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登金陵凤凰台
编辑本段【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编辑本段【作者】:
李白 唐
编辑本段【作者小传】: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编辑本段【补充】: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见彩图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陇西院)。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 岭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补旧本李白集,得诗近千首,曾巩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诗题下注明写作地点。稍后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为《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原为清代藏书家收藏,康熙年间缪曰□据以翻刻,世称缪本。蜀本原刻(大约刻于北宋末叶、南宋初年)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影印问世。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元初萧士□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详赡,但仍嫌繁芜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诗通》21卷,一般典实不注,偶下己见,并驳正旧注之误。清代乾隆年间,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择宏富,注释详备。最后6卷,1卷为年谱,其余5卷分类辑录有关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资料。明代朱谏曾作《李诗辨疑》 2卷,摘举李白诗200多首指为伪作,但大抵多凭臆断。李白集子中,如《草书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经后人考辨,目前可断为伪作者,不过20来首,清代末叶,黄锡□增订王琦旧谱编有《李太白年谱》,较旧谱内容更为详细。黄氏又撰《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一种,用力颇勤,虽编次不尽恰当,但对深入研究李白诗歌,颇有帮助,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编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杨齐贤至王琦各家旧注为基础,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笺释补充,并考订缪误;又以王琦注本为底本,参考各本,撰成较详细的校记,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
编辑本段【体裁】:
七言律诗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编辑本段【注释】:
1.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5.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编辑本段【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
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
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编辑本段【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
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 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 “凤凰
”,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 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 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 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
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 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
那吴宫晋苑、六代繁华,早已看不见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
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 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 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诗·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 子不顾返。”
编辑本段【资料】:
1.金陵,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为南京古称,是江苏省省辖市,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东距上海市300余公里。介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之间。东邻镇江市,西邻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连扬州市。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 总面积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我国四大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繁盛。汤山出土的南京猿人头骨表明,三十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栖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现了原始村落,今南京大学附近的南阴阳营遗址为城区最早居民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
2.凤凰台,在南京集庆门附近的凤台山,位于中华门内西南隅,因凤凰台在此而得名。凤台山地势高亢,为睹“大江前绕,鹭洲中分”最佳处。唐朝诗人李白曾来此登眺,留下了千古呤唱的诗篇《登金陵凤凰台》。唐五代十国时杨吴筑城时,山势被切断,凤凰台被围在城内,但仍有前临城墉(聚宝门至三山门段),后俯淮水(镇淮桥至西水关段)之势,纵横仍有十来里左右。直到明初筑城,由于城垣高崇,“大江前绕,鹭洲中分”之势,遂为城垣所掩。
3.白鹭洲,白鹭洲位于南京城东南隅,现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是南京市区里的旅游胜地白鹭洲公园内唯一的湖心岛,位于公园内部的湖泊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心岛,西部与听雨轩隔湖相望,岛屿上面多柳树,风景如画,是白鹭洲公园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胜地。该园在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至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白鹭洲公园的前身即历史上曾极其辉煌的“东园”,东园在明朝徐达家族的十余座园林中,声名最为显赫,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对“东园”曾有“其壮丽遂为诸园甲”的描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逐年对公园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成为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格调的文化公园。园内建有烟雨轩、春在阁、小蓬莱等数十多处秀丽多姿的景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市、区政府加大了公园建设力度,全面修整出新了桥梁、道路、铺地、音乐广场等基础设施,增建了新的景点,重建并开放了古刹“鹫峰寺”以及花鸟鱼虫市场。现今的白鹭洲公园已成为秦淮风光带这串光彩夺目项链上的灼灼明珠。
4.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胜会”。
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 。
十朝胜会:继孙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之后南唐、明朝(洪武帝、建文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一共十朝称“十朝胜会” 。
『贰』 为什么朱然墓惊动了整个日本
马鞍山文物,指的就是朱然墓,这个墓可不得了,特别是里面的漆器,非常棒。
众所周知,日本的英语翻译japan指的就是漆器,而日本的漆器是在唐代向中国学的。中才是最早和最善于用漆的国家。那么这个朱然墓为什么会惊动日本呢?我们先来看看里面的漆器:
朱然墓中出土140多件随葬器物,包括漆木器、瓷器、陶器、铜器等,其中漆木器约占57%,是一次罕见的发现。
出土的文物对研究三国文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对历史研究及许多专门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出土漆木器遗物,计约80件。品种较多,有案、盘、羽觞、??、盒、樽、奁、匕、勺、凭几、矶、虎子、屐、扇、梳、刺、谒。多数为木胎,有的漆器上彩绘有人物故事和动植纹图案。
在漆案上绘出宫闱宴乐图,有55个人物,形态不拘,刻画传神,生动活跃。画面中有百戏、杂技场面,四周饰以云气与菱形、草叶纹样。漆盘上绘有季札挂剑图,取材于春秋时期吴国季札挂剑徐君冢的历史故事。有的漆盘上绘百里奚故妻,伯榆悲亲、童子对棍、贵族生活等故事和生活场面,绘画线条流畅、纹样如行云流水,匀称富于变化,是三国时期美术史实物的重要发现,弥补了这一时期的绘画方面的空白。
如此精美的漆器作品,在一千年多年前便已问世,并且包含了如此多的科学信息和史料价值,不得不说是宝物级的藏品。所以才让日本如此胆寒。要知道日本同时期的作品是这个样子的:
(古坟时代的陶人像日本约公元300——600年)
所以文化大宗在中国。
『叁』 马鞍山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马鞍山人的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一个大众化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午阳节、艾节、夏节等。马鞍山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虽然与其他地方总体一致,但从吃、穿、玩等方面来看,也还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传统节日一般都带有人们良好的祈愿,端午节也不例外。
除纪念屈原外,每年的这一天,马鞍山人大都将艾叶及菖蒲摆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于门楣。以艾叶为神器、菖蒲作神剑,祈求驱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还悬挂钟馗像,以镇宅驱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当年有长者仙逝,这一天,晚辈们还得带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坟祭祀,以祈愿家人平安。
端午节,在当涂县还有“大送小”的习俗。节前或过节当天,长辈们主动给小孩送来“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等礼物,以求晚辈少儿健康成长。
