古墙一堵,并压毙四人。”(《申报》,1917年2月2日)
罗田:“一祠堂牌楼震倒一角,朽旧房子倒2间,一旧檐墙裂缝(长5尺、宽2寸)。”(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麻城:“房屋有倾倒者。”(《农商公报》第3卷第35期,1917年)
蕲春:“屋瓦间被震落,天主堂东墙被震裂缝。”(《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56年)
鄂城:“东门外年久失修的塔震垮一块。”(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浠水:“屋瓦有震落,一老砖墙裂缝宽4—5寸。”(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大冶:“教堂东墙震裂宽9寸,长2丈,华济水泥厂之院墙倒塌2丈多。”(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4页,1983年)
阳新:“县属大鸡山煤矿被震塌矿山三十余丈,有工匠四十余人埋入坑内,山上公司办事处亦被震倒,毙司事工役数人。”(《东方杂志》,第14卷,第3号,210页,1917年)
扬州:“倒坏房屋十数家,并有一小儿被压几死。……震倒草房数处。”(《申报》,1917年1月29日)
此次地震有感面积很大,据当时对地震图计算所得如下:烈度面积(平方公里)
七度以上者27500
三度以上者58500(《农商公报》,第3卷第35期,1917年)
地震“震动范围延及鲁、苏、皖、豫、浙、赣、鄂、湘八省,面积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翁文灏《近十五年中国重要地震记》,载《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第148页,1923年8月)
“潜山、太湖、宿松、太和、黟县、芜湖、全椒、寿县、霍邱、舒城、安庆、怀宁、合肥、桐城、望江、庐江、巢县、无为、滁县、来安、和县、歙县、休宁、祁门、宣城、泾县、太平、旌德、贵池、铜陵、石埭、东流、秋浦(属至德)、天长、亳县、凤阳、颍上、蒙城、含山、南陵。
河南省之光山、正阳、商水、信阳、商城、罗山、确山、汝南、沈丘、桐柏。
江苏省之高淳、镇江、宿迁、南京、浦口、溧水、丹阳、金坛、无锡、江浦。
湖北省之黄岗、新洲、英山、应山、嘉鱼、通城,汉川、孝感、黄安、黄梅、安陆、云梦、应城、襄阳、钟祥、京山、荆门、江陵。
江西省之南昌、婺源、德兴、宜丰、新建、戈阳、修水、九江、奉新、德安、瑞昌、玉山、余干、都昌。
浙江省之杭州、富阳、新登、安吉、衢县、常山、开化、分水。
湖南省之岳阳、湘阴、南县等县均有感。最远记载达450公里。”(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215页,1983年)
二、1917年2月22日霍山5.75级地震
发震日期:民国六年旧历二月初一日。
图2—71917年1月24日霍山地震图(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制)摘自1985年谢硫寿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发震时刻:10时12分42秒。
震中位置:北纬31.3°,东经116.3°。
此次地震因系1月24日6.25级地震的余震,震中烈度难以确定。
震害情况:霍山:“隆然有声,霍山、麻城、罗田诸县境内房屋,率多倾倒,感震之地延及数省,广至四十余万平方公里。”(《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148页,1923年)
武汉:“至房屋经此一再震动,墙垣炸裂者甚多,倒塌者间亦有之,如省垣望山门正街徐水源水烟店刨烟房己塌,幸屋矮料小,仅伤三人,并不甚重。武胜门外下新河地方,亦塌小屋三椽。”(《申报》,1917年3月2日)
湖北京山:“该县东乡马家口有村……二月一日(旧历)地震,霹雳一声,村落分为两段,从中现出巨孔,深约二丈有奇,孔内寒气侵人,莫敢探视。当炸裂时,并倒屋四间,打伤男女大小七人云。”(《申报》,1917年3月11日)
民国六年《农商公报》第35期载:二月二十二日地震范围较前次稍隘,据地震图计算所得如下:烈度面积(平方公里)五度以上者47000三度以上者390000图2—81917月2月22日霍山地震图(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制)摘自1985年谢毓寿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
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中2月22日地震调查表记载:怀宁、桐城、太湖、潜山、庐江、休宁、贵池、铜陵、石台、凤阳、颍上、蒙城、泗县、合肥、太和;江西之九江、都昌;湖北之麻城、黄梅、英山、云梦;江苏之浦口均有感。
(图中烈度系按罗西及福来氏之法,计分八度。)三、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5级地震图2—9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地震摘自1980年上海市地震局《苏浙皖沪地震目录》发震日期:民国二十三年旧历二月初四日。
发震时刻:08时18分12秒。
震中位置:北纬31.0°,东经116.4°。
此次地震当时未进行实地调查,震中烈度无法确定。
1934年3月21日上海《新闻报》载:此次地震“震源约在安徽霍山、潜山间折断层,深度三、四十公里,震央(即震中)既偏在山地又震度弱,不致酿成灾害损失。”
四、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5.25级地震
发震时刻:10时08分39秒。
震中位置:北纬31.6°,东经116.6°。
宏观震中:北纬31.8°,东经117.2°。
震中烈度:六度。
震害情况:合肥:房屋有个别倒塌或损坏,浇好之水泥往裂缝。
六安:城南一小学倒墙二堵。
金寨:破旧房屋倒塌二间。
霍山:震倒破旧瓦墙一堵,草房一间。
铜陵:震倒破瓦房一间。
舒城:震倒一堵破墙。
贵池:震塌房屋一间。
湖东(今枞阳):震塌砖墙二处。
当涂:倒塌墙一堵。
巢县:震倒一土地亩,倒墙一堵。
和县:原已倾斜的宝塔震倒大半。
