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鞍山采石矶有过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时俊 [宋]
南宋将领时俊,参与了击退金军的采石矶之战。虞允文召集的采石守军不过一万八千余人,完颜亮根本没放在眼里,亲执红旗,杀过江来,一时间金军七十余船驶到南岸,百余艘船布满江面,气势汹汹。宋军有些动摇,虞允文急奔入阵,对统制时俊说:“你胆略过人,声震四方,现在却站在阵后,不就和小女人一样吗?”时俊大吼一声挥刀冲入敌阵,将士皆殊死战,金军的攻势暂时被挡住,中部水师以海鳅战船猛撞敌船,并以装有火药、硫磺、石灰的......
甘卓 [晋] (?~322)
甘卓(?-322年),字季思,丹杨(今安徽当涂)人。东晋初期将领,秦国丞相甘茂之后,东吴大将甘宁曾孙。官至镇南大将军,王敦之乱时一度起兵讨伐王敦,但因为人迟豫不决而延误时机,最终在王敦击败朝廷军队并执掌朝政后选择退回驻地襄阳。不久即被王敦秘密命人杀害。平定州乱东吴灭亡后,甘卓一度退居自守。后来先后任丹杨郡主簿和功曹,后获察孝廉,举秀才,担任吴王司马晏的常侍。太安二年(303年)十二月,因张昌部将石.....
杭法基
杭法基(1946、12——)安徽当涂人。擅长抽象水墨、国画、拼贴等。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画院荣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论文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绘画》、《当代绘画的平庸与尴尬》、《进入当代——水墨画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思考与选择》等。曾在国内外举办过-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及联展。出版有《清晨——杭法基拼贴画册》、《杭法基抽象水墨画集》等。......
潘克黄炜 (1916~1941)
潘克(1916~1941),安徽当涂人。烈士。民国27年(1938年),参加新四军。民国29年冬,随新四军东进来盐阜抗日根据地。次年2月,任盐城县六区-队队长。5月,任中共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盐城县一区包括城区及近郊,社会情况复杂,特别是日军占领盐城后,多次企图伪化一区。潘克不畏艰险,同区长崔济民等率领区队,向敌伪展开反伪化斗争。民国30年9月23日下午,驻龙冈伪军徐绍南部70多人,由汉奸带路窜至.....]
陶夔 [晋] (335~420)
陶夔,丹阳(今安徽当涂)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东晋咸康至元熙年间(335~420年),是三国吴交州刺史陶璜后代。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陶夔任晋安郡太守(治所在今福州)。任内勤政爱民,尤其重视文章典籍。因见闽地日见开发,却久无图志,于是广征文献,博采旧闻,撰成《闽中记》。该书记述晋安郡所辖8县,即原丰(闽县)、新罗(长汀)、宛平(福清)、同安、候官、罗江(罗源)、晋安(南安)、温麻(连江)的......
濮本林
濮本林 (1950~)安徽当涂人。中共党员。大专毕业。1966年在海军4310厂参加工作,历任安徽省文联委员,马鞍山市作协副主席,马钢文联副主席,《马钢日报》总。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回眸无语》、《暮云朝雨》,报告文学集《钢铁之旅》等。微型小说集《那团云雾》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歌曲《中国突破亿吨钢》、《太阳还会升起来》获冶金部首届艺术节金奖,小说《拜年》......
郭翠华
郭翠华 (1954~)笔名华子。女。安徽马鞍山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2年起为中学教师,1982年后历任马钢职大、电大教师,马钢《江南文学》、副主编,研究员。马鞍山市作协主席,省作协理事,市政协委员。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紫色的夜》、《指间流水》、《我们这代人》。《紫色的夜》1998年获省政府文学奖、散文三等奖。......
郭启林
郭启林 (1953~)安徽马鞍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1974年下放淮北农村。1976年到马钢初轧厂工作,历任宣传干事,马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马钢旅游公司党委书记,《马钢日报》总,马钢新闻中心主任,中国冶金报马钢记者站站长。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今夜无电话》,散文集《父亲》,中短篇小说集《萧瑟秋风》。小说《藤椅》获1991年马鞍山市首届太白文学提.....