每逢节日,丰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涂人对端午节的“吃”一直颇有讲究。
这一天清晨,当涂人用绿豆糕、蜜饯糕当点心,品茗着早茶。早餐以粽子为主食,午餐则盛行吃“五红”。
“绿豆糕”以绿豆为主料(没有绿豆则以蚕豆代之),颜色黄绿,味道香甜而酥;“蜜饯糕”则以糯米为主料,外撒芝麻,色泽圆润,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态,味道各异。从形状上分,有“小脚形”、“枕头形”、“菱角形”、“牯牛形”等;从原料上来看,均以糯米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为枣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鸡丝粽、白米粽等。
所谓“五红”:一是红心咸鸭蛋,二是黄鳝,三是河虾,四是苋菜,五是雄黄酒。“五红”之中,有荤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鲜的,均为时令佳肴,美味无穷。
端午节这天,当涂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节日特征。
这一天,传统的当涂妇女都在手腕上戴着“端午线”,孩童们则将“端午线”系戴在手腕、脚腕上,胸前挂“香袋”,背背“布老虎”,脚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龙”,以示驱邪避疫。“端午线”是用数十根五色丝线环绕而成,带着清香。“香袋”是用五彩丝线穿连的饰物,一般呈“红心”形,内填五谷及香料。“端午龙”及“布老虎”在制作方法上与“香袋”大体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带夸张,色彩鲜艳花哨。
据明《山堂肆考》记载,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后的事。如今,人们从科学角度认为:端午节前后天气开始闷热,梅天将至,佩戴“香袋”则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上最热闹的一项大众化游艺活动。姑孰大地,江东泽国,历史悠远,地介吴楚,襟江带湖,龙舟竞渡,传统亦久。采石、大信于江,姑溪、黄池于河;博望、湖阳尚勇捷,丹阳、新市尚文巧。端午时节,四乡八镇龙舟竞渡,视先后为胜,热闹非凡。届时,水面龙舟彩绘、旌旗招展,两岸标杆悬彩、人头攒动。重炮开鸣,众舟齐发,循爆竹声声飞驰,奔锦壱彩杆而去。击鼓指令节奏,掌舵把握方向,划桨奋力前行,一鼓一浆,整齐有力,如离弦之箭,破浪前冲,以摘得“彩头”为先。岸边人家及水上船家,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或远或近、或前或后,升起“彩头”,引得龙舟们争先恐后,来回奔腾,奋力争“彩”。岸上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好不热闹。
紧张过后,大家赛唱船歌,《划龙船》成为当涂民歌优秀曲目,入选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学音乐教科书、全国初中义务教育读本。在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锣鼓声、划桨声中,一人高亢领唱,众桨手时而伴唱、时而帮腔、时而吆喝号子,唱腔和韵律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传的《龙船调》民歌这样唱道: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着龙头杖,姑娘们穿起了花衣裳;要问今天做什么事,端阳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来竞赛,赛得江河翻浪花;赛得小孩子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了肠……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人的端午习俗年年有龙舟赛事,当涂龙舟全省屡屡夺魁,全国大赛也取得过第三、第四的好成绩。近年来,当涂县连年在护城河上举行龙舟大赛。护城河整治,还专门修建了民俗味浓厚的龙舟广场。
『肆』 东关街道的文化古迹
位于上虞、绍兴交界处104国道边的炼塘,北依山丘,南傍运河,这个规模不算最大的村,却至少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相传,这里是越王句践忍辱从吴国回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卧薪尝胆、集粮聚兵、铸剑备械之地,这一当年军事要地的痕迹如今仍依稀可见。
据那里的老一辈回忆,村里“十”字中心河交叉口,原来有个足达20亩面积大的水塘,塘里碎石布底,深浅无序,塘中间有个古坟堡-------其实全是碴石子,上面长着一棵3人不能合抱的千年古樟,树身曾多次遭雷击引起自燃,遍体鳞伤,黑洞洞的,破烂得不忍目睹,可枝叶仍十分茂盛,密不透光的浓荫足有两亩面积那般大,根基部成为鹅鸭之类水性家禽长年栖息、嬉戏之地,被众人称为老鸭沙滩。《绍兴府志》记载:越王句践铸剑于此,有水塘供工匠洗擦,称为炼塘。
与塘相呼应在河西有一块约莫百余亩大小的高地,这块高地西南方位有条200米宽的邻地接壤带,四周环河合抱,当地群众习惯称为“大墩头”。据传这里就是越王兵工部队铸剑冶炼设墩子之地,故名大墩头。
“十”字中心河将整个村子隔成4个聚居点,解放初,这4个居住点分别世居着4个不同姓的民众,袁家、蒋家、郑家、严家百姓,互不兼居掺住,界线十分清晰。据村史志载:越王铸剑完毕出战吴国时,委派4名监护卫士留守军工要地,这4个姓的民众就是当年这4位卫士的后裔。
大墩头往西300米,有条叫大运江的河流,15米宽的河沿处有一座三孔石砌平桥,长15米、宽2米,当地群众称之为“余家桥”,确切地说叫“御架桥”。此桥中孔石质主桥梁两侧却凿刻着“炼剑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字迹清晰,字底斗方,工艺精细,据考证,此桥是当年越王带兵称炭铸剑,为往返于炼塘与道墟称山之需而建。千年沧桑,风雪摧残,此桥“几经破损、几经修造”。《上虞县志》记载:(现存)此桥系康熙年间修造,已有300多年。桥虽十分苍老,却古韵犹存,是目前炼塘最负盛名的历史证据。此桥何以“一桥二名”,亦非难解之谜,“御架桥”乃皇帝架设的桥,系民间称呼;“炼剑桥”,是炼剑需要建造的桥,乃官方命名也!