无为:年久失修的旧草房二间被震倒,旧墙裂缝,田圩溃破。
凤阳:倒塌房屋二间。
太平:倒朽旧房屋一间。
含山:马太乡圩坝崩坏几个。
寿县:旧房墙壁裂缝约2公分。
麻城:一土坯房裂开一尺宽,卫生院房屋有裂缝。
旌德:倒塌房屋四间。潜山:震倒区政府房屋一间。图2—10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地震摘自1970年李善邦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蚌埠:屋墙裂缝或倾斜。
波及面积相当大,有记载的如下:
淮南、芜湖、安庆、霍邱、肥西、岳西(已开裂之墙倒)、桐城、青阳、至德、太湖泾县(破屋掉瓦片碎上)、南陵、郎溪、宣城庐江、全椒、滁县、肥东、嘉山、濉溪、五河、怀远、灵璧、宿县、泗县、宁国、绩溪休宁、歙县、石埭、阜南、凤台、蒙城、阜阳、临泉、颍上、太和、界首;湖北省之英山、武汉;河南省之商城,江苏省之盱眙、宿迁、睢宁、泗洪、泗阳、高淳、江浦、南京、溧水;浙江省之昌化均有感。”(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第42页,1983年)
五、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4级地震
发震时刻:20时46分26.0秒。
震中位置:北纬31.3°,东经117.5°。
震中烈度:五度弱。
1985年巢湖地区地震局《庐江白湖4.0级地震考察报告》表明,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庐江白湖农场姥山大队,与仪器记录所定震中基本相符。震中区近似椭圆形,走向北西,长图2—11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地震轴22公里,短轴15公里,面积约259平方公里。
震中区室内外大多数人有感,屋架、门窗和碗橱碰响,尘土下落,土墙裂缝。地震时伴有地声,象滚雷一样嗡嗡声,河里浪涛拍岸,船摇晃。
六、1965年3月15日固镇任桥4级地震
发震时刻:04时18分14.0秒。
震中位置:北纬33.5°,东经117.3°图2—121965年3月15日固镇地震震中烈度:五度。
1986年蚌埠市地震局《1965年3月15日固镇任桥4.0级地震考察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任桥车站和老任桥集之间,震中区近似椭圆,方向北东东,长轴8公里,短轴5公里,面积约31平方公里。
地震时有轰轰隆隆声,群众普遍有感。邮局总机自动掉牌,床摇动,碗橱晃动作响,屋顶掉坷垃。
七、1966年7月27日定远4级地震
发震时刻:15时33分17.0秒。
震中位置:北纬23.5°,东经118°2′。
震中烈度:五度。
1966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定远地震调查组《安徽省定远县1966年7月27日地震趋势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定远城东附近,震中区近似椭圆,方向为北东,长轴10公里,短轴5公里,面积约39平方公里。四度区形状和方向与震中区类似,其长轴50公里,短轴32公里,面积约1256平方公里。
地震时伴有声如雷,震中区室内大多数人有感,房屋摇动,碗俱碰响,人站立不稳,感觉头昏,午睡者惊醒,开会者跑出屋外。城关一草房毛竹椽于折断商根,老房掉土。
八、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4.6级地震
发震时刻:17时15分42.0秒。
震中位置:北纬31°.47′东经118°20′。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12公里。
1967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7年7月11日安徽马鞍山采石地震调查总结报告》和1985年11月马鞍山市地震局《安徽马鞍山4.6级地震震中烈度特征以及发震构造的初步析》: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马鞍山市区采石附近,震中区呈椭圆形,北东向,长轴20公图2—131966年7月27日定远地震里,短轴11公里,面积约173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至小梁塘、后上湖、霍里、李村、兴和、大石岗;西至长江边江心州大闸;北至和尚港、黄塘、铺头、上庄;南至兴焕、杨家山、阳湖街、烟墩山、谢家。五度区形态、方向与六度区相似,长轴75公里,短轴45公里,面积达2649平方公里。
此次地震,震中区房屋建筑遭受轻微损坏,个别达到破坏程度。马鞍山市矿内家属宿舍图2—14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地震屋顶烟囱约倒塌30%左右,几座楼房有裂缝,顶棚灰皮掉落;采石镇房屋普遍掉土,有几处墙裂缝,宽0.5—5厘米不等,倒塌墙头约四、五处,有一木架房碎砖山墙部分倒垮下。
地震时,江边“老鹰窝”悬崖处山崩,砸死一老人;居民区房屋烟囱倒塌,砸伤数人。
五度区内差不多所有人都有感,人们惊慌跑出屋外;房屋摇晃,普遍掉土,个别屋顶、烟囱掉砖,亦有已坏的碎砖墙倒垮部分。
此次地震,河塘水翻腾起浪,沟渠水面翻花冒泡,还出现树木倾伏、钢轨扭动、岩崩和小滑坡等现象,同时伴有地声、地光。
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南京以及江宁、江浦、含山、无为县等地均有感觉。
九、1969年2月28日利辛4.21级地震图2—151969年2月28日利辛地震发震时刻:07时27分35秒。
震中位置:北纬33.1°,东经116.1°。
震中烈度:五度。
1985年10月阜阳地区地震局《关于利辛Ms14.2级、阜南Ms14级两次地震的宏观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利辛胡集附近,震中区形似椭圆,方向北西,长轴25公里,短轴12.5公里,面积约245平方公里。震中区室内睡觉者从梦中惊醒,房笆响掉土,门鼻响,床、碗柜晃动,山墙呈波浪形上下颠簸,人们惊慌跑出室外;室外沟水翻动,大多数人有感。
四度区面积约517平方公里。区内房笆响,掉土;室内大多数人有感,床动,门鼻、碗俱碰响;室外部分人有感,沟水向两边沟壁撞击。