方全林
方全林 (1948~)安徽含山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由解放军艺术学院招考入伍。历任学员、文工团员、副指导员,南京军区文化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部长,江苏省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上海创作中心主任。现任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中国革命军事文学史略》,评论集《星辉集.....
朱恩彬
朱恩彬 (1934~)安徽和县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安徽芜湖师范,195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生班。历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教师、中文系主任,教授。教育部赴朝鲜工作组组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山东美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合作)、《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合作),主......
徐名涛 (1964~2013)
徐名涛 (1964~2013.12.14)安徽和县人。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历任报纸主编、央视节目制片人、公司经理。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北京往事》、《重复一千遍的谎言》、《越陷越深》,中短篇小说集《开头》,诗歌、散文集《王蒙山》等。......]
查谦 (1896~1975)
1896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镇。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毕业,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助教。1920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192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教授。1927年,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教务长。1932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1933年,兼任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创办物理系。1949年,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3年,创办华中工学院。1955至1......
吴泰昌
吴泰昌 (1938~)安徽当涂人。中共党员。1955—196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文艺报》、《河北文艺》、《人民文学》供职,1984—199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审。现为文艺报社顾问,兼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儿童文学》编委,《小说月报》顾问等。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
魏家国
魏家国 (1933~)笔名晚枫。安徽和县人。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年任中山大学助教。1970年后任广州外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西语系副主任,中国德语研究会理事,广东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多次应邀赴汉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研究德国文学,应邀赴东京、温哥华进行学术交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唱晚集》、《晚枫散文集》、《一个金......
胡业桃 (1949~1970)
胡业桃,1949年出生于安徽省和县石杨镇中士李村。解放前,胡业桃家祖祖辈辈给人当长工,全家在死亡线上挣扎。爷爷累死在雪地里,3岁的姐姐饿死在讨饭途中。1949年全国解放后,一家人才脱离了苦海,胡业桃也拥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1961年,解放军驻进胡业桃的家乡开展宣传学习运动。胡业桃的家里也住进了4名战士。12岁的胡业桃整天和他们在一起学唱歌、干农活、进行军事训练。部队的思想和作风,使胡业桃这棵幼苗沐
鲁歌 (1913~1988)
鲁歌 (1913~1988)原名张肇科,笔名鲁戈。安徽当涂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40年后曾任湖南衡阳《开明日报》,广西、湖南等地中学教师,南开大学中文系教师,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秘书、秘书科长,1949年后历任教育部、高教部秘书处处长、研究室主任,《高教通讯》室主任,《人民教育》,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教研室主任,教授,郭沫若著作出版委员会。20..
丁力
丁力 (1958~)安徽马鞍山人。1980年毕业于长沙冶金专科学校重冶专业。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75年赴建设兵团。1991年从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下海。1992—2002年在深圳、海南、武汉经商。2001年开始发表小说。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长篇小说《高位出局》、《职业经理人手记》、《透资》、《倾斜的天平》、《为女老板打工》、《从坡坡屋出来的女人》.
