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马鞍山的剧情简介
晋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舟行至马鞍山,抚琴自娱,因樵夫钟子期窃听,琴弦中断,版俞邀钟登舟,共论琴权律,喜得知音,结为兄弟而别。次年伯牙公毕携琴入山访钟,路遇钟父元甫,始知子期已死,伯牙至其墓前哭祭,感知音难再,碎琴以报,迎养钟父回晋。
川剧有《五辨琴》,秦腔、同州梆子有《伯牙摔琴》,徽剧、汉剧、滇剧、河北梆子均有此剧目。
② 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项)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 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
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 市肃州区
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 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
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 苏柯尔克孜
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
文艺家协会
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
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
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
公室
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
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2 Ⅱ—1 左权开花调 山西省左权县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县
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
35 Ⅱ—4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自治区
36 Ⅱ—5 当涂民歌 安徽省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宁德市
39 Ⅱ—8 兴国山歌 江西省兴国县
40 Ⅱ—9 兴山民歌 湖北省兴山县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广东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广东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
45 Ⅱ—14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49 Ⅱ—18 紫阳民歌 陕西省紫阳县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1 Ⅱ—20 花儿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
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 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 县、乐都县
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山花儿)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斋俚曲 山东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55 Ⅱ—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庆市巴南区
58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59 Ⅱ—28 侗族大歌 贵州省黎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县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 湖南省澧县
65 Ⅱ—34 古琴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68 Ⅱ—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沁阳市
甘肃省庆阳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四川省茂县
70 Ⅱ—39 辽宁鼓乐 辽宁省、辽阳市
71 Ⅱ—40 江南丝竹 江苏省太仓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 江苏省连云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锣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乐 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
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省嘉祥县
77 Ⅱ—46 板头曲 河南省南阳市
78 Ⅱ—47 宜昌丝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广东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乐 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82 Ⅱ—51 广东汉乐 广东省大埔县
83 Ⅱ—52 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
(接龙吹打、金桥吹打)
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 重庆市梁平县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乐 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
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 山西省临汾市
88 Ⅱ—57 绛州鼓乐 山西省新绛县
89 Ⅱ—58 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晋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
(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
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
91 Ⅱ—60 铜鼓十二调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
丰县
92 Ⅱ—61 西安鼓乐 陕西省
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陕西省蓝田县
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县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乐 山西省五台县
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 辽宁省鞍山市
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江苏省苏州市
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 地区、麦盖提县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门头沟区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县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 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
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 陕西省绥德县
歌、抚顺地秧歌) 辽宁省抚顺市
106 Ⅲ—3 井陉拉花 河北省井陉县
107 Ⅲ—4 龙舞 重庆市
(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 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 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
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 四川省泸县
坛彩龙)
108 Ⅲ—5 狮舞 河北省徐水县
(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 山西省襄汾县
狮子、广东醒狮) 浙江省临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109 Ⅲ—6 花鼓灯 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
(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
110 Ⅲ—7 傩舞 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
(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
舞)
111 Ⅲ—8 英歌 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
(普宁英歌、潮阳英歌)
112 Ⅲ—9 高跷 山西省稷山县
(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 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
跷、苦水高高跷) 甘肃省永登县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县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县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陕西省安塞县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陕西省洛川县
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 甘肃省兰州市
119 Ⅲ—16 余杭滚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区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县
123 Ⅲ—20 锅庄舞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 西藏自治区
树卓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热巴舞 西藏自治区
