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李氏

马鞍山李氏

发布时间:2021-05-26 18:02:31

1. 李守中的李氏宗亲

2012年4月22日,在网页收索我祖“李守中”时,发现沈天瑜先生《利辛县境内的红楼梦---李纨的身世》系列文章(十二篇),该文部分地引用了本人先期研究、收集的一些史料与成果。沈天瑜先生认为:1. 利辛县的古代名人李天官(元朝工部尚书李守中)为《红楼梦》中李纨之父、国子监祭酒李守中之原型。2.元朝工部尚书李守中“曾祖父俊”就是《水浒传》中的“混江龙”,后来为暹罗国(泰国)国王的李俊。
沈天瑜先生的观点,意味着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两大名著与我李氏家族有关。对于沈先生这个惊人的结论,我兴奋不已,是夜奋笔疾书,写就《观音山李氏先祖:水浒传中的李俊?》一文。喜悦之中,萌发了刊印观音山李氏溯源书籍的欲望。此后的近两月,我疏于企业工作,从书本布局、文稿整理,甚至于从版面设计、插图选用等细节入手,潜心书稿的制作。这一次,细致认真、追求完美的工作习惯令我大吃苦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观音山树德堂李氏溯源》一书昨天终于脱稿。如释重负之余,本人决定对先祖李守中家族宋元时期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梳理。
一.李俊(守中之曾祖父)
据(元)苏天爵《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李守中曾祖父为“俊”,墓志铭未交代李俊的详细资料。到目前为止,李俊是我们掌握的最早的观音山李氏先祖。李守中生于1270年,卒于1342年5月19日,享年73岁。(元朝:1271---1368年;南宋:1127-1279年。)不难看出,李守中之父李荣、祖父李成、曾祖父李俊皆生于南宋时期。
沈天谕《利辛县境内的红楼梦---李纨的身世》一文认为:
1.《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中叙及的李守中之曾祖父李俊就是《水浒传》里大名鼎鼎的“混江龙”李俊。
2.宋江死后葬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李俊令其子李成(蓼莪)不远千里赴楚州守墓。李成字号蓼莪,不光是取自《诗经》之《小雅-蓼莪》诗文,同时与宋江归终于蓼儿洼有关;李成之子李荣是为纪念小李广花荣而取此名。
3. 利辛李氏有三大寨,北李寨,南水寨,南大山的李寨。蓼莪不忘自己是水泊梁山英雄之后,分别将三子取名为水清、水洁、水渊。北李寨是水渊,南水寨是水清,南大山的李寨是水洁。李守中为水渊(李荣)次子。
■ 对于沈先生上述观点,本人尚持保留意见。本人认为:“混江龙”李俊身世与或李守中显赫家族不符;同时沈先生的观点尚缺乏史实证明。
二.李成(守中之祖父,蓼莪)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祖成,由颍川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妣吴氏,陇西郡夫人。
■ 李成任河南颍川判官,行使州总管权力;先前任河北广平路总管(从三品官衔)、轻车都尉(从三品官衔)。妻子:吴氏。
【颍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宫,东汉中平初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在此起义。主体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内。颍川郡是大禹的故乡,翻开华夏历史第一页,我们还会发现,颍川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判官】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知州事】是从宋朝才设立的官制。州的长官,二品以上文臣担任。州的实际管理者是通判。【亚中大夫】文散官名。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改少中大夫置,元、明两代均为从三品初授之阶。明废。【广平府】旧地名。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广平府,东至山东临清州百五十里,东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百八十里,西至磁州百二十里,西北至顺德府亦百二十里。元初亦为洺州初置邢洺路,兼领邢、磁、威三州。寻又为洺磁路,兼领磁、威二州。至元中,升为广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广平路为广平府,隶属直隶京师,治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明末领九县,永年,鸡泽,曲周,肥乡,广平,成安,威县,邯郸,清河。【轻车都尉】勋官名。元、明从三品。
B. 据河北三河、盐山李氏家谱记载:始祖蓼莪(即李成),宋时世居金陵县,自丹阳而家徙居颖州,自此始祖也。蓼莪,配顾氏继陆氏,职衔:资政大夫(正二品官衔)。长子水清,次子水洁,三子水渊。■ 金陵县,古代为江宁县,现南京江宁区,江宁区有丹阳镇。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镇与南京江宁区丹阳镇街道相连,古代称为小丹阳,历史上地位重要。小丹阳的历史早于现在的丹阳。
三.李荣(守中之父,水渊)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考荣,赠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陇西郡侯;妣高氏,陇西郡夫人,继魏氏,陇西郡太夫人。
