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服务行业社会安全事件

公共服务行业社会安全事件

发布时间:2021-01-17 05:14:26

『壹』 公共设施都包括哪些

公共设施都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设备设施、场地等等:

1、绿化及小品(如亭台楼阁、水池喷泉、公共座椅)等等

2、公共照明设备

3、公共消防设备、消防楼梯、通道

4、公共配电设施(高低压配电室、配电箱、配电柜、电力管井、电闸箱、表具、线槽等等)

5、公共弱电设施(有线电视设备、电信设备、网络光纤设备、弱电管井、派接室、派接箱等等)

6、公共健身及儿童娱乐设施

7、公共安全设备(围墙、摄像头、护栏、园区大门、档杆等等)

8、公共场地及公共道路

9、公共给排水设施(公共给排水管道、下水渠道、管井、各类水泵、管道阀门、雨水管、污水篦子等等)

10、电梯、电梯等候厅

11、公共楼道、楼梯、单元门厅、共用的楼宇大堂、公共卫生间(非必要)

12、建筑物的地基等基础设施

13、建筑物楼顶屋面及共用的外墙

(1)公共服务行业社会安全事件扩展阅读

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给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从社会学来讲,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屋等。

『贰』 公安部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网员单位

公安部
电话:65202114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长安街14号

『叁』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基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第一,基础性原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在于它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宪法规定的基本政治权利。第二,系统性原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元素应是一个整体,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虽然可能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充,但并不能改变其系统性。第三,公正性原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它的核心价值。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框架。根据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可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并构成轮辐式模型(见下图)。
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即A)居于整个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即B)、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即C)、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即D)和自身发展性基本公共服务(即E)的集合,B、C、D、E与A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系统。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即B)处于模型的最下方,是整个模型的基础性模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后才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看,B独立生成A的子系统。
三、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即C)位于模块的左方,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者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从公共服务角度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尽管在某些领域如基础设施等方面有所加强,但在与民众健康相关的公共环境领域取得的成效不大,是今后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努力方向。C也是A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从我国国情看,该系统要素应包括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建设,饮水工程、电网建设、水利建设等公共环境与基础设施。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即D),居于模块的右边。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整个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从本质上来讲,公共安全问题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向公民提供的、也必须提供好的一项服务。近几年公共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从当前来看,D应成为A的极其重要的子系统,其子要素应包括食品、药品、餐饮安全、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
五、自身发展性基本公共服务(即E),居于整个模型的上部,是民众需求的最高层次。个体自身发展是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个体发展总是表现为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事实上,个体发展总是涉及个体自身、周围环境以及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差异,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特性,我们将E列为A的一个重要子系统。E子要素应包括师资保障、教育资源提供、公共信息发布等义务教育服务;免疫接种、儿童妇女老人保健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公立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

『肆』 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什么时候成立的

2004年12月29日。

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123名专家分九组,为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生物化学恐怖袭击、传染病等突发事件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应对。据悉,这是全国首个应急专家委员会。

该应急专家委员会是广东省卫生厅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咨询机构,在省卫生厅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委员会下设九个专家组,

分别为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组、医疗救治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与食源性传染病)组、职业中毒组、核事故/放射卫生组、灾害事故组、生物/化学恐怖组、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组和信息情报组。

(4)公共服务行业社会安全事件扩展阅读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台风、严寒、高温、雷电、灰霾、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事故,工矿商贸企业、建设工程、公共场所及机关、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供气,通信、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伍』 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居于整个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和自身发展性基本公共服务的集合,B、C、D、E与A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系统。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处于模型的最下方,是整个模型的基础性模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后才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看,B独立生成A的子系统。

三、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位于模块的左方,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者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居于模块的右边。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整个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

(5)公共服务行业社会安全事件扩展阅读

构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政府转型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基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重要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将大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首先,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必须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陆』 安全技术防范方面的问题

