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汉语拼音是哪一年由谁创造编写的
汉语拼音方案,1955~195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订,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1958年秋开始在全国小学教材上率先使用。
Ⅱ 那个语音文字读音是怎么创造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专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属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Ⅲ 创造的造的拼音
创造 [ chuàng zà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chuàng zào ]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Ⅳ 创造的拼音
创造的拼音:chuàng zào。
创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版主观地制造客观上能被人普遍权接受的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简而言之,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因此,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
基本信息
Ⅳ 创造的拼音是什么
创造 [chuàng zào]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内)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兴办 创作容 创办 创建 创设 制造 发明独创 缔造 设立
反义词
仿制 仿造 摹仿 摹拟 模仿 模拟
Ⅵ 创造的拼音
亲爱的楼主:
创造
【拼音】[chuàng zào]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采纳,谢谢
Ⅶ 创造的拼音是什么
chuang zao
Ⅷ 中国拼音是什么时候创造得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
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
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
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
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目录
1 历史
2 汉语拼音方案
3 语音
3.1 声母
3.2 韵母
3.3 声调
4 作用
5 汉语拼音化
历史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
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
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
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
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
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
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
语音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分声母和韵母。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不
应视为独立的字母。
声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声母有21个: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双唇音 b [p] p [p'] m [m]
唇齿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后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些音节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如“案”(an),这种没有声母
的称之为零声母。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9个韵母。分别是:
单元音韵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复元音韵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带鼻音韵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个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
辅音称为韵尾。两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
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3个元音或者2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
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还曾经有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齐齿(i)、合口(u)、撮口
(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
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
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若有两个元音,且第一个元音为i、u、或是ü时,则将声调标示在第二个元音上。
其余状况下声调皆应标示于第一个元音之上。
作用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
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
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
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汉语拼音化
由于汉字复杂,学习需时,并且不如英文输入计算机般直接,中国文改积极分子为了发
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
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从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
Ⅸ 拼音是由什么思路创造的
词本位是汉文拼音化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源 世界上通行的主要拼音文字都是词本位,所以汉文的改革也遵照词本位的思路去进行是理所当然的,但通过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对汉文来说是一条行不通的死路。 为什么词本位对其他语言是阳光大道,而对汉语却成了死胡同呢? 这是因为汉语中存在大量单音节的同音异义词,他的优点是语言简短而精练,他的缺点是单凭声音容易混淆,为了能区别大量的同音异义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大量音同而形不同的汉字,在视觉上能明显地区别开大量的同音异义词,这样就使汉文成为字精而义深的文字,它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详细地记录着我们祖先的智慧,记录着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所以方块汉字是一种成熟而高雅的文字,正因为这样,方块汉字不但被中华大地上的其他许多民族相继采用,也曾被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相继采用。 任何事物的好与差都是相对的,随着文字工作的机械化、序列化,拼音文字就显得更加方便,方块汉字则出现许多不方便而又难以克服的问题。 为了使汉文的工作效率能赶上或超过其他拼音化文字,方块汉字有必要进行改革,有必要把无法线性排列的方块汉字改成能线性排列的拼音化文字。 百余年来汉文的拼音化运动,正是为了迎合机械化与序列化的需要,为了使汉字变得更好学、更好用,希望把汉字改成拼音化的文字,但因走了词本位的路,而进入了死胡同。 历史上,曾在局部地区或局部范围推广过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读物等都是词本位的、不成熟的拼音文字,因为这些文字不但在听觉上难以区别同音异义词,在视觉上也无法区别同音异义词。法语和英语,他们的同音异义词本来就少,再加上在某些词形上加以一些变化,就在视觉上使一些同音异义词进行了区分,例如;法语中的虫、玻璃、诗、绿色都发同一个音,但词形各不相同,虫写成ver;玻璃写成verre;诗写成vers;绿色写成vert,在法语中同一个音可有多种写法,像in im ain aim ein yn ym en 这8组字母组合却发同一个音,由它们组成的文字当然就音同而形不同了。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书写要写成write;仪式、典礼、惯例要写成rite;右边的、正确的、权利又要写成right,从而使同音的词有了不同的词形。这种区分同音异义词的方法,在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及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读物中都未采用,所以这些拼音文字不但要比博大、高雅的方块汉字显得幼稚而低级,也不如英文、法文等拼音文字。 以词本位的拼音汉文所以会进入死胡同,是因为汉语中单音节的词特多,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人希望通过增加双音节以上的多音节词来区分同音异义词,但这样的复合词同样存在大量同音异义词,如发shi音的有:只是、知事、知识、指使、指示、指事、志士、致使、支使、执事、摭拾、直视、枳实、直式------ 在谈话中出现同音异义词时可因环境、时间、对象、语气、表情等外在因素的帮助能够区别出同音异义词,即使暂时分不清,还可以当场询问,但作为表示语义的文字则要求在任何时空下都能表示出特定的含义,像上面的只是、知事-----这些方块汉字就能达到这个要求,而shi这拼音文字则达不到这一点。 有些人想通过在拼音文字中加进声调来区分同音异义词,但这个方法难以达到目的,因为汉语中同声调的词也实在太多了,像发音的字,阴平的有24个,阳平的有16个,上声的有17个,去声的有52个,加上声调后仍然无法区分同音异义词,再则在词中加入声调符号或代表声调的字母,就会增加词中的字符数,这样对记忆、阅读、书写都会带来不便,而且有些词由于应用场合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声调,如“指”有阴平、阳平、上声三个声调,这时是创造三个不同的“指”呢?还是舍弃某些声调呢? 有的人看到汉语中同音异义词实在太多,词本位的纯拼音文字无法区别同音异义词,而英文、法文中区分同音异义词的方法又难以借鉴,因此想到创造一种没有同音异义词的新汉语,并根据它来创造拼音文字,真是异想天开。 要使汉字实行拼音化,并使拼音化的汉字要比方块汉字更完美,更先进,那么必须放弃词本位的思路,必须根据汉语和原有方块汉字同音异义字特多的特点,按照字本位的方法来进行拼音化改革,使每一个拼音化的汉字必须与有关的方块汉字相对应,使拼音化汉字既保持住方块汉字的所有优点,又能适应机械化和序列化的需要,使拼音汉字成为方块汉字的另一种字体,这样就有希望使拼音汉文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采纳
Ⅹ 拼音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的事
最早发明汉抄字拼音的人是袭法国传教士金尼阁。金尼阁于1610年来华,于1618年回欧洲募集了7000部图书带到中国,并转赴晋、陕开教,他在山西结识了精于小学教育的韩云。两人经过半年研究,将成果整理为初稿。在泾阳,他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王征。他们二人,“互相质证,细加评核”,在利玛窦等传教士学习汉字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修订编制成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汉字字汇,时为1626年。人称“利、金方案”。
周恩来1958年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指出:“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已经经历了350多年的历史。1605年,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初用拉丁字母来给汉字注音。1625年,另外一个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又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办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资》。”尽管此书尚不完备,但它准确地记录了明末的汉语读音;展示了现代辞书的雏形,成为汉字改革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