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徽马鞍山市 采石矶风景区
别听他的,我去过那没意思的,门票是一次50,如果认识采石矶附近的居民可以办年票,一年30元
呵呵有点不可思议吧!!!但是真的
❷ 马鞍山采石风景区门票
公园是实行门票制和联票制
旺季:50元/人
淡季(1、7、8、12月):40元/人
学生:30元/人
❸ 马鞍山采石风景区的景观特色
当前,采石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客源地以南京、芜湖等周边城市以及沪宁高速沿线城市为主。景区经营项目以观光门票为主,另有长江观光游船、翠螺山观光索道、锁溪河水上游乐等休闲娱乐项目,节庆活动有锁溪河龙舟竞赛、多米诺骨牌运动、小九华庙会等。风景区紧邻长江,以“长江鱼宴”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餐饮文化也已渐成气候。
峰奇、山奇、石奇、岩奇。有鬼斧神工的将军岩、维妙维肖的睡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羞女峰、移步换景的鸡冠岩、气势磅礴的象鼻瀑等80余个景点。更为可贵的是在景区范围内,有连续不断、长年不枯的十一泄飞瀑,被称为世界罕见的一道奇观,景区内还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蝾螈(娃娃鱼)等珍奇动物。进入景区,身临其境,会让您体会到“奇、险、清、幽”的意境和感受到如仙的生活环境!
❹ 马鞍山采石风景区的主要景点
蛾眉亭
蛾眉亭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张瑰创建,但从诗人贾岛的《牛渚》诗“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测,蛾眉亭其实在中唐时期就有了。
千百年来,蛾眉亭集秀美与壮观于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览江南的无限风光,“出大江而山曰采石,昔人因其山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如蛾眉,遂以亭名”,从明初当涂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记》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人在绝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述了夹江相对的东西梁山,恰如一对弯弯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图,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条银白色的江练,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两山的眼波,浓郁的翠松绿林,仿佛两山的眉,秀丽而又妩媚。
三台阁
三台阁秀丽的采石矶就像一组如画的屏风矗立在长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耸立在翠螺山至高点上的三台阁则像一粒珍珠镶嵌在山巅。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朝时毁。据康熙时太平州州守杨霖在《采石三台阁记》中所载: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为大中丞时,捐俸买下了松莳山。光禄公(曹履吉)也自愿捐三千金建阁于山巅。阁建好后,以“三台”为名,以祀“文昌”之意。当时阁的东西各有三楹,以居黄冠。由此可见,“三台”是星官的名字,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阁不只为了观星象,而是兼有观天时、世时、水时之用。曹履吉身为当涂人,在外做官后回到家乡,“念采石要地,患巨测”,乃“自建高阁翠螺之巅,假风水署‘三台’,实阅江防飞渡也”,希望借助文昌帝君来保护一方的平安,此为一说。也有人认为,曹履吉在京都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积蓄建三台阁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励乡邻贤士认真读书,将来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传说曹履吉的后代果然不负众望,其中一个叫曹忠文的被钦点中了状元,并且也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林散之艺术馆“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公务之暇,发愤自砺。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太白楼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在登临蛾眉亭时都情不自禁地为其题诗,一吐内心的无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题诗描绘蛾眉亭是“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南宋诗人陈垲则题诗曰:“女娲炼石乾坤定,为镇长江立两鳌。”在陈垲眼里,蛾眉亭所在的采石山和东西梁山都像傲世独立、气节清高的巨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起的是不同的反响,蛾眉亭景色之妙由此可见。尽管也屡经战火的摧毁,但它却屡毁屡建,这也是蛾眉亭千年不衰的原因。
据历史记载,亭中原有石碑五通,因风雨剥蚀,多有破损,现已被移至李白纪念馆。今天的蛾眉亭为1987年重修,亭檐正中悬“蛾眉亭”额匾,新立的五通石碑就嵌在亭内的石壁上。《重修蛾眉亭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郁贤皓撰文,由书法家李六珍书就。按原碑复制的还有元代李泂的《过采江诗》;另外李白的《望天门山》、林和靖的《采石山》、文天祥的《采石怀古》等诗,均由当代书法家重新书写成碑。
风光绮丽的蛾眉亭背山面水一如从前,时光仿佛没有移动,改变的只是历史。
太白楼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缜、白居易、陆游、文天祥、李鸿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迹和历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诗作,平添了太白楼深厚的无形财富,它们同太白楼建筑群的有形财富一道为国人呈现了淳厚无比的文化积淀。
❺ 马鞍山采石矶公园是马鞍山采石矶风景区吗