关于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我国安全技术防范事业的迅速发展,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中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未能得到认真的研究和界定。本文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欢迎业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安全防范的概念
安全防范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它首先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选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其内容、形式也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相应的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Security&Protection)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
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作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
显而易见,这里,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2.两种安全解释(Safety与Security)
中文所说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解释。
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对Safe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稳妥;保险(锁)、保险(箱)等。而对Securi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无危险,无忧虑;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抵押品,担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队)等。
实际上,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它对应英文中的Safety;其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人为属性的安全,它与Security相对应。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而造成的,如自然灾害事故(水,旱,震灾等)和准自然灾害事故(产品设计缺陷、环境、卫生条件恶化等)所产生的对安全的破坏。而社会人文性安全的被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如入侵盗窃、抢劫、破坏、爆炸等违法犯罪活动所产生的对安全的破坏。因此,广义地讲,安全应该包括Safety和Security两层含义,而我们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狭义的安全:Security,国外通常叫“保安”。
3.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安全防范的本质内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 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这个概念。正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要连在一起使用,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样,在西方,Loss Prevention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构成了Safety/Security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国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Crime Prevention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涵。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行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创造优越的社会环境。
4.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损失预防(Loss Prevention)仍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广义上讲它包括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两大领域。就公共安全而言,它不仅包括以防盗、防劫、防入侵、防破坏、防爆炸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防范”,而且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全安信息安全、通信安全、人体防护以及法庭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由于社会公共安全的需求和防范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社会公共安全事业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于社会公共安全的科学技术也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这就是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而“安全防范技术”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的定义
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我国公安科技管理部门普组织各方面专家对此命题进行过多次研讨。根据我国国情,对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的定义,作了如下界定:它是预防、控制、处理各种社会违法犯罪活动和治安灾害事故,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技术。它包括安全防范、计算机安全、侦察、物证鉴定、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信息管理、警用通信指挥、警用武器、防护装备等专业领域。
(2)社会公共安全科技技术的特性
从“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多学科、实效性。它既包括了西方“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除防灾减灾之外)的内容,又包括了“法庭科学”(Forensic Science)的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的诸多学科又涉及社会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它所要解决的不仅是损失预防(治安灾害事故预防)和犯罪预防的问题,还包括对事故和犯罪的控制与处理。
在预防、控制、处理各种损失、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的每个环节上,都要十分强调手段的实效性,即:要预防得好、控制得住、处理的及时、否则就会酿成大祸,就会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影响社会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二、安全防范技术与安全技术防范
1.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防范手段:人防、物防和技防
如上所述,安全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安全防范技术及其产业是社会公共全科学技术及其产业的一个分支。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而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传统的防范手段也不断融入新科技的内容。