屈指算来,炼塘是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村。当年,越王句践曾在此卧薪尝胆,在兴国兴邦的悲壮创举中洒过一片辉煌。但让人惋惜的是那塘、那树、那古堡已在“大跃进”年代被“改造”,或毁之无迹。至今,虽景色不再,但迹象依旧,炼塘人仍引以为豪。 上虞的道墟,东关一带,其水、其石,不逊于绍兴城乡,尤其是铮铮之石。且不说那铺设在千里古纤道上一块块平整的石板,深深印记下弓背弯腰纤夫的粗犷号子;却不说那铺设石板的临水老街,久久洋溢着绍兴老酒的浓烈芬芳、茴香豆的浓厚醇味和人群的喧嚣;却不说那连接石板路的石拱桥边古朴典雅的戏台,千古流传着“绍班大戏”的震天锣鼓和高亢的唱腔;却不说那迎亲的花轿随着醉人的脚步,在石板路上沿路洒下一串串喜庆的欢歌和红艳艳的色彩。只要静心屏气,俯首下察,就能随处领略到那悠悠石板路上承载着的浓重的越地文化,神驰目骋于过去的岁月、往日的峥嵘。
细究石板路的形成,似乎并不是刻意的营造,恰恰是一种勤俭的绍兴人随意的“废物利用”。在越地向来崇拜祖先,孝文化的流传也就物化为随处可见用石板筑成的累累坟茔石椁,还有矗立在座座坟茔前的石碑、石祭台,那是希望祖先能在牢固的生后居所中安享后人的祭祀,保佑后代的六畜兴旺、家道恒昌。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论是灾荒,还是战乱,抑或是“香火不旺”,岁月的风雨也湮灭了人们的记忆,留下了座座无主坟茔。聪明的绍兴人就把这些石椁、石碑、石祭台拆除下来,铺设在原本泥泞的路上,变成了平整、干燥、坚实的石板路。从过去树立在山坡受后人点香烧蜡烛祭拜,到今日践踏在匆匆的行人脚下,那种前贵后贱的变迁,折射出一个家庭的衰败、子孙的“凋落”,若真存在灵魂,那先辈的悲叹定与江南的雨滴一起坠落,把坚固的石板凿成一个个规则的小洞,仿佛一只只仰望天际的深眼。透过块块石板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或欢快或凄惨的人生故事,令后人大发“物是人非两茫茫”的感叹。
正是这些承载着家庭兴衰历史的石板,时时昭示着古越厚重的文化。领略这种文化,不得借助舟楫,也不得以车代步,最好是在石板路上潇潇洒洒地漫步前往。那种为赶时间匆匆忙忙的奔波不行,那种只看周围不看脚下的“抬望眼”不行,那种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只顾高谈阔论的也不行,只能独身一人,拥有一份闲适的心情,慢慢地在石板路上踱方步,时时地弯下你尊贵的腰,去看去想去品味,一定能品尝到石板路的“芳香”。
看到过一块“祭神所”的石板,挤在众多的石板中间,上方还雕刻着左石榴右蟠桃的图案,字写得端庄厚实,图案刻得凝重古朴,处处透露出一种神圣与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事后据父辈讲,这是一块立在祠堂中的石碑,是一个宗族祭拜同一祖先的所在,祭神实际是祭先祖祭“家神”。所刻的图案各有所系:石榴多子,寄托着多子多福的希望;蟠桃示寿,展现着延年益寿的祈盼。想来每当祭祀大典,众多子孙济济一堂,弓着背,弯着腰,手拿一炷清香,嘴中念念有词,虔诚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赐福。透过袅袅上升的清烟,似乎慈祥的先辈就端坐在上方,微笑着点头答应晚辈的种种祈祷。那种无言而庄重的场面,令人形骸虽在却灵魂出窍,飘向遥远的天际。还看到一块写着“先考杨太公某某、先妣杨太夫人某某之墓”的石碑,那字刻得很粗犷很潦草,想来出于贫寒之家,但同样是一种厚葬的杰作,默默地倾诉着孝之传家的亘古美德。而且此类的石板随处可见,隔三岔五便可寻得一块,似乎就是一家接着一家地排列而行,一直通向天国。至于那石椁拆下来的石块,则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厚的是盖板,薄的是底板,小的是横头板,长的是侧面板,有质量上乘的青石板,有粗糙质次的毛石板,有的整块笔挺,有的碎成几截,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却都是寄附着一段生命、一段经历、一段人生的坎坷悲伤或欢声笑语。
在那毫不起眼的石板路上也藏着一部“书法大观”,那行书的潇洒,那大篆的厚重,那草书的不羁,那隶书的端庄,都可以在石板路上一一查寻到。王羲之、徐渭、倪元璐、祝允明,一位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不也从石板上挖掘出来吗?从如果用心地去一一品味甚至临摩,也许便造就了一个“石板书法大家”而名闻遐迩,而且风格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百姓。 (一)杨梅山石棚概况
