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用来衡量肢体间平衡关系的标尺
用来衡量的肢体之间的平衡,它的标志应该是自然的标志。
㈡ 天平衡量标尺的作用是什么
天平称重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游码对应的衡量标尺上刻度的读数。
所以,天平衡量标尺上的分度值,用于读出砝码以下的质量,故它是提高称量的精度。
㈢ 帮忙想想“资本主义相对价值生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启迪”
楼主,你好.
你说的那个相对价值其实就是剩余价值.那么我们先来看剩余价值的意义是什么.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那么,“剩余价值”概念是否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社会是否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呢?“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又是什么呢?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对这些问题试作一下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1]
传统观点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当然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众人皆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么企业就挣不到任何利润,国家财政也不会有一文钱的收入,从而社会经济就会停止运行,国家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二、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
那么,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人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三、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下面分而论之。
(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地主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如,魏征、包公、海瑞等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等大批共产党员,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自己及家人生活却非常俭约,其自用价值非常少而剩余价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价值,倍受人称颂、敬仰;而和坤、胡长清、成克杰等贪官污吏,损公肥私,虽说自己也创造价值,但因其通过贪污受贿把其创造的价值变为自用价值,剩余价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为负数,故其人生便毫无价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骂。有的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摆脱不了传统教条的束缚,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故强烈反对笔者的这一观点,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按笔者的观点,他们的人生便没有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价值不过是表示有用性,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任何人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都创造了价值,创造的价值不光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还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创造了价值,绝非因你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没有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其效益远大于自己所需,远多于社会为自己支付的各类工资总额,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笔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的观点并无错误。
(三)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大的借鉴莫过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但是中国模式所创造的奇迹,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相比的。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才能产生自由意义下的市场,而第个市场都有可能市场失灵,这就需要宏观调控, 由于市场的自发性,社会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这也必须需要政府来调节,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这里只说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㈣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劳动创不创造价值 创不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促进了马克思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在研究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和生产过剩危机理论。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第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 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 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第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 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 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地主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 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 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如,魏征、包公、海瑞等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等大批共产党员,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自己及家人生活却非常俭约,其自用价值非常少而剩余价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价值,倍受人称颂、敬仰;而和珅、胡长清、成克杰等贪官污吏,损公肥私,虽说自己也创造价值,但因其通过贪污受贿把其创造的价值变为自用价值,剩余价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为负数,故其人生便毫无价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 辱柱上,被人唾骂。