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马克思私有制三百年创造的财富

马克思私有制三百年创造的财富

发布时间:2020-12-24 06:56:58

A. 马克思,恩格恩,列宁为把资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提出的理论依据的设想是()

选C,和平赎买,而且这还只是在中国做到了和评述买,俄国就没做到,是强制执行的,所以中国在这一点上还觉得蛮骄傲的,呵呵

B.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

我们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消灭私有制的主张,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原理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宣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共产党人的理论归结为“消灭私有制”的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个论断是在分析生产关系演变的过程后作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他们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代替封建的所有制关系的过程,并指出它必然被新的所有制关系所代替的趋势。他们指出,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然被炸毁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关系以后,接着指出:“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他们用资本主义制度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说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被新的社会制度代替。这个新的社会制度就是共产主义制度。
共产主义革命同以往的革命的相同点都是废除先前的所有制关系。他们指出“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因为过去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都是用新的所有制关系代替旧的所有制关系,或者说都是在消灭先前的所有制关系。共产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是废除先前的所有制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与以往的社会没有什么区别。
共产主义革命与以往的革命的区别在于:“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动摇了一切小私有者的经济。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看到的情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小资产阶级不断分化,大部分贫困破产,沦入无产阶级队伍,私有财产对于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所以他们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私有制“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私有制最发展的形式,也是私有制的最后形式,在它之后再不会有什么别的私有制形式了。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即“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等于消灭了一切私有制。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由此可见,《宣言》所说的消灭私有制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这里更基本的是规律,而不是结论。
(二)消灭私有制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主张消灭私有制,但他们认为,私有制的消灭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消灭私有制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我们联系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以问答的形式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说明。他指出: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也就是说,消灭私有制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私有制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那种认为不管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只要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可以通过强制手段消灭私有制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过去,我们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就通过政权的力量消灭了私有制,结果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苫头。许多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也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搞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结果越搞越穷。这些事实都说明,消灭私有制是有条件的。不顾客观条件强行消灭私有制的做法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只能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消灭私有制是与消灭阶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消灭了私有制,就意味着消灭了阶级。而消灭阶级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社会阶级划分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级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恩格斯指出,社会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只有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上,阶级的消灭才有可能。尽管恩格斯当时认为,这个阶段已经到来了,说明恩格斯当时过于乐观。但这并不影响恩格所关于消灭阶级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理论。
当前,我国私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事实证明,如果消灭私有制的条件不具备,即使你把它“消灭”了,它还会顽强地长出来。可能有人会说,这主要是我们的政策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它还能长出来吗?从表面上看,这话好像不错。但如果我们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这话是不对的。我们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消灭私有制是一下子实现的还是逐步实现的
《宣言》虽然强调共产党人是要消灭私有制,但并不认为,消灭私有制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在《宣言》的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所在谈到所有制的改造时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这里用的是“一步一步”,而不是立即或马上。而在谈到发展生产力时,他们指出,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一步一步”说明改造过程的渐进性。改造过程的快慢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来决定。一般说来,生产力水平越高,对所有制进行改造的需要越迫切,所有制改造的进程就越快;生产力水平越低,对所有制进行改造的需要并不迫切,所有制改造的进程就越慢。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用问答的形式对这个问题也作了清楚的说明。他说:“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呢?答: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现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

C. 马克思为什么要废除私有制,是因为私有制本身的罪恶吗

私有制当然不罪恶了。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就很罪恶了。给你讲个故事。名字叫资本家“田园诗般”的发家史。

在一个地方,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那里大部分人是自耕农,所谓自耕农就是有自己的田地,不用给地主种田。后来啊,纺织业发展起来了,城市里面需要大量的绵,所以啊,那些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们,开始不种田了,该养绵羊了。但是供不应求啊,所以啊,要扩大牧羊场,增加绵羊数量,生产更多的羊毛。于是,地主们就打起了,自耕农的土地的主意了,不但是自耕农的土地,共有地也被盯上了。地主和工厂里的工厂主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合法的非法的,侵占农民的土地,还通过立法侵占共有地。同时,地主自己本身的竞争,小地主变成大地主,然后其他小地主变成没土地的主。土地数量在缩小,换而言之,土地面积在不对的变大。无土地的人再不断的增多。

为了生计,他们要么跟地主放羊要么进城打工。这就是英国历史有名的“羊吃人”!

