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人文创造

人文创造

发布时间:2020-12-23 19:55:20

❶ 人文创新

1.人文科学:是研复究人类的信制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不仅引发了人文精神讨论,而且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已遍喻社会。“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诸词终于在20世纪末进入汉语。但这些名称概念(从“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到“人文科学”)学理内涵该怎样理解呢?它们在根本上归属人文科学原理。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人文主义(Humanism)归属于思想史范畴,同一大类的还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等,它们表现为社会思潮和思想主张立场;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归属教育学教学科目分类,人文素质概念即定位于人文学科教育原理;人文科学(The Human Sciences)则是从哲学高度对包括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在内的人文活动原理的系统研究理论。

❷ 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2)人文创造扩展阅读

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

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❸ 什么是人文创作

人文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里呢?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就在人性的内涵里,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读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施舍的态度。随手丢下一枚硬币,在乞丐的碗中叮当和弯下腰轻轻放下一枚是不同的;我还听说澳大利亚人捕捞鱼虾,每网捞上来,总要挑挑检捡将不符合尺寸的放回大海。

需要补课的人真多,人文一课!人文之后是和谐
是啊,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知道”人文”更丰富的内涵吗?

为了解说”人文”,梁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梁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他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这让我想起在澳大利亚的侄儿讲过的另一个故事:周末,侄子随一位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捕捞鱼虾.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位华人总要挑拣一番,将其中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华人平静的答到:”在澳大利亚,每个出海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啊。” 那华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非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两则故事,大体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在我看来,他的实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里?如梁所言: 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的层面,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又如作家龙应台所言,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的整体气质。

想想我们有多少时候不需要别人提醒就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尽可能为别人着想,给他人以帮助?

言及此,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国.”我想,为了国家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为了我们更自在,更快乐,补经济课,科技课,法律意识课都没错,但我们现在最需要补上的还是文化这一课,”人文”这一课

明白了人文,人文创作也就顾名思义了

如果本人的回答详细使您满意的话可以采纳为答案,谢谢!!

❹ 人文是怎么定义的

人文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自然就是原始的、天然的。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的过程中,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作为一种依归,用这种办法来回皈世俗的人文传统。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学者”,后来人文学者所做的学问就变成了“人文主义”,到19世纪的欧洲又有所谓的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里面也开始出现所谓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意思不是说人文的东西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说对于人的各面的一种求知、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
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文”一词的根源古希腊和罗马(Humanity在西方也可以解释为Th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classics),它是以古希腊思想及其方式为根基的。
关于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文的理解是怎样在传统和西方的双重影响下变化的,可以参看李欧梵和汪晖的相关文章。

❺ 人文是什么意思

人文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引证解释:

1、指礼乐教化。

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示例:孙中山《民权初步自序》:“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

3、人事。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

示例: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大约就是因为山水比较清秀的原故罢,一般的人文风尚比起邻近的村镇也觉稍有不同。”

(5)人文创造扩展阅读: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

因此,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

延伸解释:

1、人文精神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2、人文景观

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还包括服饰、建筑、音乐等。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为城堡、宫殿,以及各类宗教建筑景观,具有历史性。

3、人文情怀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4、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❻ "人文"是什么意思

"人文"是意思这问题提得很好。我们时刻谈到的“人文关怀”即必须先了解“人文”本身。
“人文”应是以人为本,文化其灵。从政当仁;经商当儒;做人为善,交朋至诚。人文是个广大的话题。先抛砖而为。

❼ 人文始祖·人文初祖

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也有自己的祖先——这就是黄帝。我们每个人的祖先是直接的血缘关系,而黄帝作为我们的祖先,则是象征性的血缘关系,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经过了数千年,在多元民族的交融中形成的,今天已经没有办法弄清确切的血缘关系了;更重要的,黄帝作为我们的祖先,主要是从文化意义上说的。

纪念黄帝并不是现在才这样做的,历史上就有祭祀黄帝陵的传统。从文献记载看,西汉王朝建立,刘邦入关,曾强调祭祖的重要性。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北巡朔方……祭黄帝冢桥山”。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黄帝祭祀虽因战乱中断,但总的说来是绵延不断。到了唐代宗大历5年,于桥山西麓建庙并规定按时祭典。宋太祖开宝年间,移庙址于今址,祭祀活动相沿不断。明、清两代对祭黄陵十分重视,明代皇室派遣官员祭祀黄陵14次,清王朝共计29次。清末民初,政局动乱,祭祀中断。20世纪1935——1943年,国民政府多次派遣专官祭祀黄帝陵。特别是1936年清明节,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对唤起中华儿女共同抗日起到巨大作用。建国后,1955——1962年,每年都举行祭典,但均为省级领导主祭,以后祭礼中断,到1980年恢复。

祭祀黄帝可能有许多原因,但从根本上讲,不外乎二:其一,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其二,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

