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汶川现在建设的怎么样了会不会要比以前更好呢
汶川现在城乡面貌实现了历史性改变,比以前更好的多。
1、房屋重建
365万户受损城乡住房修复加固,新建26万套城镇住房,全面完成150万户毁损农房重建,保障了541万户、1200万城乡受灾居民“家家有房住”,打造出汶川水磨、绵竹大乘、什邡马祖庙等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镇。
2、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
民生事业实现了突破性进步,恢复重建各类教育机构3340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项目4379个,建成2032所医疗服务机构,帮助157.5万名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灾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
3、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
产业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建成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8个合作产业园,以成德绵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深入开展。
4、基础设施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实现了根本性改变,完成11条高速公路、61条干线公路建设,里程数分别为1372公里和4752公里,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和广元至巴中、都江堰至映秀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水利、能源、通信、市政公用设施等功能全面增强。
5、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
生态环境实现了实质性改善,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48.8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8.65万亩,受损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能力得到恢复,生态功能逐步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成渝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汶川地震的受灾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69227名鲜活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一刻,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市、区)不同程度受灾。
仅四川受灾范围就包括除攀枝花市以外的20个市(州)、139个县(市、区)、3720个乡镇,灾区面积约25.2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43万人,失踪17923人,受伤36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7717.7亿元,一组组数字触目惊心、耸人听闻,灾区满目疮痍、处处废墟,山河改观、草木含悲。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记载以来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最为惨重的一次灾难,这就是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世人恸哭,举国同悲。
② 成渝实验区
区位优势很多: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好,地势较为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水陆空交通发达,科技较发达,工农业基础好,旅游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等。
发展方向:这个也不是很好说,一句话,就是上面有什么优势就发展什么方向,尽量不要答成以初级产品为主了,比如说有天然气,就答成可以发展气化工业,不要答成直接输出天然气了,要答的话就写在后面,切记。
限制条件也是针对优势而言的,比如说地形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希望能帮助楼主哈。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遂宁、资阳、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广元、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广汉、什邡、绵竹、江油、峨眉山、阆中、华莹、万源、简阳以及重庆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1.8%,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较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2007年4月2日,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和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成都共同签署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经济区范围:四川14市重庆23区县。
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重庆、成都两地特大城市将成为经济区的龙头,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
该经济区的定位则是要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将成渝经济区建成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在充分发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下,分别构建和完善成、渝两个单核城市群基础上,加快培育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长寿、铜梁、荣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双桥、潼南、万盛、武隆等若干紧密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
《协议》中的第一个共建重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区成立后,重庆市和成都市之间的快速客运专线铁路等点对点快速通道、区域环型快速通道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上午到重庆办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饭”将不再是梦想。同时,还将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对外交通,共同加强电网通道、水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相支持、合作共享。
双方协议,要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破除行政壁垒,加强交通、物流合作,降低产品跨区域销售成本。为了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将取消两地的就业户籍限制,建立流动人口“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在经济区内促进价格管制产品的互惠贸易,构件要素无障碍流动机制,促进产业互动、利益共享。构筑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消除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障碍。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区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两地将共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按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共同建立长江上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开展环境检测合作。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上游长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
成渝经济区是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成渝经济区集聚了两省市1/4的幅员面积、一半以上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
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明确写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无可争议的三大增长极,在过去20多年引领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在东南沿海。在辽阔的西部,谁能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这里,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座;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高出227万元,比西部高出316万元。成渝经济区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发达区域。成渝经济区目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左右,通过5-10年的跨越式发展估计能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0%左右。达到10%或更多的时候,这个经济区域就将成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新的增长极。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大量的资金流以及优惠政策,使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迅速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新特区”。而成都,也已加入“新特区”的行列,并将成为中国当下改革开放进程中最耀眼的明星。昨(9)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成都市政府秘书长毛志雄宣布,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后,成都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前沿阵地。