农民的私有制没有罪恶,可是地主,资本家的私有制就是个罪恶了。因为那是消灭别人私有制得来的。通过竞争,合法的非法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人道的不人道的。最后,只有少部分人成为胜利者,他们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其他人。

还有不是马克思要废除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这样子的。

D. 马克思恩格斯到底是怎样看待私有制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早先一些的哲学家如法国的卢梭等人都认为私有制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是剥削压迫侵略奴役偷盗抢劫诈骗强奸等等万恶之源,因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似乎只要消灭了私有制从而就能消灭阶级,就能消灭种种的社会罪恶,实现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显然的荒唐谬误的。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包括丑恶现象在内的所有事物的出现、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意识中需要和知识在自然律面前的客化物现,因此,寻找产生社会罪恶根源不能从社会存在中的事物中去寻找,只能从社会意识中即人的需要和知识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是谬误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看不到社会存在中的所有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的需要和知识决定的,因此才会得出“产生社会丑恶现象的根源是私有制”这个谬论。

首先,私有制并不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真正的平等。

自然律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平等有种:一种是机会平等,另一种是分配平等。机会平等认为人们在追求私利方面应该有平等的权利,社会成员的享受应视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来决定;分配平等则认为不论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如何,在分配方面一律实行平等。这两种平等的相互关系是反比的关系:如果实行享受平等,必然会出现对社会贡献小、少的人侵占对社会贡献大、多的人的劳动成果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如果实行机会平等,则必然会导致在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这两种平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是反比的关系,因此从总体上讲,人们只能择其之一,不能同时兼得。

两种平等各有利弊:机会平等能激励人们奋发努力,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但却会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不利;结果平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却会助长人们的懒惰性,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利,因此人们只有在总体上择取争取平等才是正确的。

私有制是一种机会平等的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资产阶级说成是依靠生产资料进行剥削,不劳而获的说法是武断片面的,因为资本家经营企业,管理生产,承担风险,比起工人的直接劳动来说,显然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劳动,所以他们获得的报酬高一些是合理的,是符合机会平等的原则的。

我国自1949年以来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的什么公有制、铁饭碗、大锅饭,实际上实行的就是分配平等。结果怎么样?实践证明了这种平等的结果是生产效率低下,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现在不得不走回头路搞什么经济改革。

实行机会平等也有不利的一面,它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对社会产生不安定的因素,但这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来调节,进行第二次分配。事实上,现在的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税收等方式,对那些贫困的人进行补助救济,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从而消除由机会平等带来贫富极化而不利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的。

再者,私有制不是产生社会丑恶现象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的阶级和剥削压迫等种种丑恶现象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存在相联系;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供人们的生存外就没有了剩余的部份即没有了供产生私有制和剥削的物质基础,因此那时的社会是个没有私有制、阶级和剥削压迫等种种丑恶现象的共产、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阶级和剥削压迫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产品有了供生存以外的剩余部份并由这些剩余部份导致出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出现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原始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共产、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在过群居生活的高等动物社会内部,尽管没有私有制,但阶级(阶层)和特权、压迫、持强凌弱、掠夺、欺骗、偷窃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这些现象是生物生存斗争中种内斗争的表现。人是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是生物长期繁衍演化的结果。作为人类刚刚从动物社会脱离出来的原始社会,是不可能不存在这些种内斗争的。既然原始社会存在着种内斗争,那么原始社会就不可能是个共产、平等、民主、和谐,没有阶级和丑恶现象的社会。可见,阶级和剥削压迫等种种丑恶现象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类社会的阶级和丑恶现象者是从动物社会中的种内斗争中逐渐发展演化而来的。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根源不是私有制,而是人们的生物本能即趋利避害的利己本能在缺乏道德知识和道德修养时的一种表现。人虽然是生物进化的最高产物,但必竟还是生物中的一员,生物的一些基本属性在人的身上还是起作用的。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决定了人的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并服务于自己的需要的,即决定了人的本质是利己的。产生社会丑恶现象的根源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一些人由于道德伦理知识低下、自律意识修养较差,为了自己的利己需要而去损害他人利己需要和公众利己需要的行为,所以要消灭社会丑恶现象,除了靠法律的手段制裁外,重要的是靠人们对道德伦理知识的提高和自律思想意识的修养,不能依靠什么消灭私有制。

