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服务地点在哪儿
1、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雁南三路):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版塔区翠华路1819号。
2、陕西省人才交流服权务中心(高新分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一路5号正信大厦B座8层805。
3、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万寿中路):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万寿中路17-5号。
2. 陕西省省内个人社保怎么转移
办理流程如下:
(1)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2)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3)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4)新参保地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并将确认情况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5)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累计计算的,中间允许有空档,可补可不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上午举行2019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于近期上线试运行,先期提供社保年度参保信息查询、待遇资格认证、养老金测算等服务。
新闻发言人卢爱红介绍,今年上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平稳有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为经济平稳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87万亿元,总支出2.47万亿元,累计节余6.96万亿元,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合计减费1288亿元,社保卡持卡人数12.77亿人,“一卡通”便民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同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稳步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根治欠薪夏季行动部署实施,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人社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
3. 陕西省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是多少
政策咨询电话:029-12333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办公地址:西安市凤城八路109号,西安市人民政府6号楼。
邮政编码:710007
传真:029-86786905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能:
1、实施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指南和政策,起草地方法规草案,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中长期计划,规划和组织年度实施。
2、负责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动员,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3、负责促进就业,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带头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负责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制定和实施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相关部门政策激励; 负责农村劳务转移就业培训。
4. 西安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怎么样
简介:西安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是承担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的公益性服务机构,是政府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服务窗口。
5. 西安再就业优惠证贷款等事宜咨询
西安市人民政府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市政发〔2006〕24号 2006年3月24日)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6〕1号)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对在我市执行的再就业政策进行延长、扩展、调整、充实,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效应。
(一)对在我市执行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主辅分离等项政策执行期限进行延长,政策审批时间截至2008年底。对“4050”人员(即截至2007年12月31日,女满40周岁以上,男满50周岁以上)在公益性就业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根据其劳动合同相应延长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直至退休(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政策执行。
(二)对《再就业优惠证》发放范围、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的对象范围进行扩展;对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范围、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进行扩展。
1.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以下简称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城镇人口中法定劳动年龄之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零就业家庭”中有就业意愿的人员,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程序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可按新的政策规定执行直至期满。
2.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最高不超过3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
3.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服务,并积极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服务。
4.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申请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展期不贴息。
5.企业在新增的就业岗位中,当年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 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现行规定执行,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安置富余人员,按上述政策,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三)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税费减免政策、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免费培训补贴政策进行调整。
1.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实行定额减税,按每年8000元的标准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2.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实行定额减税,每招用一名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按每年4800元/人的标准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3.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
(四)对再就业政策进一步充实。
1.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即截止2007年12月31日女满40周岁以上,男满50周岁以上)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以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办法,给予养老、医疗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2.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所需资金从再就业资金中列支。
3.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原有的政策执行。
4.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根据实际对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提供适当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按《关于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的意见》(市政发〔2002〕148号)文件执行,所需资金由财政统筹解决。
(五)要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实行《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上网查询制度。
二、统筹城乡就业,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加强职业培训
(一)按照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对全市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整合,规范管理制度,统一名称、编制、业务流程,完善服务,提高效率。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理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运行机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补贴。在加快和完善市劳动力中心市场和五个区劳动力分市场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其它区、县的劳动力市场。
(二)优化就业服务业务流程,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建立市级就业网站。2007年底前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定期分析和按季度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指导信息。同时,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建立市级职业介绍专门网站。
(三)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将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对象作为就业援助重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继续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总结我市创建信用社区的经验,结合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完善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
(四)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开发和利用全市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实施SIYB培训项目,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劳动保障部门要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加强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定点机构,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2-3所职业技术培训学院。
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引进开发、项目推荐、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各区县必须有专门的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再就业基地,集中解决上述人员的经营场地问题;有条件的街道、乡镇也要创造条件,完善设施,建立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创业基地。社区也可依据自身条件建立创业基地。......
来自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lar&Gid=16882281
6. 西安计划五年留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怎么回事
是为了邀请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西安、落户西安,一起建设美丽西安,对此出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西安真心想、正在做,留住百万大学生的一系列工作。我们下决心,绝不让留在西安的大学生后悔。”5月25日,西安市人社局在西安理工大学举办“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校园行”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活动,西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赵敏在启动仪式上向大学生们发出诚挚邀请。
1.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在西安市市区就业、创业并定居生活的,可持相应学历学位证书等证件,直接申请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公共服务。
2.帮助解决住房问题。3年内普通高校新毕业大学生或5年内985、211院校新毕业大学生,免于资格审核,直接申请租住公租房。普通高校新毕业大学生给予1年租住过渡期;985、211院校新毕业大学生给予2年租住过渡期。过渡期内,租金标准执行廉租住房租金(建筑面积2.89元/平方米)。
3.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对小微企业吸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按其为高校毕业生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之和,给予不超过1年的全额补贴。
7. 陕西省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哪里
地址:西安市凤城八路109号西安市人民政府6号楼
邮政编码:710007
政策咨询电话:029-12333
传真:029-86786905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7)陕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扩展阅读: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能:
1、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拟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负责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动配置工作,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3、负责促进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牵头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落实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4、承担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监管责任。负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负责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农村社会保险及补充保险的管理工作;负责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编制应对预案,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和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平衡。
5、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福利和津补贴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