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白诗歌艺术节是什么时候
2019年10月17日晚,第30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在市奥体中心综合馆拉开帷幕版。
为纪念诗仙权李白,弘扬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安徽省马鞍山市自1989年起,每年都举办国际吟诗节,以诗会友,已连续举办了17届。经过十几年的积累,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到集歌舞、吟诗、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系列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重要节庆活动。
❷ A.中国李白诗歌节经过十几年的积累.马鞍山从无到有
词句搭配不对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从无到有,场面从小到大,节目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到及歌舞,吟诗,经贸,旅游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节庆活动
❸ 李白描写马鞍山的诗急需
1、《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2、《夜泊牛渚怀古》——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译文: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3、《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唐代李白
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
时作白纻词,放歌丹阳湖。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
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羽化如可作,相携上清都。
译文:周先生隐居在丹阳横山,开门就看到秀丽的丹阳。连绵的山峦围绕周围,壮观的景色胜过仙乡。有空就写诗作曲,来了情绪就在丹阳湖上高唱《白纻词》。丹阳湖水清秀荡漾,远胜过东海浩荡的感觉,水光山色与菰蒲草共显娇娆。
当你得意之时,心灵与天地融合在一体。任天上云卷云舒,看世界人来人往,哪里还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身不在,痛苦何在?你身怀美玉而不露,心有高才而不显。如果我们学道成功,就一起携手游览仙山琼阁。
4、《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唐代李白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译文:自青苍色的大江逆流而归,行至白璧山赏玩秋月。秋日的月光照在白璧山上,如同山阴之雪般皎白令人兴发。隐逸之士停止了夜晚出行,商贾买卖人忘记了早晨出发。扬帆再行来到天门山,回头望去牛头渚已被掩没。
大江长啊季风按时吹来,太阳升起夜雾消散。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未见面,不能共同欣赏奇景相隔如胡越。寄您一枝青青的兰花,愿我俩和谐美满友谊长存。
5、《横江词六首·其六》——唐代李白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译文: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日笼罩在风雾中,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流。波涛大浪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❹ 马鞍山的文化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
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
当涂民歌语言丰富,结构完整,曲调多样,唱法独特,代表曲目有《打麦歌》、《放牛歌》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 马鞍山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的荣誉称号。
马鞍山是李白的终老之地。自1989年起,当地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办一届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200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李白诗歌节)。 1992年,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五大节庆活动之一。
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也成了马鞍山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这座钢铁城市赢得了 “诗城”的称号。
❺ 马鞍山为什么叫诗歌之城
古代文化多,诗歌多。
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早在六朝时期,许多名公巨卿、贤达雅士就流连驻足马鞍山,留下众多古迹和文化遗存。
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首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中国诗歌之城等殊荣。
水资源:
马鞍山市市区年平均降水量1060毫米,形成大气降水总量约2.9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达1.13亿立方米。长江流经市区西部,平均年过境径流量高达9794亿立方米,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最可靠的水资源。境内长江水面达21平方公里左右。
其他河流、湖泊、水库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积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积5.7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其流速约0.525厘米/昼夜,流量为0.22立方米/昼夜。
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层中,砂层之下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层。另外,地下水位还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变动幅度约在0.2~0.5米之间。地下水的总流向,由地势高的东部向地势低的西部流入长江。
(5)马鞍山李白诗歌户外节扩展阅读:
矿产资源:
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中国七大铁矿区之一。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硫铁矿、金矿、石膏、石灰土、钾长石、五氧化二矾、明矾石、高岭土和云母等。
其中铁矿是马鞍山的主要矿产资源,矿区主要分布在南山、姑山、黄梅山等地,硫铁矿集中分布在市郊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19937.7吨。伴生的磷矿储量大,品位高,仅南山矿区储量即达53.1万吨。
分布于向山地区的明矾石矿,储量达367.7万吨。 截至2017年底,马鞍山市已发现40种矿种;其中,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29种,水汽矿产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7种;其中,金属矿产3种,非金属矿产24种。
历史:
马鞍山市名来源于历史,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
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治所今当涂县丹阳镇)。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徙,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
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于牛渚(今采石)。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
隋开皇九年(589年),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徙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并迄今相沿未变。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
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
1949年4月,当涂解放。
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
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
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其间,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