十、1969年4月2日阜阳、阜南间4级地震
发震时刻:13时21分31秒。
震中位置:北纬32.8°,东经115.8°。
震中烈度:五度。
1969年4月,国家科委阜阳地震工作小组《安徽阜阳地区阜南地震调查简报》和1985年10月阜阳地区地震局《关于利辛Ms14.2级、阜南Ms14级两次地震的宏观调查报告》表明,阜南4级地震后9分钟,即13时30分26.5秒,原震中位置又发生一次3.75级地震。
4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阜南田集一带,与微观震中(阜阳王店)相差25公里。震中区呈北北东走向椭圆,长轴10公里,短轴8公里,面积约63平方公里。震中区房顶掉上,门、房碰响,油瓶晃倒,多数人惊慌跑出室外。
四度区形似椭圆,长轴50公里,短轴30公里,面积约1177平方公里。区内房笆掉土,室内大多数人有感,床,椅动,门鼻、碗碰响,个别人跑出室外;沟、塘水向两岸撞,室外人感觉不明显。
十一、1973年3月11日霍山4.5级地震
发震时刻:16时40分08秒。
震中位置:北纬31°22′,东经116°11′。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6公里。
1973年10月安徽省地震队业务组《1973年3月霍山地震工作小结选编》:此次地震为震群型,4级以上地震共3次:3月11日16时32分,4.3级;16时40分,4.5级;3月12日16时21分,4.0级。自3月4日至24日,该区共记录到0级以上地震520余次。其中,绝大多数为1.0级左右小震,2.0—2.9级地震27次,3.0—3.9级地震3次,参见表2—2和表2—6。上述大部分地震集中在北纬31°22′—31°29′、东经116°09′—116°12.5′、面积约48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内,震源深度为5—10公里。两次震级最大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参数如表2—3。
4.5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霍山诸佛庵、落儿岭一带,与微观震中一致。六度区包括三个地段:其一在落儿岭、松山寨、烂泥坳、茅山林场等地,约呈三角形状分布,其二在诸佛庵、小堰口附近,呈东西向狭长分布;其三在霍山县城关区附近。
1973年8月南京地震大队、安徽省地震队《1973年3月安徽霍山地震宏观调查报告》表明,霍山4.5级震群时,霍山县城、诸佛庵区和三线工厂均受到轻重程度不同的损坏。红星、江北、东风、皖西和皖化五个机械厂的个别厂房有轻微裂缝,尤以红星厂306库为甚;宿舍裂缝严重,剪切斜裂缝和弯曲水平裂缝又宽又长,甚至错动,掉砖掉瓦也较普遍。霍山县银行及百货公司房屋震裂较严重,大礼堂、电影院、新华书店及单层空斗墙宿舍有不明显裂缝。诸佛庵区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旧房隔墙被震裂,一些民房也有墙裂或掉灰现象。
五度区形态呈椭圆形,北北东向,长轴37公里,短轴25公里,面积约726平方公里。
霍山4.5级震群由于震源浅,绝大多数0.6级以上地震均有感并伴有地声。4.5级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除霍山、金寨、六安南部外,舒城、桐城以及湖北的武汉、英山,江西的瑞昌等地均有感。
十二、1973年9月22日濉溪4.0级地震
发震时刻:11时53分25秒。
震中位置:北纬33°35′,东经116°31′。
震中烈度:五度至五度强。
震源深度:10公里。
此次地震后还记录到14次0级以上的余震,其中0.1—0.9级地震9次,1.0—1.9级地震5次,最大的为1.6级。
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数见表2—4。
1973年10月安徽省地震队《1973年9月22日濉溪县地震宏观调查报告》: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濉溪县临焕一带,与微观震中基本一致。震中区呈北北东走向的狭长椭圆,区内房屋有轻微破坏,张陈庄一牛房屋顶坍塌,濉溪县城关两户民房东墙及屋檐砖瓦被震落部分,徐楼中学一教室屋架被震折,涡阳县石弓集有两间破旧牛棚也被震塌。震时还伴有低沉、闷雷似的地声。表2—4濉溪4.0级地远震震源机制解参数表发震日期发震时刻震 中 位 置北纬东经震级(Ms)震源深度(km)节面Ⅰ节面Ⅱ走向倾向倾角走向倾向倾角1973年9月22日11时53分33°35′116°31′4.01083°NNW85°176°〖〗NEE65°P轴T轴B轴XAXB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矛盾比(%)精度估计37°23°133°12°251°65°〖〗86°25°353°8°22Ⅲ
此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淮北市、萧县、涡阳、蒙城以及江苏的徐州,山东的枣庄市均有感。
十三、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
发震时刻:15时20分13秒。
震中位置:北纬33°11′.3,东经117°24′.9。
震中烈度:六度。
震源深度:11公里。
1979年安徽省地震局《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技术总结》:这,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两分钟记录到一次3.2级地震(参数:15时18分23秒,北纬33°11′.4,东经117°24′.8,震源深度12公里)。自1979年3月2日至12月31日,共记录到0级以上地震89次,其中,3.0—3.9级地震4次,2.0—2.9级地震4次;序列震中分布面积为6.5平方公里,震源深度为5—15公里。序列中所有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数见表2—5。
