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石担发明人

石担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0-12-23 11:42:16

『壹』 地动仪的发明者是谁

地动仪的发明者是中国汉朝东汉科学家张衡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他们分别是东,回南,答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张衡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没有留下实物与图样只留下一些简略的文字记载。

『贰』 石头文化的起源

1、起源

人类赏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之一的《书经》中,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篇记载石头的文章《禹贡》。

文中记载了各种矿物石种并将产于泰山的怪石列为给禹王进献的贡品,可谓开创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中,有“轩辕赏玉,舜赐玄圭,臣贡怪石”的记载。

2、古代石头文化

最早的赞美石头的诗见于《诗经》中的《扬之水》、《渐渐之石》等。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喜爱赏石并为石著文作诗。古人将赏石作为一大嗜好,并将奇石佳品视为宝玉,爱如儿孙,足见古人对奇石的酷爱。

在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喜欢收藏石头,这在他的《东坡志林》 中有所记载。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爱石如命,每见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称之“米颠”,并留下“米颠拜石”的佳话。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爱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无数,据说现在蒲松龄故乡纪念馆还保存着他当年收藏的奇石。

3、近代石头文化

现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郭沫若、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梅兰芳、老舍等都是奇石爱好者,他们爱石、赏石、写石、画石、咏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石文化的发展。

(2)石担发明人扩展阅读

东方赏石文化的内涵

一般来说,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与标本为主。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现)在现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具观赏价值的自然物(石头)方面的展示和印证。

参加资料来源:网络-赏石文化

『叁』 电池是谁发明的

伏特发明了电池。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锡板浸在盐水内里,发现连接两块金容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于是,他就把许多锌片与银片之间垫上浸透盐水的绒布或纸片,平叠起来。

用手触摸两端时,会感到强烈的电流刺激。伏特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堆”。这个“伏特电堆”实际上就是串联的电池组。这成为早期电学实验,电报机的电力来源。

(3)石担发明人扩展阅读

不同电池各有特性,用户必须依照厂商说明书指示的方法进行充电。在待机备用状态下,电话也要耗费电池,如果要进行快速充电,宜先将手机关闭或把电池拆下进行充电。

有些自动化的智能型快速充电器当指示灯信号转变时,只表示充满了90%,充电器会自动改用慢速充电将电池完全充满。用户最好将电池完全充满后使用,否则会缩短使用时间。

『肆』 最早发明降落伞的人是谁简略资料

卢诺尔曼终于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顶真正意义上的降落伞,他决定到高塔上试降。试降那天,闻讯赶来的人们将高塔围得水泄不通。有人替他的安全捏把汗,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只不过想瞧个热闹,更有人甚至等着看卢诺尔曼的笑话。 “从这么高的塔上落下来,不死也得残疾!” “是啊,还是别冒这个险了。” 替他担心的人们都这么好心地劝阻他,但卢诺尔曼心志不移。他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像小鸟那样从空中悠悠而降。为了安全起见,他把一些略重于体重的石头绑在降落伞上,然后,他从塔顶向下扔出了降落伞和石头。在众人的目光下,石头并没有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快速落到地上。相反,坠着石头的降落伞像盛开的鲜花一样,悠悠地在空中飘荡,最后徐徐降落在地面上。这么一来,卢诺尔曼信心大增。围观的人们关切地注视着他下一步的试验——这回可是卢诺尔曼双手紧紧地抓住降落伞的底绳,轻轻地纵身向塔外一跳。屏住呼吸的人们紧张地睁大眼睛,纹丝不动,生怕那一幕惨剧出现。有些人甚至闭上眼睛,准备听到那凄惨的叫声。可是,卢诺尔曼跳出塔外后,心情多少有些紧张的他反而变得踏实起来——他觉得自己真的像只小鸟一样在悠悠地飞翔。最后,卢诺尔曼缓缓地安全降落,什么意外也没有发生。“成功了!我成功了!”卢诺尔曼脚一落地就兴奋地大叫起来,周围的人们也齐声为他喝彩! 这是发生在1783年的事情。后来,降落伞的结构得到了较大改进。但由于时代的限制,降落伞的发展仍然很缓慢。直到世界迈入20世纪的门坎之后,由于飞机的问世和航空事业的发展,降落伞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这朵在蓝天绽放的花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喜爱。