杨梅山位于蒿坝镇的蒿尖山与凤凰山之间,它的东面紧靠曹娥江,西面两公里左右即是五大石棚遗址所在地——傅村牛山。由于此第六个石棚建在杨梅山顶,该山比牛山高一倍左右,且山路又陡,人迹稀少,这是石棚至今保存完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梅山石棚与傅村牛山石棚结构基本相仿,三面都是由大石块垒成,地面夯实。石棚高约两米,底部宽一米五、六,上部收紧,约七、八十厘米。出口处又有所缩小,洞的深度为十米左右。石块的形壮大小不一,大的上万斤,小的近千斤重。有四方的,也有呈三角状的多是自然成形,不作雕凿。与傅村牛山石棚不同之处是:它是南北走向。这可能是杨梅山与蒿尖山、凤凰山连在一起,南北延伸之故。但是它的南面出口处朝西而开,洞口朝向牛山的“烂牛肩”一号石棚是显而易见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它所用的石块比牛山石棚的要小得多,特别是东西两侧石块从上到下分四层叠成,而牛山“燕子窝”的四号石棚沉入地下的两侧大石块表面平坦,而且是整块的。再一个特点是北面的洞口是密封的,它阻挡了三九严寒的西北风的侵入。
石棚四周都用泥土掩埋成半地下式,只有顶部石块暴露,而且留有二、三十厘米的几个缝隙,自然迈进了“天窗”。南面洞口距底面高约半人,人在洞内可以方便地行走,较为宽敞。笔者是同幼时伙伴周关寿先生一起上山的,他把此石棚称为“埋盐洞”与牛山的四个石棚同样叫法。
(二)杨梅山石棚与牛山石棚都是古代越族部落的宗教纪念物
宗教是古人对于神道的一种信仰。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极为浅陋,对日月星辰感到不可思议,在洪水猛兽面前束手无策,面对疾病,死亡是那样的恐惧。因此总认为有一种异己的力量统治着人类,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的神。
石棚是越族部落特有的宗教纪念物。依照部落上层头面人物、信士大众的要求,总想把膜拜神灵、祈求祷告的纪念物建造得宏伟壮严,以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虔诚。在新石器年代里,古越人用极原始的方法采集山上万斤巨石建造石棚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成为越族部落一大特色。
石棚坚固,洞口生一把火,是人们躲避野兽的好去处。储藏食物,保存火种,安置老人、小孩则又是石棚的另一种用途。
早在一八九五年八月,日本考古学家鸟居龙藏受东京帝国大学派遣,在我国东北辽东析木城发现石棚(Dolmen),著名《南满洲调查报告》一书(见《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第43页)。我国学者何光岳、聂鑫林先生在《中华姓氏通书·陈姓》一书中也记载了山东、湖南零陵永州黄田铺山上建有与之相同的石棚。据报道,日本、朝鲜、西伯利亚也发现类似石棚。它们与上虞市蒿坝的六个石棚相比,规模要小得多。“这种石棚由三块石头顶起万斤大顶石,棚内空高1.1米”(引自上文)。该书作者推测:“石棚与东夷族宗教祭祀有关,很可能是舜帝南巡带来的东夷文化。”他们之所以都没有把石棚看作是越族部落的宗教纪念物,其根本原因在于此前没有发现蒿坝牛山、杨梅山上的六大石棚。浙江的上虞才是建造石棚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越族部落宗教活动中心。
(三)结束语
石棚是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物,并且是越族部落的宗教文化产物。这从傅村牛山四号石棚内发现的陶碗、陶豆和陶纺轮可证(见笔者《蒿坝牛山发现虞舜时代石棚遗址》一文)。这些古陶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征,距今约4000-4700年,它与杭州的良渚文化属同一年代。牛山与杨梅山之间有一个叫严村的古龙窑(见上虞县志)。据考证,至少是商代以前的古窑址。众所周知,良渚文化要比同时代的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先进一步,联系到东面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和西面的绍兴马鞍山文化遗址,对上虞蒿坝的六大石棚进行研究,其意义不限于考古范围,它刻有百越古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古老的文明。蒿坝杨梅山顶的石棚保存完整至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尽快修复牛山被损坏的石棚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职责。沉睡四千年,淹埋在遗址底下的炭、骨头、古陶,有关部门应组织保护,尽快开发,以免损失进一步扩大!