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乡外)划属马鞍山市。辖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市巢湖市所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2012年,撤销金家庄区、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设立博望区,将当涂县博望、丹阳、新市3个镇划归博望区管辖。
❻ 从文化生活 分析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的意义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举办这一节日可以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举办这一节日,有利于增强马鞍山市文化影响力。
有利于传播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文学艺术,发展繁荣文化。
❼ 李白和马鞍山有什么关系
一是马鞍山系李白一生中多次游历之地和终老之乡,诗人与此地的关系千丝万缕,应该进行研究和探讨,其诗文也值得探骊和鉴赏,没有这些研究与探骊,整个李白研究便大不完整;二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温顺敦厚的教条始终处于被崇尚和占统治的地位,故而李白研究远不如杜甫研究,一直显得薄弱和滞后。现在,在学术研究领域,这些束缚没有了,厚积薄发,于是便不断出现新的浪潮。而由于李白墓在青山是千古以来文人向往之地,故其时时成为研究浪潮的发源地和旋流中心,也就不足奇怪。三是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确如唐代当涂县令李阳冰所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与欠。”不唯如此,李白在诗歌和其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同样可称为“千载独步”。著名已故学者裴斐教授《在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大会暨马鞍山李白纪念馆新馆开放典礼上的讲话》有一段精彩的表达。他说: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个性最鲜明的诗人,是同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联系最紧密的诗人。同时他也是全面继承了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诗人。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和民族,成为今天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伟大诗人。李白的鲜明个性,其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思想解放,热爱人生,积极进取,对于追求理想有独特的热情。所以我觉得李白的思想性格是非常符合我们今天时代精神的。这大概也是近年来李白研究特别活跃、李白纪念活动特别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
❽ 李白在马鞍山东西梁山写的诗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复断楚江开,碧水东制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品评】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 “ 天门 ” 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 “ 望 ” 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 “ 望 ” 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❾ 李白与马鞍山
李白在马鞍山地区游踪遗迹一览表
牛渚·牛渚矶 在市区西南公里滨江处 又称采石矶
姑孰·姑孰溪 在当涂县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当涂县城东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谢公山、谢家山
黄山·陵歊台 在当涂县城北2.5公里 又名黄江山、浮丘山
天门山 在当涂县西南15公里长江岸边 又称东、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庄区前杨桥南 又称枣子矶、人头矶
白壁山 在市区西南滨江三峰处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区慈湖镇西北2.5公里滨江处 又称慈姥矶、鼓吹山、猫子山
横山·石门 距当涂县城东南30公里 又称横望山、隐居山
白 山 在当涂县城东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龙 山 在当涂县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传为桓温宴游之处
灵墟山 在当涂县城东15公里 传为丁令威得道飞升之处
丹阳湖 在当涂县城东39公里 古为丹阳、石臼、固城湖
横 江 天门山下游转北横流之江段 又称楚江、西江
横江馆 在采石镇滨江津渡处 又称采石驿、皇华驿
化城寺 在当涂县城向化桥西礼暴风骤雨坊内 又名万寿寺
清风亭 唐在化城寺内,明移建谪仙楼后 现亭为粹然亭改建而成
谢公宅 在当涂青山南小市 为谢 筑宅
谢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顶 又称谢氏山亭
谢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谢公宅
谢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为谢 所筑
恒公井 在当涂白 山上 又名饮马泉,为桓温所筑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桥上 俗称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龙山、采石三处 今尚不能确指
李白在马鞍山地区所作诗文一览表:
1 望天门山 开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怀古 开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开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天宝七年(748)
4 赠丹阳横山周处土惟长 天宝九年(750) 一作天宝六年(747)
5 白 辞三首 天宝九年(750) 一作开元十三年(725)
6 题东溪公幽居 天宝元年至九年
7 横江词六首 天宝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还后
8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天宝十三年(754)
9 当涂赵少炎粉图山水歌 天宝十四年(755) 一作天宝十二年(753)
10 登黄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天宝十三年(754)
12 陪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天宝十四年(755) 一作天宝二年(743)
13 赠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 天宝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间作
15 姑孰十咏:姑孰溪、丹阳湖、谢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天门山 分别作于天宝后期至上元、定应年间(756—762) 从《十咏》中所写春山、夏莲、秋涧、凋柳看,并非一时之作
16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宝应元年(762)
17 春日独的二首 宝应元年(762) 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怀 宝应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宝应元年(762) 一作天宝十三年(754)
20 览镜书怀 宝应元年(762)
21 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天宝六年(744)
23 江上秋怀 宝应元年(762)
24 田园言怀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5 九日龙山饮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7 游谢氏山亭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8 古风其五十九恻惘泣路歧 宝应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临路歌 宝应元年(762)
30 笑歌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32 天门山铭 宝应十三年(754) 一作天宝后
33 化城寺大钟铭并序 天宝年间 有作天宝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 天宝十四年(755)
35 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当涂李宰君画赞 宝应元年(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