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马鞍山最著名的什么地方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县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 采石-马鞍山旅游景点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居我国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绝壁临江,水湍石奇,被誉为“天下第一矶”。“采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临吟咏,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最终长眠于附近的青山。唐代元和年间,这里就建起了太白楼。登楼远眺,千里长江,尽收眼底,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 雨山湖-马鞍山旅游景点 雨山湖位于马鞍山市中心地带,通过雨山河与长江沟通,水域面积1087亩,1959年开辟为城市公园,与临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构成了马鞍山城市景观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整个马鞍山市的中心区依雨山湖而建,四条繁华的城市街道环湖修筑,沿路栽种的香樟、银杏、迎春花和悬铃木不仅给雨山湖增色,而且成为整个城市的绿肺。一年四季,这里秋冬有皑皑白雪覆压香樟红叶;初春 濮塘-马鞍山旅游景点 濮塘风景区位于长江之滨,江南重镇马鞍山市东郊的濮塘风景名胜区以其质朴天工,古老久远的瑰丽风景与位于马鞍山市西郊的采石矶太白楼交相辉映,构成了马鞍山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吸引着四面八方,古往今来的文 青山-马鞍山旅游景点 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势峥嵘,峰峦遥接,岩壑灵秀,蜿蜓起伏,林木葱郁,泉水潺潺。史载南齐诗人、?宣城太守谢跳酷爱其胜,谓之“山水都”,曾筑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生前既爱青山风景,又谢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谢眺”的夙愿,一心想与谢眺结为异代芳邻。 李白逝世后,原葬龙山东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 朱然墓-马鞍山旅游景点 朱然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朱然墓位于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安民村林场境内,1984年6月市纺织厂基建时发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马鞍山市文物普查队对墓葬进行了发掘。发掘资料证明,墓主为三国东吴左大司马 小九华-马鞍山旅游景点 小九华位于马鞍山采石镇西北二里处,是从马鞍山驱车至采石(古镇)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山高百丈,周围15里。相传,地藏王曾到这里住过,留下许多神奇传说。早在古代这里就建有地藏王殿,辉宏壮观,游人不绝,千百年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三十,进香者络绎不绝,由于山峦秀美,香火机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阳九华山,所以人称“小九华 林散之艺术馆-马鞍山旅游景点 林散之艺术馆是我国草书大家,有当代草圣之称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陈列馆。 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生酷爱山林,早年受益于书画大师黄宾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得写生画稿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他六十岁起始作狂草,却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有一代宗师之誉。先生生前曾十 丹阳湖-马鞍山旅游景点 丹阳湖,古称“巨浸”,旧名“南湖”,又称“西莲湖”。《太平府志》载:丹阳旧多红杨,一望皆丹,故曰丹杨,杨与阳同音,遂称丹阳湖。 丹阳湖位于当涂县城东南部,与石臼湖相通,东南角为江苏高淳县境。古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大致成湖于二三百万年前,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唐时,丹阳湖还 澄心寺-马鞍山旅游景点 澄心寺位于横山南麓十保山西侧,前身隐居院,因南朝齐梁间“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此隐居而闻名。澄心寺建于当年陶宏景读书堂故址。这里有关陶宏景遗迹甚多,其中陶宏景炼丹遗址“丹灶寒烟”是姑孰八景之一。到了宋代,横山的修练道学者已不见继者,佛教却在这里悄然兴盛起来。门庭替换,名山易主,宋嘉祐八 江东第一桥——叶家桥-马鞍山旅游景点 叶家桥横跨丹阳河,连接薛津、新市,是历史上当涂至溧水官道上重要桥梁青条石结构,5孔拱桥,长44米,高8.5米,宽8米。? 叶家桥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代和民国年间普3次重修。工艺精细,气势磅礴,素有“江东第一桥”之称。据记载,叶家桥为当地叶员外所建。大桥竣工之际,貌美如花,心地善良的叶员外独生女,为免除老你之忧,为保大 甑山禅林-马鞍山旅游景点 甑山距县城东7.5公里,壁立百仞,群山环供侍立,“尊重如袍笏贵人”。 禅林最初兴建于唐代,是一座禅宗丛林式的寺院有屋99间半,是当涂远近闻名的古寺之一。历史上时有兴废。清光绪年间,住持僧启圣重修。 爆发后,遭日寇破坏,屋毁大半。“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毁坏。1987年始,慈禅法师住持,四处奔走 金柱塔-马鞍山旅游景点 金柱塔,位于姑溪河入长江口岸,为六角七层宝塔,建于明朝前期。 那时当涂常患洪灾。风水家认为,姑溪河水逆向西流,于水性地脉不宜,需建宝塔以镇水口。县令章嘉桢在发动民众筑圩治水同时,决定建塔。限于财力三年无果。万历十七年,县城四条巷发现宋理宗时的窖金,嘉桢请求郡守陈壁,割金之半建塔。