遵照梁启超的《新世学》一文中提出的“穹古之石史”的论点,古老的禹、舜传说或许通过石棚变成史实。
『伍』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仅供参考。
『陆』 李白夫人是谁
一、第一次调戏妇女
李白701年出生在大唐西域的碎叶城,5岁随父亲到四川的青莲乡。24岁或25岁的时候出川。出川之前,李白没有婚配,至于有没有像毛GG当年15岁的时候就搞定了邻村的阿娇,就无法查证了。不过,从这厮手刃数人的经历看,年轻时绝对一有文化的流氓,流氓可以没有女人,但不能不经历女人。
有传说,李GG白年轻时在县官家当过放牛娃。也许是天生的放荡不羁,也许是存心想在官太太面前展示其丰满的胸大肌,一天,李白竟然将牛牵到了县官正堂门口,太太大怒,出来质问。李白赋诗一首:
素面倚栏钩
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
何得问牵牛
靠,可见是存心调戏。
二、老婆基本不用
李白虽然一辈子连个真正的正处级都没有熬上,但是与宰相的孙女们却很有缘份。第一个和第三个太太,都是前宰相的孙女。
大约是727年前后,李白27岁的时候,在今天的湖北安陆,娶了老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然后,这鸟人度过了十年稳定的生活,并搞出了一女一儿。这期间,李白去了一次长安,希望利用老婆家的关系到官场里弄个名份,但是终于没有结果。除此之外,李白还算安分,基本上与老婆同居。
但是李白对性生活显然兴趣不是很大,至少不如学剑、求仙和饮酒。他曾经因为“老婆基本不用”,专门为宰相的孙女写过检讨:
三百六十日
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
何异太常妻
李白写诗爱用典故,这一点他比吊书袋的辛弃疾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常妻”就是一个典故。说在后汉的时候,周泽官居太常,常常以各种理由,住在斋宫里。老婆不放心去看他,他以威胁国家安全为名,将老婆收监。靠!周泽这鸟人,要么是微软了,想通过非常之为来获得皇帝欢心,然后谋非常之位;要么是看老婆美人迟暮,自己在斋宫里金屋藏娇。反正,绝对不是个好东西。
但是李白则不然,俺相信,他爱酒超过女人。
李白第二个老婆据说不是明媒正娶的。许夫人死后多年,李白才在江南与一个姓刘的女人同居了,应该是个浙江人。这个女人显然看不起“万言不值一杯水”的李白。在二入长安前,李白与这个女人分手了。郭GG沫若曾经考证说,李白某首诗歌里恶毒咒骂的那个女人就是刘姓。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个女人显然还红杏出墙了。但是俺考察了一下,应该是骂杨贵妃的吧。
三、第三个老婆是“同志”
第三个老婆是在开封娶的,时间在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大约在他43岁的时候。MM姓宗,估计不会太年轻,可能是二锅头了,因为唐朝的时候,女人改嫁、再嫁很平常。
宗夫人与李白感情很好,李白全集里目前保存的“赠内”的诗有十来首,除了上面的“检讨”,基本上全是写给她的。
这个出身豪门的女人,对世象人生有着充分清醒的认识(估计与玫瑰成灰律师有一比),并且远远超过了李白。宗夫人的奶奶,或者是祖奶奶(靠,来不及查了),是武则天的表妹。所以,宗家最辉煌的时候,几乎把持朝政。玄宗GG政变后,宗家多人被杀。虽然后来恢复了名誉,但是惨烈的家族历史,使宗家对政治始终保持一种警惕。
宗夫人笃信道教,他与同样看够了兴衰成败的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一起在庐山修道。所以李白才可以“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晚年之所以被流放,是因为他在玄宗、肃宗、永王父子兄弟三人中站错了队。安史之乱后,玄宗入蜀,他的儿子李亨趁着混乱称帝,抢到了伟大旗帜。结果,玄宗只能顺水推舟,当了太上皇。远在江南的另外一个儿子永王李磷当然也不能闲着。他乘机在江南招兵买马,准备将来争天下。永王听说大才子李白在庐山附近闲逛,决定请他出山,以装点门面。但是,宗夫人竭力反对。
李白当然不能听老婆的,否则就不是李白了。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出门妻子强牵衣
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
莫学苏秦不下机
永王从起兵到众叛亲离,前后也就三个月时间。其实,还没有等官府来捉拿“叛国者李白”,这流氓就已经很寂寞了。因为永王很快发现,李白这厮除了起草文告,在联欢会上唱卡拉OK,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大的用途。所以,李白很快就感受到了当年在翰林院里待诏的寂寞。那时,他除了在楼船上观妓,其实没有别的事情好干。
寂寞之后,是下狱、流放,是国人皆曰杀。这时,如果没有宗夫人利用宗家的老关系,上下奔走,估计李白是难逃噩运了。
闻难知恸哭
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
流泪请曹公
这是李白在九江监狱里写给老婆的帖子。里面用蔡文姬向曹操求情来比拟宗夫人救自己。我想多半是宗夫人的奔走加上李白的文名感动了诸如李光弼等权贵,李白死刑免去,被发配夜郎。(反正这个过程中,当年的哥们、重权在手的高适是没有帮忙的)
让李诗人到夜郎改造劳动,绝对是朝廷对他的嘲讽。
四、李白与妓女们
在线写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前言不搭后语。第三节里,俺用了“同志”当标题,但是忘记了解释。李白终身求仙,在当时道教界是知名人士,更是资深人士,如果当时有段位,Y绝对是道教9段。老婆宗氏,也是道教中人。后来,在父母影响下,女儿平阳也信仰道教。所以,俺说夫妻俩是“同志”。
接下来再说妓女。
中国文人,历来有三个道具不可少,一曰剑,一曰酒,一曰妓。当然,如果你把妓写成伎,就会文雅一些,如果写成美人,就有诗意了。如果再像李商隐弄点暧昧的眼神和朦胧的月色在里面,就完全如仙如死,欲罢不能了。
但是李白对妓女显然缺少应有的诗意。妓女对于他,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完全是仪式上的需要。