■ 李荣,正三品官衔,国家军事、防务机关官员。原配高氏,继配魏氏。
【嘉议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四品下,元升为正三品,明为正三品初授之阶,清废。【佥书】宋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宋人因避英宗 ( 赵曙 )讳,改作“签书”。【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上轻车都尉】正三品官衔。
B. 李荣及继配夫人魏氏墓志铭情况。
因古碑年代久远,加之被打桩机打破为5块,有不少铭文残缺或无法辨认。经过专家的研究,能大致解读出墓主人的姓名、籍贯和生平事略。“夫人姓魏氏,颍州泰和县瑞子埠巨族也”、“佥枢讳荣,字荣甫,世居广平,至元甲子父XX(字迹不清无法辨认)亚中,公由汴徙颍……”。墓志铭显示,这座元朝古墓的主人姓魏,是太和县瑞子埠大户人家,为李荣继配。李荣,字荣甫,祖居河北广平鸡泽,后迁汴(开封)。元至元甲子,李荣随父亲李成,由开封迁至阜阳。李成,颍州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
据墓志铭记载,李荣先配之高氏,元大德元年(1297年)去世,享年41岁。高氏去世后,李荣“再求良匹”,迎娶魏氏为夫人。李家后人对魏氏的评价为“太夫人慈抚而礼,接之四十七年如一日,平居敦俭,时族以礼……”。元大历戊辰(1328年5月)李荣去世,享年81岁,追封陇西郡候。元至正三年甲申(1343年8月),魏氏逝于颍西湖聚星堂正寝,享年85岁,随夫君先配高氏袱葬于七里沟先茔。
李荣有3子1女,长子李守中,字正卿,慷慨有大志,为当朝伟人,仕至尚书工部,死于元至正壬午五月(1342年5月),次子李守信,三子情况不详。根据墓志铭文,其末尾落有“诸孙冕、藻、黼、绣谨志”。其中“黼”,也就是阜阳状元李黼。
C.据元史检索可知,李荣家族归顺元政权较早。
元代成吉思汗时期确立了开放、革新的政治理念,重用了一大批汉人(如史天泽、李全、李荣、严实、张柔、邸顺、王珍、梁瑛、刘黑马等)统治中原故地。史家一般将李荣排在这些汉人队列中的第三位,而史天泽、李全都是当时著名的将领,可见李荣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李荣为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
四.李守中(观音山李氏始祖)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公讳守中,字正卿。少就外傅,涉猎书史,奋然自树。当是时,入官者多由吏进,公年出二十,来游京师,补左司令史,转户部通政留司掾,进掾中书。公志大而气刚,不随俗依违俯仰,事或不然,辄指陈可否,直言无讳,守身廉白,人不敢干以私。初,朱清、张瑄漕江南米,涉海入京师,至则遍赂诸用事人。公时主治文书,独无所取。大德三年,北兵犯和林,公从大臣往给金币,边人赖其惠。徽政臣奏除官千五百员,将颁制敕,公曰:「是中有官第七品超迁三品者,有武人杂选入清流者,有治罪夺官复冒用者,殊乖选举彝典。」宰相是其说,命徽政覆奏止之。至大三年,尚书省立,公上言曰:「昔在世庙,宵旰求治,分置尚书省,以清中书之务,明诏具在。今尚书省臣攘夺政柄,变乱宪章,用人无法,事渐大坏,返谓中书堕废法制。当辨中书所废者何?尚书所治者何?」事闻,权贵大怒,以公间谍两省辅臣,废黜田裏。既而,尚书省臣败诛,公起家承直郎、保定满城县尹,县以大治,燕南宪司以五事闻。延祐三年,河东大雨,解盐池坏,选官治之。六年,复命公视其池堰,督其课最。宰相语公曰:「昔宋耀州观察使王仲千著绩盐池,汝能效焉,亦仲千也。」公益感激。巡行陕西,归言於廷,请革巡盐吏胥,设官分司其池,防盐之方、扰民之事可悉兴除,廷议从之。又承命往治河间盐法,请罢煎馀盐五万引,以蘇民力。别陈十事上之。迁奉议大夫、户部主事,以亲老,乞便养,改知泗州。州狱系囚百馀,公下车数月,皆决遣之。民有诬寡妇为同籍,欲夺其产者;有讼自杀人,诬其田主者;有觊免己罪,以赂诬其胥吏者,公悉辨明之,抵诬者罪。淮东宪司荐其廉能,擢河南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丁外艰,服除,调两浙转运盐司副使。公言:「法久则弊,理宜变通。今两浙灶民凋蔽日甚,当验其恒产,差为上下。灶民既为国输课,不当复役裏正,代偿民租。不然,将见灶民愈困,多徙死矣。」公在官五年,身历两浙郡邑,熟知其弊,工本亲给与民,官属不敢有所掊克,故事集而课亦溢,比终更,增盐五万馀引。浙省言宜升公官,遂加中议大夫、归德知府、兼诸军奥鲁、劝农事、知河防事。公听讼益明,讼亦衰止。岁馀,请致仕,以嘉议大夫、工部尚书归老於家。公为人磊落明白,在官思尽其职,尝以通制书归类未尽,别著条目以进。其後朝廷续纂其书,亦取用焉。所至劝农兴学,崇化善俗,满城、泗州、归德皆修三皇及孔子庙,而廨舍、河防、钟鼓、更漏、驿传皆缮完之。归德又新微子、张巡、许远祠,木石所须,皆公规划,不扰於民,世以是称其材。呜呼!我国家初由胥吏取人,人才亦多由是而显。故参知政事曹公从革、刑部尚书谢公让,与公同居裏閈,材能相埒,二公敭历中朝,赫然进用。公独以刚直自持,老於郡县,人或不能无少憾焉。然公临民而民治,理财而财丰,所去见思,刻石以颂遗爱。诸子皆以文学进,知名於当时,天之报施公者,讵弗厚欤。
公配张氏,陇西郡夫人。子男五人:冕,某官;藻,国子释褐出身,文林郎、秘书监典簿;黼(读音fǔ府),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繍,赐同进士出身,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德安,最幼,继室温氏出也。女二人,适儒士真定曲明善及天平程梓。男孙五人:秉易,从仕郎、吴江州判官;秉简、秉方,国子员;秉几、秉恒。女一,幼。曾孙男女各一。公享年七十有三,至正二年五月壬午(1342年5月19日)以疾薨,是岁某月某甲子,葬颍之某乡某原。
B.据河北三河、盐山李氏家谱记载:守中字皇元,配范氏继孔氏,职衔:诰授资政大夫,工部尚书正治上卿。守中共四子长子李冕,次子李黼,三子李绅,四子李绶。