(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125 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区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 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
(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
山珠)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辽宁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贵州省台江县
(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129 Ⅲ—26 铜鼓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瑞丽市
131 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
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亚市
136 Ⅲ—33 卡斯达温舞 四川省黑水县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沟县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云南省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139 Ⅲ—36 彝族葫芦笙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烟盒舞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诺大鼓舞 云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区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县
144 Ⅲ—41 塔吉克族鹰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
塔吉克自治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5 Ⅳ—1 昆曲 中国艺术研究院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园戏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戏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剧 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阳腔 江西省弋阳县
150 Ⅳ—6 青阳腔 安徽省青阳县
江西省湖口县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阳县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县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常德
市
152 Ⅳ—8 新昌调腔 浙江省新昌县
153 Ⅳ—9 宁海平调 浙江省宁海县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戏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戏 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
156 Ⅳ—12 川剧 四川省
重庆市
157 Ⅳ—13 湘剧 湖南省衡阳市
158 Ⅳ—14 广昌孟戏 江西省广昌县
159 Ⅳ—15 正字戏 广东省陆丰市
160 Ⅳ—16 秦腔 陕西省
161 Ⅳ—17 汉调桄桄 陕西省汉中市
162 Ⅳ—18 晋剧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党梆子 山西省晋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剧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内乡县
169 Ⅳ—25 怀梆 河南省沁阳市
170 Ⅳ—26 大平调 河南省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171 Ⅳ—27 越调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剧 中国京剧院
北京市
天津市
辽宁省
山东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剧 安徽省、黄山市
江西省婺源县
174 Ⅳ—30 汉剧 湖北省武汉市
175 Ⅳ—31 汉调二簧 陕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宁梅林戏 福建省泰宁县
177 Ⅳ—33 闽西汉剧 福建省龙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戏 湖南省岳阳市
179 Ⅳ—35 荆河戏 湖南省澧县
180 Ⅳ—36 粤剧 广东省文化厅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182 Ⅳ—38 宜黄戏 江西省宜黄县
183 Ⅳ—39 乱弹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
184 Ⅳ—40 石家庄丝弦 河北省石家庄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儿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灵丘罗罗腔 山西省灵丘县
187 Ⅳ—43 柳子戏 山东省
188 Ⅳ—44 大弦戏 河南省滑县、濮阳县
189 Ⅳ—45 闽剧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寿宁北路戏 福建省寿宁县
191 Ⅳ—47 西秦戏 广东省海丰县
192 Ⅳ—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调 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
195 Ⅳ—51 评剧 天津市宝坻区
河北省滦南县
辽宁省沈阳市
196 Ⅳ—52 武安平调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剧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沪剧 上海市
199 Ⅳ—55 苏剧 江苏省苏州市
200 Ⅳ—56 扬剧 江苏省扬州市
201 Ⅳ—57 庐剧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剧 湖北省
203 Ⅳ—59 荆州花鼓戏 湖北省潜江市
204 Ⅳ—60 黄梅戏 安徽省安庆市
湖北省黄梅县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陕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戏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戏 山东省枣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戏 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
209 Ⅳ—65 采茶戏 江西省赣州市
(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210 Ⅳ—66 五音戏 山东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
212 Ⅳ—68 曲剧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戏 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
(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214 Ⅳ—70 秧歌戏 河北省隆尧县、定州市
(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县
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215 Ⅳ—71 道情戏 山西省右玉县、临县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县
情戏、蓝关戏、陇剧) 山东省莱州市
甘肃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县、青县
217 Ⅳ—73 二人台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县
河北省康保县
218 Ⅳ—74 白字戏 广东省海丰县
219 Ⅳ—75 花朝戏 广东省紫金县
220 Ⅳ—76 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1 Ⅳ—77 灯戏 重庆市梁平县
(梁山灯戏、川北灯戏)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灯戏 贵州省思南县
(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云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东省临邑县
224 Ⅳ—80 藏戏 西藏自治区
(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
西宾顿、黄南藏戏)
225 Ⅳ—81 山南门巴戏 西藏自治区
226 Ⅳ—82 壮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7 Ⅳ—83 侗戏 贵州省黎平县
228 Ⅳ—84 布依戏 贵州省册亨县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县
230 Ⅳ—86 傣剧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③ 我国被联合国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有哪些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
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
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
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
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2 Ⅱ—1 左权开花调 山西省左权县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县
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
35 Ⅱ—4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自治区
36 Ⅱ—5 当涂民歌 安徽省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宁德市
39 Ⅱ—8 兴国山歌 江西省兴国县
40 Ⅱ—9 兴山民歌 湖北省兴山县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广东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广东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