5.0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固镇于庙一带,与微观震中一致。震中区呈不大规则的矩形,近东西走向,长轴13公里,短轴7公里,长短轴比约为2:1,面积约91平方公里。震中区震感强烈,人们从室内惊慌奔出,有程度不同的晕眩感,站立不稳,个别骑自行车者摔倒;房屋、树木和电线杆剧烈摇晃,家具移位,货架与桌子上的杯、碗、瓶等物被震倒或震落在地上;杯、盆中水剧烈震荡,甚至溅出,河塘水面起波;有的叉土墙出现小裂缝,墙外表抹泥层局部剥落;施工质量差的砖石建筑的结构薄弱部位出现裂缝;少数山墙、高门墙、纵墙、砖柱出现裂缝;破旧老房少数墙壁坍塌,坑房烟囱多数倒塌,民房烟囱少数倒塌,多数出现掉砖或顶部扭损,屋瓦滑落,屋脊砖与商侧座砖多被震落;双曲拱桥腰拱顶部和侧墙产生裂缝和裂纹。震中区有四人被屋顶震落的砖瓦土块砸伤。
五度区也呈一不规则的矩形,长轴42公里,短轴13公里,面积约312平方公里。室内所有人和室外大多数人有感;架上器物有的倾倒或落地,有的悬挂物被震落;屋架、门、窗“嘎嘎”作响,泥灰从房顶和墙上等处震落;老旧民房原有裂缝扩大;民用烟囱普遍掉砖,压脊或座砖也有的被震落,屋瓦有溜动现象。
详见图2—19。
5.0级地震及3.2级前震和最大余震(3.5级)时均伴有闷雷似的地声。
5.0级地震的肩感范围较大,北到山东临沂、滕县,南达桐城、芜湖,东南抵江苏之镇江,西北止于河南商丘。整个有感范围近似呈一南北向的椭圆,半径平均约200公里,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
⑵ 李四光预测过哪四个地震带有安徽马鞍山吗
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关于李四光地震大预言 有部分人听过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四个地方将会发生大地震的预言吧。其实他老人家只是指出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并没有预测说这些地方会发生地震。那么再看看我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TW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李四光曾经预言:唐山,邢台,临沂三处会有毁灭性的地震,现在三处已经发生两处了,曾有传言说临沂300年前也曾发生过大地震,瘟疫把这个地方弄的死的一个不剩,当然此话估计情况不准,但我记忆中还是有过地震的,应该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 历史上记载的有1447年5月22日临沂西有地震,同年7月22日(六月初四)临沂地震有声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发生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1859年3月12日,临沂西有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发生地震,造成56人重伤2003年3月20日21时19分临沂发生2.0级地震2004年3月9日临沂发生2.2级地震2005年06月12日山东临沂市境内发生Ml1.7级地震。 2006年2月9日在临沂市河东区汤头镇附近发生了ML3.5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河东、兰山、罗庄等地有感,未造成大的影响。 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学习地震知识,尤其避震常识,相信国家的力量和能力!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的真伪郑毅 针对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人们意识到了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痛苦和难以弥补的创伤。为此,人们都急于想从中找到防范于未然的准确答案。这种心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人为了强化信息传播的力度和杀伤力,对原有的信息进行夸大或者过分渲染。无意中加大了人们的精神负担和恐惧心理,其后果将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动荡。 最近,本人发现网上风传“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的消息。根据发帖的内容,人们纷纷揣测本地区能否发生地震灾害。诚然,防范于未然、未雨绸缪、加强预警机制这是人们抗灾救灾做好心理准备的必然条件和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我国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够,应当从这次震灾中汲取教训,积极学习国外在预防灾害、救助灾民和灾后重建方面的先进经验,避免亡羊补牢。但是,关于“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的消息,仔细观察起来并非像帖子传的那样神乎其神,经笔者调查发现,其消息来源无非来源于2006年黄相宁先生在《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中国地震局地壳盈利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题为“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下面转载黄相宁先生这份报告的全文,为各位网友们掌握正确判断消息的方法提供参考。全文如下: 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黄相宁 本所的前身地震地质大队是由李四光部长亲自组建的。我作为一名建所初期来所工作的老同志,与李四光部长有过多次接触。他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在建所四十周年之际,我不禁缅怀起这位我们所的缔造者和他对地震工作的贡献。 