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功名

发明功名

发布时间:2020-12-22 23:04:09

Ⅰ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

寒门学子想要出头只有参加很公平的科举制度,才有可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那么科举制度是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

科举制度主要考的是经义、进士、法律、文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除此之外,科举考试重中之重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每个考生只有熟读儒家名著,才有机会跃过龙门,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下学子纷纷以儒家“忠君爱国”和“忠孝仁义礼智信”为立世之根本,让天下学子团结在一起,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尽管科举制度最终没有发展成民主制度,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但其在历史上的先进性是无庸质疑的。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四大发明仅仅是从物质技术层面考察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但中国人在国家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发明毫无疑问是科举制度,保证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发展。

Ⅱ 科举是谁发明的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时科举形成
希望采纳

Ⅲ 中国最伟大的发明是不是科举制

显然不是,我认为科举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科举始创于隋朝,开始设进士、明经回二科取士答,唐随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但是还是以进士、明经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自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看重,当然,进士科不仅考诗词歌赋,而且还要考时务策等,明经科就相当于现代的背诗填写。唐朝的进士科和明经科是每年都要举行的。到了宋朝,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建议下废除明经科,只保留了进士科。这时候的进士科不考诗词歌赋了,考的是经义,经义就是八股文的雏形,他是王安石用来统一士大夫的思想,为他的变法成功做准备,其中论策还是保留下来了。明清时候,开始了八股文的考试。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的口气,这个就是所谓的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当然,到了殿试还是有测温考试,这个是皇帝主持的。

科举制度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却是下层百姓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机会,所以中国一直没有所谓的贵族,三百年皇帝轮流坐,后来科举制传入欧洲。

Ⅳ 隋朝哪个皇帝发明科举制!拜托各位大神

▲隋朝——复中国古代制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记得采纳啊

Ⅳ 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科举制,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科举制度极大地促进了阶级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同时,由于科举制的存在,也就给了有志和各种能人有了上升的渠道,能够给统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进一步促行政发展,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而由于科举制地不断发展,也就直接导致了官员文化水平地直接提高,也只是因为他们需要经过多重考试,所以经过选拔后的人才也就很优秀了,这些人在平时的政务处理中也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Ⅵ 隋文帝发明科举制并没有那么伟大,他只是为了夺权

是的,不过首先需要声明一点,此处“夺权”并非是夺皇权,而是夺取官员任命权!这样一说,整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一、首先需要说隋朝时期的官员任命权

隋朝时期的官员任命权是由州郡长官自行选拔,层层向上推举的。因为在当时文化人实在很少,每个地方有知识文化的人也就那么些,那么这些文化人在当地自然是有一定的名气和声望的。在被地方官员层层推举之后,由朝廷任命委职。

不过虽然朝廷急需人才,但是这么乱来肯定不行,广纳贤士也只不过是为夺取官员任命权的一个借口。皇帝要取得官员任命权,相当于从地方豪臣口中夺食,他们肯定不答应。

所以隋文帝先以科考为理由获取部分官员任命权,而由于当时的文化人太少,能够在科举中获取官职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在初期,那些地方豪臣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然而等到,全国范围性的开展教学制度,皇帝彻底拿下官员任命权之后,那些地方豪臣再后悔也没用了。

Ⅶ 科举考试是谁发明的

正式开始的是隋炀帝,不过隋文帝也为科举制奠定的基础。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7)发明功名扩展阅读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Ⅷ 为什么科举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的影来响是广泛的源.对外而言,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惊叹和折服.
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越南、朝鲜更如中国一样是科举社会;日本也曾经学习采用过科举制度.对内而言,“科举制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科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科举的烙印.科举造就了中国的读书人群体.他们的性格就成了中国人性格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性格中,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蔑视其他行业的崇尚读书观念,宁可个人奋斗而不求集体解放的个人主义观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宗族观念,当官以求富贵的官本位观念,都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可以称之为“科举性格”.这种性格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阅读全文

与发明功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