45 Ⅱ—14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49 Ⅱ—18 紫阳民歌 陕西省紫阳县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1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斋俚曲 山东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55 Ⅱ—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庆市巴南区
58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59 Ⅱ—28 侗族大歌 贵州省黎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 湖南省澧县
65 Ⅱ—34 古琴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68 Ⅱ—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沁阳市
甘肃省庆阳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四川省茂县
70 Ⅱ—39 辽宁鼓乐 辽宁省、辽阳市
71 Ⅱ—40 江南丝竹 江苏省太仓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 江苏省连云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锣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乐 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省嘉祥县
77 Ⅱ—46 板头曲 河南省南阳市
78 Ⅱ—47 宜昌丝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广东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乐 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82 Ⅱ—51 广东汉乐 广东省大埔县
83 Ⅱ—52 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
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 重庆市梁平县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乐 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
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 山西省临汾市
88 Ⅱ—57 绛州鼓乐 山西省新绛县
89 Ⅱ—58 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晋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
91 Ⅱ—60 铜鼓十二调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
92 Ⅱ—61 西安鼓乐 陕西省
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陕西省蓝田县
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县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乐 山西省五台县
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 辽宁省鞍山市
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江苏省苏州市
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地区、麦盖提县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门头沟区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县
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
陕西省绥德县
辽宁省抚顺市
106 Ⅲ—3 井陉拉花 河北省井陉县
107 Ⅲ—4 龙舞(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坛彩龙) 重庆市
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
四川省泸县
108 Ⅲ—5 狮舞(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 河北省徐水县
山西省襄汾县
浙江省临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109 Ⅲ—6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 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
110 Ⅲ—7 傩舞(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 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
111 Ⅲ—8 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 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
112 Ⅲ—9 高跷(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跷、苦水高高跷) 山西省稷山县
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
甘肃省永登县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县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县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陕西省安塞县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陕西省洛川县
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 甘肃省兰州市
119 Ⅲ—16 余杭滚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区
四川省巴塘县
123 Ⅲ—20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热巴舞(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西藏自治区
125 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区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 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辽宁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贵州省台江县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129 Ⅲ—26 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瑞丽市
131 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亚市
136 Ⅲ—33 卡斯达温舞 四川省黑水县
137 Ⅲ—34
④ 现在 在我国有多少非物质文化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518项)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
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
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
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
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2 Ⅱ—1 左权开花调 山西省左权县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县
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
35 Ⅱ—4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自治区
36 Ⅱ—5 当涂民歌 安徽省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宁德市
39 Ⅱ—8 兴国山歌 江西省兴国县
40 Ⅱ—9 兴山民歌 湖北省兴山县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广东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广东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
45 Ⅱ—14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49 Ⅱ—18 紫阳民歌 陕西省紫阳县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1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斋俚曲 山东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55 Ⅱ—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庆市巴南区
58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59 Ⅱ—28 侗族大歌 贵州省黎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 湖南省澧县
65 Ⅱ—34 古琴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68 Ⅱ—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沁阳市
甘肃省庆阳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四川省茂县
70 Ⅱ—39 辽宁鼓乐 辽宁省、辽阳市
71 Ⅱ—40 江南丝竹 江苏省太仓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 江苏省连云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锣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乐 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省嘉祥县
77 Ⅱ—46 板头曲 河南省南阳市
78 Ⅱ—47 宜昌丝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广东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乐 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82 Ⅱ—51 广东汉乐 广东省大埔县