一、地震地质 1965年1月19日,李四光在与地质力学所参加西南地震地质工作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地震地质工作是否应采取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要摸清这些断裂带中哪几点或哪几段现今还在活动;第二,确定这些断裂带的伸展地区、方向和范围;第三,参考历史地震资料,看是否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地震特别多而且强烈;第四,围绕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进行精密大地测量和微量位移测量,并设置地震观测网,进行微观的、宏观的地震观测工作;第五,对上述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现今地应力分布的情况和活动方式,从而明确它们和当地地震的关系,并确定震源的所在和它们分布的范围。这样,就有可能进一步推测今后地震发展的趋势。 李四光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构造体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地震地质的研究,从而演义了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故事。 二、中长期地震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紧接着,它指示地震地质大队立即去山东建立压磁地应力站,当在济南市西南方向的长清建立了压磁地应力站后向他汇报时,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于是地震地质大队立即到山东省境内郯庐断裂带上的安丘建立了压磁地应力站。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上世纪60年代末,李四光唯一的外孙女周宗平被他安排在地震地质大队工作、学习,我们就请她去问她的姥爷,为什么邢台震后他提出要注意河间沧州,河间震后又立即提出要注意郯庐断裂带?具体是怎么分析判断的?她问李四光之后带给我们一句话:让他们看我的书(指《地质力学概论》),都写在书里了。 1966年组建地震地质大队,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进行1:5万地震地质填图,他指出:“邢台、河间地震与北东向的构造有关。北京正处于隐蔽地区,可能东西向构造活动更重要些。东西带很深,范围很大,很强烈,震群可能延续长久,释放能量比较大。因此我们的工作应向滦县、迁安东西向构造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1969年,李四光指出云南通海地震的危险性,并立即派地震地质大队西南区队组织分队奔赴通海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分队在1970年1月4日到达通海西北30公里的峨山时,发生了1970年1月5日通海7.7级地震。 通海地震后,他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险性,1970年1月28日在与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专业队伍代表谈话时他说:“四川西部是危险区,现在我提心吊胆地工作,要赶快上去。”结果在1970年2月24日就发生了四川大邑6.2级地震。 1970年,他指示地震地质大队根据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性断裂带结合历史地震活动编制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图。当年,我们把编制的中国活动性构造体系、构造带上复中国地震危险区透明图向他汇报时,他问了一些地方: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门源在哪?峨山在哪?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3级地震,炉霍位于道孚西北60公里,处于同一活动性断裂,此时军管组负责人王国亮提出:炉霍地震是不是与1970年李四光问的地名道孚有关?1974年5月11日云南大关北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们分析预报室得知西南地区发生7级地震,但震中还未定出,我们全室人员都在分析震中在哪里?当时我提出在彝良。当地震目录报来时,震中离彝良很近,相距100公里。大家问我:“你怎么分析到这次地震在彝良?我说:“炉霍地震发生在炉霍活动性断裂带上,它往东南延伸就到了彝良大关一带,而彝良正是1970年汇报时李四光问的第二个地名”。从此我们便明确了李四光问的地名就是他心中近期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点。此后,1976年8月松潘发生两个7.2级地震,震中距武都116公里;1981年1月道孚发生6.9级地震;1984年1月甘肃武威发生5.3级地震;1986年8月青海门源发生6.4级地震;1990年10月甘肃天祝发生6.2级地震,震中在武威东南100公里。 李四光于1971年4月逝世。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采用地震地质的分析方法,并落脚到中长期震中预测上,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震中、长期预测。本文最后,以1970年7月李四光在地震地质大队总部三河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极堪注意的事实是历史地震震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构造的展布是一致的。这条规律突出地证明:地震震中所在与某些构造带和与那些构造有密切联系的构造带是息息相依的;反过来,追踪彼此互相关联的活动构造带,对发现潜在的地震危险带,有很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共同来努力继承、发扬李四光的地震地质预测思路吧!