所谓“中华始祖”,是就中华民族的寻根追远、增强凝聚说的;所谓“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创造、文明初创说的。

先说第一个方面。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对于这个问题也需要进行辨证地研究。讨论这一问题时,一般人把黄帝仅仅看作汉族人的祖先,这是不合适的。对此,李绍连先生撰文指出:“有人把黄帝仅看作汉族的祖先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前所述,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包含了华夏、蛮、夷等中国境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血统和文化,是一个有别于任何部族的庞大融合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炎帝和黄帝是汉族的祖先之一,蛮、夷诸部族的祖先也应是汉族祖先之一。同样,后代那些分别源于蛮、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数民族,也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数华夏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徙到边远地区而成为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承认炎帝或黄帝为他们的祖先。再则,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56个兄弟民族都是在汉、唐、宋甚至更晚的时期形成的,距离炎黄时代有三四千年之遥。由于迁徙、杂居、通婚等原因,子孙繁衍,支系无谱,很难在血统方面准确判别几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领是某民族的祖先。与其把炎帝、黄帝或其它某个原始时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们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炎黄文化研究》第2期) 今天,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源,或传说中的始祖,如蒙古族的族源是唐代的蒙兀室韦,传说来自额尔古纳河,藏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一个神猴与罗刹女所生子女,与宋代以后的“萌古”、“源骨”、“蒙古里”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羌族传说他们的始祖是“无弋爰剑”;维吾尔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卜可汗”或“乌古思可汗”,是以汉代的“丁零”和唐代的“回纥”为主要族源,融合了汉人、契丹人、蒙古人而形成的;彝族与远古时代的氐、羌人有渊源关系,与公元7世纪的“乌蛮”关系最为密切;白、纳西、哈尼、傈僳等民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满族与2000多年前商、周时代的“肃慎”、汉晋时代的“挹娄”、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勿吉”、辽代的“女真”、明代的“建州女真”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南方各族传说自己的祖先是“盘瓠”或“廪君”,但他们都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那种“一元论”的说法已经逐渐为人们扬弃,“多元论”则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就是“多元论”的代表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指“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说明,中华民族是由众多的古今各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组成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各民族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各民族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其统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多源交融到多元一体,自觉地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所以,对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的提法,仅仅拘泥于血统上的认同是片面、狭隘的,更多地应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创造、融合和历史传承,着眼于黄帝在铸造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上的奠基作用。

再说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来到陕西黄陵县轩辕庙正殿,就能看到“人文初祖”四个大字,这是对黄帝具有本质意义的评价。我们尊黄帝为“人文初祖”,是因为黄帝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源头。

从远古时代,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就很多,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记录和加工,散见于先秦的一些文献中。直到西汉司马迁写那部伟大著作——《史记》的时候,才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使今天的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知道我们祖先的事迹。根据历史和传说,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的各个部落中,有两个杰出的领袖人物,一位是炎帝,一位是黄帝,还有其他一些部落的领袖。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他们率领我们的先民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进行种植、狩猎和其他生产活动。当然,由于他们必须经常迁徙,由于当时的物质生产还很落后,还必须极大地依赖直接的从自然当中汲取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一些部落之间免不了发生纠纷和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有炎帝和黄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战争促进了部落的融合,也促进了不同氏族部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引发了文明的创造活动。这样,就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约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他与臣民一起播百谷,植草木,务农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创医学,大力发展生产,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他与臣民一起造书契(文字),绘图画,作甲子(历法),定算数,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贡献甚巨;黄帝还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因此,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人们把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都附会到他们身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着关于他们的传说和踪迹。依据于右任先生的《黄帝功德纪》一书介绍,黄帝一生的发明创造包括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等,共20个方面。所以,历史上把他作为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人文初祖”的意思。当然,《黄帝功德纪》毕竟只是前人记载黄帝功德的资料汇编,多数记载有后人附会的成份,以讹传讹的记载也所在多有,要加以有鉴别地肯定。

今天,我们对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要科学地、辨证地理解。我们认为,这些文明创制,决不可能是黄帝一人一时的发明创造,而是许多人许多代集体的智慧和长期的积累。对此,中国文化史著名学者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第一编第二章说:“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为最盛之时。后世盛称黄帝,有以也。然黄帝时之制作,或恃前人之经验,或赖多士之分工,万物并兴,实非一手一足之烈。故知社会之开明,必基于民族之自力,非可责望于少数智能之士。而研究历史,尤当涤除旧念,著眼于人民之进化,勿认开物成务,为一人一家之绩也。”准确地说,所谓黄帝的发明创造其实是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转化的成果,这些已经为考古发掘所证明。黄帝时代处于考古学的广义的龙山文化时代范围,距离今天大约有5000-6000年期间。龙山时代原始农业长足发展,畜牧业迅速扩大,制陶工艺不断进步。同时,出现了政治权威的标志,如文字的发明、金属的使用,礼器的大量发现,城堡和宫殿的出现以及随葬品多寡悬殊,等等。结合历史文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总之,在今天人们的头脑中,黄帝只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偶像,一种文明形式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符号。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又保持特性和发扬民族文化,有一个被所有中华儿女接受的具有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的总体称谓是必要的。因此,黄帝既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帜,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