『伍』 四大发明的造纸发明人葬在哪里

葬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龙亭镇龙亭村
蔡伦墓祠位于洋县城东8公里的龙亭镇龙亭村。祠内古柏参天、殿宇栉比、碑石林立、风景秀丽而幽静,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就长眠在这里。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墓冢高约7米,长30米,宽17米。
墓园原占地25亩,现为6亩。园内有建筑设施13处。花木葱郁,古柏参天,碑石林立,青竹吐翠,丹桂飘香,殿宇古朴典雅,塑像彩画栩栩如生。其南为祠,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114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和近代书法名家于佑仁为蔡伦墓祠所题草书真迹。
在今运城盐湖区王范村南鸣条岗有蔡伦墓与蔡伦碑,碑与墓之间的距离超过一百五十米,蔡伦碑,在当地的一个三叉路口,在路口边上有家蔡伦纸箱厂。
蔡伦为什么有两座墓

蔡伦墓和祠在他的封地---陕西洋县龙亭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然而湖南耒阳县也有一处蔡伦墓和蔡侯祠。
蔡伦为何一人有两墓?令人琢磨不定。
蔡伦死后葬于何地?洋县蔡伦墓和耒阳蔡伦墓,何为真墓?按常理说,蔡伦死于封地,当就近埋葬。洋县距家乡耒阳,远离数千里,时值东汉,交通不便, 自是难以归葬家乡。所以洋县的墓似应为真。
想去旅游的可以在清明前后去,京昆高速经过这里

『陆』 电池是什么人发明的

电池发明史

1780年,意大利波罗那大学解剖学教授伽伐尼(Luigi Galvani 1737年9月9日-1798年12月4日)做青蛙腿肌肉运动的解剖学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在起电机放电的同时,如果用金属手术刀触动蛙腿神经,蛙腿肌肉立刻收缩,为了找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意外地发现,若用两种金属分别接触蛙腿的筋腱和肌肉,当两种金属的另一端相碰时,蛙腿也会发生抽动。伽伐尼认为这是青蛙体内存在一种“神经电流体”引起的,这种可以使神经、肌肉活动,脑是分泌电液的重要器官。

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达(Alessandro Vlota 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在1792年对伽伐尼的发现做了研究,他发现电流的产生并不需要动物组织,1793年他否认了动物电的存在,认为伽伐尼发现的电产生于两种不同金属的接触,他认为蛙腿的抽动是一种对电流的灵敏的反应,这个电流是由于两种金属插在了由肌肉提供的溶液中,并构成回路而产生的。

1799年伏达用铜片、浸盐水的纸片、锌片依次重叠起来,创制了最早的获得连续电流的伏达电堆。1800年他公布了在1795-1796年间发现的电池原理,1801年他为拿破仑一世演示了伏达电堆,拿破仑授予他金质奖章并封他为伯爵。

1803年,德国化学家里特尔制造出一台蓄电池。

1836年,英国化学家J.F.丹聂尔制造出了第一块古典原电池。伏打电堆的一个缺点是由于极化作用而使电流很快减小。他发现的电池是用多细孔的陶罐(开始用动物膜)把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电极铜棒和锌棒分开。它能比过去的电池提供更长时间的稳定电流。

1859年,法国物理学家普朗特制造出了第一台可实用的铅酸蓄电池。他包括两块卷成螺旋形的铅皮,中间用橡皮隔开,浸没在10%的硫酸溶液中,然后送入电流,使其中一块铅皮镀上,另一块铅皮成为粗糙的多孔表面。这种电池比当时的任何电池都具有更高的电动势。但是由于加工成型过程复杂和冗长,很难批量生产,没有受到重视。

1865年,法国化学家勒克朗谢制造出第一块干电池。他采用导电的氯化铵溶液、锌和石墨作电极,并用二氧化锰作去极剂。这种电池由于使用氯化铵溶液带来很多不便。

1881年法国化学家C.A.福尔改革了普朗特的铅蓄电池。他回避了成型的工序,把直接涂布在铅板上,这样使铅蓄电池引起了商业界的兴趣,很快得到批量生产,在汽车、无线电设备、电化学实验过程中得到应用,成为了通常使用的重要电源。