先购得新城圩民田为塔基,累土成阜而名 青莲书院-马鞍山旅游景点 青莲书院是墓园后区的主要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门前匾额"青莲书院"是当代书法家范曾凭吊李白墓时的墨宝。书院内珍藏有唐代李白墓墓砖,及省市级书法名家书法作品,长期举办书法作品展览销售 太白碑林-马鞍山旅游景点 全国新建碑林中的精品---太白碑林,九九年以来马鞍山市政府、当涂县政府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兴建了太白碑林,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太白碑林建筑由支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良文教授领衔设计。风格采用江南园林式,回廊环水而建,亭台榭阁,古朴典雅,造型别致,均有典型的徽派特色。碑林内芳草萋萋、水波荡漾、石山古拙、林木青翠、景致怡人 李白墓园-马鞍山旅游景点 位于市区东南20公里处的青山脚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势峥嵘,峰峦遥接,岩壑灵秀,蜿蜓起伏,林木葱郁,泉水潺潺。史载南齐诗人、 宣城太守谢跳酷爱其胜,谓之“山水都”,曾筑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生前既爱青山风景,又谢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谢眺”的夙愿,一心想与谢眺结为异代芳邻。 李白逝世后,原葬 朱然陈列馆-马鞍山旅游景点 朱然陈列馆位于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境内,为三国东吴大将朱然之墓。从马鞍山火车站广场乘坐10路车可以抵达。 朱然墓发掘于1984年6月,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的空白,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盆山度假村-马鞍山旅游景点 马钢盆山度假村位于马鞍山市东郊濮塘风景区内,因四周丘峦重叠,群峰环绕,形似盆状,故名盆山。 盆山度假村距市区14公里,占地2000余亩,此处水碧山青,林木葱郁,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度假村设有室外卡丁车场、高尔夫球、跑马场、射箭场、垂钓、彩弹野战、灯光网球场、斗鸡、斗马、保龄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场、棋牌室、司 采石矶-马鞍山旅游景点 采石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平生涉历山川,迹遍天下,惟百年不忘采石。曾多次登临吟咏,在这里写下了《横江词》、《牛渚矶》、《望天门山》、 太白楼-马鞍山旅游景点 太白楼位于古镇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浓荫蔟拥是一座金壁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原名谪仙楼。? 旧志载,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 三台阁-马鞍山旅游景点 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约3O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 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三台阁已成为采石砚风景区乃至马鞍山的新亮点。 三元洞-马鞍山旅游景点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采石砚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 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悦此清幽绝俗,遂率众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于此而得名三元洞 另有民间传说,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骤雨,幸得神仙保佑,
Ⅱ 三元洞的安徽省马鞍山三元洞
三元洞是采石风景区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习称“妙远阁”或“三官洞”。从三元洞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
探寻三元洞的本意,我们发现,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据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此洞系康熙年间僧人定如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整理,并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路过采石矶,当时天色已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剪烛危坐”。第二天风雨依旧,他登岸游太白楼,到了晚上雨依旧没有止意,喻成龙便系了小艇在风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后见到了僧人道开,发现道开有仙风道骨之气,便听了道开的建议,于当年八月,在三元洞右边的空隙处建了“妙远阁”,半架江水之上。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并供大士像一座。后来又有僧人不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铺以石磴,并募捐建起了石栏杆,这时的三元洞已呈现出“俾登临者拾级而下,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人文景观。
关于三元洞,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于是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
如今三元洞整个建筑风貌依旧,飞檐峭壁,雕梁画栋,琉璃屋顶,光彩熠熠。三元洞于崖壁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探身俯视,仿佛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石壁东侧有一小洞,下通长江,俯身就可以触到江水,水声可闻。凭栏远眺,江天一色,偶有鸥鸟飞过,也有渔舟渐近渐远,更有浪击水面的惊涛声,凝眸定睛,有细碎的阳光金霞般铺洒在江面。三元洞不愧为江南美景胜地。
Ⅲ 关于采石公园的介绍!