李白崇拜的人不多,谢安绝对是一个。让李白醉心谢安的,应该是这样两个理由:一、谢安功高盖世,救民于水火,但是他功成不居,潇洒NB的很;二、谢安沉稳,能够临危不乱,有魏晋风度。李白看来,谢安风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隐居东山的时候经常携妓女到处游玩。所以,东山携妓就成了李白心中最美的风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李白当然知道。所以如果有钱,他也携妓游玩,以示风流潇洒。俺统计了一下,在他1000多首诗中,“妓”出现了24次,“伎”出现了“3”次,“美人”出现了28次,“女”出现了110多次。不但写妓女,李白还堂而皇之地让妓女出现在诗歌的标题上,比如《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邯郸南亭观妓》、《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他还跑到东山遗址上,让谢安的在天之灵看他带来的妓女,进行古今比较。这鸟人写道:
携妓东土山
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
他妓古坟荒草寒
李白没有给全国的MM进行排行,但是从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喜欢南京的MM,有多首吟咏金陵MM的诗歌。南京,是钟灵神秀的地方,那里出了很多美女,比如杂谈明星“一天到晚没事干的鱼”,就是南京MM。这一点,俺与李白有同样的爱好。
写女人,就难免香艳,李白也不例外。但是像下面这种暧昧的场面,在李白诗歌中是少数:
美人在时花满堂
美人去后空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
至今三载犹闻香
我始终觉得,李白与女人的关系比较疏离。他需要女人,也常常写女人。但是他好像并不真的怜惜女人,当然也不会真懂女人。如果有必要,比如为了名誉和功业,他完全可以像平原君一样,砍下美女的头。(蛾眉笑躃者,宾客去平原。却斩美人首,三千还骏奔)
他写女人的诗,除了几首《长相思》,很少有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这一点上,他与李商隐和秦观比,都差了很多。
『柒』 请问<<凤凰台上凤凰游,美人赶着去放牛>>的下句是什么
【原文】: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大李杜”。
【补充】: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见彩图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陇西院)。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 岭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补旧本李白集,得诗近千首,曾巩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诗题下注明写作地点。稍后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为《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原为清代藏书家收藏,康熙年间缪曰□据以翻刻,世称缪本。蜀本原刻(大约刻于北宋末叶、南宋初年)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影印问世。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元初萧士□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详赡,但仍嫌繁芜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诗通》21卷,一般典实不注,偶下己见,并驳正旧注之误。清代乾隆年间,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择宏富,注释详备。最后6卷,1卷为年谱,其余5卷分类辑录有关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资料。明代朱谏曾作《李诗辨疑》 2卷,摘举李白诗200多首指为伪作,但大抵多凭臆断。李白集子中,如《草书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经后人考辨,目前可断为伪作者,不过20来首,清代末叶,黄锡□增订王琦旧谱编有《李太白年谱》,较旧谱内容更为详细。黄氏又撰《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一种,用力颇勤,虽编次不尽恰当,但对深入研究李白诗歌,颇有帮助,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编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杨齐贤至王琦各家旧注为基础,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笺释补充,并考订缪误;又以王琦注本为底本,参考各本,撰成较详细的校记,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
【体裁】:
[编辑本段]
七言律诗
【格律】:
[编辑本段]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释】:
[编辑本段]
1.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5.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
[编辑本段]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
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