技术防范的概念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最初是电子报警技术)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立防范手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防范概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技术防范“的概念也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警察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所认可、所接受,以致成为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新词汇,技术防范的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都将或迟或早地移植或应用于安全防范工作中,因此“技术防范”在安全防范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它将带来安全防范的一次新的革命。
2.安全防范的三个基本防范要素:探测、延迟与反应
探测Detection 感知显性和隐性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发出报警
延迟Delay 延长和推延风险事件发生的进程
反应Response 组织力量制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所采取的快速行动。
在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手段中,要实现防范的最终目的,都要围绕探测、延迟、反应这三个基本防范要素开展工作、采取措施,以预防和阻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当然三种防范手段在实施防范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基础的人力防范手段,是利用人们自身的传感器(眼,耳等感官)进行探测,发现防害或破坏安全的目标,做出反应:用声音警告、恐吓、设障、武器还击等手段来延迟或阻止危险的发生,在自身力量不足时还要发出救援信号,以期做出进一步的反应,制止危险的发生或处理已发生的危险。
实体防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迟危险的发生,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现代的实体防范,已不是单纯物质屏障的被动防范,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科技的手段,一方面使实体屏障被破坏的可能性变小,增大延迟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体屏障本身增加探测和反应的功能。
技术防范手段可以说是人力防范手段和实体防范手段的功能延伸和加强,是对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和强化。它要融入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之中,使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能力在探测、延迟、反应三个基本要素中不断地增加高科技的含量,不断提高探测能力、延迟能力和反应能力,使防范手段真正起到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各种高科技的技术防范产品、系统的应用,都离不开实体防护设施,都要靠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和高水平的组织管理才能充分发挥高科技的威力。
探测、延迟和反应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关系。一方面,探测要准确无误、延迟时间长短要合适,反应要迅速;另一方面,反应的总时间,应小于(至多等于)探测加延迟的总时间,即:T反应≤T探测+T延迟
3.安全防范技术
什么是安全防范技术,简言之,用于安全防范工作的专门技术就是安全防范技术。那末,到底哪些技术是安全防范工作经常采用的技术呢?
在国外,安全防范技术通常分为三大类:物理防范技术(Physical Protection)、电子防范技术(Electronic Protection)、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Biometric Protection)。这里的物理防范技术,主要是指实体防范技术,如建筑物和实体屏障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各种实物设施、设备和产品(如各种门窗、柜、锁具等)。电子防护技术主要是指应用于安全防范的电子、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如:电子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出入口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软件、系统工程等。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是法庭科学的鉴定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中的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是指利用人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安全防范的一种特殊技术门类,现在应用较广的有指纹、掌纹、眼纹、声纹等识别 控制技术。
4.安全技术防范
所谓安全技术防范,可以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为利用安全防范的技术手段进行安全防范的一类工作。
根据安全防范的本质内涵,安全技术防范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和解释。对于警察执法部门而言,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的一项公安业务;而对于社会经济部门来说,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服务的一种产业,既然是一种产业,就要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就要有系统的设计与工程的施工、服务和管理。因此,要给安全技术防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并非易事。正因为如此,关于安全技术防范,我国目前尚无严格、统一的定义。作为一个建议,笔者在综合安防管理部门大多数管理专家和产品研发领域大多数技术专家的意见,暂给安全技术防范下如下定义:
安全技术防范是以安全防范技术为先导,以人力防范为基础,以技术防范和实体防范为物段,为建立具有探测、延迟、反应基本功能并使其有效结合的综合安全防范服务保障体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预防损失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的一项公安业务和社会经济产业。
注:预防损失和预防犯罪的具本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入侵、盗窃、抢劫、破坏、爆炸等违法犯罪活动和重大治安事故。
5.安全防范技术的专业体系
安全防范技术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技术内容 和专业体系。根据我国安全防范行业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可以将安全防范技术照学科专业、产品属性和应用领域的不同粗略地进行如下分类:
入侵探测与防盗报警技术
视频探测与视频监控技术
出入口目标识别与控制技术
报警信息传输/控制/显示/记录技术
移动目标反劫防盗报警技术
社区安防与社会救助应急报警技术
实体防护技术
防爆安检技术
安全防范系统、网络与系统集成技术
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安全防范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兴技术领域,因此上述专业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实际上,上述各项专业技术本身,都涉及诸多不同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门类,它们之间又互相交叉和互相渗透,专业的界面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同一技术同时应用于不同专业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三、综合安全理念与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
1.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综合治理保平安
技术防范手段在安全防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为众多的实例所验证,但是,要真正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单靠一种手段是不能完成任务的。
