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农歌会上马鞍山当涂民歌叫什么名字
大河网讯 2008年11月9日在来农村改革起源自地——安徽省滁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上,一位来自安徽当涂的37岁农民女歌手将一首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唱得婉转悠扬,令现场观众如痴如醉。这位农民女歌手叫做陶小妹,多次在国家和省市级民歌演唱比赛中获奖,在当地有“民歌歌后”之称。
陶小妹家住马鞍山市当涂县城关镇五一村,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生在民歌的海洋,陶小妹自幼便在民歌声中长大。怀着对当涂民歌的热爱和执著,从农家走出来的陶小妹在2004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农民歌手电视大赛的舞台上凭着民歌《打麦歌》脱颖而出,摘得大赛二等奖以及优秀新人提名奖。
第二年,陶小妹演唱的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荣获第三届安徽民歌歌会决赛业余组一等奖。当年底,受安徽省文化厅邀请,陶小妹参加了安徽省新年音乐会。2007年,陶小妹被评为第九届当涂县“十佳青年”。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用自己的歌声,为我们农民自己歌唱,歌唱我们农民自己的生活,展示当涂民歌的风采和新农村的新风貌,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和关注民歌,让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能一代代传承下去。”陶小妹说。
② 从汉正街到马鞍山森林公园的公车线路怎么走
公交线路:电1路 → 703路,全程约25.7公里
1、从老鼠街(中山大道店...步行约260米,到达中山大道民专意四路站属
2、乘坐电1路,经过4站, 到达鹦鹉大道古琴台站
3、步行约70米,到达鹦鹉大道古琴台站
4、乘坐703路,经过21站, 到达珞喻东路高坡店站
5、步行约1.3公里,到达马鞍山森林公园
③ 马鞍山哪有学古琴的
网络不给发地址,你去搜搜 西祠胡同 马鞍山古琴 论坛,上面有
④ 彭露露的彭露露与汉服的故事
爱穿汉服、爱弹古琴
这样一个无论学业上,还是求职上都非常有主见的女孩,一定相当“有个性”吧?可一张穿汉服的照片,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昨天,网上流传着一张彭露露接受采访时的汉服照,温婉漂亮,迷倒了众多网友,甚至有人在转帖中直接起标题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到这张照片,彭露露笑称“完全是巧合”。就在前几天,武汉天气特别好,春光明媚,彭露露索性穿上钟爱的汉服,一个人去春游了。没想到就在半路上,突然接到导师的电话:“露露快回来,有记者要采访你。”于是,彭露露就这么穿着汉服“上镜”了。
彭露露坦言,性学与传统并不矛盾,自己就是一个特别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除了汉服,每个假期还专门到南京学古琴,“就是诸葛亮弹的那种古琴。”
一般来说,如果在街上遇到一群穿汉服的人,大家可能比较不奇怪了;但一个漂亮女孩穿汉服独自出游,是否会觉得怪异呢?说到这,彭露露很坦白地回答:“别人眼里怪异没关系,自己心里不怪异就行了”。
这些多才多艺的年轻“汉服复兴者”们,大多数都是80后,平时他们都是在网上互相联系,交流对汉服的喜爱。 活动的组织者武汉华中师大研究生彭露露说到对汉服的喜爱时说:“为什么印度人可以自在地穿着自己的纱丽,苏格兰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格裙,日本人以和服刮起东方时尚之风,而我们却没有一件可以标志我们与众不同的衣服?举办这项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宣传民族服饰,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民族文化的精髓。”
彭露露说:汉服文化历史悠久,意义深远。汉服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服装,它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无处不体现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神奇魅力。我们的各项礼仪、我们的处世为人、我们的“礼仪之邦”称号,都与汉服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为了不让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遗失,宁马芜三地的汉服爱好者才走到了一起。
“汉服复兴者”浮水小姐告诉记者,她身穿的是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领口式样从外观上看就好像是英文字母“y”。说着说着,她转起圈来,汉服裙裾飘扬,散发着古代美女的韵味。
在马鞍山国税局工作的小曲对记者说:中国传统的一些礼仪已渐渐离我们远去,着汉服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让我们民族的人,都能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装,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要一味地哈西哈日哈韩。她还告诉记者:2009年10月18日她结婚时,无论是拍婚纱照,还是举行婚礼都是穿着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汉服。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的汉服,穿在了自己的身上,真的有种很特殊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汉服的文化魅力!