曹发明
曹发明 (1963~)笔名发明。安徽马鞍山人。2001年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进修。1981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玻璃厂当工人,1984年任玻璃厂共青团书记,1992年调马鞍山市金属制品总厂工作,2004年任《国际经贸导报》主任记者至今。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上海商人》、《令人敬佩的水上检查站站长》、《丛德难尽长霞情》、《踏过这片土地的人》、
白艾
白艾 (1926~)原名蒋志侠。安徽和县人。中-员。1955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39年参加抗日队伍。历任救亡工作团团员,新四军译电员、宣传员及拂晓剧团团员,《建军报》记者,前线分社记者,华东野战军《拂晓报》记者,新华分社记者,新华总分社记者,志愿军某团政治处主任,总政文化部创作员,《解放军报》记者,师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作家,正师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焦俊艳 北京电影学院
焦俊艳,1987年5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中国内地女演员,北京拾捌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签约艺人。2009年出演电影处女作《肩上蝶》受到关注 ,2011年在爱情电影《失恋33天》 中饰演冯佳期 。2012年接拍电视剧《新部故事》[3-4] ,《杜拉拉之似水年华》被观众所熟知[5-6] 。2013年主演热门小说改编剧《遇见王沥川》赢得书迷一致好评 ,
B. 马鞍山市凹山铁矿()
凹山铁矿是以铁为主,伴生钒、镓、磷、硫等的大型矿床。是马鞍山钢铁公司主要矿石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70年代创立玢岩铁矿典型模式的矿床之一。
凹山铁矿位于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向山镇南约3公里处,与江苏省南京市的梅山铁矿和安徽省当涂县的姑山铁矿等构成一个北东向断续长50公里,北西向宽约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铁矿带。总储量20亿吨,被誉为“地下铁海”。与凹山铁矿毗邻的有高村(原称陶村)、东山、梅子山、和尚桥等大中型铁矿和马山大型黄铁矿床,以及明矾石、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床,统称为凹山矿田。
据史料记载,凹山铁矿于1912年由采石人张某在平岘岗发现矿层。当时误以为铁矿中伴生的黄铁矿为铜矿,即呈报安徽省实业科,经派人调查后始知主要为铁矿,后由当涂县知事谢凤岗筹办宝兴铁矿公司进行开发,随后发现了凹山铁矿。
最早进行的地质调查是1912年间的章鸿钊、张景光及德国人梭尔格等人,但未查到调查结果的文字记载。1917年前后,瑞典人丁格兰、德国人毕象贤等先后又进行了调查,并测绘地质图。当时凹山比高为160米,现凹山山体已不复存在,露采坑底已深达负30米。计算储量:大凹山为150万吨,小凹山25万吨,块砾矿(即今所称的坡积矿)约10万吨以上,合计185万吨。调查结果载于丁格兰著、谢家荣译的《中国铁矿志》中。
1926年,叶良辅、李捷二人调查安徽省地质矿产时,对皖南各铁矿亦曾做过详细研究,有关内容载于《地质学会会志》第五卷第一号中。
1929年,王恒升、李春昱二人在调查京汉、粤汉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时,亦曾至当涂、繁昌二地观察铁矿。
1931—1932年间,谢家荣等人两次调查当涂附近之铁矿。第一次由孙健初与谢家荣二人前往各矿区调查铁矿,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点考察铁矿储量及其经济情况,以备筹建钢厂;第二次由谢家荣、陈恺、程裕淇三人,于当年8月开始除复勘第一次调查的铁矿外,还到江西九江调查了城门山铁矿等。有关调查结果载于谢氏等所著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
谢氏等认为,凹山铁矿主要为脉状,产状陡立,由闪长岩残余岩浆分异出之热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铁矿大脉,而非凹山铁矿的主体。计算储量为398万吨。
1938年以后,日寇在矿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贡三负责,在凹山施工钻探约2000余米,并于1943年计算出凹山矿量为960万吨;此外,筱田贡三还对铁矿中的磷矿组分进行了专门研究。
凹山铁矿及其附近各矿山由于发现较早,矿石质量好且出露地表,极易开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开采的记载,先后在矿区开采的有宝兴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华公司。宝兴公司成立于1912年,1917年开始开采矿区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阳岗铁矿,至1920年采尽;1924年改采凹山铁矿,但因其铁矿含磷较高而同时开采东山铁矿互相掺合使用,年产量达15万吨,矿石含铁量均在60%以上。当时全矿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资本为45万元,矿石价格为每吨7—8元。
上列公司均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联合于1922年筑成了通往马鞍山长江边的轻便铁路,总长约20公里。所采矿石全部经长江运销日本,仅10余年,送往日本廉价的好铁矿石达130余万吨。
1938年,矿区为日寇占领并着手恢复工作,将占领前拆毁的运矿铁路修复通车,并于1939年又成立了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也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本约2000万元,雇用矿工等约2000余人,1939年年产量即达54万吨,此后更多,企图掠夺整个华中及华东的铁矿资源。至抗战胜利前,以其年产量推算,至少掠夺凹山铁矿石近1000万吨。
日寇主要掠夺开采富矿石,并试图开采副产品——磷灰石,曾于矿体中部开挖运输巷道一条,长约500米,开采及采矿坑道总长近千米,又从铁矿中手选磷灰石,全部盗运至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矿山为国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时恢复生产,而且在解放战争中将所余的机器、厂房等不动产劫走或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3年马鞍山铁厂钻探队成立(即凹山铁矿的主要勘探队伍。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二队的前身),进入矿山进行钻探,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槽探约8000立方米,浅井1209米,坑探约1607米,钻探进尺1.10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硫铁矿约3万吨。五氧化二钒37万吨。总投资约120万元,折合每吨矿石的勘探成本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转入正式勘探,是为第一阶段,历时约3年,于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终地质报告》。当时队长为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报告主要编写人为鲍学文、毕庶甲、陈树林及蒋维镛等。该报告于1958年10月9日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