83 Ⅱ—52 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
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 重庆市梁平县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乐 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
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 山西省临汾市
88 Ⅱ—57 绛州鼓乐 山西省新绛县
89 Ⅱ—58 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晋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
91 Ⅱ—60 铜鼓十二调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
92 Ⅱ—61 西安鼓乐 陕西省
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陕西省蓝田县
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县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乐 山西省五台县
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 辽宁省鞍山市
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江苏省苏州市
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地区、麦盖提县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门头沟区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县
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
陕西省绥德县
辽宁省抚顺市
106 Ⅲ—3 井陉拉花 河北省井陉县
107 Ⅲ—4 龙舞(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坛彩龙) 重庆市
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
四川省泸县
108 Ⅲ—5 狮舞(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 河北省徐水县
山西省襄汾县
浙江省临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109 Ⅲ—6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 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
110 Ⅲ—7 傩舞(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 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
111 Ⅲ—8 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 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
112 Ⅲ—9 高跷(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跷、苦水高高跷) 山西省稷山县
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
甘肃省永登县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县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县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陕西省安塞县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陕西省洛川县
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 甘肃省兰州市
119 Ⅲ—16 余杭滚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区
四川省巴塘县
123 Ⅲ—20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热巴舞(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西藏自治区
125 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区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 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辽宁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贵州省台江县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129 Ⅲ—26 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瑞丽市
131 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亚市
136 Ⅲ—33 卡斯达温舞 四川省黑水县
137 Ⅲ—34
⑤ 我怎么不知道呼姓在宁夏已经融入回族了能告诉我他们在那部分吗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
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
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
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
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2 Ⅱ—1 左权开花调 山西省左权县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县
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
35 Ⅱ—4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自治区
36 Ⅱ—5 当涂民歌 安徽省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宁德市
39 Ⅱ—8 兴国山歌 江西省兴国县
40 Ⅱ—9 兴山民歌 湖北省兴山县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广东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广东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
45 Ⅱ—14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49 Ⅱ—18 紫阳民歌 陕西省紫阳县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1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斋俚曲 山东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55 Ⅱ—24 川江号子 重庆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号子 重庆市黔江区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庆市巴南区
58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59 Ⅱ—28 侗族大歌 贵州省黎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 湖南省澧县
65 Ⅱ—34 古琴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68 Ⅱ—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沁阳市
甘肃省庆阳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四川省茂县
70 Ⅱ—39 辽宁鼓乐 辽宁省、辽阳市
71 Ⅱ—40 江南丝竹 江苏省太仓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 江苏省连云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锣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乐 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省嘉祥县
77 Ⅱ—46 板头曲 河南省南阳市
78 Ⅱ—47 宜昌丝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广东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乐 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82 Ⅱ—51 广东汉乐 广东省大埔县
83 Ⅱ—52 吹打(接龙吹打、金桥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
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 重庆市梁平县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乐 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
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 山西省临汾市
88 Ⅱ—57 绛州鼓乐 山西省新绛县
89 Ⅱ—58 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晋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
91 Ⅱ—60 铜鼓十二调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
92 Ⅱ—61 西安鼓乐 陕西省
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陕西省蓝田县
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县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乐 山西省五台县
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 辽宁省鞍山市
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江苏省苏州市
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地区、麦盖提县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门头沟区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县