1888年,化学家卡斯尼尔改进了勒克朗谢的电池。他以潮湿的氯化铵代替其溶液,以锌皮兼代容器,一举二用,使用方便,得到了广泛应用。

『柒』 纸张的发明人是谁

就在我们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时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轻便的纸莎草纸来记录文字了。
纸莎草是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点像芦苇,可长到4米高。这种植物的故乡在埃及。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迹,而现在它在埃及早已绝迹,在非洲只有苏丹和叙利亚的少数地区还有生长,欧洲的最后一批纸莎草在西西里岛锡安河畔锡腊库扎附近正濒临凋萎干枯。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对纸莎草的衰亡,人们十分痛惜。这不仅因为它是极好的造纸原料,还因为它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代无纸的日子里,人们曾用它记下了人类文明史最初的几页。
据考证,大约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纸莎草来造“纸”了,他们把纸莎草的茎破成细丝晒干,交叉着叠两层,然后再用胶粘合,这样做成的纸莎草纸质量相当不错,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产品,希腊的大多数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写在纸莎草纸上的。
在这种纸莎草“纸”上写字,要比在泥板、银板或龟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这一发明后来传到了欧洲。在中国人造的纸还没有传到欧洲之前,纸莎草是欧洲人最常用的“纸”。
这是一种叫贝多树的热带大树,胸径常达1米左右,树高20多米,树姿有些像棕榈,又有些像蒲葵。这种树在树顶上簇生出许多掌状分裂叶子,十分巨大,一张连叶柄的叶子长达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来当纸的,正是这种叶子。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许多寺庙。在那些寺庙里,往往都保存着贝多叶写成的经书,人称“贝多经”。作为书写用的贝叶须在树龄8年以上的贝多树上采摘。贝多叶子卷为筒状,呈浅棕色,从叶柄割取下来铺开展平,成扇形状。每张叶片上有30条粗硬的叶脉,用刀除去叶脉,便可得到近30张小叶片。这带状小叶片有2米多长,一端稍宽,另一端稍窄。
这叶片不能用,还必须经过特殊的水沤制作。人们先把叶片卷起放在大锅里用水蒸煮。然后取出晾干。为使叶片变得柔韧,不易折断,还要将晾干的叶片挂在木棒上,两手揿住叶片两端,上下拉磨,使叶片表层磨掉,变得洁白光润。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后,再把每片贝叶根据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烧红的铁棒在贝叶上烫一孔洞,以便用绳穿订。
严格说来,贝叶上的经文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们用一种精细的铁笔在叶面上刻字,刻好后用墨5水涂抹叶面,即“上色”。这种墨水用油灯的黑色烟炱与肉桂油混合调制,涂抹后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迹,对贝叶还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于贝叶“纸”有着这种易于长期保存的优势吧,所以当真正的纸发明后很久,仍有人用贝多叶来书写。
大约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开始用丝织成的“帛”来写字了。用墨水写字在帛上,要比简牍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轻又软,还可以卷起来。现在有时称一部书为一卷书,即来源于此。
可惜的是,这样的“帛纸”虽然很好用,但价格昂贵。在汉代,一匹帛相当于720斤米的代价,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汉代,“帛纸”和简牍还同时被人们应用着。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太监,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监管制造御用器物。担任这些职务,自然要考虑节省开支。价格昂贵的帛也在蔡伦的考虑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帛的书写材料呢?不仅与帛同样的轻便易写,而且价格还要很便宜。
所谓漂絮,就是人们利用不适于抽丝织造的次等茧来做丝棉时,先将次茧用水煮过,再铺在蔑席上浸到河水里去,用棍子烂成丝棉。从事这项手工劳作的妇女,人们称之为“漂母”。
蔡伦发现漂母在漂絮的过程中,有一些残留的丝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晒干后,把残絮剥剔下来就成了一层薄6薄的絮片。有些买不起帛的穷人就利用这种絮片写字;不过在这上面写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于丝制品价格贵,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时还没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制品。人们将麻的皮剥下来,仍用在水中漂洗捣打的方法,制成适合于织造的麻纱。在这过程中,也会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伦发现,也有人利用麻絮片来写字的。
“嗯,这倒是个办法,也许可以试试。”于是,蔡伦当起了“漂”。他将那些留在篾席上的丝絮和麻絮收集起来,放在水中继续漂洗捣打,将它们弄得很烂,再用席子把它们捞起来滤掉水分,晒干后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细密的絮片。用它来写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纸就样诞生了。现在“纸”字左边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纸是跟丝有直接的联系的。
在试验中,蔡伦还发现,用麻絮捣烂后制成的纸,跟用丝絮做成的纸不相上下,甚至还更结实些。这当然使他十分满意,因为丝是贵重物品,丝絮不如麻絮容易获得。蔡伦还想到,既然要费时费力将麻沤烂、捣烂,而那些没有使用价值的破布、破鱼网、树皮等不是更容易获得,又容易捣烂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蔡伦终于发明了成熟的纸的制作工序:将树皮、破布、旧鱼网等收集起来浸湿、捣碎、泥沙,然后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胶质、油脂、色素等,再进一步捣烂,让它们成为浆糊状。然后,把这种糊状的浆质捞出,薄薄地摊在竹帘上晾干,就成了柔软的纸。7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他的造纸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汉和帝非常赏识并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来,汉安帝因蔡伦发明纸有功,还封他为龙亭侯。
我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经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蔡伦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统计过,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2000多种不同用途的纸,它们满足了人类各方面的需要。这些纸,有的是有意识发明的,有的是在无意中诞生的;有的发明申请了专利,留下了发明的名字,有的却不知道发明者是谁,只留下了他的发明。
从蔡伦发明纸起,人们用的造纸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鱼网、树皮、麦草、稻草、芦苇、毛子、木头,都是纤维类材料,石头纸是第一种非纤维类原料制成的纸。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新纸问世呢?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纸的发明也是无穷尽的。