E. 马克思是在那部书里提到先资本主义再社会主义的

马克思是在《资本论》里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是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不要混淆基本概念.
《资本论》问答五十: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以后,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反抗和要求承认它的社会属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无论信用无限膨胀的工业高涨时期,还是由大资本主义的企业的破产造成的崩溃本身,都把大量生产资料推向如我们在各种股份公司中所遇到的那种社会化形式。随后这种形式也嫌不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这种转化为国家财产的必然性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交通机构,即邮政、电报和铁路方面。
但是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在股份公司那里,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它仍然是归资本家私有。而现代国家(它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但是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生产力的国家所有不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冲突的解决。这种冲突的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让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上只具有除了归整个社会管理已不适合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时,就由整个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这社会上的全部生产资料。具体地讲就是:全部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护和扩大生产的资料,整个生产则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归整个社会所有的消费资料,则由社会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让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

F. 马克思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他的观点认为公有制优越于私有制呀,他认为私有制本质上是在剥削,生回产资料归部分人答所有,公有制生产资料全民共有,也就没有了剥削和压迫。他忽略了人性懒惰、自私的一面,当生产资料真正共有以后,人们就懒得做、不爱惜了,反而生产效率低下,问题横生。除了垄断性的国营企业为什么会竞争不过私营企业了?导致了90年代的下岗问题突出。

G. 马克思为什么说私有制必然灭亡

因为万物发展都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规律

H. 马克思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以新的制度取而代之

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中,公有制占有重要的位置。但一般的研究将马克思对公有制的主张仅仅归结为经济的原因(从私有制中解放生产力,实现生产效率),但经济效率上的优越性并不是马克思赞成公有制的唯一原因。实际上,马克思和其他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反复强调未来社会应该实行公有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公有制具有哲学的意义,是实现人类平等和全面自由的工具。
从以公有制来实现人的自由这一角度出发,才能理解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我们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私有企业的生产效率较高(否则不会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另一方面却始终坚持公有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并视为不可动摇的原则和思维定式。
这就要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概念来探索。

一、反对私有制的传统

实际上,消灭私有制和私有制,实行财产的公有和公有制,历史上有一贯的传统。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这样的设想,如中国儒家的“天下为公”,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财产归公,都认为公有财产制度能造就有德行的个人和更美好的社会。
在近代,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较详细地论述了私有财产造成人的不自由,认为必须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或者无政府的社会共同生产[①]。如托玛斯·莫尔在《乌托邦》中说,“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有福利。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么,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逃的悲惨重负下。”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中,基本法第一条就是:社会上任何东西都不得单独地或作为私有财产属于任何一个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说,私有制是利己主义的根源,利己主义引起了三大罪恶:诡辩、伪善和残暴行为,因此,太阳城的居民废除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18世纪法国被马克思称为“粗陋的共产主义”者马布利,从保卫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出发,激烈反对私有财产,认为它是一切社会罪恶的的主要起源,要求确立平等和财产共有。而欧文认为“私有财产或者私有制,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原因”,私有制使穷人贫困、无知、失业,使富人变成了贪婪的“两脚兽”。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一词,与消灭私有财产、实行财产公有的含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首次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1827年欧文主义者的《合作》杂志,当时赋予它的含义是消除私有财产,由社会占有财产,向社会每一个成员提供相同的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利,不将任何人排除在外。
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外,还有许多哲学家也赞成消灭私有制和私有制。卢梭追问:“在一无所有的人们之间从属关系的锁链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他的回答是,不平等产生的直接根源,是完全尘世的和极其现实的,即私有财产的占有(卢梭,1997,P194)。而蒲鲁东则对财产私有权作了断然的否定,认为“所有权就是盗窃!”(蒲鲁东,1999)。德萨米则为未来公有社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业法、农业法、贸易法等(德萨米,1996)。
总的来说,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多数并没有从理论上证明,为什么人类获得自由一定要消灭私有财产,大多是情绪化的文字说明和对世外桃源的幻想,至少是缺乏完整的、令人信服的关于人的自由与公有制方式的理论。完成这一理论构建的,应属马克思的贡献。