三元洞是采石风景区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习称“妙远阁”或“三官洞”。从三元洞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
探寻三元洞的本意,我们发现,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据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此洞系康熙年间僧人定如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整理,并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路过采石矶,当时天色已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剪烛危坐”。第二天风雨依旧,他登岸游太白楼,到了晚上雨依旧没有止意,喻成龙便系了小艇在风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后见到了僧人道开,发现道开有仙风道骨之气,便听了道开的建议,于当年八月,在三元洞右边的空隙处建了“妙远阁”,半架江水之上。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并供大士像一座。后来又有僧人不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铺以石磴,并募捐建起了石栏杆,这时的三元洞已呈现出“俾登临者拾级而下,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人文景观。
关于三元洞,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于是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
如今三元洞整个建筑风貌依旧,飞檐峭壁,雕梁画栋,琉璃屋顶,光彩熠熠。三元洞于崖壁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探身俯视,仿佛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石壁东侧有一小洞,下通长江,俯身就可以触到江水,水声可闻。凭栏远眺,江天一色,偶有鸥鸟飞过,也有渔舟渐近渐远,更有浪击水面的惊涛声,凝眸定睛,有细碎的阳光金霞般铺洒在江面。三元洞不愧为江南美景胜地。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太白楼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缜、白居易、陆游、文天祥、李鸿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迹和历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诗作,平添了太白楼深厚的无形财富,它们同太白楼建筑群的有形财富一道为国人呈现了淳厚无比的文化积淀。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公务之暇,发愤自砺。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林散之艺术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又新颖独特。艺术馆由主馆、副馆、学术厅及墓园四个部分组成。主馆屋顶覆盖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书画艺术精品百余幅。副馆主要陈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老师、友人们的作品。学术厅则是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或接待宾客的场所。林散之艺术馆丰富的陈列内容、独特的建筑风格、典雅的园林布局,自开放以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知名人士和中外游客,并多次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目前,林散之艺术馆不仅已成为学习、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研习中国传统诗书艺术渊源的实践基地。
Ⅳ 马鞍山采石矶有哪些景点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
游人来到马鞍山市西南的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它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 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绿树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圮毁的广济寺仅剩的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Ⅳ 采石矶三元洞里的佛是什么佛
弥勒佛
Ⅵ 长江三矶 矶是什么意思
◎ 矶
矶 jī
〈名〉
(1) 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a rock projecting over the water]
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孟浩然《经七里滩》
舟过矶。(指澎浪矶。)——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矶沚(水边石滩与水中小洲);矶嘴(指水边突出的大石的顶端)
词性变化
◎ 矶
矶 jī
〈动〉
(1) (形声。从石,几声。本义:大石激水) 水冲击岩石。引申为激怒,触犯 [impact]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孟子·告子下》
(2) 又如:矶激(冲击上涌;激荡)