『捌』 发明激光的人是谁

激光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年。当时Arthur L.Schawlow和Charles H.Townes在Phys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名为“Infr ared and Optical Masers ”的论文,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并产生了一个具数十亿美元产值的新工业。 Schawlow和Townes在二十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早期从事微波波谱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研究各种分子特性的有力工具,微波波谱技术其时颇引人注目。他们并没有想发明一种设备,使从通信到机械的各种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所想的仅仅是开发一种设备来帮助他们研究分子结构。 初始工作 在加州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后,于1939年加入贝尔实验室。在那里,他从事包括微波发生、真空管和磁学等各种不同工作。后来,他转到固体物理领域,研究表面电子发射。 一天,也就是Townes到贝尔实验室的一年后,Townes实验室的主任Mervin Kelly通知大家“从星期一开始,你们研究雷达轰炸系统。”Townes不喜欢这项工作,但他知道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打破了贝尔实验室的宁静。“我们相当努力地研究雷达轰炸系统,一年后我们将该系统装入飞机中,发现它非常有效。”Townes说。 专注于分子吸收研究 二战期间,Townes对航空无线电很感兴趣,但他的防雷达工作使他必须专注于微波波谱方面的研究。雷达系统以特定波长播发无线电信号,当这些信号碰到诸如战舰或飞机之类的固体物质,就会反射回雷达系统,从而雷达系统可以识别这些物体并定位。 Townes从事的雷达导航轰炸系统采用的波长是10cm及后来的3cm,但军方要求的波长是1.25cm。以便更好的定向以及在飞机上使用更小的天线。 湿度 Townes致力于1.25cm波长的工作。他知道,气体分子在固定波长可以吸收波形,尤其令他担心的是,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如雾、雨、云)可能会吸收 cm雷达信号。 “雷达已经建好,已调试好,但尚不能工作,主要存在水蒸气吸收问题”他说,该系统最多只能“见”到几英里开外,“……而且,要搜寻海上船只或类似的其它物体还有太多的局限。 迁至Columbia 战后,Townes在贝尔实验室专门从事分子波谱的研究工作。1948年,他获得了转到Columbia大学工作的机会。他说:“我到Columbia大学的部分原因是,Columbia大学更专注于物理学以及我感兴趣的原理定律。此外,我更喜欢大学生活,在大学工作一直是我心中所愿。” 微波波谱学科是Schawlow 和Townes在1949年第一次相见的共同基础。此时,Schawlow刚好在多伦多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然后,他到Columbia大学从事一研究基金项目,与Townes开始一道工作。 分子研究 在Columbia, Townes继续研究采用受激辐射探测气体分子波谱方面的工作,由此首先发明了maser(微波激射),后来发明了laser(激光)。 Townes知道,微波激射的波长越短,其与分子的作用越强,因而它是研究波谱的强有力工具。但当时要制造一种小到足以产生所需波长的设备超出了制造技术的水平。所以,Townes竭力解决用分子产生所需频率的技术限制问题。 在Franklin公园的奇想 有几个技术问题当时已经解决,其中包括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热力学第二定律已告诉Townes时,分子不会产生超过固定量的能量。 在Townes参加华盛顿的一个毫米波发射的科学委员会会议时,他正考虑如何回避热力第二定律。一天早晨,他在Franklin公园一边散步,一边思考这个问题。“我想,热力学第二定律假设了热量是平衡,而我们不必考虑它。” 信封背面的计算 Townes从夹克中拿出了一个信封开始匆匆记下他关于要得到他所需的功率输出在谐振器中需多少分子的计算。