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赏析】:
[编辑本段]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
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 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 “凤凰
”,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 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 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 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
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 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
那吴宫晋苑、六代繁华,早已看不见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
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 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 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诗·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 子不顾返。”
【资料】:
[编辑本段]
1.金陵,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为南京古称,是江苏省省辖市,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东距上海市300余公里。介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之间。东邻镇江市,西邻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连扬州市。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 总面积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我国四大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繁盛。汤山出土的南京猿人头骨表明,三十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栖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现了原始村落,今南京大学附近的南阴阳营遗址为城区最早居民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
2.凤凰台,在南京集庆门附近的凤台山,位于中华门内西南隅,因凤凰台在此而得名。凤台山地势高亢,为睹“大江前绕,鹭洲中分”最佳处。唐朝诗人李白曾来此登眺,留下了千古呤唱的诗篇《登金陵凤凰台》。唐五代十国时杨吴筑城时,山势被切断,凤凰台被围在城内,但仍有前临城墉(聚宝门至三山门段),后俯淮水(镇淮桥至西水关段)之势,纵横仍有十来里左右。直到明初筑城,由于城垣高崇,“大江前绕,鹭洲中分”之势,遂为城垣所掩。
3.白鹭洲,白鹭洲位于南京城东南隅,现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是南京市区里的旅游胜地白鹭洲公园内唯一的湖心岛,位于公园内部的湖泊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心岛,西部与听雨轩隔湖相望,岛屿上面多柳树,风景如画,是白鹭洲公园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胜地。该园在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至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白鹭洲公园的前身即历史上曾极其辉煌的“东园”,东园在明朝徐达家族的十余座园林中,声名最为显赫,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对“东园”曾有“其壮丽遂为诸园甲”的描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逐年对公园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成为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格调的文化公园。园内建有烟雨轩、春在阁、小蓬莱等数十多处秀丽多姿的景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市、区政府加大了公园建设力度,全面修整出新了桥梁、道路、铺地、音乐广场等基础设施,增建了新的景点,重建并开放了古刹“鹫峰寺”以及花鸟鱼虫市场。现今的白鹭洲公园已成为秦淮风光带这串光彩夺目项链上的灼灼明珠。
4.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胜会”。
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 。
十朝胜会:继孙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之后南唐、明朝(洪武帝、建文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一共十朝称“十朝胜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