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
陕西省绥德县
辽宁省抚顺市
106 Ⅲ—3 井陉拉花 河北省井陉县
107 Ⅲ—4 龙舞(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坛彩龙) 重庆市
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
四川省泸县
108 Ⅲ—5 狮舞(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 河北省徐水县
山西省襄汾县
浙江省临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109 Ⅲ—6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 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
110 Ⅲ—7 傩舞(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 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
111 Ⅲ—8 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 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
112 Ⅲ—9 高跷(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跷、苦水高高跷) 山西省稷山县
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
甘肃省永登县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县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县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陕西省安塞县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陕西省洛川县
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 甘肃省兰州市
119 Ⅲ—16 余杭滚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区
四川省巴塘县
123 Ⅲ—20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热巴舞(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西藏自治区
125 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区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 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辽宁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贵州省台江县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129 Ⅲ—26 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瑞丽市
131 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亚市
136 Ⅲ—33 卡斯达温舞 四川省黑水县
137 Ⅲ—34
⑥ 农歌会上马鞍山当涂民歌叫什么名字
大河网讯 2008年11月9日在来农村改革起源自地——安徽省滁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上,一位来自安徽当涂的37岁农民女歌手将一首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唱得婉转悠扬,令现场观众如痴如醉。这位农民女歌手叫做陶小妹,多次在国家和省市级民歌演唱比赛中获奖,在当地有“民歌歌后”之称。
陶小妹家住马鞍山市当涂县城关镇五一村,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生在民歌的海洋,陶小妹自幼便在民歌声中长大。怀着对当涂民歌的热爱和执著,从农家走出来的陶小妹在2004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农民歌手电视大赛的舞台上凭着民歌《打麦歌》脱颖而出,摘得大赛二等奖以及优秀新人提名奖。
第二年,陶小妹演唱的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荣获第三届安徽民歌歌会决赛业余组一等奖。当年底,受安徽省文化厅邀请,陶小妹参加了安徽省新年音乐会。2007年,陶小妹被评为第九届当涂县“十佳青年”。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用自己的歌声,为我们农民自己歌唱,歌唱我们农民自己的生活,展示当涂民歌的风采和新农村的新风貌,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和关注民歌,让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能一代代传承下去。”陶小妹说。
⑦ 岳勇的个人的大事记
《一》: 文学作品的打印文字
本人从1963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五十年多来发表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作品不多,各类作品获奖也不多。五幕话剧本《母亲》秦腔剧本《状告英雄》为获奖代表作。
2012年3月与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十五部长篇报告文学和小说文学作品网络阅读的作品合同。
《二》长安大学 岳勇各种文学创作获奖目录(1959—2012)
1959
一、1959年在高店小学作文《雷锋教育我》获全班一等奖
二、1965年在县中学作文比赛《一次演出的经历》获优秀奖
三、1975年在汉中实习队诗歌比赛《故乡情》获优秀奖
四、1989年报告文学《奉献的价值》获“长春杯”二等奖
五、1996年长篇报告文学《我不后悔》获“共和国脊梁杯”提名奖
六、2005年通讯报道《高考状元纪事》获地方报纸纪念奖
2006年
一、参加全国真情散文大赛《神在哪里?》获二等奖
二、全国绿化散文《树哭了》获二等奖
三、报告文学《爱,神气的力量》获中国妇女报三等奖
四、报告文学《寻找瞬间的美》主人公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陈宝生被推荐为中国新时代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
2007年
一、参加全国“新衣裳”散文征文《难忘母亲做新衣》获二等奖第一名
二、参加西安晚报征文《我想道的事》获一等奖
三、参加华商报征文《陕北下乡纪事》获三等奖
四、参加陕西集邮公司散文征文《百万富翁消失记》获优秀奖
五、参加四川短小说征文《国际金奖》、《下乡纪事》、《虚构的故事》获得优秀奖
2008年
话剧剧本《母亲》获陕西省委三等奖散文诗《陕北记事》获星星刊物优秀奖论文《中学教育》获陕西省中学教师比赛一等奖
2012年8月秦腔剧本《告状英雄》荣获陕西省剧本奖
《三》全国各地媒体报导部分记录表
1965年乡政府报导学毛选的事情。
1968年宝鸡峡水库工地简报导劳动带头动人事迹。
1972年宝鸡峡水库总局报导学雷锋的故事。
1974年宝鸡峡水库总站报导抢险工作的故事。
1975年西乡实习报导入党的故事。
1980年火车站学雷锋演出有事情
1985年咸阳报导前线代表电视机厂演出的故事。
1986年华县部队报导慰问部队演出的事。
1987年四川大巴西周报导老山前线演出事。
1987年中央部队录像报导云南参加八一建军节前线演出事。
1987年中国地质报导自学成才的故事。
1987年西安晚报导自费慰问老山前线军营的故事
1988年部队报导慰问军人的故事
1989年市总工会张建中出书报导学魔术的故事。
1990年铜川报导暑假自费慰问煤矿工人故事。
1991年中国魔术杂志报导魔术演出故事。
1992年西安晚报导参加市艺术大赛获奖的报导
1992、年新疆报导魔术演出故事。
1993年参加中国地矿部慰问团全国巡回演出二十多媒体报导照片与文字报导。
1995年陕北报导下乡工作的事。
1995年榆林日报。地区电视台、报导广济村筹备召开全地区十县团支部大会
1995年榆林电视台报导召开乡镇团支部的事情。
1995年榆林日报导少年宫义务带学生学习魔术事情。
1995年中国魔术杂志报导下乡农村教学生学习魔术的事情
1997年中国青年报、榆林日报报导带大学生下乡的帮农民的故事
1998年参加大学生慰问团慰问中国地矿全国大学演出十多家媒体进行过
1998年陕北绥德电视台报导五一参加劳模演出的实况
2000年西安晚报导带大学生找工作的事
2001年陕北报导参加市教育局中学大联欢的报导
2005年报导魔术情况
《四》岳勇个人工作简介
1968年4月参加工作,在宝鳮峡水利工地当工人,担任生产班长。团支部书记。1974年9月至1977年月7月在原西安地质东院测量专业学习。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生活部长。1977年毕业后留校在校组织部工作。
1978年6月在校办兼教务工作,1979年在校做财务工作,
1980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基础部办公室分管教务工作,曾连任三届分会主席,三届校工会委员,1985年任副主任科员,1986年调学院工会做宣传工作,任五届工会简报主编,。
1997年至1999年在省委党校学习三年干部管理专业,
1993—1995年在西安外国语学院脱产学习两年英语专业.。
1995年随陕西省委扶贫工作组在陕北榆林广济村做党建群众扫盲工作,被评为省扶贫工作先进工作者1996年任助理研究员。
1996—1998年在榆林职教中心做扶贫支教工作并担任副校长,同时被聘为包扶村副村长,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9—2001年在陕北中学做扶贫支教工作担任副校长,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2—2003年在陕北第二中学做扶贫支教工作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和毕业班的班主任,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回校工会工作,主管宣传和协会组织,劳模工作。
2008年至于2009年在风县风洲中学支教包扶马鞍山村扶贫工作。2009年回校工会工作,任主任科员,
2011年12月29日退休。现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聘任艺术顾问。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十三所大学校的魔术俱乐部魔术顾问。
《五》长安大学校工会岳勇十年下乡扶贫支教简介
1995年赴陕北广济村扶贫负责扫盲宣传工作,被评为省先进扶贫工作者优秀教师。
1996-1998年赴陕北榆林职教中心做支教工作担任副校长,连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同时兼顾我校包扶烟洞山村扶贫工作。
1999-2001年在陕北绥德中学担任副校长兼高三班主任,连年被评为先进教师同时兼顾我校包扶烟洞山村扶贫工作。
2001-2003年在陕北榆林南郊第二中学担任副校长兼高一班主任,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2008-2009年在陕南凤州中学扶贫支教担任副校长兼初一班主任,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同时兼顾包扶马鞍山村的扶贫工作。