⑶ 安徽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01-19 12:07 在安徽省安庆市市辖区、怀宁县交界(北纬30.6,东经117.1) 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9.0公里。
某报记者从安徽省地震局获悉,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01-19 12:07 在安徽省安庆市市辖区、怀宁县交界(北纬30.6,东经117.1) 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9.0公里。安徽合肥、马鞍山等地有明显震感。目前尚无人员伤亡的报告。地震发生时,记者正在合肥市高新区一座20层高的写字楼内办公,感觉到楼体明显晃动,人也有短暂的眩晕感,整个过程持续了10秒钟左右。
地震发生后必知的5点常识
1.受伤处理
合肥中山医院专家提醒:地震时头部以及四体最易受伤,当受伤发生时,做好简略绑扎,保存身体的力量,调解好心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保存提问,这很重要。
2.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3.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4.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5.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⑷ 基本工作情况
我国深部物探最早是1958~1960年期间由中科院与石油部合作在柴达木盆地(鱼卡—甘森、大柴旦—格尔木)完成两条深反射剖面和在甘肃白银厂—景泰剖面上所进行的地震测深,开创了此项工作之先河[2,3]。
20世纪60年代邢台地震后,为加强地震灾害的研究,中科院等单位在华北地区开展了相应的地震地质研究,布置了若干条广角反射地震剖面,如元氐—济南深地震测深剖面。20世纪70年代唐山大地震后,国家地震部门更加强了华北以及西部地震多发区深部物探,以研究地震发震的深部地质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地震局在华北地区完成深地震测深逾10000km,仅在首都圈就完成20多条深地震剖面,总长逾3000km[4]。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地学界提出了上地幔计划、地球动力学计划。受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学界也在酝酿开展深部地球物理调查。1977年,中科院曾沿西藏亚东—纳木错(当雄)进行了广角反射地震[4]。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为研究岩石圈深部结构而开展了大规模深部物探工作和岩石圈计划。1980~1982年,据中国和法国政府间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了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地壳和上地幔的形成演化”中法国际合作项目,主要进行广角地震测深、少量天然地震观测、大地电磁测深、地磁差分、大地热流、古地磁等观测。中方为地矿部和中科院。这是我国深部物探首次国际合作,也是青藏高原系统深部调查的开始[5]。
中法合作结束后,国家科委与地矿部、中科院共同确定,将中法合作的物探力量投入到攀西地区进行裂谷深部探测[6,7]。
1982年,地质部物探局提出了“深部地球物理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而后又进行了修改;1984年,地矿部深部地质办公室(设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提出了“我国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规划”。两者均提出了深部物探的剖面位置和面上工作的要求。
1983年,地质部华东石油地质局为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的深部构造,完成了安徽灵璧经扬州、苏州到上海奉贤全长逾500km的HQ-13线,进行了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的宽线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测深剖面测量和重力、磁力测量[8]。
20世纪80年代后,地震部门还在西南和华北地区继续进行深地震测深及深反射地震工作,特别在唐山地区开展了深反射地震剖面测量,也为以后系统实施地学大断面计划奠定了基础[4]。
石油部门和地质部门在找油气区还进行了大量的大地电磁测深工作,为研究沉积盆地和地壳浅部构造(记录周期较短)提供了宝贵资料。
“七五”期间,地矿部制订了深部地球物理调查计划,列为地质调查的项目,并成立了深部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了相应的深部物探的队伍[35]。
“七五”一开始,地矿部就在秦岭、大巴山地区测制了从河南洛阳到湖北十堰深部物探剖面,方法有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地磁差分、重力、磁测等方法[9]。
1981年,国际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会(IUGG)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发起、组织执行国际岩石圈计划(ILP);1985年,全球地学大断面(GGT)计划显著;1986年,在国际岩石圈委员会(ICL)下成立(GGT)协调委员会,而后又提出了大陆岩石圈动力学计划。1982年,我国参与了这项活动,并成立了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但系民间组织。经过几年的工作后,1986年7月成立了由地矿部、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和石油部组成的中国地学大断面(GGT)协调组,制定了中国11条地学大断面计划作为国际地学大断面计划的组成部分,基本横穿我国主要造山带和构造单元[39]。
根据协调组制订的地学大断面方案,地矿部、国家地震局及中科院分工合作共同为完成11条地学大断面进行了工作,工作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新疆305项目的资助。在实施中剖面位置略有调整,完成后的地学大断面总长两万多千米。每条剖面均按国际地学大断面的统一编图指南要求进行地质、物探实地调查或收集前人可用的资料,经研究后编制成图。这11条大断面如下。
1)新疆地学断面(南段):西昆仑(泉水沟)—塔里木—天山(独山子)剖面。剖面长1200km,由地矿部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局部地段近垂直深反射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重力、航磁、古地磁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1996~2000年)[10]。新疆地学断面(北段):沙雅—玛纳斯,剖面长900km,由国家地震局完成。
2)西藏亚东—青海格尔木—内蒙古额济纳旗剖面。剖面长2300km,由地矿部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局部地段深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航磁、古地磁等资料[11~13]。