采石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旅游区,由采石矶片区、濮塘片区、青山片区、横山片区组成,总面积64.85平方公里,是一处以诗仙李白为灵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底蕴,以“翠螺浮大江”的山岳型自然景观为特色,以文化欣赏、自然观光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风景区。 马鞍山采石矶公园是马鞍山采石矶风景区
❻ 马鞍山采石风景名胜区的介绍
采石风景名胜区是以采石矶为主体,以长江为纽带,以诗人李白活动贯穿其中的风景名胜区,是安徽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❼ 马鞍山有哪些风景区
1、濮塘自然风景区
位于马鞍山市东郊,面积约20平方公里,景区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林木绢绣,飞泉叮咚,环境幽雅,野趣盎然,为休闲度假的胜地。
竹海、古树、清泉、钟鼓并称濮塘“四绝”,这里竹海苍茫,一碧万顷,山风徐来,竹影婆娑,竹叶沙沙,如鸣天籁,徜徉其间,宠辱皆忘,心旷神怡,古银杏历经千载沧桑,仍虬枝铁干,浓荫如盖,钟鼓地踏地而闻钟鼓声,奇异而谲怪。
景区有大小山峰49座,峡谷53条,水库8座,塘坝290口;山中有森林18000亩,竹林5000亩,茶园350亩,各种植物300余种。
2、采石矶风景名胜区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风景瑰丽,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而采石矶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独领风骚,被誉为三矶之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3、鸡笼山半月湖风景区
鸡笼山,旧名亭山,一作历山,又名凤台山。位于和县西北25公里的群山之中。海拔240米。1978年后,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将山麓至山顶道路,用石条重铺,并加钢管栏杆。
凤林禅寺,亦修葺一新,内塑佛像七尊。现存有民国13年(1924)《凤林禅寺碑记》碑刻一块,每年接待来山香客游人甚多。已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森林公园。
4、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处,与南部新城接壤,北距南京80公里,南邻芜湖18公里,处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宁芜高速、宁安城际铁路穿境而过,宁芜高速太白出入口可直达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属国家风景名胜区采石风景名胜区青山片区,境内有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宜居村庄——桃花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白墓园,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桃花村、万山村、詹村。[23]
5、褒禅山风景区
褒禅山风景区地处含山县城以北7.5公里,东临和县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接伍子胥过昭关的昭关山,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1米。是国家AAA级风景区、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基地、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❽ 马鞍山采石矶有哪些景点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
游人来到马鞍山市西南的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它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 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绿树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圮毁的广济寺仅剩的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❾ 马鞍山采石风景区的介绍
采石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旅游区,由采石矶片区专、濮塘片区、青山片属区、横山片区组成,总面积64.85平方公里,是一处以诗仙李白为灵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底蕴,以“翠螺浮大江”的山岳型自然景观为特色,以文化欣赏、自然观光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风景区。
❿ 马鞍山采石风景区的景区概况
采石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作为“长江三矶之首”的自然景观代表采石矶和以“诗仙长眠之地”闻名的人文景观灵魂李白文化在国内均具有代表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人文景观为自然景观添色,自然景观为人文景观添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风景区四大片区特色各异,采石矶片区,以伟大诗人李白为灵魂,以“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景观为特色,以李白文化欣赏和江矶揽胜功能为主,战争文化和宗教文化欣赏功能为辅的观光游览区。濮塘片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特色,以竹景观、竹文化欣赏和休闲度假为主,革命历史教育功能为辅的休闲度假区。青山片区,以“白水绕青山,诗仙忆谢公”景观为特色的,以李白文化和谢脁文化欣赏为主,宗教文化欣赏和休闲娱乐功能为辅的观光游览区。横山片区,以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以访古探幽、登高揽胜为主要功能,突出自然野趣与幽趣的生态旅游区。四片区类型丰富、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结构优良,共有两大类七中类三十三小类景观,极具多样性,山水相映、人物相倚、古今相融、情景相辉。
门票:成人票8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