(1)技术防范系统的探测与警示(威慑)作用及其局限性
被防护对象采用了某种级别的技术防范系统之后,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对所遇到的威胁进行准确无误的探测和报警。技术防范系统的探测和告警功能,可以有效预防损失和扼制犯罪,其警示和威慑作用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任何技术设备和系统,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其本征可靠性概率是遵从一定统计分布规律的,加上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系统的运行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人的因素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技术防范系统都存在着局限性。
(2)高科技物防设施不可替代的延迟作用
一般来说,物防设施是技术系统的物质载体或实物基础,它是延迟风险发生或预防犯罪的主要基础手段,它在安全防范中的“延迟”作用是其它手段难以代替的。但是,物防设施延迟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高科技的支撑,需要高科技的支撑,需要人来维护和管理,离开技防和人防的有效配合与积极支持,物防的延迟作用是难以发挥的,传统意义上的“物防”之所以被淘汰,就是这个道理。
(3)人力防范的快速反应作用
人力防范是安全防范的基础。技防也好,物防也好,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但是人的自然力的局限性限制了人防功能的发挥和发展。这里所讲的人力防范,已不只是人的自然能力的展现,而是科技人与科技群体有组织的防范行为。它一方面指防卫人员本身,需要高科技知识的武装和高科技物防的保护(如高素质的防卫人员,高科技的防范手段和高科技的人身防护),另一方面是指,具有高水平防范反应能力和高水平的决策、指挥与群体快速反应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单靠人海战术是不行的,传统“人海战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防”,相反,是人防工作的一大误区。
总而言之,要实现真意义上的安全防范,要为社会公众提供质量的安全服务,必须实施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预防损失、化解风险和扼制、打击犯罪。
2.现代化的管理与高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是综合治理、确保平安的根本保证
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讲,所谓三防的结合,就是现代化管理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实现这种结合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是社会安全的需求,是科技强警的需要。就目前而言,对现代化管理的需求,甚至比高科技的手段、设施更为迫切,因为现代化技防系统(设施)由于落后的管理方式而失效、瘫痪、造成巨大浪费的便
例子已屡见不鲜。管理问题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安全技术防范行业的管理、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的管理等问题,均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3.公安机关在安全技术防范中的特殊地位和核心作用
安全技术防范是一项重要的公安业务。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公民安全的神圣职责,在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中,实施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方针,建立探测、延迟、反应的有效机制,对安防产品与系统的质量技术监督,对安全防范行业的指导与管理等,都是安全防范公安业务的重要内容。我国安全防范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公安机关是安全防范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其特殊地位和核心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4.确立综合安全理念,建设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发防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保障公共安全的社会需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实施综合安全的政府工作(或省长、市长工程)。需要指出的是,要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安全防范事业,需要首先确立综合安全理念,才能构筑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公众对安全服务的需求。
所谓综合安全的理念,就是广义安防的理念,就是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的综合安全服务。所谓社会公共安服务保障体系,就是由政府发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决不是公安执法部门一家、更不是公安执法门内部的某一机构)联合实施的综合安全系统工程(硬件、软件)和管理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安全”作为一项综合服务,将会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这方面的社会需求记已在逐步升温。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实施“综合安全服务工程”将会像“环保工程”、“生态农业工程”一样,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欢迎。笔者认为,综合安全理念的确立和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之时,将是有中国特色的安防事业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之日。

『柒』 gis在社会公共安全与应急服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哪个方面

电子地图精准位置定位啊
求救后,及时救援
发生事故、案件时,方便追踪

『捌』 突发事件包括哪些种类

突发事件包括种类如下:

(1)按照成因:自然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

(2)按照危害性:轻度、中度、重度危害

(3)按照可预测性:可预测的、不可预测的

(4)按照可防可控性:可防可控的、不可防不可控的

(5)按照影响范围:地方性、区域性或国家性、世界性或国际性地方性突发事件。有限范围发生,影响范围小。一般只需当地政府应急处理机构应对,无需外来协助。但当地政府有责任义务及时向上级报告,以备扩大延伸和恶化时提供援助。

(6)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7)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拓展资料:

突发事件特点如下:

第一,引发突然性。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诱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易发现的隐蔽性,它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是人们所无法把握的,这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

第二,目的明确性。任何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因为人们选择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然事件本身虽无目的性,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瞬间的聚众性。任何一类突发事件,都必然要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也属正常。

第四,行为的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第五,状态的失衡性。如果我们将社会的正常秩序看作是均衡状态的话,那么突发事件则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而出现了失衡。

突发事件 网络

阅读全文

与公共服务行业社会安全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