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与公有制的选择

实现人的自由,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典作家思想中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赢得千千万万人的信仰和追求,直至今日它仍是许许多多不同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令人振奋的旗号[②],就是因为它承诺将带给人们(或者认为社会发展必然进步到)一个摆脱物质束缚和政治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新社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首要的一条当然是消灭私有财产、建立公有制。这一点被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反复强调。即使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曾对苏联式社会主义作出严厉批评的诺夫教授,也仍然坚持财产公有的想法,认为可行的社会主义的第一条特征是“国有财产,即社会化公有财产及合作社财产占主导地位,不存在大规模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诺夫,1991,P322)。也许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有曾在最严酷环境下对民主制作出深刻分析的顾准先生,在经济理论上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财产,并认为文革时候的中国“消灭了私有财产,这很好”(顾准,1995,P370),虽然他也承认“保存私有财产权的西方,工人生活得比苏联要好些。”(顾准,1995,P347)
马克思为什么反对私有财产、赞成公有制?国内对马克思公有制理论的研究,多数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关系出发的,而忽略了它的哲学方面的渊源。可能的原因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已经说明了公有制的必然性,研究者也许认为已不再需要其他理论;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青年时代的哲学著作,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被发现和研究的,而此时经典作家的理论早已被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本人认为,寻求马克思公有制理论的哲学渊源,就必须从他使用的“劳动异化”这一哲学概念谈起。实际上,异化概念也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甚至有人认为异化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其地位相当于基督教的原罪概念(史蒂文森,1988)。
1.从异化到劳动异化。
异化所对应的英文单词为“alienation”,该英文单词在《英汉大字典》上的意义有“(1)感情上的疏远、离间;(2)财产的转让和所有权的让渡;(3)异化;(4)精神错乱;(5)戏剧中的间离效果、陌生化效果”等。
现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使用异化这个概念,一般具有以下的含义,如惶惑不知所措,焦虑,社会的沉沦和个人的精神颓废,悲观绝望,丧失个性,冷漠无情,寂寞孤独,无能为力,毫无意义,轻生厌世,无信仰无行为准则,自我疏远,遗弃等等。贝尔将以上含义分类,认为总的来说是两重意义(贝尔,1986)。
(1)疏远,这是社会心理学上的状况,指个人体验到一种被疏远的感觉,或是脱离了他的社会或他的团体的感觉,不能有所隶属,他失去了依靠;
(2)物化,这是带有心理学色彩的哲学范畴,意味着一个人被当作一件物品来对待,他变成了一件东西并在此过程中丧失了他原来的身份,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失去了个性。
对照自由的三个单元要素,异化状态是全面不自由的状态:被疏远的、被当成一件物品的个人,是没有尊严可言的;被当成物品,任人摆布,也就失去了自主;被疏远和物化的人,也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可能。因此,异化可以作为自由的反义词来使用。
马克思使用的异化概念,更多的来自于德国哲学的传统,但他抛弃了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不把异化看成是意识的抽象发展,而认为人的异化不在于心智中某种哲学上的抽象,其根源首先在于劳动,在于财产制度。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创造了人,并使人变成有生气的人、摆脱孤独状态的人,或一个社会的或合作的生物,进而认识自己,改造自然。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使用异化概念,研究人在劳动中的异化,即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
下文将主要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③]一书来探讨马克思是如何运用劳动异化的概念,得出要消除劳动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结论。
2.劳动异化产生于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与劳动处于分离与对立状态,资本雇佣劳动,占有劳动的产品,这一切造成了劳动的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1985,P47~48)
换言之,劳动者因为无法掌握自己的劳动成果,反而被劳动成果所支配,这一现象反映了劳动的异化。异化造成的后果是: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至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④](马克思,1985,P47~48)。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实际上包括四个方面(层次)的含义(马克思,1985,P51~52):
(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自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商品越有价值,自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不仅生产商品,还把劳动本身和工人作为商品生产着,因而工人不是作为人存在,而是作为商品存在,工人从属于商品相互交换的规律。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有可能相对地减少工人的数目,并用工资很低的童工、女工代替成年男子工人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已经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他对立。
(2)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感到自己体力和智力得到自由的发挥,不能从他自己的活动中获得满足,而是在肉体上受到折磨和精神上受到摧残。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本质力量应该通过劳动而发展,但在资本主义状态下,人已经不再是生产的目的,劳动只是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被贬低为维持个人的动物般生存的手段。由于把自己变成商品,他就失去了他本人身份的感觉,他失去了“他自己”的感觉。
(4)人同人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异化关系,归根结底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异化关系,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即资本家,并受资本家的压迫和束缚。工人和资本家同样都被异化了。
马克思的在这里运用的四个层次的劳动异化概念,与贝尔的异化含义及自由的三个单元要素相对应:
(1)人丧失了尊严。由于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丧失对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并受到另一人的统治、强迫和束缚(人同人相异化),人不能从自己的活动中获得满足,反而在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折磨,并且被迫与其他人和社会分离,造成人与人的对立、不平等和无依靠(心理上的疏远)。个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使自己成为一件物品(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物质财富不是为劳动者的发展需要而存在,反而是劳动者为物质财富的增值需要而存在,因而,人不再是生产的目的,而是生产的手段,人被物化[⑤]了,无任何尊严可言。
(2)人不再能自主。由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相异化,个人不能成为自己、不能成为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主宰。人与人的异化,使工人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更无自主可言。
(3)人无法自我发展。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失去了他本人的身份,人的存在与他的本质疏远了,人在事实上已不是他潜在的那个样子,不能成为他可能成为的那个样子。
总之,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在资本雇佣劳动的情况下,劳动者总是与资本、与劳动、与劳动成果、与自我、与他人相分离的,异化总是无法避免的,人总是不自由的。因此,关于异化的结论是,异化不在于心智中的某种哲学上的抽象,而在于私有制。
3.私有财产的产生与异化条件。
那么,私有制赖以建立的私有财产制度是怎么产生的呢?或者说,为什么会有人没有财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促使马克思转向经济学,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该书开始部分是人类学(社会哲学),结尾部分是政治经济学[⑥]。
在书中,马克思写道,“虽然私有财产看上去是异化劳动的基础和原因,然而它却是后者的结果”(马克思,1985,P57),也就是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虽然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表面看来,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过程借以实现的手段。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曾让很多研究者感到困惑,如史蒂文森(1988,P60)。
需要结合该书的上下文和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来考察这一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导致分工的发展(私有财产正是从分工中产生的)。
“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愈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也就愈剧烈。劳动本身只有在这种分裂的条件下才能存在。” (马克思,1960,第74~75页)
而分工使得劳动产品为交换而生产,而非为自己消费而生产,劳动分工使人的劳动成为一种对立于劳动者的异化力量,阻碍劳动者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一种生产活动转换成另一种,这就是人的异化的开始。
那是什么手段,在分工的社会里,使形式上自由的交易,在人连自己都不得而知的情况下被异化和被奴役的呢?答案是货币,为取得货币而出卖劳动力的人也许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但是通过货币和交换制度,产品从他抽象出去,“货币是异化了的人类能力”。
也就是说,分工(通过货币)使劳动产品脱离劳动者,产生异化,也产生私有财产;但是只有在私有财产发展最高阶段(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劳动才发展到最后阶段。在资本主义下,
“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马克思,1985,P13)。
换言之,分工是人的异化的开始(在货币经济中通过货币形式实现),异化劳动的结果是私有财产及其积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累积的私有财产更进一步造成劳动的异化,私有财产变成加剧人的异化的手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和异化达到极限,全部私有财产关系也就达到了顶点、最高阶段,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马克思,1985,P57)。
概而言之,马克思认为,造成异化的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把人划分为各种专门角色的分工,这使人同自己未被利用的潜力相脱离,因此失去了人性(失去了自由的一个方面即自我发展);
第二是货币和市场制度,这迫使人们不是为人类的需要,不顾产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而只是为市场价值或交换价值、为产品的销路而生产,人成了生产的手段,为生存而象任何其它商品一样竞争性地出卖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另一个方面即人的自尊);
第三是私有制,这使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过程和产品的控制,也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人控制着一切(人失去了自由的第三个方面即人的自主)。
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显然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它决定了市场制度、货币、分工等因素,也因此是消除异化的关键。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私有财产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劳动与资本对立和异化达到极限时,才能通过废除私有财产实现消除劳动异化的目标。
4.结论:消除劳动异化必须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因此,社会要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就必须首先废除私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消灭私有财产”(马克思,1978,P38)。废除私有制,才能使劳动与资本直接结合,劳动转化为“直接社会性的”,以直接方式满足社会需要,结束异化。“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1985,P77)。“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马克思,1985,P124)。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私有制必须废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共有。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说法。所以共产主义者提出废除私有制为自己的主要要求是完全正确的。”(恩格斯,第365页)
废除私有制,就必须进行社会革命,“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0页)。在社会革命成功之后,消灭了私有财产,就需要对这些资产进行管理,管理方式显然只能是公有制制度。“无产阶级将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逐步地把一切资本从资产阶级那里夺过来,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并且尽可能迅速地增加生产力的数量”(马克思,1985,P45)。对此,恩格斯的看法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1972,P320)。