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后,成都和重庆将成为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率先对中国重大政策先行试点。
此次设立成都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之前,为了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方面为其量身订作了金融、土地、税收等经济优惠政策。而成都和重庆试验区,不仅要制定经济政策,还要制定相关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将制定好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下月,四川省、成都市以及重庆市的有关负责人将聚集北京,参加高层论坛,共同探讨方案。
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将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实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而成都市作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都市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也将迎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这次国家设立成都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进一步发挥成都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成都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加速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相呼应的成渝经济区的崛起,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都将起到重大作用。
③ 成渝经济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成渝经济区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成都、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14个市;重庆则包含主城9区、潼南、铜梁、大足、双桥、荣昌、永川、合川、江津、綦江、长寿、涪陵、南川、万盛、武隆等地。经济区幅员面积15.5万平方公里,2005年GDP近9000亿,常住人口8000多万,分别占重庆和四川总量的25%、55%、65%。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目前成渝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5%,人口、城市、资源密度在西部绝无仅有将改变整个西部以至更大范围的经济格局。这是西部最有希望的区域。
2007年4月2日,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和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成都共同签署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经济区范围:四川14市重庆23区县。
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重庆、成都两地特大城市将成为经济区的龙头,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
该经济区的定位则是要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将成渝经济区建成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在充分发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下,分别构建和完善成、渝两个单核城市群基础上,加快培育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长寿、铜梁、荣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双桥、潼南、万盛等若干紧密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
《协议》中的第一个共建重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区成立后,重庆市和成都市之间的快速客运专线铁路等点对点快速通道、区域环型快速通道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上午到重庆办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饭”将不再是梦想。同时,还将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对外交通,共同加强电网通道、水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相支持、合作共享。
双方协议,要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破除行政壁垒,加强交通、物流合作,降低产品跨区域销售成本。为了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将取消两地的就业户籍限制,建立流动人口“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在经济区内促进价格管制产品的互惠贸易,构件要素无障碍流动机制,促进产业互动、利益共享。构筑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消除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障碍。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区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两地将共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按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共同建立长江上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开展环境检测合作。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上游长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
成渝经济区是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成渝经济区集聚了两省市1/4的幅员面积、一半以上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
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明确写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无可争议的三大增长极,在过去20多年引领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在东南沿海。在辽阔的西部,谁能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这里,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座;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高出227万元,比西部高出316万元。成渝经济区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发达区域。成渝经济区目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左右,通过5-10年的跨越式发展估计能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0%左右。达到10%或更多的时候,这个经济区域就将成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新的增长极。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大量的资金流以及优惠政策,使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迅速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新特区”。而成都,也已加入“新特区”的行列,并将成为中国当下改革开放进程中最耀眼的明星。昨(9)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成都市政府秘书长毛志雄宣布,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后,成都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前沿阵地。
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后,成都和重庆将成为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率先对中国重大政策先行试点。
此次设立成都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之前,为了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方面为其量身订作了金融、土地、税收等经济优惠政策。而成都和重庆试验区,不仅要制定经济政策,还要制定相关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将制定好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下月,四川省、成都市以及重庆市的有关负责人将聚集北京,参加高层论坛,共同探讨方案。
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将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实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而成都市作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都市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也将迎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这次国家设立成都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进一步发挥成都特有的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成都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加速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相呼应的成渝经济区的崛起,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都将起到重大作用。