在此期间,先后还有地质部三二一队、南京大学地质系55届毕业生及重工业部地质局物理探矿队胡肃之等分别进行过寻找铜矿、填制区域地质图及物探扫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铁矿开始恢复生产。当时的设计目标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矿体,计划1958年产矿石25万吨,以后陆续达到年产50—100万吨,总投资为673万多元,在册职工393人,主要设备有推土机2台、挖土机2台、钻机2台、运输汽车9辆。
1958年末,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并计划在1959年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报告仅涉及凹山主矿体,对一些次要矿体尚未工作,因此,又继续进行了以龙虎山、萝卜山铁矿体为主的补充勘探工作;结果增加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总储量上升为1.5亿吨,每吨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铁矿最终地质报告(补充报告)》。报告编者为鲍学文。1959年11月该报告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储委根据地质部指示,对1958年以后所审批的报告进行全面复查,省储委认为凹山勘探报告在储量计算方面尚存在问题,经复算将凹山铁矿总储量降低到约1.3亿吨,地下水面以下储量在未补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级处理。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铁矿储量重算说明书》。鉴于凹山矿山勘探时水文地质资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业储量降级,1963年8月又进行了凹山矿区及外围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测量面积540平方公里,断裂构造调查范围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钻探390米,抽水15层、15次。结论是强富水带只出现在矿体附近,因围岩透水性差,大规模开采不会有充沛的补给量。于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铁矿区及外围1∶5万水文地质测量报告》,当时队长为李恩国,总工程师王东爵,报告编写人员有全望永、郭怀羔、孙宝吉、赵玉琛、张良才、孙庭芳等。
此后到1970年的8年间,凹山铁矿除矿山生产勘探外,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
1971年前后,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确保马钢有足够的铁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结合凹山矿体受隐爆角砾岩体复杂构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铁矿石工业边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进行了凹山主矿体及其外围的补充勘探。该阶段共完成钻探约1.2万米,获铁矿石储量2600余万吨、五氧化二钒0.4万吨,于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铁矿外围补充勘探报告》,当时队长为刘洪友,报告主要编写人为朱文元、易武齐、赵玉琛、全望永、孙庭芳等。该报告于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局审查批准。
由于凹山铁矿先后进行过五次工作、四次计算储量,工业指标前后也不统一,不便生产部门使用,根据上级指示,于1973年1—3月,又进行了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结果铁矿总储量约为1.8亿吨,其中富矿2400万吨;五氧化钒38万吨;黄铁矿为210万吨,其中富矿65万吨。参加储量总算的主要人员有朱文元、孙化东、张希圣、吕忠业、吕开之、徐继鸣等。
1981年5月,鉴于采选水平的提高,以往对矿石中硫、磷元素均作为有害杂质处理,未进行储量计算,经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及南山铁矿的选矿回收试验,证明在铁矿选矿中进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经济的,能大幅度提高矿山开发综合效益。据省地质局下达任务,在1973年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磷、硫伴生组分的储量计算,结果为:硫储量约77万吨,折合含硫35%标矿为221万吨;磷储量约155万吨,折合含磷为30%标矿量约1200万吨。参加计算人员为黄明贵、李必钧、周利飞等。至此,凹山铁矿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
三二二队在马鞍山地区普查找矿中,发现、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矿产地,对马鞍山钢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二二地质队为“地质找矿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C. 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
向山硫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硫铁矿床,是火山-次火山气液“向山式”硫铁矿床的典型矿床。矿区位于马鞍山市东南14公里,距向山镇0.5公里,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与宁芜公路、铁路及长江水运相衔接,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部位处于宁芜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段西侧,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龙王山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薄层状沉凝灰岩等,构成—轴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铁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主要产于接触带外带。矿带长约1900米,宽190—600米,延深约600米,其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平行。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豆荚状;矿石类型有粉状硫铁矿、块状硫铁矿及浸染状硫铁矿;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硬石膏、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硫39.15%的硫精矿,回收率为87.53%。硫铁矿石累计储量为3554.32万吨。
矿床中还共生有若干铁矿体与硬石膏矿体,铁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内带,呈似层状、凸镜状、不规则串状;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三类。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有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高岭石、绢云母、硬石膏等。全铁平均品位34.54%。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铁68.56%的铁精矿,回收率74.21%,累计控制储量为3968.28万吨。硬石膏矿体规模小、不具开采价值。