《六》个人自传说明
岳勇 男 汉族, 1952年12月29日出生,陕西兴平市大阜乡窑头村人,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长安大学(原地质东院测量专业),1987年在省委党校学习三年干部管理专业,1994年在西安外国语学院脱产学习两年英语专业。
从1996年起在陕北三所中学担任副校长和高中生语文教师十年。现任陕西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魔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特邀作家,长安大学工会助理研究员、秦腔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及魔术艺术创新研究。
在工作中多年来,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受到了组织的认可,连续二十多年获先进工
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称号。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学校的魔术
俱乐部顾问。在文学创作的阵地上坚持四十年辛勤耕耘如一日,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长篇
报告文学、长篇散文、长篇诗歌等20余部,戏剧、秦腔、迷胡、歌舞10多部,先后获各种
奖项10多次。2001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我不后悔》评为共和国脊梁优秀作品题名奖。
话剧《母亲》获取山西省征集作品入围奖2004年,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评选为“中国之魂
年度百名优秀人物”。从15岁离开家乡在外打工,先后担任过团委部书记,担任过连队班
长,上学期间担任学生会部长,下乡期间担任副校长和生产队队长。
这些年先后做过搬运工,技术员,测量员,会计,炊事员,任课教师以及各种三
种行政管理工作,先后连续15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学雷峰标兵,优秀团支部书记,在陕
北下乡期间连续8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本人兴趣爱好:热心于社会的公益活动,热心做对社会建设和发展有益的事情,热心参加对人民大众有好处的事情,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
2008年,中国时代新闻人物评选委员评为“中国骄傲第六届报告文学《中国教师》一等奖”。在三十年魔术实验表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奖、曾两次参加中央部属慰问团全国巡回演出受到好评。还在中央电视台曾为全国观众进行演出。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参加演出。
《精品工程》
谨将此书献给我热爱的祖国——中华民族
长篇悲情小说《妈妈别原谅我》(字数20万)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局长》 (字数20万)长篇诗歌《人类最伟大的爱》 (一万行)现代戏剧、话剧《县长的女儿》秦腔《关中汉》歌舞《秦始皇》高校教材《中国魔术教程》(上下册50万)
《小人物丛书》目录
谨将此书献给我生活所在的城市,献给栽培我的母校和全体学生,献给我家乡的父老乡亲及全国各地的支持关爱帮助我事业的领导和朋友们。
第一部长篇爱情小说《白马王子消失记》字数20万
第二部报告文学《国际金奖背后的故事》字数20万
第三部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教师》字数20万
第四部长篇书信《祭母》字数20万
第五部长篇诗歌《打工汉》5000行
第六部长篇日记《特别的岁月》字数20万
第七部长篇散文《陕北记事》字数20万
第八部人物传记《王峰传》字数20万
第九部各长篇随笔《漫长的日子》字数20万
第十部各种杂文《漫长的脚印》字数20万
第十一部理论书籍《活着的选择》字数20万
第十二部戏剧集《话剧、歌舞、秦腔、电影小品》字数30万
(八)长安大学岳勇同志从事魔术演出的简介
从1963年开始在乡村中学县城巡回演出各种小魔术。1977年,毕业留校在西安工作以后开始在市内和高校进行各种魔术演出。1980年先后在市人民剧院工人俱乐部进行独人魔术专场演出。1985年在老山前线云南军区和成都军区演出独人魔术专场20多场。1987年在上海演出独人魔术专场60多场。1990年在陕北铜川煤矿,在市内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表演魔术300多场。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为全国观众表演魔术。1992年在省高校参加比赛获得一等奖。1993年两次参加市绝技大赛获得二等奖。1994年两次随中央部署慰问团和全国大学生慰问团在全国进行魔术演出。1995年在陕北下乡,在少年宫举办培训班,为五个小学和十个中学义务培训学员。1996年在陕北培养刘明亚获得国际魔术金奖。1997年在陕北带学生两名走进专业团体。1998年参加宁夏魔术大赛和全国近景魔术比赛获得优秀奖。1999年在陕北各个贫困地区进行魔术巡回演出。2000年在陕北五个聋哑学校和孤儿院进行培训。2001年参加西北五省文艺汇演在新疆获得好评。2003年重新组建长安大学魔术俱乐部。2004年组织俱乐部参加省市和电视台的比赛,上海电视台进行了专访。2005年筹备大学生魔术俱乐部的网站,多次参加在区和贫困地区的慰问演出。在各个高校巡回进行魔术讲座。(华商报4月15日刊登演出照片)2006年参加西安交通大学全国科技和平鸽大会文艺演出邀请2007年参加中国数码公司年会大型演唱会2009年参加省参加省杂协魔术展演2011年参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庆时装队演唱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元旦晚会演出。2012西安市社区纳谅晚会演出。
(八)向各界捐赠文学作品目录
捐赠作者:长安大学赴陕南凤洲中学下乡扶贫干部 岳勇
向长安大学母校捐赠作品目录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教师——胡长顺》字数20万长篇诗歌《青藏高原在哭泣》文学集(戏剧、电影、话剧)20万字人物传《长大名师录》18万字作者获奖文学集(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20万
向家乡捐赠文学作品目录长篇小说《路》20万字长篇诗歌《关中汉》长篇书信《祭》20万字
向陕北老区人民捐赠文学作品目录长篇小说《变味的老陈醋》2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沉重的日子》20万字长篇诗歌《陕北是个好地方》
向陕南凤洲中学捐赠文学作品目录长篇报告文学《国际金奖背后的故事》20万字长篇诗歌《秦岭汉子》小说集《良心在哪?》《我是第三者》《血泪仇》长篇散文《在秦岭山上看世界》长篇日记《我的特别日记》20万字长篇随笔《下乡扶贫纪事》20万字杂文集《失败之星》20万字理论作品《魔术欣赏十讲》电影作品集《教授》20万字
10、(话剧、秦腔、歌舞)戏剧作品集《凤洲女子》20万字
《九》雷锋情结行动记事薄
(六十年代)
1、1963年在兴平高店小学捐赠自己在马路上检来的牲畜粪十五筐。在县城小阜村救落水儿童。
2、1964年给窑洞住的工人儿子患病白血病同学两元钱。(星期天在县城车站摆书摊换钱给患病同学治疗白血病)
3、1965年给兴平大阜中学捐赠学生存放面樻一个。(校长大会表杨并承诺破格入团)。
4、1965年给大阜乡庒头村长方村五个同学赠送馍三个多次。(在校北河中救落水的同班同学东堡子村的同学)
5、1965年给大阜中学把自己家的架子车捐赠两月供学生参加一平三瑞劳动。
6、1966年在农村组建《学雷锋小组》给生产队捐赠书籍一百多册,给五保护义务磨面担水两年时间被评为学毛选积极分子。
6、1967年借款给队上组织文艺宣传队在乡村给村民表演节目。
7、1968年在宝鳮峡水利工地上当民工在眉县给三位老铁路的有病工人义务干活买药打煤炭饼子。
8、1969年在宝鳮峡工地汶家滩村救乡村落水妇女。用自己的的工资给工地办学习专栏七十多次。给十多名困难民工购买吃饭的工具。
(七十年代)
9、1970年在水利工地当团支书时,到全县十二名入团青年家乡中出来调查时给何志勇等七名困难重重家人买东西护理药品。给五名家里困难的民工同志用雷锋名字邮钱。
10、1971年民兵连连续两年没休春节假义务看护国家财产。(给三十多名民工拆洗被子。让母亲给十五位困难民工做鞋。给三十位民工补衬棉袄。给全连每个同志一人做一个蚊帐)。
11、1972年在宝鳮水库抢险大会战中(国镇湖口0)救落水老人。
(十)诗歌创作年表
1、1958年开始用铅笔写诗歌一百余首,被学校称为“乡村小诗人”。
2、1965年创作诗歌五本,交与中学史老师进行修改。
3、1968年创作诗歌五十首,送县教育工会干部修改。
4、1974年创作悲情诗歌邮寄团省委。
5、1975年创作诗歌在校园朗诵会上让女同学代替朗诵。
6、1978年创作校园诗歌邮寄中外文学函授班。
7、1985年创作英雄赞歌邮寄解放军报社。
8、1989年为地矿部慰问团创作诗歌朗诵稿件。
9、1995年为农村团支部文艺演出创作朗诵诗歌。
10、1996年在陕北下乡期间创作第一本短篇诗集手稿。
11、1997年在陕北暑假大学生三下乡中为小学生创作诗歌三十首。
12、1998年创作诗歌《我对不起陕北人民》诗集手稿。
13、2000年创作短篇《党员》诗歌三十首,邮寄人民日报社。
14、2001年创作长篇诗歌《陕北是个好地方》手稿。
15、2002年创作长篇爱情诗歌集《十八岁那年》手稿。
16、2003年创作短篇诗歌《非典》诗歌集手稿。
17、2003年创作长篇民工诗歌《可敬的奉献者》手稿。
18、2004年创作短篇诗歌《中国教师》诗集手稿。
19、2004年创作长篇诗歌《千首不是》手稿。
20、2005年创作长篇诗歌《杂技之歌》手稿。
21、2005年创作短篇诗歌《校园生活》三十首手稿。
22、2006年创作短篇诗集《漂泊的日子》手稿。
23、2006年第一次创作各种短篇三十首散文诗。
24、2007年创作长篇诗歌《西北汉子》手稿。
25、2007年创作五部秦腔迷糊京剧唱词选编手稿。
大型现代七幕秦腔剧《关中汉》
故事描写:长安大学胡长顺院长为事业奋斗在青海遇难的经过。
大型现代六幕秦腔剧《九姐妹》
故事描写:陕北贫困地区九姐妹为生存拼搏的艰难经过。
大型古典神话秦腔剧《红石头》
故事描写:深山老林,七品官夺子养子杀子的经过、
大型现代秦腔剧《女村官》
故事描写: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奋斗历程。
大型现代爱情秦腔剧《陕北汉》
故事描写:高中毕业农村青年出门打工,被两个女人爱恋的故事。
大型现代迷糊剧《三朵玫瑰花》
故事描写:农村女青年为哥哥上大学挣学费出门打工,在城市救人恋爱的故事。
大型现代京剧《新教官》
故事描写:大学教师在农村下乡带领群众致富的经过。
大型现代秦腔剧《遗孤情》
故事描写:陕西农业厅长赵锦峰在陕北遇难,被救人留下孤儿成长到美国读书的经过。
大型儿童现代剧《烟洞山的岁娃们》
故事描写:陕北失学儿童夺取国际金奖的经过。
大型儿童现代剧《大山的虎子》
故事描写:陕南灾区中学生发明创造与野猪作斗争的故事。
参加2009年陕西省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小品创作大纲目录 一、过年
长安大学胡长顺教授过年在实验室工作的故事
二母与子
儿子上大学学魔术,母亲反对发生矛盾的故事
灾难情
大学生下乡遇到地震的故事
实习
大学生实习期间遇到母亲打工的故事
男大学生宿舍
搬家丢了钱包,宿舍发生矛盾的故事
迎接长安大学六十周年捐赠出版文学作品目录
作者长安大学岳勇
第一部作品长大名人中国教师《胡长顺》二十万字
第二部作品长篇报告文学《沉重的日子》二十万字
第三部长篇打工题材小说《路》二十万字
第四部长篇诗歌《西北汉》一万句
第五部《作者获奖集》(小说报告文学戏剧散文)二十万字
第六部作品散文《陕北记事》二十万字
第七部作品戏剧集《女村官》等十部戏曲
第八部电影剧本《陕北人》二十万字
第九部各种杂文(名字另起)二十万字
第十部各种书信集《一瞬间》二十万字
大型现代十部电影剧本创作目录
编剧:长安大学岳勇
第一部:《周化一》
内容简介:描写陕西著名魔术大师周化一一生创造的精品节目和绝技