❽ 人文要素有哪些

人们对城市过往的记忆、在城市日常的生活以及基于历史与现实之上的精神价值理念构成城市发展的人文要素,该要素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为城市的市民素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不同,往往取决于人文要素这一不可复制品的创造与积累,市民素质则造就着每个城市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发展潜力。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城市人文要素的发展和竞争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文化价值和城市个性为发展和新的“心”时代。
一、“看不见的城市”:城市文脉
城市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而空间,实际上就是结晶化的时间。总是处在动态发展中的城市在时光流逝中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历史古迹、生活方式等等即是最能解释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因素。城市的历史留下城市这些独有的文化脉络,它们或者是有形的建筑、诗篇、风俗礼仪,成为人们生活延续性的基础:或者是无形的都市气质、生活理念和精神取向,从而成就一个与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城市并行的“看不见的城市”,给予城市中的人们不断传承的记忆和稳定的地域概念。因此,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种文化,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的文化史。
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许多城市在硬件设施上的相互复制与赶超相对而言并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在通讯技术的支持下,诸如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这些阻碍区位选择的因素已经大大地降低甚至可以忽略。对现代城市来说,进步被视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过程,城市总是在不稳定中发展的,一些城市不断摧毁所留存的文物古迹,为高速公路、摩天大厦或者是现代购物中心腾出空间,以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在全球化的时代,似乎拥有越来越多相似的面孔,但如此相似的结果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相似性无法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源泉,既然此处似他乡,硬件的差异被抹平,区位的选择将不会再以硬件设备作为主要标准。
但是,文化这样的软性要素的开发并不像硬件设施那么轻易,因为文化的时间积累性使文化难以全盘复制,文化的复杂多样性使文化的优劣选择和赶超成为一个难以实施的任务。即使文化被复制,城市可能会发现割断自身文脉、成为一个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所面对的尴尬与被动:城市失去了自我认同的基础,没有个性,也放弃了可以创造性发展自己的机会,因为城市文脉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心理定位的线索,帮助人们把握整个城市的独特意境,它们使生活得以延续,使城市得以独一无二。例如,巴黎之所以是巴黎,之所以“永不沉没”,主要是因为它保存有世界一流的古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让人们崇敬和向往;伦敦之所以是伦敦,之所以被称为“不屈不挠”的城市,则是因为这个城市保有二战时期英勇抗敌的集体记忆;上海之所以是上海,之所以成为“东方明珠”,在于它兼容并包、锐意进取的海派文化所铸就的独特风格。
因而,对任何城市来说,城市文脉是城市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资产,市场是人文要素的关键要素。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现实的教训和经验。事实上,众多西方城市的更新是通过开发城市文脉实现的,因为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已经迁离旧城区,信息时代的金融服务业对属地的依赖性逐步下降从而成为流动的“无根产业”,大量的人口与企业的流失又使得城市建筑业濒临困境,历史文脉的地域性特征使城市借助文化经营来振兴老市区和适应后工业服务型机会成为相对可行的选择。对城市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工作,例如通过主题公园、博物馆、历史建筑维护等方式展示城市特色和精神风貌,通过文化节日吸引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等等。最为重要的是,人文要素的传承与发扬需要发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市民表现和提高其文化素养的机会和舞台,使人们通过对市民素质的感受和理解来领悟到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
二、生活在此处:市民生态
城市文脉的传承需要整个城市的全体市民的努力。城市是一个大剧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描述了城市现实的生活状态。城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时尚、风俗习惯、礼仪服饰、语言行为、交往方式等等不仅仅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而且还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被不断地创造和发展着。现实社会的市民生态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一个良好的市民生态将为城市发作提供要素基础和精神支持,而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更加良好的市民生态。
在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看来,“都市生活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街道纵横,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多样性,表明了城市在精神生活的感性基础上与小镇、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对比”。都市的“场所精神”是社会文化生活在人们心理的折射和积累。不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节奏与多样性导致城市“场所精神”的差异,城市文化风格最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例如北京的大气、上海的敏锐、苏州的精致、成都的悠闲、杭州的娴静等,不一而足。“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身的形象和内涵。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具吸引力而令人难忘的”。
城市居民的行为举止是城市文化风格的外在表现,例如市民的行动公约、职业道德规范、伦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邻里交往习俗、社会危机处理方案等等。人们通过市民行为来对自己心目中的城市进行定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通过一些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这些象征符号不仅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表达了共同的生命体验,例如:冷和热、明和暗、高和低、大和小、生和死、动与静、关心和忽略、干净与肮脏、自由与限制”。最为简单的例子是,同样是拥挤的城市,等车的人是否按秩序上车,上车的人是否主动让座,都会给人们留下这个城市或好或坏的印象。无论是居住在城里的人还是暂时停留在这个城市的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感情,与人们在这个城市的记忆与经历密切相关,这种感情带有个人色彩,同时也带有对城市市民集体性行为特征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着个人与各种社会组织对城市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机会。