五.李冕(守中长子)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冕,某官。
B.李黼死前一年,即至正十一年,刘福通起义,攻克颍州(今阜阳),李黼兄李冕率众抵抗,城陷被执,奋骂就死,史称忠节萃于一门。李冕,是李秉昭的父亲。颍州人民为纪念他们一门忠烈,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颍州建三忠祠,以示祭念。
六.李藻(守中次子)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藻,国子释褐出身,文林郎、秘书监典簿。【国子】多义词。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也可指国子学。【释褐:】a.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b.指进士及第授官。【文林郎】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设置,当时是从九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时废。唐武德七年(624)又置为从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为四十二阶这第三十五阶,直到宋元丰改制时又废除。金、元时皆用为文散官名称,金为正八品上,元为正七品。明、清时都用来授正七品文官。【秘书监】官署名。辽、夏、金、元秘书监掌经籍图书。辽长官为郎,下设著作局等官署。夏、金以监为长官,下有少监等官,金下设著作局等官署。元以卿为长官,下设太监、少监等官。典簿: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元朝廷官署如国子监、翰林兼国史院等皆有此官。明、清翰林院、国子监沿置,掌章奏文牍事务。在清朝,此官职为一普设性低阶官职,品等为正七品或从七品。该官职主要从事掌奏文书的起稿校注,配置于国子监典簿厅、太常寺、光禄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B. 《南村辍耕录》 卷十四 陶宗仪著:公谓子秉方曰:“我,国之守臣,当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后。”■ 伯父为藻:任职于长江中下游沿江某地。
七.李黼(守中三子,观音山李氏先祖)
A.《元史》、《明史》等对李黼有大量的记载:李黼,颖州(今安徽阜阳)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 (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国子监丞,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李黼受命巡视河渠,根据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后历任秘书太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总管九江。盗起,攻陷城多处,造船企图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以忠义激励士气。至正十二年,贼犯,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以长木、铁锥沿岸设置刺盗船不得动。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等路军民都总管。盗势盛,其余守臣弃城而逃,唯李黼独守孤城,亦无援兵。临战之时,江州平章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战,张弩射敌。盗绕其他城门而入。巷战,李黼知力不敌,挥剑叱盗大呼:“杀我,毋杀百姓!”盗自背后来,刺黼落马。李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百姓闻之,哭声震天。葬其于江州城东门外。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州,赐额“崇烈”。
B. 《南村辍耕录》 卷十四 陶宗仪著 江州路总管李黼,字子威,汝宁人。泰定丁卯,状元及第,至正十年庚寅,来守是郡。……,公谓子秉方曰:“我,国之守臣,当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后。”秉方曰:“父死国,子死父,有何不可。”公怒曰:“汝不遵命,是不孝也。”秉昭亦告其兄曰:“兄不去,则叔父无后,不孝莫大于是。某当与叔父同死生矣,兄抚虑焉。”秉方不获已,买舟奉母夫人行。舟次何家堡,迟留不忍舍。公闻之,手批责以大义,遂去。不半月,公死。
八.李繍(守中四子)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繍,赐同进士出身,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将仕郎】文散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宋从九品下为将仕郎,金升为正九品,元升为正八品,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翰林国史院】元代掌管草拟诏令、纂修国史、兼备皇帝咨询的中央机构。前身是唐朝玄宗开元初年设立的翰林院。开元二十六年(738)另建翰林学士院。宋沿唐制,设翰林学士院,多数宰相从中选拔。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先设翰林院,后立国史院。至元元年(1264)两者合并,建翰林学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改立翰林兼国史院。