然后,他回到酒店并将这个思想告诉了Schowlow。Townes说:“我告诉他这个构思,他马上同意了我的观点并说这非常有意义。”当Townes回到Columbia后,他让他的研究生James P.Gordon立即开始这个项目工作,后来还聘用了H.L Zeiger作助手。Schawlow没有参与maser的工作。但他说:“我亲眼目睹了他笔记本中的这项发明。” 同一年,Schawlow离开了Townes和Columbia到贝尔实验室担任了一个研究员的工作。“我在贝尔实验室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的研究”,他说,“随后几年,我也没有在masers激动人心的发展中作过任何工作。” 研究maser Townes决定研究氨,氨是一个很强的吸收体,与波长的作用很强。“这是我的老爱好,我对氨知之甚多。我们有1.25cm波长的波腔,所有技术和波导。” 他从事maser工作时,很少有人对他的工作感兴趣。有一次他说:“我们很平静地以研究生的方式工作了三年,最后我们成功了。据我所知,其它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1953年,Townes Gordon 和Zeiger研制出一种叫maser的设备,可以通过发射物的受激发射实现微波放大。他们通过Columbia大学申请了该设备的专利。 与贝尔实验室合作 Townes知道,比微波波长更短的波长(如红外线和光波波长)在研究波谱方面可能是比maser产生的微波辐射更有用。 在Columbia期间,Townes 1956年荣任贝尔实验室的顾问工作。他可以访问实验室、与人交谈、视察项目并交流思想。他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顾问工作,所以我欣然接受!” Townes仍在思考光的受激辐射,并看望了已在贝尔实验室呆了5年的Schawlow。这两个科学家再度合作出版了一本《微波波谱》的书。Schawlow后来回忆说:“我在认真考虑如何将maser原理从微波应用到波长更短的波,如红外线波谱领域。后来发现Townes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决定携手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将镜片放到空腔中 Schawlow的思想是在空腔的每一端放一个镜片,使光来回反射。这样,可消除光束在其它方向的激射。Schawlow和Townes探讨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对之抱着极大的热情。1957年秋天,他们开始研究生产更短波长的设备原理。通过使用镜片,Schawlow想到,这些镜片的尺寸应当可调以便激光只有一个频率,一个特定频率可以在一个路径宽度范围内选定,镜片大小可调以便任何轻微的偏向运动都能被抑制。实际上,他去掉了大多数空腔,只保留了两端空腔。 Schawlow说:“我们不用中断我们的其它工作,我们只用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Schawlow研制设备,而Townes从事理论研究。Schawlow建议用常规固体材料来产生固体激光。 美国专利 八个月之后,他们的合作开花结果。1958年,他们就他们的工作合写了一篇言论文,此时他们尚未造出真实的激光,并且他们还通过贝尔实验室申请了一项专利。他们关于maser原理可推广应用到光谱领域的建议发表在Physical Review的第十二期杂志上。 两年后,Schawlow和Townes获得了激光发明的专利,与此同时Hughes Aircraft公司的Theodore Maiman制造出了可以工作的激光器。1961年,Schawlow离开贝尔实验室开始了其在Stanford的执教和研究工作,在Stanford,他进一步推动了激光在波谱领域的应用。他说:“Stanford给了我不能拒绝的承诺。” 赢得Nobel奖。 1964年,“由于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工作导致基于maser-laser原理的谐振器和放大器的发明”,Townes与Moscow 的Lebedev学院的A.Prskhorov和N.Bason共同一起获得该年度的Nobel物理奖。 1981年,Schawlow也因其对激光光谱的贡献荣获该年度的Nobel物理奖。Townes说:“这项奖对Schlwlow来得太迟。” Schawlow回顾这项发明说“我们想到了它的通信和科学应用,而没有将它保留在心中。如果这样做,会妨碍我们做出激光发明。”