活动策划人之一的葛勇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古琴演奏老师,我有义务有责任让大家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并为我们拥有这么深厚的精神遗产而自豪。”
在当天的活动中,“汉服复兴者”们轮番登场,现场展示各自才艺:弹古筝、吹长箫、跳汉舞、唱说表演。20多位汉服爱好者,还身着各式汉服,来到朱然文化公园。男子宽衣长袖,俨然翩翩公子,女子长身红裳,亭亭玉立,尽现温婉灵秀之美。
⑤ 琴壹故里在哪里
古琴台,知音的故里。
钟子期与伯牙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斯人已逝,琴仍在。
这琴,是碧水绿波,是郁林翠叶。
风从历史的衣袖伸出手,轻轻抚奏,绿波荡漾,吟唱岁月悠悠;翠叶拍响,倾诉季节轮回。
琴音千年未断,听者如我,狂心顿歇,飘然若仙。
⑥ 求歌手杨青的详细资料!
杨青老师简介(2006-11-23 12:51:45)转载
杨青,古琴、琵琶演奏家、著名音乐教育家。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古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琵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北京乐器学会吉他研究会会长。
长年在专业文艺团体与国家级民族音乐学术团体中从事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教学与乐器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战友歌舞团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多次荣立三等功。
作为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琴学生——2002年文化部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的“中国青少艺术大赛——第一届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古琴比赛”中,有两人获少年业余组铜奖(本组金奖空缺),一人获优秀演奏奖。2004年首届全国古琴大赛中,一人获少年非职业组金奖,一人获儿童组金奖,一人获儿童组银奖,三人获儿童组铜奖,四人获儿童组优秀演奏奖。数人获得青年非职业组演奏奖。2006年8月,在首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艺术节会琴演出活动中,由业内权威人士组成艺术委员会对在演出中成绩突出的琴人进行奖励,分少年组和青年组两个组别,由评委现场公开打分。杨青老师的五名学生分获少年组金奖(幽兰奖)、银奖(漪兰奖)、铜奖(佩兰奖)和青年组银奖、铜奖。
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作“关于古琴的艺术价值”讲座。
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三套音乐频道〈精彩十分〉栏目作“关于古琴的历史与现状”专题节目(两期)。
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十五套音乐频道〈音乐告诉你〉栏目作了十九期“中国古典名曲讲解”专题讲座。
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频道〈鉴宝〉栏目作为古琴鉴定专家,鉴定了一张明代宫廷古琴。
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成长在线》栏目播出“古乐童心”节目,专题采访杨青老师和他的学生。
2001年以来,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保利剧院、国家图书馆举办各种规模的音乐会、庆祝活动、学术活动:
《高山流水会知音》《扬州文化名宿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会》(人民大会堂)。
《南北琴人演奏会》《春江花月夜,真情相聚时——慰问残疾儿童义演古典音乐会》(国家图书馆)。
《丹凤雅韵——北京古琴文化节——赈灾义演大型古典音乐会》(保利剧院)。
《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古琴组比赛》(文化部)。
《全国桃李芬芳民族乐器观摩音乐会——少儿古琴专场音乐会》(北京金帆音乐厅)。
《庆祝古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音乐会》(北京坦博艺苑)。
《2004全国古琴大赛暨全国古琴艺术研讨会》。(北京科大会议中心)
2005年6月11日农历端午节,杨青老师组织并参与演出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屈原之夜”诗歌音乐会。
2005年7月7日晚杨青老师组织在全国政协礼堂西厅举办启功老逝世纪念音乐会。杨老师还兼任主持和参与演出。
2005年8月28日,《56个民族、56张古琴、庆祝建国56年国庆大型长城庆典活动》(北京居庸关长城)。
2005年12月19日,《庆祝古琴申遗成功两周年暨中西合璧——古琴钢琴两琴联奏大型音乐会》(北京保利剧院)。