至元八年升从二品。至元二十年与集贤院合并为翰林国史集贤院。至元二十二年与集贤院分立,复为翰林国史院。大德九年(1305)升正二品。皇庆元年(1312)升从一品。翰林国史院主要掌管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三项职责,设承旨6员,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各2员,属于富有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等。院内下设(蒙古)新字学士,负责用八思巴字起草或翻译诏敕。【国史院编修官】是专门为皇帝记录历史的官员,明清朝时应该是官拜二品或以上。古代皇帝会天天上朝,而上朝必须有一位史官在旁记载谈话,写入史册。最重要的是,此官不得参与政事,必须对政事如实报道,自康熙以后,此官比一品官员还要受保护,比一品官员还要受器重,为保护历史,不让任何人修改。
B.河北三河、盐山李氏家谱记载:绅,字星元,葵三河县夏庄西南茔次,配陆氏继卜氏,职衔:皇授怀远将军,指使轻骑都尉,长子沭,次子淦。……公敬,公卿,公忍的孙辈中又有三人迁河南开封。清朝宣统年前,开封的后人不远千里,每年到河北盐山祭奠先祖。【怀远将军】武散官名。金始置,从四品,元升从三品。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轻车都尉】勋官名。元、明从三品。■ 从不同版本的史料排序看,繍、绣与绅或许是同一人。
九.秉易(李冕之子)、秉方(李黼之子,观音山李氏先祖)、秉昭(李冕三子)
1. 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秉易,从仕郎、吴江州判官;
■ 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吴江州,属平江路。明洪武元年(1369年)复为吴江县。即今江苏吴江市。
2.元史《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记载: 黼兄冕居颍,亦死于贼。秉昭,冕季子也。事闻,赠黼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诏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贤待制。
3.元史《元纪二十八》记载:时贼势愈盛,西自荆湖,东际淮甸,守臣往往弃城遁,黼中外援绝。贼将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图沁布哈自北门遁。黼引兵登陴,布战具,贼已至甘棠湖,焚西门,乃张弩射之。贼转攻东门,黼救之,而贼已入,与之巷战,知力不敌,挥剑叱贼曰:“杀我,毋杀百姓!”。贼刺黼堕马,黼与兄冕之子秉昭俱骂贼而死,郡民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黼死逾月,参政之命始下。冕居颍,亦死于贼。事闻,赠黼淮南、江北行省左丞,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贤待制。
4. 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秉简、秉方,国子员。
待制:1.等待诏命。 2.官名。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宋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辽金元明均于翰林院设待制,位也在学士﹑直学士之下,但不及宋制隆重。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二》)
■ 从《南村辍耕录》 卷十四可以看出,秉方年长于秉昭。
通过上述史料的梳理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李守中家族在宋、元两朝地位非常显赫。史书有据可查的我李氏先祖大多是官阶较高的朝廷重臣(“省部级”领导居多),而且他们个个是学富五车之大儒。显而易见,我李氏先祖在宋、元两朝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从先祖迁徙的路径看,守中公祖父李成(蓼莪)祖籍金陵丹阳(江苏江宁区丹阳镇),后迁徙至广平路鸡泽(河北鸡泽)、汴梁(河南开封)、颍州(安徽阜阳)。根据初步分析,我认为河北盐山公敬,公卿,公忍之孙辈中三人迁河南开封,或与李成(蓼莪)有直系亲人在开封有关;我祖迁徙江苏南通观音山或安徽巢湖半汤或与李藻有关;南通濒江临海,是一个冲击平原,古来盛产海盐,富五公颖州避乱、携眷东迁、崇川卜筑……,或与始祖工部尚书李守中及李藻等之工作经历有关。
上述史料结合南通观音山、巢湖半汤、河北三河、盐山家谱进行比对,初步认为曾祖俊(守中曾祖父)后人应有数十万人以上规模,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从李守中父母之墓志铭、状元坟、状元巷、阜阳志、元史、李黼墨迹落款等很多史料与实际情况看,李荣、李守中、李黼、李冕等居于颍州(阜阳)是确定的。而苏天爵《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祖成,由颍川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妣吴氏,陇西郡夫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四:江州路总管李黼,字子威,汝宁人。苏天爵是元朝吏部尚书,陶宗仪是元朝著名的历史学家,此二人之文稿应该是可信的。而“颍川”与“颍州”、“颍州”与“汝宁”虽然距离不远,但都不在同一地区,究竟何故?都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2. 包拯打龙袍是否真有其事,有何根据