第二部:《故乡人》
内容简介:描写大学教师挽救家乡当年迫害自己的村干部的经过
第三部:《大山的婚礼》
内容简介:描写大学教师到贫困地区十年工作的经历
第四部:《良心何去何从》
内容简介:描写大学教师带领贫困地区学生考察遇难的经过
第五部:《寡妇村的寡妇》
内容简介:描写贫困地区乡村妇女培养孤儿成才的经过
第六部:《下乡干部》
内容简介:描写下乡干部在农村带领群众致富的经过
第七部:《烟洞山小孩的奖章》
内容简介:陕北失学儿童获得国际金奖的故事
第八部:《农民的儿子》
内容简介:长安大学胡院长在青海遇难的故事
第九部:《大山的虎子》
内容简介:灾区留守儿童创造发明的故事
第十部:《妈妈别原谅我》
内容简介:独生子迫害亲生母亲的故事
《中国教师——红烛之婚》
故事梗概:长安大学胡长顺探索科学在青藏遇难的经过。
《母子情》
故事梗概:长安大学胡长顺和母亲以及姊妹九个的故事。
《男大学生宿舍》
故事梗概:长安大学模范标兵田小东成长经历。
《女子民兵连长》
故事梗概:陕北女子民兵连治沙造林的故事。
《县长的女儿》
故事更改:兄妹结婚的故事。
《母亲》
故事更改:养育就个儿女成长的故事。
《下乡干部》
故事梗概:大学老师在农村下乡扶贫遇难的故事。
《瞬间时光》
故事梗概:描写地震秦岭隧道塌方抢救的故事。
《大山的县长》
故事梗概:新县长上任改革的故事。
《秦腔人家》
故事梗概:一家人为秦腔事业奋斗的故事。
长篇报告文学《苦难的岁月》
又一次离家童年回忆民工情欠债的日子怒火烧兄大学期间五次会议陕北人在患疾病的日子终身为理
说明书
1995年随陕西省委扶贫工作组在陕北榆林广济村做党建群众扫盲工作,被评为省扶贫工作先进工作者
1996—1998年在榆林职教中心做扶贫支教工作并担任副校长,同时被聘为包扶村副村长,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9—2001年在陕北中学做扶贫支教工作担任副校长,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2—2003年在陕北第二中学做扶贫支教工作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和毕业班的班主任,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我不后悔》评为共和国脊梁优秀作品题名奖。
2004年,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评选为“中国之魂年度百名优秀人物”。
2008年,中国时代新闻人物评选委员会评为“中国骄傲第六届中国时代作家”,赴陕南下乡扶贫支教。
在文学创作的阵地上坚持四十年辛勤耕耘如一日,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长篇散文、长篇诗歌等20余部,戏剧、秦腔、眉胡、歌舞10多部,先后获各种奖项10多次。
2008-2009年在陕南凤州中学扶贫支教担任副校长兼初一班主任,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同时兼顾包扶马鞍山村的扶贫工
荣获先进称号目录
1、65年在县民中荣获纪念焦裕禄文艺调演表演优秀奖
2、65年选为赴京学生代表参加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接见
3、兴平民中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获救人英雄光荣称号,破格入团
4、67年回乡劳动锻炼被评为学毛选积极分子
5、68年在宝鸡峡水利工程队被评为劳动积极分子先进个人
6、69年在宝鸡峡水利工程队被评为模范人物、学习标兵
7、70年在宝鸡峡水利工程队被评为生产标兵、先进班长
8、71年在宝鸡下水利工程队被评为优秀团支书“五好班长”
9、72年在宝鸡下水利工程队被评为先进生产能手
10、73年在宝鸡下水利工程队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出席宝鸡地区学雷锋表彰大会
11、74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前身地校)上学期间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
12、75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前身地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
13、76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前身地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
14、77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工会积极分子
15、78年西安地质学院先进个人
16、79年在西安地质学院校办优秀工作者
17、80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基础部获得先进个人
18、81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工会先进个人
19、85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全院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20、87年获西安市人口普查先进个人
21、89年省高校文艺演出一等奖
22、90年高校文三等奖
23、91年中国地矿报报道自学成才事迹
24、92年西安绝技大赛二等奖
25、93年中央地矿部慰问演出先进个人
26、95年榆林市扶贫工作少年宫优秀教师
27、95年陕西省扶贫先进个人
28、96年榆林地区扶贫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
29、97年榆林地区扶贫先进工作者
30、98年绥德中学先进工作者
31、99年绥德中学先进工作者
32、2000年绥德中学优秀教师
33、2001年榆林二中先进工作者
34、2002年榆林地区优秀共产党员
35、2003年陕西省扶贫先进工作者
36、2004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评选为“中国之魂年度百名优秀人物”。
37、2005年,中国时代新闻人物评选委员会评为“中国骄傲第六届中国时代多产作家”
38、2008年凤州中学先进工作者
39、2009年凤州中学优秀教师
中国魔术题材理论研究和文学作品创作目录
作者:长安大学岳勇
第一部:《中国魔术史》
魔术发源产生的时代古代魔术简况中国解放前魔术发展情况中国解放后魔术的记录文化大革命时期魔术发展情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魔术情况改革开放以后魔术发展情况中国举办国际魔术节的简况中国魔术与世界接轨的情况中国举办世界魔术奥运会的情况第二部:《中国魔术》
1、魔术的解释2、魔术在社会的影响3、魔术揭秘
4、魔术设计5、魔术创新
第三部:《中国魔术的欣赏》
1、十个节目的剖析
2、周化一的炮打真人、田永生的小幻术、姚金凤的变扇子、付腾龙的大型魔术、曾国真的创新、曾辉的变伞、周良铁的变脸、提日立的变鱼、刘明亚的金奖、陈志立的手彩
3、节目的概述、节目的表演、节目的特色、节目的创新、节目的精华、节目的不足
4、魔术精品节目的表演过程的全部内容
5、手彩和道具
第四部:《世界魔术欣赏》
1、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丹麦、日本、瑞典、法国、非洲、澳大利亚
第五部:《中国魔术教程上下册》
1、魔术简史2、魔术的美学3、魔术的品味4、魔术的剖析5、魔术的设计 6、魔术的创新7、魔术的构思8、魔术的 表演9、魔术道具的制作10、魔术的借鉴
第六部:《中国魔术名人录》
第七部:《中国魔术名人传》
第八部:《中国魔术论文集》
我的第五部作品:长篇诗歌:
《陕北是个好地方》
谨献给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大学生志愿者
目录
一引言:我在这里学会了写诗
二创作诗歌的目录
三第一篇章:我回到了故乡
四第二篇章:我在故乡的土地上
五第三篇章:速写记事
六第四篇章:生活日记
七第五篇章:我爱这里的人民
八第六篇章:故乡情
九后记:我会永远写下去
第一部.长篇魔术报告文学
《国际魔术金奖背后的故事》内容简介
主人公从小喜欢魔术,没有机会学习。人到中年相识了魔术艺术家周化一,师徒二人在探索艺术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老师去世时要求主人公为国家培养十名魔术师。
主人公经历了十五年的艰辛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下乡遇到了失学儿童,经过精心的培养终于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魔术节上获得了国际金奖。
第二.部长篇魔术报告文学
《花开有声》内容简介
主人公从小对魔术有着深深的情结和爱好,几十年如一日吃尽苦头不断的探索,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曲折,在经济陷入困境中,他想用追求创作,扩大经济来源,一次次都以失败为结局。
主人公始终不灰心,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奋斗,终于掌握了很多的魔术绝技。最后瘫痪在床忍受疾病折磨,他没有绝望经过奋斗,终于走上了舞台,为社会奉献了一份智慧。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第三部分.中篇魔术悲剧小说《痴》《三代人》
主人公从幼年对魔术有着特殊的感情,苦于几十年没有找到传教的老师,后来意外的找到了老魔术老师想研制“飞人”的节目,可是老魔术师思想保守不愿意收他为徒,没有把技术传授给他,拒绝来往,他只好一个人苦苦的探索。这个老魔术师去世后,他的孙子长大成人,意外的与主人公相识。
徒师二人全力以赴的探索新节目“飞人”,在实验中二人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徒师二人的家庭经不起这沉重的打击,纷纷自杀,两个家庭就这样彻底的毁灭了。
⑧ 谭鑫培的人物生平
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
1879年,光绪五年(己卯):谭鑫培首次赴沪。
谭鑫培与孙彩珠同赴沪。谭鑫培年三十五,隶金桂茶园,艺名谭金福,专演武生戏。时秦腔方盛于上海,有陈彩林者实执牛耳。彩林本隶京中胜春班,班为某内监所蓄,彩林恃宠势,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衔之,遂飞章弹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园,班遂报散。彩林至上海,历金桂,倾倒一时。谭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剧,谭本充三庆班武行头,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称之谭叫天,非美名也。谭早年坐科于金奎班,文武昆乱,皆所兼习,出科后拜程长庚为师,但程为安徽人,而谭籍湖北黄陂,乡音不改。及后成名,宗谭者反以湖广音咬字为正宗,而并误皮簧为黄陂者,可谓数典忘祖矣。(摘自《春申旧闻》:《谭鑫培五次莅沪》)
1879年9月4日,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
农历七月十八、十九两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并外串四喜班。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谭鑫培二次赴沪。
谭鑫培二赴沪演唱,艺名小叫天,大奎官同行,搭三庆茶园,后改丹桂。老生武生两门抱,时孙菊仙在沪,出演天仙。
1890年7月11日,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廿五日:谭鑫培、陈德霖、孙秀华、罗寿山入选升平署当差
谭鑫培、陈德霖、孙秀华、罗寿山四人,同时以民籍学生的身份入选升平署当差。