与乐器制作者共同研制的六弦琵琶、六弦阮、八弦阮在北京科协举办的研讨论证会上,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专家们一致认同与好评。
2006年2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丝桐乐会——新荷集——杨青师生专场音乐会。
2006年6月11日,参与承办和演出为庆祝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太庙琴会》,并任艺术指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对这次活动均有报道。
2006年8月,参与组织首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艺术节,并担任组委会主任。
2006年9月26日,中国和奥地利联合发行《古琴与钢琴》特种邮票,武汉、萨尔斯堡同时举行首发仪式,受湖北省邮政局、武汉古琴台邀请,杨青老师带“雅韵华章”国乐艺术团参与中方在武汉举行的首发式《古琴与钢琴音乐会》演出,奥地利公使到场观看。
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2006年11月10日至20日,受邀参加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井顿泉率领的“中国——东盟友好之旅”政府代表团,带领“雅韵华章”国乐艺术团的艺术家们赴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演出。
2007年2月17日下午17点,首届少儿春节联欢晚会开播于CCTV少儿频道,其中有杨青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的集体汉服抚琴节目,大家集体表演了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的片断和十对少儿二人联弹一张琴的琴曲《酒狂》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3月9日,杨青老师受日中友好协会邀请率“雅韵华章”艺术团赴日本东京都进行公开友好交流演出,演出非常成功,《日本中文导报》等当地电视、报纸报道了演出成功的消息、日中友好协会负责人给予高度评价,日本观众反响热烈,CCTV国际频道现场对杨青老师进行了采访。
此外,还曾多次去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举办古琴讲座。
其专著《少儿学古琴》一书(附演奏教学示范DVD光盘)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其论述和教材在:《中国收藏》、《乐器》等刊物上多期连载报道。中央电视台《精彩十分》、《艺术品投资》、〈鉴宝〉、《本周》、北京电视台《七色光音乐节目》等栏目为杨青先生作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中国文艺》、《综艺快报》。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化播报》、《晚间新闻》等栏目为杨青先生作了新闻报道。《中国文化报》、《音乐周报》、《文明》、《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乐器》、《中国乐器》、《中华乐器大典》、《神州》、《中国收藏》、《文明》、《中国民乐报》、《中国古琴报》、《神州》、《中国消费者报》等书籍、报刊也都多次予以专题和新闻报道。
⑦ 伯牙是谁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人物生平
伯牙鼓琴图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而《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方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 俞伯牙遇见钟子期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俞伯牙与钟子期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弹奏时意在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琴声就像不息的江水。”不论伯牙(弹奏时)想什么,钟子期总是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编辑本段遗址
俞伯牙抚琴遇知音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通过对文化典籍及现有遗迹进行考证,认为调关一说远胜于汉阳古琴台一说,其理由如下: 楚人俞伯牙擅乐