总体而言,良好的市民生态对城市的发展目标来说具有长远的意义。人们的心理特征与行为习惯所造就的城市文化有助于城市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生活氛围,从而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基于城市文化认同的各种文化项目能够促进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愿望,进而促进城市的内生增长。城市的文化交往,表现出文化的生命力、适应性和亲和力,转化成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通过物质赋形,影响着城市发展的途径与结果。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城市的文化自觉意识为城市在城市群落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提供了支持,许多城市已经将发展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上海提出了“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针,申办世博会即是这一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世博会既能发扬上海兼收并蓄的海派开放风格,又能通过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促进上海的城市文化的发展。
为实现城市以文化带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市民生态加以分析和引导成为城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努力的方向。一些城市通过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来改善市民生态,例如建立市民行为规则或者是公共场所公约等;一些城市通过城市杂志或者报刊的形式,对城市的日常生活加以记录和讨论,建立城市生活的公共论坛;还有一些城市通过广场文化、商业街文化的开发让人们通过“城市客厅”了解城市、展示自己。对于21世纪的城市来说,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文化成功的城市。“文化不仅仅代表着各种文化产品,更意味着生活、表达、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轴,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战略与文化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在未来的竞争中,信息与知识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那些学会了如何战胜文化挑战的城市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三、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正如芒福德所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在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但是城市的发展需要有城市的文化资产来创造和维持。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高度抽象和精炼总结,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根系。城市精神集中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理念和文化特性,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和支持的作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也是推动城市实现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城市精神可以从人们的内心世界来引导、规范、激励和改善人们的行为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价值的实现对精神生活来讲同样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城市自身作为重大的历史构成物,保持和建构着生活的动力,对城市生态和居民福利有着长远的影响。城市价值与城市精神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体,是逐步培育发展起来的,能够得到市民的认同与共鸣,因而城市精神的定位需要从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社会基础入手,并结互时代发展的趋势加以提炼。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精神也有不断充实与创新的需要,但与城市文化特性的密切结合是其真正生命力的源泉。
作为城市文化精华的城市精神,不仅仅凝结在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艺术作品当中,也融合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当中。城市举办博览会、贸易会或者文化节不仅能够让外来人士有机会参观了解这个城市,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特色音乐、饮食、艺术品的展示、众多社团的参与和广大市民的支持,达到弘扬城市文化精神的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城市与文化的自觉意识,而市民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又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对外来认识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群体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方式背后的统一信念,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城市的总体氛围和代表性个人至上。城市的教育与宣传、文化艺术团体、城市文化活动则是城市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载体是通过城市的硬件设施实现其传播功能的,对城市来说,投资规模庞大的硬件要素如果仅仅成为外来文化的表演场地而不失本地文化的展示舞台的话,城市难以有鲜明的个性,城市精神也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概念而已。
四、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
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需要有软件和硬件的积累和浸润作为基础。城市的布局与基础设施的开发、城市市民素质、政府服务风格等等,都是城市人文要素的体现,需要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与投入。许多城市正通过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教育和创新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开发城市人文要素的目的。
城市人文要素的开发不仅可以为城市积累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而且为城市营销提供了传播渠道。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展会、广告、电影、旅游、网站等文化形式来宣传自身特色,以此吸引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加入自己的城市。城市营销以特色文化作为表现形式,将城市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在一个试图抹平地域差别的全球化时代推介自己的个性,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机会。
城市营销,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场所营销,是指将地区(场所)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未来的发展远景确定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借此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主动营销地区特色,更有效率地满足既有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客与会议人士等)。城市营销无疑是以知识和资源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城市人文要素是城市营销的物质基础,而城市营销的成功则将给城市人文要素带来更好的开发机会和资源条件。
城市的地方性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城市营销应该是有效的、可信的、易于识别的。由于城市气质突出表现为地方个性,因而城市形象的营造需要立足于城市内部资源、动员市民的积极参与。城市作为一种具有活力的、激动人心的生活体验,其生命力在于城市自身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这种地方性是“心”时代下全球竞争中城市不被淘汰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性才是世界性的体现。

❾ 人文的基本含义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抄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广义讲,泛指文化;狭义讲,专指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 人文分类: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

阅读全文

与人文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