1908年6月29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六月初一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南海传差
南海传差。共时二十六刻十。
演出剧目
《福禄寿》(一刻)
《穆柯寨》(三刻十)(杨德福)
《蟠桃会》(三刻)(朱裕康)
《钓金龟》(二刻五)(龚云甫)
《举鼎》(二刻五)(王凤卿,朱素云)
《水帘洞》(三刻十)(杨小楼)
《教子》(二刻五)(谭鑫培,王瑶卿)
《铁弓缘》(三刻)(侯俊山)
《青石山》(三刻)(李顺亭)
《万寿无疆》(二刻)
1908年9月5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南海传差
南海传差。共时四十刻十分。
演出剧目
《福禄寿》(一刻)
《泗洲城》(二刻十)(朱裕康)
《昭君》(二刻)(陈德霖)
《八大锤》(五刻)(侯俊山,钱金福)
《天齐庙》(四刻)(郎德山,龚云甫)
《金钱豹》(三刻五)(杨小楼)
《探亲》(一刻五)(王瑶卿,张二锁)
《五人义》(三刻五)(李连仲)
《昭关》(二刻)(王凤卿)
《长坂坡》(五刻)(杨小楼)
《查关》(二刻)(杨德福,朱素云)
《竹帘寨》(七刻)(谭鑫培)
《万寿无疆》(二刻)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夏:谭鑫培首次在营业戏中贴演《珠帘寨》。
是年夏,谭鑫培于庆升园贴《珠帘寨》,此为谭氏入宫后首次在营业戏中贴演此剧。言菊朋闻讯急请假往观,仓促不及更换制服,恰遇学校监督亦在座中,遂得记大过一次。而菊朋浑不为意,只以得观《珠帘寨》为乐。
1909年3月3日,宣统元年(己酉)二月十二日:德宗与孝钦后双国孝除。
德宗与孝钦后双国孝除,各戏园恢复营业戏。谭鑫培因家人弟子促请,勉力登台。言菊朋因之每演必至。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谭鑫培三次赴沪。
谭鑫培三次赴沪,演于丹桂园。专贴老生戏,未久即遄返。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时慧宝搭春庆班及双庆班。
1910年至1917年,时慧宝搭入谭鑫培的春庆班及俞振亭所组的双庆班演出,主要剧目有:《马鞍山》、《鱼肠剑》、《乌龙院》、《捉放曹》、《朱砂痣》等。
1910年4月12日,宣统二年(庚戌)三月初三日:1910年4月12日丹桂园演出,当日丹桂园由春庆班演出日场戏。
压轴:《朱砂痣》(带卖子)(谭鑫培饰韩员外,陈德霖饰江氏,谢宝云饰金氏,贾洪林饰吴惠泉)
大轴:《飞叉阵》(余筱琴)
1912年,农历壬子年:谭鑫培四次赴沪。
谭鑫培四次赴沪,演于新新舞台,始以“伶界大王,内廷供奉”头衔与沪人相见,并正名为谭鑫培,而年已六十五矣。同行配角,有金秀山、孙怡云、德珺如、文荣寿、慈瑞泉,阵容之盛,煊赫一时,金秀山、德珺如均以票友下海,与孙菊仙合唱《二进宫》,向有“三羊开泰”之称(内行称票友羊毛)。沪人以耳为目,不知轻重,而杨四立方出演丹桂,红极一时,杨本武丑兼唱老生,演《空城计》读“昭烈”为“罩笠”;读“马谡言过其实”为“马谡年过七十”笑话不一而足,而沪人喜洒狗血,竟认杨四立为京朝南下,唯一老生;而视谭为瘟功。一日,杨贴《猪八戒盗魂铃》,学唱各种生、旦、净、末、丑兼四个台,沪人空巷往观。谭本擅武功,不甘示弱,次日亦贴《猪八戒盗魂铃》,沪人亦空巷而往。及唱,无学南北腔调,观者已渐哗矣。及登四个台,以年老失功,竟无法翻腾,而缘着桌脚子爬下。有小报界人刘束轩者,少年气盛,在包厢中大呼倒好。时许少卿为新新舞台主,亦恃势气盛,自后掴束轩颈。而风波轩起矣。次日小报界无不攻击谭鑫培,至于体无完肤,刘许亦相见公堂。谭大愤,不终约而北返,立誓不再至沪唱戏(按余叔岩亦曾立誓不至沪唱戏)。
在沪期间,周信芳曾向谭鑫培学《御碑亭》《打棍出箱》等戏。
1912年,农历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台剧场。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孙菊仙、金秀山、冯子和、江梦花等名角同台演出,深受熏陶。
1912年,农历壬子年:梅兰芳与谭鑫培首次同台演出。
梅兰芳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4年6月7日,农历甲寅年五月十四日:1914年6月7日庆升园演出,当日谭鑫培、黄润甫、李顺亭、刘春喜在庆升园演《骂曹》。
1914年10月19日,农历甲寅年九月初一日:1914年10月19日文明园演出,当日谭鑫培、何桂山、李秀峰在文明园合作《骂曹》。
1915年,农历乙卯年:谭鑫培五次赴沪。
九亩地新舞台二次成立,亏损累累,其婿夏月润(新舞台老板)、王又宸(新舞台台柱)亲莅北平,跪求老爷子帮忙。谭鑫培始允南下,为第五次赴沪,演十天,首日《空城计》,末日《珠帘寨》。票价楼上楼下一律五元,沪人始震动,倾市而出。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无空椅,立无隙地,而谭年已七十矣。时杨四立亦隶新舞台,唱倒第二,谭上演必误时,杨辄拉长马后,以延时间。台下不知,以为杨好卖弄,则哄堂报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门》,台下竟享以茶壶盖、铜板、桔子皮,杨至头破流血,然亦无法不唱也。
谭前后来沪凡五次,京戏近百年琐记称为六次南下者误,因谭初次北返以后,未几即入内廷供奉,清制供奉赏四品白石顶戴,例不得出外演戏。庚子之乱,清后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戏以为糊口者;未几回銮,孙菊仙已逃沪,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则光绪二十六年以后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当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7年4月14日,农历丁巳年闰二月廿五日:谭鑫培最后一次演出。
北京官府为了欢迎广西督军陆荣庭,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设盛宴唱堂会,其时70岁高龄的谭鑫培衰弱多病,只好婉言辞却,不料,因此触犯了当局,便传出话来,如果不去,不但不释放他的孙子谭霜(曾因犯案在押),还要拉他去一起关押。并且,派了4名巡警上门,名为迎接,实则押送,谭便不得不勉强扶病而去,到场一看,戏码贴的是《洪羊洞》,又吃了一惊,因为,戏中他演的杨六郎是以死殉职的,而且他的师父程长庚生前最后唱的也是这一出戏,触景生情,便有大难临头的预感。这一次演出实在不能唱全本,经再三请求,从“探病”一场唱起,他拼老命全力以赴,唱做一丝不苟,至终场,还是浑身抖擞,精彩纷呈,但是一到后台,就伏在桌子上,晕倒了。据同台配演八贤王的贾洪林说:“我与老板一起演唱多年,从来未有见过像他这一次的神情异常,特别是双目炯炯发光,咄咄逼人,吓得我不敢正眼看他。”谭回家后,又气又累,病势日重,不久去世。
⑨ 皖南的传统文化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为中国东南戏曲文化中心之一,当时著名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和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与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及青阳腔(亦称池州腔) 、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一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 。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徽剧是国粹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史称徽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
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 ”,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2006年,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地方俗曲为基础,徽剧是解放后的定名。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徽剧是与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接着,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进京,即所谓“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经程长庚等名艺人的创造改革,大约经过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丰年间,遂形成为后来的京剧而流行全国。
2006年,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曾经流传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是中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芜湖南陵目连戏。明初,皖南芜湖市南陵县已有以搬演目连戏为主的戏班。之后,皖南的泾县、旌阳、宣城、太平等不少地方都有目连戏班或目连戏演出。徽州目连戏。明万历年间,皖南徽州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其基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留“滚调”特点。
2006年,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汉族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
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当涂民歌,流行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各类汉族民歌的统称。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芜湖梨簧戏旧名泥簧,是流行于皖南芜湖、当涂(含今马鞍山市)、江北和县、含山沿江一带汉族戏曲剧种,其发生、发展和形成职业演唱班子在芜湖,又称芜湖泥簧,已有 200 多年历史。明清之际,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称平安戏。由芜湖语言、音调和汉族民间音乐发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昆曲等剧种唱腔和音律,形成独特的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的板腔体。
2006年芜湖梨簧戏由安徽省政府审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黄梅戏的姐妹戏 ,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戏曲剧流行于安徽安庆宿松、东至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
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2008年6月7日,文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⑩ 滇剧的剧目有哪些
滇剧从剧目方面看,有文字记录的有960多出。其中一些属移植剧目,来自昆曲、秦腔、川剧和京剧,如《大赐福》、《单刀赴会》、《秦香莲》、《烤火下山》、《荆钗记》、《打鼓骂曹》、《马鞍山》、《捉放曹》、《四郎探母》、《十字坡》等。
而一些滇云本土创作、改编的剧目,则富有边疆民族地方特色,如《打渔收子》、《望夫云》、《逼死坡》、《黑龙潭》、《陈圆圆出家》等,与云南的史实、传说相结合,从唱词到讲白,都充满着云南生活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