根据目前的认识,铁矿体成因属“火山-次火山气成高温热液型”,硫铁矿体属“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硬石膏矿体属“沉积叠加改造型”。
向山硫铁矿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始于1940年,最迟到1985年,历时45年。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向山硫铁矿未见有古采迹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谢家荣、陈恺、程裕淇、李毓尧、朱森等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但未留下与向山硫铁矿有关文字资料。
1940年,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电法、磁法普查及地质调查,之后施工了若干探槽和25个钻孔(1894.40米),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床浅部富矿体,推定矿石储量140万吨,含硫44.12%。简单资料载于194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的《南山—向山硫化铁矿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矿约48万吨,矿石全部运往日本。
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该矿,据1946年《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事业年告》记载,1946年该局围绕日本人所发现的矿体施工了31个钻孔,工作量1563.55米,计算含硫45%以上的富矿储量200万吨,但对地质条件未加研究。从1946年复产到1948年停产3年中,矿石总产量只有17万吨左右,矿山生产力低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向山矿,人民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矿石产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产量达17.9万吨。
为了查明资源情况,适应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业部化工局陆续调集力量组成了重工业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队。在建队过程中,为了缓解矿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钻探追索矿体(工作量约1000米),在原发现矿体的西南有两个钻孔见到了含硫30%—40%的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岩石。但当时未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也未查明地质情况,后来证实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盲矿体。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队李树时等,在进行坑道地质编录与日伪时期钻探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施工了若干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质图,之后编写了《向山硫铁矿地质调查综合报告》并计算了正在开采矿体的残余储量。其工作虽较粗略,但开始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
从1955年开始,三四二队这支刚成立的地质队伍在既缺资料又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向山硫铁矿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杨源昆编制了一份勘探设计。当时,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专家已进入我国各工业部门帮助工作,勘探设计都要经苏联专家审查,这份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后,认为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尚未查清,应配合物探开展地表地质工作以后再作设计。同年1—2月,张云腾、龙永寿、傅却来进行了区域地质路线踏勘,龙永寿等人填制了1∶1万向山矿区外围地质图,面积为18.5平方公里,为研究矿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此后,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由龙永寿担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队改名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龙永寿继续主持向山矿区地质工作。当时,由于矿山扩大生产并建立了选厂利用贫矿,已有的储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故上级下达了1955—1956年两年提交矿石储量380万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龙永寿等人于1955年4—6月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浅井、浅钻,填制了1∶2000矿床地质图,编制了1∶5万区域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及1∶500坑道地质图,于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矿区勘探设计。该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批准了4条剖面15个钻孔并进行施工,以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这时该区的地质工作处于勘探、详查交叉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地质局物探队第8分队胡肃之等在此进行了1∶5000、1∶2000地面电法、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36.21平方公里,发现了与向山矿有关的3个电法异常和1个磁异常,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龙永寿等在对向山矿区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编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又施工了浅钻4275米、浅井556米,综合研究了矿区地质、物探资料,于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铁矿、铁矿补充勘探设计。1956年5月,瓦良卓夫专家审查了设计的铁矿部分,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以后付诸实施。
野外勘探施工于1957年10月份结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黄铁矿床最终勘探报告书》。这期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先后变动为冶金部八○四队、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到提交报告时称为华东地质局皖东南地质队。当时队长是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直接领导向山矿区的地质科负责人是张进科、李从之,矿区技术负责人为龙永寿。报告主编龙永寿,参加编写人员还有傅却来、唐延迪、陈树林等。该报告于1958年6月7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批准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2053.29万吨,平均含硫17.10%。
