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茶的名人

创造茶的名人

发布时间:2020-12-23 02:09:05

Ⅰ 名人茶趣

我很辛苦的 给我分吧。。。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

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明代湖州司马冯可宾一生茶壶不离手。他喜欢自斟自饮,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其中乐趣。即使是客人来了,他也是每人发一把小壶,任他们自饮。

现代文学家中,爱好饮茶的人颇多,其中不少人对茶文化很有兴趣。 鲁迅妙论茶 鲁迅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 “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郭沫若题咏名茶 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的名茶———高桥银峰,大为赞赏,写下《初饮高桥银峰》诗: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老舍品茗著《茶馆》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这样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品茶行家秦牧 当代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习俗名播中外。他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怀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广为传诵。 叶君健独钟茶饮 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 “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泽东同志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毛泽东吃茶:毛泽东一生精于品茶,曾写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咏茶名句。他最喜欢喝的是杭州龙井茶,习惯也很特别,不仅要喝,还要把茶杯中茶渣放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咀嚼。

周恩来吃茶:周恩来吃茶不像毛泽东要每每把茶渣放到嘴里咀嚼,但有一次到龙井茶产地视察时,得知茶农炒500克“特级龙井”要采4万多个嫩芽时,不忍把茶渣倒掉,风趣地说:“龙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灭掉。”

朱德迷茶:朱德不仅爱饮茶,外出视察凡遇茶园、茶场,必去参观,有时还要题咏。在江西庐山植物园,他咏道:“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鲁迅论茶:鲁迅爱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当年客居广州,称“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年特别感觉。”

郭沫若咏茶:郭沫若不仅是品茶行家,对名茶的历史典故也非常熟悉,每到外地,总是把品茶看做是生活的一大乐趣。他的诗篇中与茶有关的有多篇,如《陪外宾到武夷山与黄山欣赏名茶名胜》、《题文君井》等。他在广州北国酒家曾赋诗:“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

许次纾茶趣:明代许次纾在他的《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Ⅱ 名人与茶的故事

1、周总理的茶之佳话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将200克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之“小气”不免心生疑窦。

此时,在毛主席身边陪着的周总理察觉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马上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周恩来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总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总统一听,觉得周恩来说得幽默风趣,大家都开心地笑开了。就这样,四两武夷大红袍茶叶作为国礼,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2、毛主席爱吃茶

毛主席嗜好是茶叶和香烟,并且精于品茶,老人家终身不离茶水,曾挥毫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名句。据毛泽东生活管家吴连登回忆说,主席唯一在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有烟和茶!

而且毛主席喝完茶水后还将茶叶咀嚼一番,吃得津津有味。这个吃茶习惯,是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农村养成的。

3、朱德总司令写茶诗

朱德总司令不仅喜欢饮茶,还喜欢为茶写诗。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赛决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表达饮茶.

4、孙中山鼓励振兴中国茶业

孙中山先生是学医出身,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

他说:“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

而且他曾呼吁振兴中国茶业,在题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讲演中谈到,“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到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为习惯,茶便成了一种需要品。”

5、鲁迅喝茶享清福

坊间有言:鲁迅妙论茶,鲁迅爱品茶。鲁迅先生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6、老舍边饮茶边写作

老舍先生认为喝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写作,如果没有茶,喝多少水都会觉得不解渴。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

曾经,爱茶如命的老舍新生提出要戒茶要戒茶,原因是因为物价高涨,说道,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增高,已经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粮食涨,茶也凑热闹可见茶和粮食一样重要。难怪老舍先生只是叫嚷一阵,并不见它真正的戒了。