3)南海—广州—长沙—湖北随州—河南安阳—内蒙古喀喇沁旗剖面。北段(湖北随州—内蒙古喀喇沁旗):剖面长1200km,由国家地震局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天然地震面波、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航磁等资料[14]。南段(广州—巴拉望):剖面长1800km,由地矿部承担,采用了深反射地震法、深地震测深、重力及磁测资料[15]。中国科学院承担的中段广州到随州段仅完成了广东连县至港口的深地震测深工作。
4)满洲里—绥芬河剖面。剖面长1300km,由长春地质学院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局部地段垂直地震反射、天然地震面波、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地磁、古地磁等资料[16]。
5)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辽宁海城-丹东(东沟)剖面。剖面长960km,由国家地震局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天然地震面波、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航磁等资料[17]。
6)江苏响水—山东泗水—淄博—山西应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满都拉剖面。剖面长1200km,由国家地震局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天然地震面波、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航磁等资料[18]。
7)上海奉贤—河南郑州—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剖面。剖面长1800km,由国家地震局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天然地震面波、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航磁等资料[19]。
8)福建宁德—江西永平—湖北随州—陕西金堆城—渭南—彬县—甘肃平窝—西吉—永登—青海门源剖面。剖面长2200km,由国家地震局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天然地震面波、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航磁等资料[20]。
9)湖北随州—上海—东海剖面。原设计剖面长1500km,由中科院承担。陆上工作中科院先完成,分为随县—马鞍山及马鞍山—启东两段进行,全长700km,主要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剖面及其他重、磁等资料[21,22]。海上工作,上海—琉球群岛剖面,由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合作,用双船地震探测法进行深反射地震探测,剖面全长约800km[40]。
10)四川黑水—安县—重庆—湖南凤凰—邵阳—茶陵—江西永新—福建宁化—德化—泉州剖面。剖面长2000km,由地矿部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局部地段深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航磁等资料[23,24]。
11)云南遮放—宾川—江川—马龙剖面。剖面长745km,由国家地震局承担;采用了深地震测深、天然地震面波、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重力、航磁等资料[25]。
在完成黑水—泉州剖面后,在新疆305项目的资助下,地矿部完成了由黑水延伸到新疆阿勒泰的剖面,使泉州—阿勒泰的剖面成为我国东西向最长的大断面,全长4334km。
11条断面的野外调查主要在“七五”期间完成,个别在20世纪90年代才完成;多数大断面的编图及说明书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印刷出版。在国际地学大断面会议上展出了我国已完成的断面,受到重视和好评;其中亚东—格尔木断面和江苏响水—内蒙古满都拉断面还作为样板首批出版(全球仅推荐了六条GGT断面出版)。
1988年,国家地震局为评价长江三峡坝区深部构造活动性,进行了相应深部地球物理调查[4]。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西部的深部探测又开始了新一轮国际合作,主要是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对青藏高原进行攻关性研究。国家地震局、地矿部(1998年后的国土资源部)及中国科学院与美国、法国、德国、俄国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成为当前地学研究的前缘。主要工作如下。
1991~1992年,中美合作进行格尔木—日喀则天然地震探测,共部署了两条测线、11个台站。
1992~1993年,中美合作进行西藏亚东帕里—康马近垂直反射地震测量(INDEPTH-Ⅰ)[26]。
1994~1996年,中、美、德、加合作,进行西藏亚东—当雄近垂直反射地震、顺带做REFTEK广角地震测量、流动式数字天然地震台阵(60台,其中13台为宽频台)、宽频和超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以及高精度重力、地磁等多种方法观测(INDEPTH-Ⅱ)。
1992年,中法合作进行西藏定日—唐古拉山口51台宽频数字式地震台站观测。
1993年,中法合作进行西藏唐古拉山口—青海锡铁山58台宽频地震台站观测。
1995~1996年,中法合作进行青海茫崖—新疆若羌60台宽频地震台站观测。
1997~1998年,中、法、瑞(士)合作进行新疆库车—克拉玛依78台宽频地震台站观测。
1998年,中法合作进行青海共和—玉树广角地震探测与53台宽频地震台站观测。
1993~2000年,中俄合作完成泉州(含台湾海峡)—阿勒泰地学断面与克孜尔—科拉半岛—巴伦支海地学断面的统一连接,从而完成了从北冰洋穿越欧亚大陆直达太平洋的超长断面[27]。
1998~2002年,中、美、德、加合作进行西藏德庆—龙尾错近垂直反射地震、广角地震、流动式数字地震台站(62台,其中宽频为42台,记录时间一年)、宽频和超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等测量(INDEPTH-Ⅲ),另外开展了安多—格尔木大地电磁测深及地质观测。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地震局在河北邢台地震区实施了3条共150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测量,而后又在北京市延庆-怀中地区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剖面测量,其成果均对地壳细结构提出了地球物理的认识[28~30]。
1992~1996年,地矿部穿越秦岭造山带,河南叶县—邓县—湖北南漳,剖面长300km,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地磁差分测量、天然地震层析、大地热流及气体测量,采用了重力、航磁等资料。1997~2000年,穿越大别山剖面,安徽六安—湖北英山—黄石,剖面长223km,进行了深地震反射、大地热流、氦同位素测量,采用了重力、航磁资料[31]。
1993~1996年,中科院在青藏高原中西部的吉隆—萨嘎—措勤—改则—鲁谷—三个湖一线400km地段开展了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及磁测等工作[32]。
国家地震局于1998年进行了玛沁—玉树—靖边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及新疆伽师地区两条深地震测深剖面工作;1999年又进行了四川巴塘—资中深地震测深剖面;2000年进行了新疆尉犁—吉尔萨尔、新疆拜城—青海大柴旦、青海花海子—格尔木三条深地震测深剖面。