一曰有史可查。据史家考证,“调弦”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出自古“调弦河”一名。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漕运而下令在此开河,因河口位于相传俞伯牙当年调弦抚琴遇知音之地,始名调弦河。此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之久。清朝乾隆丙辰年编《石首县志》云:俞伯牙从楚都东下,停舟鼓琴于此,弦渐而调之,因以得名。此处为荆江穴口之一,故又称调弦口。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官府在此设巡检司,置水路关卡,故又名调关。明朝著名文人张璧(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启茂、张汉、张维、李永忠、李宗瀚及清朝文人墨客卫嘉、王承禹、汪一元等均先后以《调弦亭》为题赋诗作词,其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尤以王承禹《调弦亭》一诗广为传诵,现今刻于调弦口雕像石座上。王承禹咏叹:“昔年高山流水意,此日清风朗玉亭。有客雅能传古调,不知曾得子期听。”(原载清康熙十一年《石首县志》)而汉阳古琴台却几乎没有这样久远且具有重大影响的诗句。所建古琴台也比调弦河得名晚700多年之久。这就可以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古人就已确认调弦口是俞伯牙当年抚琴遇知音之地,此说比汉阳古琴台还要早数百年,人们有什么理由再否认俞伯牙“调弦口抚琴遇知音”一说呢? 二曰有迹可寻。调关一带除有“调弦口”一名外,还有《今古奇观》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中所提到的马鞍山、摔琴台、伯牙口(山谷)等地名。相传俞伯牙当年抚琴遇知音钟子期之后的第二年,又在望月之夜再回故地寻访钟子期,遗憾的是却发现故人未能前来履约。第二天,俞伯牙在一山谷中巧遇钟子期之父钟老伯,才得知钟子期已经仙逝的噩耗。于是俞伯牙悲痛万分,继而在一巨石上悲愤地摔碎了瑶琴,再哭拜于地悼念故人。俞伯牙长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来人们便把俞伯牙当年走过的山口命名为“伯牙口”(调关镇今有伯牙口村),把摔碎瑶琴的巨石称为“摔琴台”,而钟子期的坟冢之地“马鞍山”也一直流传了下来。记者在实地看到,“伯牙口”位于湘鄂交界处的群山之中,山谷中的“摔琴台”耸立在半山腰。“摔琴台”一面连接山坡,其余三面是悬崖,面积如一张八仙桌大小,台上可坐4人。据此推测,俞伯牙当年悲愤至极在此摔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汉阳“古琴台”现仅存一个地名,俞伯牙当年寻访钟子期的山口究竟在何处却根本没有佐证,且人们还说“古琴台”是俞伯牙当年鼓琴之地,然实则俞伯牙当年鼓琴的地方是在水上船舱内(樵夫钟子期在岸上),这不是明显自相矛盾吗?按民间说法,世上压根儿就只有“摔琴台”而没有“古(鼓)琴台”。然汉阳说论者却搬出“古琴台”,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三曰有物可证。1998年10月,桃花山镇(马鞍山地区)出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历史文物——博钟,这件稀世之物何以沦落至此,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此钟或许就是钟氏家族的遗物。其理由如下:桃花山一带是古楚国之地,且离郢都(荆州纪南城)不远。楚国是著名的音乐舞蹈之邦,尚钟之风,于楚为烈。楚国的王公贵族,大都以随葬钟乐器皿来炫耀自己的身世,这从传世和出土的楚钟数量之多且质量之优即可得到证明。春秋晚期,楚王有“九龙之钟”,博钟就在其列。据《淮南子·秦族训》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都,“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另外,楚人尚钟,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让司乐之官都以“钟”为姓氏。古文献所记载以钟为姓氏的著名楚人共有三位,即钟仪、钟建、钟子期。钟子期此人是否乐尹,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历史传说来看,他或许是一位隐居田园的乐尹(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听不懂俞伯牙琴声的)。而今距桃花山仅数公里之遥的调关古镇,相传说是音乐名家俞伯牙调弦遇知音钟子期之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在这一带民间广为流传,代代不息,难道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吗?既使人们现在不能推断博钟就是钟子期的遗物,但人们至少可以说调关一带在古代确有钟氏家族在此居住过,那名贵的博钟就是他们的祖传之宝。而汉阳“古琴台”地区呢,还只停留在传说中的故事上而已。 四曰有口皆碑。俞伯牙调弦口遇知音的传说在当地已经流传很久,迄今无论你遇到哪一位调关人,他们都会津津乐道地向人们讲述这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调关镇老人李必汉说:既然相传俞伯牙当年“自楚都东下”不久即因避风雨而泊舟山崖之下,那么这个地点只有调弦口一带最为合适(汉阳距荆州远矣,不可能短时间抵达)。况且调关在江南,而汉阳却在江北,从水流和穴口地点看,泊舟南岸比泊舟北岸更容易且更能抗风雨,因此汉阳说是站不住脚的。李必汉老人还对调关镇政府竖立雕像一事十分拥护,他希望镇政府以此为起点打好旅游牌,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发展。
⑧ 安徽马鞍山哪里学古琴
你可以去金陵艺术去看看,如果没有,南京肯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