按照你的词语环境来说,长江三矶中的矶应该是名词,是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是意思。结合长江三矶的描述看来,也确实是这个意思。
燕子矶位于江苏省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势如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 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 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 去处。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 西面南京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当空,江面波光 粼粼,江帆点点。 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 曾在此赋诗。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燕子矶”三个大字,背面刻着这位万岁爷所题的一首七绝:“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林相凿久相安。” 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 中称为岩山12洞,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 头台洞距燕子矶约1公里,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毗邻。 其他诸洞景观亦大同小异。 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观音阁,寺废阁存。岩山原有12洞,大都是悬崖绝壁,为江水冲击而成。现在只有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比较有名。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折。洞中有观音泉、小有天等名胜;洞右有石梯,可达一线天;再上有石阶百级,飞阁凌空,别开境界。 燕子矶突兀江面,三面悬绝,远眺似石燕掠江,因此得名。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
采石矶 采石矶古栈道
采石矶是中国长江中游南岸的一个港口,位于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长江南岸。 它的得名据说是因三国东吴时.此处曾产五彩石,又固其形状如蜗牛,又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又名牛渚矶。此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里曾发生“宋金采石之战”。 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相传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说:名山得诗仙李白而益著,诗仙则望名山而流连忘返! 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现在在采石矶上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马鞍山的重要旅游景点。
城陵矶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东北15公里江湖交会的右岸,距市中心区7.5千米,当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隔江与湖北省监利县相望。《水经注》载:“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明设巡检司。1951年置城陵矶镇,属岳阳县。1982年划入岳阳市。面积5.8平方千米。地多丘陵。 采石矶三元洞远眺
城陵矶港为湘北水运门户。城陵矶南绾三湘、北控荆汉,扼洞庭湖贯通长江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层为板溪群浅变质岩基底,处于湘江古断裂带上。第四纪以来,河湖继续沉陷,边侧相对抬升,由于矶头滨临江岸,南北介于东风、芭蕉两湖之间,面朝荆江,成为二面临水的岛矶。城陵矶突出江湖汇口,具有抗冲和挑流作用,是此处Y字形水道南侧的洞庭湖口节点。附近七里山,过水断面1000米,历年最高水位32.75米,是四水、四口入湖水沙经调蓄再度入江的唯一出口,又为江湖之间洄游性和半洄游性经济鱼类来往的通道。
Ⅶ 马鞍山采石矶的三元洞名字的来历
传说湖南有三秀才进京赶考,行船途经采石,听到崖边有人呼喊他们的乳名,便循声而去,回发现岸壁答间有一洞口,遂进洞观察。这时,忽然江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其他船只均被风浪吞没,唯三人幸免。后三人皆得高中。为感神灵搭救之恩,遂捐资修建洞阁,称“三元洞”。
Ⅷ 安徽采石矶有几个洞
名字叫三元洞,据说古代下大雨进京赶考的书生躲到洞里避雨,洞中有佛像,他们膜拜,结果3人分别中都中状元,所以叫做三元洞。洞估计有50米长弯弯曲曲的,洞口有2 个一个入口一个出口,里面有佛像,很小像玩具笑死个人,还点这劣质的香熏死人了,空气不好,还有功德箱,叫你投钱的,说投了钱佛祖保佑你,真TMD扯淡,钱全部被工作人员收走了,不要投钱,骗人的,就算没有人拿钱,我也不会投钱,因为和尚是骗人的,佛教就是圈钱的组织中国和尚全部是骗子,少林寺释永信给手机号开光,笑死人了,据说还给妇女“开光”(打看引号你懂得),还有和尚给网游(这个据说是某寺庙的大师不是骗子)开光你妈的,圈钱啊,至于和尚嫖娼(这是假的又证据诬赖和尚的)不过和尚买肉是真的(是成都和尚)再有尼姑买LV的手提包(真有钱一个包好几万啊小尼姑和小和尚亲嘴调情真的有证据,所以说和尚全部是骗子圈钱的垃圾佛教垃圾骗人的。
Ⅸ 求马鞍山雨山湖 和采石矶三元洞的高清大图 我们要做10米长的背景布,急需,希望DU友能提供帮助
晕!自己去拍不就得了!
或者去昵图网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