有的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摆脱不了传统教条的束缚,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 动者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故强烈反对笔者的这一观点,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按笔者的观点,他们的人生便没有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他们 没有理解价值不过是表示有用性,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任何人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都创造了价值,创造的价值不光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还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创造了价值,绝非因你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没有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其效益远大于自己所需,远多于社会为自己支付的各类工资总额,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第三、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 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 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 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 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㈤ 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是什么
【探求道德定义】
道德是人性别于兽性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类为了文明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标,所以道德永远是由低级向更高级的理想发展的,虽经无数相对阶段性的曲折、迂回甚至倒退,但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憧憬着的美好社会生活,是永无止境的,但人们想往的美好生活,不是靠虔诚的祈祷或“不劳而获 ”得来的,需靠每人殚精竭虑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当然每人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但因每人的品行素质和价值观,始终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性,有的人积极肯干,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甚至不图报偿的肯为人民利益而献身,那种高尚伟大的损己利人精神,必然受人们的称赞和敬仰,因为他(她)们是推动社会文明和谐的姣姣者,是人类好的、善的、美的榜样,可定为有道德的人。这在古 今许多纪念庙堂、雕像(除祭鬼神遗迹)和奖评道德模范等都可说明,但也有少数寡廉鲜耻 者,持损人利己价值观,以暴恐和弱肉强食的兽性,对人民和社会的文明美好生活恣意屠杀和践踏,他(她)们是人类坏的、丑、恶的,是阻碍社会进步和拉历史倒车的,必然激起人们的憎恨和鞭挞,这样的人可定义为缺德的或损德的。
总之,道德的实质是讲奉献的,是软性的;法律的性质是讲该不该的道理的,是硬性的。道德的作用是抑恶扬善的,奖勤罚懒和让人学好向善的;它的意义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 明幸福前进的。这些应是道德与缺德的概念。弄清道德的实质,正确分清人间的一 切是、非、对、错、善、恶和道德与缺德的真理,非常重要。可惜现在有些人对完整的道德概念,还易模糊、混淆和认识不清的,从而漠视和淡化了道德,也因在过往的一些哲人圣贤们的论述中,少见对此做过完整具体的道德定义或结论。
《现代汉语词典》说: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通过社会或阶级的舆论 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这里没有说人性行为的好坏,只说了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生活习惯和规范,这个道德定义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了,更无什么是非可谈 。
我国古圣贤们对道德是如何定义的?老子的《道德经》是以“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无 为无欲无争”并感恩大地的“厚德载物”等,称做道德的对吗?但这很易使人陷入有个“上帝”主宰的想象,这种无证据的唯心想象是不现实的,再说无为无欲无争等,也只好用今人有正能量的思维逻辑去解释古人的思想了,并也难免众议纷云,否则人性的欲望,在道德规范内应是无止境的,若有止境就无今日的高楼大厦、电灯、飞机······繁华世界了,再说人无竞争就等于上学无考试或待遇无差别,这都不是现实的,所以这个道德定义,起码说也是笼綂、含糊的,难让普通百姓理解和具体执行的。
孔、孟儒家们对道德是如何定义的?与老子不同,他们多泛指个人的好坏阐述道德的,并以“君子”或“小人”的形象进行褒贬的,对人性的规范大都是有正能量和积极作用的,他们的许多箴言语录,可谓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他们的教化,促使了由粗野的奴隶制社会进步到封建制社会,彪炳千秋。如“仁义礼智信”、“孝”等,其中除“智”字外都在道德范畴,只不过仁和义的含义太广泛,不太具体规范道德时易被误解,如有人说:我尽办仁义事,从不杀生,经常买鱼来放生。还有什么:“哥们义气”干坏事一拍既合等。所以他们的道德定义有些零散也欠精确,需知道德应涵盖每人的一切思想和言行,是深植于 良心上默认共识的一条人间大道理。但对孔孟的一些倒退的政治观点应否定,遗憾的是在很长的封建历史节段,孙中山式的革命出现得太迟了,致使耽误了百十年的经济腾飞,无怪人家说我们天生奴隶性 。