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情,是京剧里面的故事。

讲述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在天齐庙遇盲丐妇告状,历数当年宫闱秘事。

此妇即是真宗之妃,是当朝天子之母,并有黄绫诗帕为证。包拯当即答应代其回朝辨冤。包拯回京,借元宵观灯之际,特设雷强张继保灯戏,指出皇帝不孝。

仁宗一怒,要斩包拯。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才赦免包拯,迎接李后还朝。李后要责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脱下仁宗龙袍,用打龙袍象征打皇帝。

(2)马鞍山李氏扩展阅读:

包拯出身在名门望族之家,没有传说中坎坷的身世,也不是哥嫂养大的,而是父母双全、宠爱备至,从小接受着良好的儒家教育,29岁中进士,被任命为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然而包拯却有着严重的恋家情节,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改任为和州(马鞍山市和县)监税,等于在离家不远的和县管税收,就这,包拯和父母还是觉得不满意索性把官给辞了,当起了啃老族,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包拯任性的一面。

这“宅男”一当就是十来年,直到父母去世,包拯才在别人劝说下到安徽的天长县当了“县委书记”。包拯在家待业了十几年,这在现代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宋朝重孝道,包拯的为了孝顺父母官都不要了,这是孝子!3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肇庆)“一把手”。

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文人雅士眼里的珍品,也是朝廷的贡品。这里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上加征几十倍的数额,私下贿赂权臣,可包拯破除了这个多年的潜规则,只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谁也不准私自加码 ,违者重罚。

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决不要一块端砚。这对于刚正不阿又不谙于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这样做是太正常的事了,殊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不懂为官之道、不懂潜规则,与同僚格格不入的另类官员包拯,却因“端砚事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调到中央,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这让包拯更加自信了,我就得这样做才能备受重、才能找到了我的人生价值。

包拯根据当时的朝政时局,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对朝廷上下不合法、不合情的事就要行使自己的监察权,就要弹劾。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 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痒,其人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

包拯这股子劲让大臣见了就怕,甚至仁宗皇帝都有点畏惧三分。作为监察御史,包拯有时还要和皇帝当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义愤填膺滔滔不绝的包拯,将唾沫星子溅仁宗一脸,让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据史书记载“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

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地位再低的人都会反抗的,可是宋仁宗不但没有发火,而是到了后宫,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仁宗皇帝的大度,想来是为了国家考虑。可这在包拯看来,却以为连皇帝都怕了自己,就越来越认真和执着了,以至后来仁宗皇帝甚至到了一见包拯就躲起来的地步。

包拯这样的确有点过分了,俗话说君威难测、伴君如伴虎,要是换成其他皇帝,包拯早就死了几百回了,宋仁宗的确太仁慈了,是他成就了包拯,也就有了名传千古的“包青天”。

包拯病逝后,老百姓莫不伤感,宋仁宗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但我们也包拯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男人----宋仁宗!