Ⅲ 古今名人与茶文化

中国古代名人与茶文化

1、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陆羽原来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滨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他匆匆赶去,只见一个弃儿卷缩在大雁羽翼下,瑟瑟发抖,智积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庙里。随后,智积禅师为给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陆羽在智积禅师的扶育下,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并为积公煮茶伺汤。但就是不肯削发为僧。智积为使陆羽听话,就用杂务来磨炼他,每天让他打扫寺院,清洁厕所,或练泥糊墙,负瓦盖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头。陆羽虽然备受劳役,但就是不肯就范。到了十一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了寺院,到一个戏班子里作了"优伶"。陆羽非常诙谐善辩,虽其貌不扬,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戏剧中演的丑角幽默机智,常常受到观众的欢迎。陆羽在演出实践中还编写了名为《谑谈》的三卷笑话书籍。唐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齐物被贬,到竟陵来当太字,县令为太守接尘,便让戏班子来演出,太守看完后,对陆羽很赏识,于是召见他,赠以诗书,并介绍他到天门西北的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读书。读书之余,陆羽也常为邹夫子煮茶烹茗。在陆羽二十多岁时,便出游到河南的义阳和巴山峡川,耳闻目睹了蜀地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汉州、眉州的茶叶生产情况,后来又转道宜昌,品尝了峡州茶和蛤蟆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陆羽回到竟陵定居在东冈村。公元756年,由于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陆羽也随之过江。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采集了不少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叶资料。公元760年,他来到浙江湖州与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结成忘年之交。同时又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此间,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对以往收集到的茶叶历史和生产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陆羽终于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在《茶经》初稿写成之后,陆羽继续在江浙一带访茶,制茶,并对《茶经》不断进行订正、补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经》最后定稿。《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如浙江长兴顾渚紫笋茶,经陆羽品评为上品而成为贡茶,名重京华。又如对义兴的阳羡茶,他品饮后认为,芬香甘冽,冠于他境,并直接推荐为贡茶。陆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区分不同水段的品质,他还对所经之处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为二十等。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陆羽逝世后不久,他在茶业界的地位就渐渐突出了起来,不仅在生产、品鉴等方面,就在茶叶贸易中,人们也把陆羽奉为神明,凡做茶叶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陆羽像,供在家里,认为这有利于茶叶贸易。陆羽开创的茶叶学术研究,历经千年,研究的门类更加齐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进,研究的成果更是丰盛,茶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 (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3、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论茶的诗文不算多,但却很精彩。例如,他特别推崇修水的双井茶,有《双井茶》诗,详尽述及了双井茶的品质特点和茶与人品的关系: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群不见,建溪龙凤团, 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十分关注,他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论述到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珍视,已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宝贵资料。 "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佑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 《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烹茶之水的专文。他在文中对唐代陆羽《茶经》和张又新《煎茶水记》的比较和批判,显示出了一个学者独立思考,不随人后的本色。

4、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

Ⅳ 哪些名人爱茶10位

茶与"茶圣"陆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代宗时,赴湖州任刺史的李季卿在专风景绮丽的扬州地界,与属茶圣陆羽不期而遇。李季卿早已听说陆羽的大名,与陆羽一见如故,言谈甚欢,李季卿在吃饭前就提议:“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现在我们又能取到名闻天下的南零绝品之水,二妙结合,千载一遇,且不可错失良机!"于是李季卿又派一名军士,架着船,拿着一个瓶子,,去取扬子江心南零之水。不一会儿,水取回来了。陆羽用勺子舀动瓶口之水说:“这虽是江水,但不是南零之水,好像是岸边之水。”取水的将士说:“我亲自架舟深入南零取得此水,有好几百人亲眼看见,不敢欺骗大人。”陆羽听罢,一声未吭,只是将瓶里水往盘中倒,剩下半瓶时,陆羽让人赶快停止,说:“从这儿开始才是南零的水啊!”取水的将士听了此话后大惊失色,跪地求饶说:“我取了南零水架舟回来,舟荡覆半,见水太少,就舀了一些岸边水把瓶装满,先生居然能够识之,真乃神人也。”......