④ 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新引擎——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约20.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15个地市和重庆31区县,区域总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和GDP总量均占西部地区的近三成。“成渝经济区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成渝经济区是“整个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部分”。
此番定位得到四川各方面的认同。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代表认为,成渝经济区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成渝经济区的命运决定西部的命运,而西部的命运紧系中国的现代化。”“通过区域发展,将缩小整个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代表说。“这也是成渝经济区建设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基础”,李亚平代表说。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家相关部委在成渝经济区规划初稿的基础上,分赴四川多个市县调研,以求进一步完善。调研已结束,规划编制进入最后阶段。
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
“广安为重庆工业配套的企业涉及8个行业251户,隆创动力、银钢凸轮等一批重庆知名企业将生产基地和总部迁至广安。”王建军说。“我们从重庆引进投资约10亿元的纺织产业、投资近9亿元的农机产业;我们和成都共建了成资工业园。”资阳市市长罗勤宏代表介绍。
2009年10月27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环渝的达州、广安、泸州等市成为重庆的“菜篮子”,引进重庆的“车轮子”。
“成渝经济区加速经济一体化,打造西部增长极,已经蓄势待发。”杨庆育代表透露,下一步两地还将重点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素无障碍流通大通道、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对接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机制、跨行政区政策体系等“六大共建”。
眼下,成渝两地已经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开始了牵手之旅。包括渝遂高速、成渝城际列车、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铁在内的已建成和规划在建铁路、高速公路近10条,按照双方的规划,未来,成渝之间将有9条通道连接。
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与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相比,两“极”之间的若干城市更急于在成渝经济区内找到位置。“不追求大而全,要找准自己的优势资源,错位发展,相互补位。”李亚平代表说,区域合作,产业布局将决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的定位是成渝经济区内的新兴工业城市。”罗勤宏代表说。“遂宁正在大力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次级物流中心,争取把成遂渝现代物流示范发展带纳入国家《成渝经济区规划》。”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已完成总投资11.42亿元,对于“物流港要达到30亿元”的目标,胡昌升代表信心十足。“广安的天然气、水泥、农副产品都具有优势,可以服务重庆,承接重庆的产业转移。”王建军代表说。
“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和重庆必须承担起领跑者的角色,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代表的观点是:成渝的发展水平要保持彼此匹配,才有持续合作的动力。
⑤ 成渝经济区的综合改革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后,重庆和成都将成为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率先对中国重大政策先行试点。
此次设立成渝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之前,为了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方面为其量身订作了金融、土地、税收等经济优惠政策。而成渝试验区,不仅要制定经济政策,还要制定相关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将制定好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
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将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⑥ 哪位朋友知道重庆市土地管理局的电话
华龙网1月9日19时18分讯(记者 佘振芳)想在重庆买房的朋友们注意了,遇到不良开发商擅自涨价,可拨打热线电话投诉!记者刚刚从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获悉,针对近日我市个别楼盘擅自涨价现象,市国土房管局公开举报违规销售电话,接受市民投诉,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销售行为,进一步确保我市房地产市场稳定。
举报违规销售电话:63651297、63080392、63651151(24小时开通)
市民在购房过程中发现以下情况可以举报:
(一)发布虚假房源信息和广告;
(二)通过捏造或者散布涨价信息等方式恶意炒作、哄抬房价;
(三)未取得预售许可证销售商品房;
(四)不符合商品房销售条件,以认购、预订、排号、发卡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取或者变相收取定金、预订款等费用,借机抬高价格;
(五)捂盘惜售或者变相囤积房源;
(六)商品房销售未明码标价,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房屋,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
(七)以捆绑搭售或者附加条件等限定方式,迫使购房人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价格;
(八)将已作为商品房销售合同标的物的商品房再销售给他人;
(九)其他不正当经营行为。
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基础设施工业供地双增加
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两地要加紧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开放合作和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唱好“双城记”,助力建好“经济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在今年的《供地计划》中也作出相应的计划安排。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2020年重庆市计划供应交通水利用地同比增加57.5%。重点保障轨道交通四期项目、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成渝中线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畅通多项出渝大通道。
此外,《供地计划》也在大力助推发展重庆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2020年工业用地计划供应较2019年实际供应量增加11.8%。优先保障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用地需求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项目以及疫情防控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等项目用地,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计划增加医疗等项目用地11.7%
为了推动城市提升,《供地计划》还增加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供应计划,今年计划供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较2019年实际供应量增加11.7%。按照持续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和“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把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根据项目投资建设计划,切实保证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公共停车场等项目工地需求。
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适度增加住宅用地
对于老百姓刚需的住宅用地,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供地计划》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调控需求,适度增加已完成规划工作的成熟区域优质地块供应,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计划供应住宅用地较2019年实际供应量增加9.9%。
⑦ “最高涨幅250元”京沪高铁调价,成渝高铁跟进,高铁的公益性呢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京沪高铁在上市之后十个月宣布高铁票价的调整,票价调整范围主要是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铁以及动车组,涵盖范围包括二等座以及商务座。全线实行浮动票价,基本与飞机票价浮动模式相似。
不过综合来说,铁路运输的民生性质以及社会性质不会发生改变,虽然上市的高铁公司能够自主定价,实现实时调价,拥有更强的商业属性,但依旧不能脱离铁路总公司的管理与监督,也不能够单纯地从效益和利润为出发点任意调价,一旦价格触及了出行乘客能够接受的最高点,也会引起社会舆论的质疑,监管机构重新介入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