3. “敬”氏的由来,谁知道啊

敬(gou)氏原系出皇帝之裔,春秋时卫通授业于述圣,子思子得闻圣学,西汉间敬参以忠直著阅数十传。 始祖敬公讳保字仲安,原配罗老太君。明初居陕西凤翔府早掇巍科历宦。黄明敕授,吏部员外郎。历任建阳、临津县知县,后改迁剑阁王母沟今香城寺西沟,敬保坟是也。 四川省南部县升钟镇马鞍山敬姓始祖敬大珂,妻李氏。约在明朝中期明世宗嘉靖年间,从剑阁县香城寺王母沟西沟,搬迁到南部县升钟乡马鞍山居住。至今已有四百四十余

4. 李氏字辈 正、开、国 后面是我父亲听我爷爷说老家是马鞍山当涂县(小丹阳)

应该是德吧!望采纳

5. 济南哪有手工装裱字画的

济南槐荫区经一纬六路西北侧257-2群盛华城底商名人画馆

6. 李氏根源延时喷剂马鞍山哪里有卖

一般正规的大药店 都有卖

7. 黄巢简介

黄巢
黄巢(?~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唐懿宗咸通(860~873年)未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初,连岁凶荒,黄河以南尤其严重。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唐未农民战争爆发。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接着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王、黄乃于乾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今河南泌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同年底,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刺史裴偓对王仙芝进行诱降,仙芝动摇,欲受唐官职。黄巢指斥他说:起初我们共立大誓,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取官降敌,广大群众何所归宿!因怒击伤仙芝首。仙芝畏众怒,不敢受唐命,遂与黄巢分兵作战。黄巢率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北)、沂州等地。以后王、黄虽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死,尚让率余部奔毫州(今安徽毫县)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又见壮大。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欲窥东都(洛阳)”,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遭到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义军乃转由浙江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属福建)。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宫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本欲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至荆门(今属湖北)为唐将领刘巨客所败,乃转而东进。于广明无年(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毙淮南(今江苏杨州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高骄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幸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黄巢渡江后门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入洛阳城后,义至劳问冒民,间里晏然。黄巢北攻时,还特意转牒唐朝各镇兵将:你们各宜守垒,勿犯我兵锋。我将入东都,到京师向皇帝问罪,与你们无涉。这些话分化了敌人营垒,所以兵行无阻。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宫。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客使(掌管近卫军队);翰林学士中还有著名诗人皮日休。黄巢在长安执行严惩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义军查获降官张直方夹壁中隐藏的高官显贵百余人后,全部处死。大齐政权还没收富豪的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曾一度攻人长安,义军暂时撤出,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

但黄巢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也没有首先全力歼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着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中和二年(882)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一万七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乃于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六月间,义军开始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守将赵犨顽抗,义军久攻不克,朱温和李克用又先后前来增援赵犨,黄巢遂于四年四月解围,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节度使时溥的阻击,作战不利,最后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于六月十七日兵败自杀(一作为甥林言所杀)。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不久后,唐王朝即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补充诗集: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关于黄巢的两个传说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端午“插艾草”的来历
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8. 我是辽宁营口的李姓,祖上马鞍山的,请问是属李姓哪一支的

你应该属于是辽宁营口那一只的。

9. 古代王者

黄帝--击败炎帝、蚩尤等,成为中华之祖
蚩尤--中国古代邪恶势力的代表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秦始皇--统一天下,皇帝之祖
项羽--千古一霸,藐视一切帝王
曹操--乱世枭雄,无帝王之名,有帝王之实
康熙--内忧外患,大漠沧海,一力荡平,开启盛世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李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
西瓜谁发明的 浏览: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490
职工安全生产保证书 浏览:951
顾亮马鞍山 浏览:961
工商局胡小勇 浏览:996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著作权 浏览:829
马鞍山李群 浏览:440
创造101之无敌导师 浏览:170
关于公司知识产权的内控管理制度 浏览:72
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工作方案 浏览:103
法国发明家巴耶尔首创 浏览:561
油条机我爱发明 浏览:648
北京品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240
著作权共同所有 浏览:778
二手途达转让 浏览:518
马鞍山市花湖 浏览:480
永乐票务投诉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