Ⅳ 中国茶叶方面的名人都有哪些

陆羽,张天福。

Ⅵ 中国十大茶叶名人简介

中国十大名茶:
祁门红茶
云南普尔茶
六安瓜片
冻顶乌龙
君山银针
武夷大红袍
黄山毛峰
安溪铁观音
西湖龙井茶
洞庭碧螺春
中国十大名花
【名人1】 孔 子
评选理由: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名人2】 秦 始 皇
评选理由: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改革。随后中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文化统一,这些改革是一个主要因素。
【名人3】 成吉思汗(铁木真)
评选理由:铁木真九岁时,他父亲被一个敌对部落的成员杀害。岁岁月月,家中的幸存者一直在危难和贫困的边缘上挣扎。这是一个不幸的开端,但是后来铁木真的境况还更为恶劣得多。年青时,他在一次敌对部落的突然袭击中被俘。由于怕他逃跑,他们给他脖子上套了一个木枷。但是铁木真却在一片原始荒凉的国土上,由一个完全无依无靠、目不识丁的囚犯崛身而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人物。
【名人4】 毛 泽 东
评选理由:毛泽东在中国领导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并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了其历史上成效最显著、意义最深远的改造。毛泽东在中国政府内显然是最最重要的人物。
【名人5】 孟 子
评选理由: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名人6】 隋文帝(杨坚)
评选理由:中国皇帝隋文帝(原名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自从那时起,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强大的国家之一。政治统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中国人--大体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欧洲、中东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少受战争恐怖的折磨之苦。
【名人7】老 子
评选理由: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名人8】 岳 飞
评选理由: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曾率岳家军英勇抗金,后被投降派秦桧等人诬陷,被杀害。
【名人9】 祖冲之
评选理由: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并和儿子祖目恒一起导出了球的体积公式,祖冲之在三十六岁时修改了历法,编制了先进的大明历。他还设计制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制造了“千里船”等。
【名人10】 蔡 伦
评选理由:他总结了西汉以来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制成优质纸张“蔡侯纸”。造纸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的传播有过重要贡献。
这还有很出名的人:
排名我就不排了,给你列几个,有兴趣你自己排吧。
黄帝、炎帝、蚩尤(祖先级的)
尧舜禹汤(上古明君典范)、桀纣(上古暴君典型)
伊尹、姜太公、周公(上古辅佐名臣)
孔子、老子、孙子……(诸子)
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乾隆(著名皇帝,其中隋炀帝以荒靡出名)
曹操、刘备、孙权、关羽、诸葛亮(都是因为后世的塑造而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岳飞、秦桧(缺任何一个,对方的名气都不会太响)
吕后、武则天、慈禧(三个女强人)
李自成(造反造出来的名头)
司马迁(不仅仅是因为一部《史记》……)
魏忠贤(宦官中名气最响的,令人马上联想到锦衣卫、东厂……)
西施昭君貂蝉贵妃

Ⅶ 中国历史上喜欢喝茶的名人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
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明代湖州司马冯可宾一生茶壶不离手。他喜欢自斟自饮,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其中乐趣。即使是客人来了,他也是每人发一把小壶,任他们自饮。 现代文学家中,爱好饮茶的人颇多,其中不少人对茶文化很有兴趣。 鲁迅妙论茶 鲁迅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郭沫若题咏名茶 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的名茶———高桥银峰,大为赞赏,写下《初饮高桥银峰》诗: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老舍品茗著《茶馆》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这样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品茶行家秦牧 当代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习俗名播中外。他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怀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广为传诵。 叶君健独钟茶饮 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泽东同志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品茶行家秦牧
当代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习俗名播中外。他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怀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广为传诵。
叶君健独钟茶饮
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泽东同志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古代人们就注意利用猴子的灵性,训练它们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早在明代就开始利用猴子攀岩采茶了。利用猴子采茶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驯猴采得”。武夷山有名茶曰“大红袍”。它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深邃的峡谷内一片陡峭的山崖上,古时只有两株。此茶质地优异、药效显著,但是人们没办法上去采摘。后来,山民们掌握了猴子善于攀爬的习性,驯服猴子,令其上树采摘。因驯猴身穿红色坎肩,于是将此岩茶称为“大红袍”。
“击猴反得”。我国的乌龙茶,首推安溪的铁观音,其味芳香喜人,饮后心旷神怡。乾隆六年,王士谅携茶上京,赠诸京官政要,并经权臣转呈内廷。乾隆遂见王士谅,垂询茶史。王士谅奏称:“此茶发现于观音石下,身重如铁,清香神美赛观音。”乾隆乃赐茶名“南岩铁观音”。史传,最早是居于深山幽谷的僧人每逢茶树“芽尖细如枪,叶开展如旗”的时节,看到群猴攀爬茶树嬉戏之机,遂以石头或者弹弓袭之,引起猴子生气而折下茶枝反击,僧人拾取后返回寺庙烘制方得此茶。英国人莱特逊编辑的《茶的医学》记载:“仙人见一高攀茶树的山猿,抛以什物,猿大怒,折枝扔下,仙人拾之而归。”
“义猴偿得”。深山猴群过冬时缺少食物,古人乘天寒地冻时节,以食物饲养。聪明的猴子知道人们喜欢喝茶,就于来春采茶报答。杭州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记载:“温州雁荡山有猴,每至晚春,辄采高山茶叶,以遗山僧,盖僧尝于冬时,知猴之无所得食也,以小袋盛米投之,猴之遗茶,所以为答也!”对于茶的药用价值,猴子知道得比较早。史载三国时代大将邓艾有一次外出狩猎,射中一只母猴,母猴怀中的小猴并不逃走,反而急促地将母猴身上的箭拔除,并采了些茶叶嚼烂后敷在母猴的伤口上。邓艾为之感动,于是将良弓丢掉,发誓再不射杀猴类。