『玖』 足球的发明人是谁

足球起源
现代足球是英国人一百多年前发明的,最早的足球是谁发明的?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国的蹴鞠.

但蹴鞠却不是最早的,出土于美国西南部的一种石球有6000年历史。它与如今土著美洲人玩的两种游戏很相似:一种是用脚弓将球挑起,然后看谁扔的远;另一种是用脚弓将球踢远,然后追球跑,最远的距离可达30公里。

1863年第一个足球协会在英国成立,场上22个人,有裁判、固定的规则、场地、比赛时间、球门、甚至球网的现代足球才宣告正式诞生。

正式现代足球是有许多英国人合力提出并实践和加以推广的,至于这是谁最初想出来的,是个谜!

英国人最早玩的足球之所以被称之为“发明”,是因为现代足球与过去各种不同的类似足球的游戏相比,从内容上有太多的突破,这种突破完全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有固定的比赛时间、场地、球门,充气的球(不太轻、不太重、滚动快),场上有位置的分工,这是工业化和工业革命的产物;有独立的裁判,体现的是公平竞争原则;而偶然发现运用上的球网,则使这项至今都没有什么大改动的人类第一运动趋于完美。

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协在伦敦成立,制定了第一个足球规则,宣告了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
最早的足球比赛阵形是英国人创造的“九锋一卫”式,即九个前锋,一个后卫,再加一名守门员。后来又产生了“七锋三卫”式阵式,使攻守力量达到相对平衡。1870年苏格兰创造了“六锋四卫”式阵形。接着,英国人又创造了“1+2+3+5”的“塔形”阵形。这一阵形对当时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因为它体现了攻守力量的基本平衡。
为了适应足球运动发展的需要,1904年5月21日,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国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国际足球联合会(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1925年,国际足联发布了新的“越位”规则,加重了防守任务,攻防矛盾又趋尖锐。据此,英国人契甫曼于1930年创造了“WM”式阵形,使攻防人数的分布达到均衡状态。这一阵形在40年代前后盛行于全世界。
50年代以来,世界足球运动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变革。1953年,匈牙利人突破了“WM”式的传统打法,创造了“三三四”阵形,有力推动了当时的世界足球运动。1958年,巴西人在技术、技巧上有了新的发展,创造了攻守趋于平衡的“四二四”的阵形,并夺得6、7、9届世界杯赛冠军。此后,又出现了“四三三”式阵形及其变体,由于这种阵式攻守平衡,战术灵活多变,体现了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趋势,因而被誉为足球运动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 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 .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现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 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足球发展
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足球运动逐步从欧美传入世界各国,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发达的国家更为盛行。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球场,投身到这一富有刺激性和畅快感的运动中去,以至于一度将足球运动开展得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 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率先为足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在伦敦皇后大街弗里马森旅馆成立了世界第一个足球协会—— 英格兰足球协会。会上除了宣布英格兰足协正式成立之外,制定和通过了世界第一部较为统一的足球竞赛规则,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英格兰足球协会的诞生,标志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而,人们公认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兰足球协会成立之日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 英格兰足协的成立带动了欧洲和拉美一些国家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1872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协会间的比赛,1890的奥地利开始举办足球锦标赛,1889的荷兰和阿根廷出现了若干个足球组织,1900的西班牙巴塞罗那成立了“女泰罗尼亚”足球协会。这些发展,为创建国际性的足球组织创造了 条件。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球协会联合会(简称国际足联,英文缩写为FIFA)在法国巴黎圣奥诺雷街229号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盟驻地的后楼正式成立,法国等7个国家的代表和代理人在有关文件上签了字。1904年5月23日,国际足联召开了第1届全 体代表大会,法国的罗伯特.盖林被推选为第一任主席。

阅读全文

与石担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