至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要消除劳动异化、获得人的自由,就必须实行公有制,实现资本与劳动直接结合的结论,这也成了所有实行全面公有制的国家的哲学理论根源。

I. 马克思主义的消灭私有制的根本目标错了吗

当然没错,这是从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中推出来的。资产阶级学者用各种理论进行反驳内,并对现实进行改善。容然而经济周期没有消除,经济危机也一轮比另一轮凶猛。这些东西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现在有很多市场因素,没办法)都确实消失了,这足够说明至少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是可以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的。至于能否在体制内解决问题,我个人是持否定意见的,资产阶级学者的各位大牛们多努力吧。
可以补充一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产过剩了,或者有效需求不足(不是需求,而是有效需求,即可以支付的需求。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下,你就是饿死,没钱买食物,也不算是有效需求)。根源在于剥削,工人的工资不足以购买他们劳动创造的商品,使得市场出现萧条,进而生产萎缩,工人失业,购买力更加下降,市场更加萧条,恶性循环。凯恩斯政策即通过国家税收,增发国债等方法增大需求,在70年代引发滞涨(具体机理笔者也不太能解释清楚,中国目前也有此趋势,即生产萧条和物价攀升同时存在的奇怪现象),在如今引起各国债务危机。资产阶级学者要想新办法了。

J. 马克思到底有没有真地提出消灭私有制

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提出了这个命题。出处也比较多,主要有三处:
参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 第四卷: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
《马
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但是,在过去任何时代,消灭单个分开的经济——这是与消灭私有制分不开的——是不可能的,因为还没有具备这样
做的物质条件。”“因此,这些人可以发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预先确定的: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这同单个人
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至于个人隶属于阶级怎样同时发展为隶属于各种各样的观念,等等,我们已经不
只一次地指出过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但是,在你们的现存社会
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可见,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
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总而言之,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你们的那种所有制。的确,我们是要这样做的。”

阅读全文

与马克思私有制三百年创造的财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