西方圣贤们对道德是如何定义的?如约翰穆勒的《功用主义》还有柏拉图他们大体是说:“增进幸福就是道德标准”,这个标准未说明是为自己增幸福,还是为他人增幸福?若为自己同时也为他人大众增进幸福,那么我们每个人每天奔波劳碌的工作,不都是为自己生活得 更好同是也为社会大众增了幸福吗?如果这都算道德的,那么这世上还有缺德的坏人吗?警、法还有用吗?所以这个不分好坏的道德定义,也是于人类社会文明幸福无促进作用和进步意义的,也是含糊不清的。还有亚当斯秘的《道德情操论》说:“谨慎、仁慈、正义是美德”。其中“谨慎”不能说明好坏,仁慈的含义太广泛而正义仅是道德的局部,这些做为道德的定义或总结也是欠具体和完整的。还有康德,曾说在中国过去旧社会的妇女缠足,因为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道德的,所以那就是道德的。我认为这个道德定义是不真实的,因为我这80多岁的人,小时曾听曾祖母们说:女孩子从很小的年龄,就得强忍着残酷的痛苦,在家长、族群们的打骂下和社会上层那些“男尊女卑”的威逼下,不知流过多少泪,硬把自己一双自然足缠成骨折的畸型,才能活在人间,这种做法对人类美好幸福生活,有何作用 和意义呢?在“男尊女卑”的罪恶说教下,是那些“上层建筑”们的腐朽思想,把自己的快乐 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损人利己的思想言行,不是真正的缺德吗?怎能说成是道德的呢?即便那时人们愚昧无知,把恶事说成善事或当时明知恶事而慑于恶势氛围不敢说真话,那么在明白过来的今人就不能再颠倒黑白了。
总之,道德的真理应是永恒的,鼓励向善的,而且是利他利众重于利己的,从人类发展史看有条清析的脉络,就是由只顾粗野利己意识渐向文明利众意识发展的,这可从很多古迹、文物、书籍为证。弄清道德应有性质、作用、意义后,就该对它尽量做出较精确、具体、易 懂、适用的定义来,让广大民众便于遵循,还要考虑全人类綂一性和对社会的前瞻性、科学性。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互聨网地球村的大趋势下,更拉近了人们的交往、和谐、包容。在法律尚无綂一希望的情况下,先倡导道德的綂一,望能提高人性觉悟,促进世界和平。我初步提出易懂实用的道德如下,望批评讨论,共谋善行。
一,道德定义:凡一切不图报偿的公正利他利众的科学思想和言行,都是道德的,提倡。凡一切合理、法利己也利人利众的事业,是人生应尽职责,必须。凡一切非理损人损公利己(或不利己)的非科学思想和言行,都是缺德的,禁忌。
二,道德界定:道与德俩范畴,道是站在平等基础上的讲道理,其评判标准是人民法律;道似人人必行的唯一轨道,凡出轨善的(无偿奉献)科学思想和言行就是德,凡出轨恶的非科学思想和言行就是罪错。
三,道德范畴:“人类之爱”。
解释:“不图报偿”是指主观上不图回报,不是绝对不受奖赏。“科学思想和言行”是指靠务实的,而不光靠祈祷,或在救助伤人时不懂一点医术的胡干都是不科学的。“人类之爱”非本人原创。 85岁卢建申 天津河西区桂江里161门412 [email protected]
㈥ 钱是衡量世间万物的标尺
C 这句话否认了金钱万能论,也强调了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符合金钱与人生的关系,说明了金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故答案为C项。
㈦ 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重大发现及其内容是什么
剩余价值与辩证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那么,“剩余价值”概念是否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社会是否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呢?“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又是什么呢?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对这些问题试作一下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1]
传统观点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当然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众人皆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么企业就挣不到任何利润,国家财政也不会有一文钱的收入,从而社会经济就会停止运行,国家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二、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
那么,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人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三、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下面分而论之。
(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地主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如,魏征、包公、海瑞等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等大批共产党员,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自己及家人生活却非常俭约,其自用价值非常少而剩余价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价值,倍受人称颂、敬仰;而和坤、胡长清、成克杰等贪官污吏,损公肥私,虽说自己也创造价值,但因其通过贪污受贿把其创造的价值变为自用价值,剩余价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为负数,故其人生便毫无价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骂。有的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摆脱不了传统教条的束缚,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故强烈反对笔者的这一观点,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按笔者的观点,他们的人生便没有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价值不过是表示有用性,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任何人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都创造了价值,创造的价值不光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还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创造了价值,绝非因你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没有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其效益远大于自己所需,远多于社会为自己支付的各类工资总额,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笔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的观点并无错误。
(三)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㈧ 什么才是衡量人生的正确标尺
人生应该这样度过
浑沌草
人生是生命在人间的一次旅行,人生是生命的一段过程,并非生命的终极目标。