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的有关单位在长江中下游铜陵铁铜矿区开展了60km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工作,研究大型矿集区深部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为在工作程度很高的地区开拓新的找矿远景区进行了基础性工作。
近年我国大陆科学深钻提到日程上,并于2000年决定在江苏东海县毛北超高压变质岩地区打我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设计孔深5000m。为此,在此区进行了系统的深部物探工作,主要是在大别山和东海两地分别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广角地震、天然地震台阵、大地电磁测深、地温测量、重力和磁测等项工作,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解释和综合研究,为在东海打这口深钻提供了深部地质背景资料[33]。
根据“中国岩石层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4]一文及其他资料[34],现在全国大体已完成深地震测深约40000km,深反射地震约5000km,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在8000km以上。
全国完成大量的大地电磁测深点,一类是为深部地球物理调查而进行,其中包括沿地学断面和非地学断面所进行的;另一类是为找油气等矿产而开展的。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开展深地震测深工作,我国自制了一批模拟记录地震仪,而后又自制了一批数字记录地震仪,以应当时之急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单位还研制了少量大地电磁测深仪,曾用于一些地区的深部调查及油气勘查。
在与先进的地学国家和单位合作中引进了技术和部分设备,完善了我国自己的某些仪器设备及某些处理、解释软件;在合作中主要使用的是世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因此,近年所完成的若干剖面质量大为提高,解释成果更为丰富和可信。
20世纪最后十多年,我国深部地球物理调查完成了大量工作,发表了许多科研成果报告及文献,对地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青藏高原是世界地学界十分关注的地区,对它的探测、研究有助于全球地学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中国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已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地学研究力量,其工作已成为世界深部地学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⑸ 郯庐断裂带涉及多少城市
郯庐断裂带涉及郯城、庐江、武穴、宿松、潜山、嘉山、泗洪、宿迁、沂水、潍坊等10个城市。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去了俄罗斯。
在新构造期,郯庐断层带为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历史上沿这一断层带发生了许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等。
(5)马鞍山地震局扩展阅读
安徽地震局:郯庐断裂带多个城市将探测活动断层
安徽省2019年继续实施长三角城市群和郯庐断裂带沿线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合肥市已全面完成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建设及城市规划之中加以运用。蚌埠、滁州2市已完成招投标,标志着2市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已正式开展。
芜湖、马鞍山2市获发改委立项批复,宿州、宣城、六安3市获市政府同意。2019年省地震局将积极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和郯庐断裂带沿线有3个城市完成立项并实施。
⑹ 昨天安庆出现了地震云,合肥会不会地震啊!
云彩经常有,哪块才是地震云?
所谓的地震云、动物迁徒,都没科学的方法作出解释、识别和预测,何以说明就要发生地震了?
就像动物迁徒,动物交配的时候会迁移,天要下雨的时候也会迁移,何以证明就是要发生地震了呢?何以计算地震何时发生呢?
⑺ 安徽今天地震还有余震吗
安徽省地震局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4月6日23时55分,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发生3.6级地震,震中位于无为县襄安镇(北纬31.20°,东经117.77°),震源深度6公里。据初步了解,无为县震中区震感明显,芜湖、铜陵、马鞍山、合肥等地部分市民有震感。震后并无房屋受损和人员伤亡情况报告,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地震发生后,省地震局第一时间启动了Ⅳ级应急响应迅速召开紧急会商会,部署全省地震监测台站和有关市县地震局24小时双岗值班,强化震情监视会商,密切关注震情趋势。综合分析会商认为,震中附近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⑻ 安徽最近发生什么地震
安徽省地震局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4月6日23时55分,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发生3.6级地震,震中位于无为县襄安镇(北纬31.20°,东经117.77°),震源深度6公里。据初步了解,无为县震中区震感明显,芜湖、铜陵、马鞍山、合肥等地部分市民有震感。震后并无房屋受损和人员伤亡情况报告,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⑼ 关于安徽马鞍山到底会不会发生破坏性大地震呢
马鞍山处于长江断裂带上,但是不在安徽省内的大断裂带内,安徽省的地质构造很复杂的。
安徽地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是古中国大陆重要结合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性深、大断裂对全省的构造格架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安徽境内,华北陆块东以郯庐断裂带、南以六安深断裂为界与大别造山带相接,扬子陆块西以郯庐断裂带为界与大别造山带相接,而秦岭-大别造山带则夹持于华北陆块、扬子陆块之间,经历了多期离合形成了复杂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目前有地质资料的断裂活动的区域是六安市-淮南市-宿州市一线的一个构造张性裂缝特征活动(08年的资料),不过那也是属于地震液化现象,也只是说有可能代表会发生地震事件,但是具体什么时间,谁知道呢
虽然说李四光老爷爷预言的4个地震带已经震了3个了,最后一个华北地震区确实是包括安徽,不过华北地震区还包括5个地震带呢,安徽只是属于华北地震区的南界
在我看来马鞍山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有南山矿这个诱发源(人工爆破释放地质应力),想发生高震级地震的可能性更小了
有兴趣可以看下政府的网站
http://eq.ah.gov.cn/ny_content/?zlm=4&ty=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