Ⅷ 关于一些茶界名人的具体资料

先说一个,更多的你可以去http://www..com/s?wd=%B2%E8%BD%E7%C3%FB%C8%CB&lm=0&si=&rn=10&tn=sitehao123&ie=gb2312&ct=0&cl=3&f=1&rsp=0看
一代茶宗:陈椽
世界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中国「一代茶宗」的陈椽教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三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六十多年来,陈椽教授在茶业领域里,辛勤耕耘,培养茶业人才,为发展茶业科学事业,提高茶业生产水平,著书立说,作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不啻在中国茶业史,乃至于世界茶业史上,均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他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育英才 实事求是

陈椽教授一九○八年三月八日生,福建惠安人。一九三○年九月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一九三四年七月毕业。一九五二年由复旦大学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任茶叶系主任、副教授。一九五四年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任茶业系主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高等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一九四六年参加中国农民党,一九五○年转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省农工民主党二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一九五二年起任省政协第一、三届委员,四、五、六届常务委员、中国农学会委员、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会委员、安徽农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名誉董事长、安徽省科协常委。

陈椽教授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六十年来,一直秉持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科学态度,立论著书,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学研究上获得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一代茶宗」。他在鼓励和教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直像慈父般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敬重。

陈椽教授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是我国制茶学学科奠基人。早在浙江英士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期间,就为创立茶业教育体系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更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从五○年代起他就注重茶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茶学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改进作了大量的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亲自拟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茶学教学科研正规化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九七八年他建议并参与在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创办全国第一个机械制茶专业。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自己从事教育和科研的实践经验,不断编写和充实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他学识渊博,曾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高科技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许多已成为我国茶业技界、教育界和农业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中坚力量。他把毕业精力献给了茶学教育事业,直至临终前仍在关心和指导茶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潜心研究 著作等身

陈椽教授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终身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早在四○年代浙江英士大学任教时,就编着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等茶学教材。抗战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编着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等四部教材。一九四九年后,他四次主编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以及《茶叶检验学》,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和《炒青绿茶》等专着,即使在「文革」中,也从未中断过写作,写成了《制茶全书》。一九七七他夜以济日地在病榻上撰写了国内外第一部茶史专着《茶业通史》和《中国茶叶贸易史》、《茶业医药》等三部共一百多万字的巨著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之后他又编着《制茶技术理论》、主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茶叶商品学》、《茶业经营管理学》、《茶药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业经济学》等近四十部著作,内容涉及「制茶学」、「茶树栽培学」、「茶叶检验学」、「茶史学」、「茶叶经济学」,为创立上述五个茶学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完整的中国茶业教育体系、制定教学大纲和各专业的主要教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椽教授毕生致力于茶叶科学研究,推动茶业科学和茶叶生产发展,先后发表各方面的研究论文近两百篇,有些被译成英法日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回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发表的论文中,论证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法,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探讨了茶树栽培技术,研究了茶叶检验理论,茶业发展史和中国茶文化,探讨了我国茶业经济,并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他首先倡导发展名优茶,并在八十高龄时仍深入茶区,指导茶农、恢复和创至名茶,足迹遍及全国主要茶区,对推动我国茶叶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椽教授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茶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省茶业学会的创始人,他对茶叶学术活动、科普工作及国际学术交流,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赢得了国内外茶业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鞠躬尽瘁 名垂青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椽教授一直为振兴中国的茶叶事业而努力奋斗。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并荣获优秀教育成果奖。一九九○年荣获国家教委金马奖。英国《世界农业科学家名人录》、《世界科学家》(亚洲分册)、印度《世界名人录》,国内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名录》、《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农业网络全书》等国内外近二十部名人传记都收录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茶文化是优美的传统文化,陈椽教授常鼓励后进要将古今中外有关茶文化发展的书籍、札记、系统论述介绍给各国学者,并要勇于批判国际上和国内的古今中外学者的对茶文化不正确的言论,然后把两岸学者近来研究的有科学理论、有说服力的成果,向外公开发表,使国内外学者口服、心服。他说∶「凡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必须旗鼓相当,真刀真枪,道名指姓,直接了当。团结是在批恶扬善的原则上讲团结。有些人重感情,轻原则,隐恶扬善;有些人,怕人家揭露他痛处,拿团结为挡箭牌。其实这两种人都为人所不齿的。」这段话将陈椽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性格表露无遗。 陈椽教授的一生,是开拓茶域的一生,著书立说的一生,教书育人的一生,他的仙逝是我国茶业界的巨大损失,哲人虽已逝,典型在夙昔,吾人在感怀陈椽教授的同时,更应秉持他追求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为茶界奉献一己之力。