无论我们的人生坎坷难行,还是顺心如意,人生是非常美好的,短短的几十年时光,是任何财富也难以购买来的,失去了,永难挽回。
要追求丰富多彩的人生,要勇于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景,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失败,不要怕风险,不要怕逆境,不要怕失去什么,我们来人间时一无所有,回去时也无 法带走一片树叶,一切都是体验,无所谓成功,也无所谓失败,还是那句话,人生如梦,四大皆空,充分感受,无亏我生。
要具有反叛精神,否则,走不出他人思维法力的束缚,要敢于尝试,勇于开拓,体验新生活,要有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在荆棘丛林或荒原上开辟道路,虽然会遍体鳞伤,虽然会时时处处迷茫,但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具有最大价值的人生。
人生一定要乐观积极,要奋发向上,只要还在呼吸,只要生命还没有离开人间,就绝对不能绝望放弃,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向人生和生命的最高境界分秒跋涉攀登。
要鄙视懦弱,鄙视懒惰,鄙视悲观,鄙视无所作为的消极人生。
人生必须向光明前进,决不能向黑暗妥协,一定要把自己的才华智慧发挥到极致,决不能留下任何的追悔和遗憾。
最伟大的人生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人生,是为人类带来光明、希望和幸福的人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才会生发出大智大慧,才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活力和能力,才能明辨是非,头脑清醒,才能勇往直前,不怕任何困苦和艰难。
一定要寻找志同道合者,心灵同频共振者,要避免寂寞和孤独,多人结伴同行胜过一人踽踽独行,一人快乐不是乐,众人快乐才欢乐。
人生一定要有良师益友,心灵越美好良师益友越多,终生若没有良师益友做伴,其人生必然悲苦,必然枯寂,必然没有生机,必然走向哀鸣。
人生要冰清玉洁,清清白白,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恨,也要恨得光明;爱,也要爱得正大,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决不搞阴谋诡计,决不鬼鬼祟祟,要活得坦然,不怕半夜鬼叫门。
偷偷摸摸的事绝对不做,一切偷偷摸摸的事都是鬼门关,都是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卖给了魔鬼,终生难以洗刷,难以得救,难以昂首挺胸,难以神清气爽,难以有所作为。
我们已经知道,宇宙是由"意识、结构、能量"三要素构成的,这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人生是有限的,而生命是无限的,只要完善意识,就会获得完美的生命结构,有了完美的生命结构,就能获取相应的能量,就能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无限的时空中去。
我们同样已经明白,修行修炼修的是"性、爱、道,"见性,并随性而动,就是佛;见爱,爱人如己,就是神;见道,顺道而行,就是仙。
奥妙无穷,发展的前景如此广阔,人生多美好。活着,就有希望,只要努力,就有辉煌灿烂的锦秀前程,只要我们放弃一己之私利,只要我们展望未来,不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就能体验到美妙的情感,就能度过一条条大河,翻越一座座山峰,到达理想的彼岸。
为人类开创生命禅院时代是我们最高的人生理想,将生命从人间延伸到天堂千年界、万年界、极乐界仙岛群岛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存在形态和相应的生活空间,这是颠扑不破的事实,一切灵觉开启了的人们,就让我们在"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 然、走上帝之道"曙光的映照下,将自己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创造中去,提高认识、转换思维、完善意识、完美生命的结构,开辟全新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和 生命的无穷乐趣。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就让我们以十万年的时光来安排我们的人生,当回首人生往事,说:啊!我的人生无怨无悔!
㈨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或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
2、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缩短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
(9)创造是衡量生活的标尺扩展阅读:
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主要有:
(1)与工时普遍缩短的现状不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国际垄断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的自动化、社会化水平大为提高,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已经不再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主要方法,工人的工作时间已经普遍大大缩短了,19世纪工人劳动所身受的那种赤裸裸的强迫感也相应地大大减弱了。
(2)难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日益增长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巨大,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
(3)难以全面反映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单纯的活劳动的作用则大大下降。
(4)难以正确反映第三产业人员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按剩余价值理论,只有第二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商业、金融业等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第三产业刚刚从第二产业中分化出来,尚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
但第三产业早已成长壮大,许多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继续坚持剩余价值理论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5)难以指导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不能为企业公有制提供微观经济理论依椐。
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但是没有进一步明确是工人集体劳动创造的,还是工人个人劳动创造的?这就无从论证公有制存在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