铁矿石:132.95万吨,平均含铁38.23%。
这次勘探由于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的构造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对矿床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使矿床储量比原来扩大10倍以上,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勘探报告提交以后,向山硫铁矿以勘探报告为依据扩建成年产70万吨矿石的采选联合企业,从此恢复了矿山的青春,步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矿山扩建后,正常生产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铁矿根据原勘探资料和开采情况估计保有储量大约还可以开采10年,因此,开展矿区边部、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准备接替矿山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皖东南地质队的番号已不复存在,原在马鞍山地区工作的三四二队与原在芜湖地区工作的三二二队早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该队总工程师孙化东,物探技术负责人曹顺祖等通过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运用玢岩铁矿“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在向山矿区南侧可能存在具一定规模的铁矿、硫铁矿体。
1976—1984年,三二二队三分队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普查设计、普查补充设计、详查设计,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48万米,于1984年结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南硫铁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矿石储量: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2647.33万吨,平均含铁32.56%。
当时三二二队队长叶忠民,总工程师孙化东,分队长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易武齐,报告主编易武齐,编写人还有杨联镜、任启鹏、陈世金、方开华、王益金、胡福欧等。该报告经安徽省地矿局批准,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向山硫铁矿床与向山南铁矿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矿体在深部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矿区的8号剖面线为界分成两部分,据1990年重新统计,全区保有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3917.08万吨,平均含铁32.41%。
当时,向山硫铁矿的坑道已开到8线负100米标高。8线以北的硫铁矿已基本采完。
为延长向山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深部的铁矿供马钢利用,1990—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组织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公司、向山硫铁矿、马钢南山铁矿等单位提出了一个向山矿扩建工程计划,准备先行开采向山硫铁矿深部负100米标高以下的铁矿石,然后将坑道系统南延、下延,开采南部的硫铁矿石、铁矿石,并由三二二队易武齐编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准备对南部的矿体加密钻孔;1991年6月该方案正在论证时,安徽省发生特大水灾,马鞍山地区也暴雨成灾,洪水以每小时700立方米的流量涌入矿井,形成酸性水,严重腐蚀水泵,经检修无效,6月15日矿井被淹没,井内设施受损。灾后经核算认为复产无经济效益,故正式申请闭坑,扩建计划和地质勘查设计也就未执行。
向山硫铁矿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自1958年扩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时间内,共采出硫铁矿石1505.14万吨,其中富矿389.16万吨,采出铁矿石153.06万吨;全矿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210.20万元,净值680万元,在册职工3223人,离退休职工920人,实现利税6400万元,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地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几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深入钻研,向山硫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载入科研报告,编入了地质院校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勘探类型的实例编入了硫铁矿勘探规范,为现在和将来的地质探矿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纵观整个向山硫铁矿的地质勘查历史可以看出,进行找矿勘探必须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查明控矿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矿效果。
在贯彻“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方针方面,向山硫铁矿1958年批准的铁矿石储量为1320.85万吨,但采出量只有153.06万吨;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向山矿区8线以北负100米标高以上,即向山矿坑道系统范围以内的铁矿石还有984.06万吨未在采硫铁矿的过程中顺便回收,现已塌陷。1990—1991年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计划,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一开采的不合理现象,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所规定的“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可惜由于水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如果这一扩建计划得以实现,向山矿会再一次焕发青春,为我国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做出新的贡献;这支为向山硫铁矿的发展奋斗了近40年屡建功劳并曾经被地矿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地质队伍继续为向山硫铁矿的扩建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