他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六十年来,一直秉持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科学态度,立论著书,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学研究上获得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一代茶宗」。

Ⅸ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1、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2、别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对茶很偏爱,几乎从早到晚茶不离口。他在诗中不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还有饭后茶、寝后茶,是个精通茶道、鉴别茶叶的行家。

白居易喜欢茶,他用茶来修身养性,交朋会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礼。他的别号“别茶人”,是在《谢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提到的,诗中说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茶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3、茶仙苏东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视茶境为仙境,并沉醉于茶,寄身于茶,苏东坡爱茶也爱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为沟通自然,内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炼手段,并主张“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典型的茶艺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诗入画,他随缘自适,乐观豁达,圆融贯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体悟和胸襟抱负,并为后人留下无数的精神食粮,不愧为茶仙。

4、茶神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爱国情怀。

陆游酷爱茶也爱诗,以茶悟诗而言志,著有一万多首诗,其中有300多首茶诗,诗人把茶当作一门悟的艺术和品的文化。到83岁时还写下了“桑苎家风君勿实,他年犹得作茶神”,诗人希望陆羽的茶道代代相传,自己下辈子还当茶神。

5、茶怪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扬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顶峰之极,悟出了“难得糊涂”!郑板桥的画怪,书也怪,“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这世间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与其朋友的爱茶,爱竹,爱梅、爱兰、爱石、爱紫砂来显其君子之得。

郑板桥也是写茶联最多之人,“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清山当画屏”,“香文古鼎把九个,日著新茶两三碗”,“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但若是我们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桥的人生,就是“糊涂”而真,见怪不怪了!

Ⅹ 列举三位名人及其对茶文化的贡献

历代名人与茶的故事

转载自:福宝阁茶楼网站——历史名家

皎然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白居易所写的茶诗极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写过许多茶诗,数量并不亚于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仅爱茶、知茶、识茶趣,更常与茶圣陆羽以诗文酬赠唱和,成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博学多识 为文清丽工诗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县)人,是南朝宋山水写实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诗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友。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又旁涉经史诸子,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著作并传于世。

结识茶圣陆羽 成为莫逆之交

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来到吴兴,住在妙喜寺,与皎然结识,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传》载:「出入道,肄业杼山,与灵澈、陆羽同居妙喜寺。」又陆羽《自传》:「……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后来陆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于皎然与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鼎力协助,乃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于时间正好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为「三癸亭」。皎然并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为志,诗云:「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其诗记载了当日群英齐聚的盛况,并盛赞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将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庄严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清幽异常。时人将陆羽筑亭、颜真卿命名题字与皎然赋诗,称为「三绝」,一时传为佳话,而三癸亭更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皎然与陆羽情谊深厚,可从皎然留下的寻访陆羽的茶诗中看出,《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陆羽隐逸生活悠然自适,行踪飘忽,使得皎然造访时常向隅,诗中传达出皎然因访陆羽不遇的惆怅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怅惘之情。《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闲阶雨夜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侯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在送陆羽回龙山的诗中,语虽含蓄,却情深义重。《访陆处士羽》:「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赏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钓船」寥寥数语,将陆羽隐逸时的生活情调鲜明勾勒出来。从皎然与陆羽交往期间所写下的许多诗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这两位「缁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外,这些诗作更可作为研究陆羽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

不欲多相识 逢人懒道名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达,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赠韦早陆羽》:「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诗中将韦、陆二人比作陶渊明与谢灵运,表明皎然不愿多交朋友,只和韦卓、陆羽相处足矣,「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其个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嗜好,《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沬,着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友人元晟送来天目山茶,皎然高兴的赋诗致谢,叙述了他与陆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乐趣。《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隐居。为怜松子寿,还卜道家书。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有时招逸史,来饭野中蔬。」饮茶、读书、饭野蔬,生活型态虽然简单,却是皎然养生的秘诀。
此外皎然亦与陆羽一样关心着茶事,《顾渚行寄裴方舟》:「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鴃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远近,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诗中详细地记下了茶树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和方法、茶叶品质语气后的关系,层层相扣,是研究当时湖州茶事的史料。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陆羽的《茶经》,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学的创作起了倡导作用,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将描写了隐士逸僧品茶吟诗的闲雅情趣。他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诗中皎然推崇饮茶,强调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祛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沬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诗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同《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旨亦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晚期的咏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皎然是陆羽的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亦最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钜,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莫大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创造茶的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