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是谁发明了电脑
计算机(全称:电子计算机;别称:电脑,英文:Computer)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
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制造的,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5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这个说法被计算机基础教科书上普遍采用,事实上在1973年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应该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物理系副教授约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于1939年10月制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是因为“ENIAC”的研究小组中的一个叫莫克利的人于1941年剽窃了约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并在1946年时,申请了专利。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3年这个错误才被扭转过来。(具体情况参阅网络----“约翰·阿坦那索夫”词条,希望大家记住ABC和约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后的教科书能够修改这个错误)。后来为了表彰和纪念约翰·阿坦那索夫在计算机领域内作出的伟大贡献,1990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约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奖”。
硬件
所谓硬件,是指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即由机械、电子器件构成的具有输入、存储、计算、控制和输出功能的实体部件。下面介绍一下电脑主机的各个部件:
(1)电源:电源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用是将220V交流转换为电脑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设备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会影响整机的稳定性。
(2)主板:主板是电脑中各个部件工作的一个平台,它把电脑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各个部件通过主板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电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稳定性影响着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3)CPU: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CPU 也是整个系统最高的执行单元,因此CPU已成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户都以它为标准来判断电脑的档次。
(4)内存:内存又叫内部存储器(RAM),属于电子式存储设备,它由电路板和芯片组成,特点是体积小,速度快,有电可存,无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数据,关机后将自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 内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类,容量1-8GB。
(5)硬盘:硬盘属于外部存储器,由金属磁片制成,而磁片有记功能,所以储到磁片上的数据,不论在开机,还是并机,都不会丢失。硬盘容量很大,目前已达TB级,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接口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质,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
(6)声卡:声卡是组成多媒体电脑必不可少的一个硬件设备,其作用是当发出播放命令后,声卡将电脑中的声音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音箱上发出声音。
(7)显卡:显卡在工作时与显示器配合输出图形,文字,显卡的作用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
(8)网卡:网卡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路组件,是局域网中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接口,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网卡的作用是充当电脑与网线之间的桥梁,它是用来建立局网并连接到inerrnet的重要设备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声卡、显卡、网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9)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是通过电话线上网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的作用是将电脑上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线传输的模拟信号。随着ADSL宽带网的普及,调制解调器逐渐退出了市场。
(10)软驱:软驱用来读取软盘中的数据。软盘为可读写外部存储设备,与主板用FDD接口连接。现已淘汰。
(11)光驱:电脑用来读写光碟内容的机器,也是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便携式电脑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部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计算机诸多配件中已经成为标准配置。目前,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刻录机等。
(12)显示器:显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种多样,其作用是把电脑处理完的结果显示出来。它是一个输出设备,是电脑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为CRT、LCD、LED三大类,接口有VGA、DVI两类。
(13)键盘:键盘是主要的输入设备通常为104或105键,用于把文字、数字等输到电脑上。
(14)鼠标:当人们移到鼠标时,电脑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针跟着移动,并可以很准确切指到想指的们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们使用电脑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键盘鼠标接口有PS/2和USB两种。
(15)音箱: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声音播放出来。
(16)打印机: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文件打印到纸上,它是重要的输出设备之一。目前,在打印机领域形成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三足鼎立的主流产品,各自发挥其优点,满足各界用户不同的需求。
(17)视频设备,如摄像头、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视卡等设备,用于处理视频信号。
『贰』 mp3随身听最早是那个厂商发明的
mp3随身听最早是Saehan公司发明的。
Mp3是一种能播放音乐文件的播放器。Saehan公司于内1998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容的MP3播放器——MPMan F10。
世界上第一台MP3的诞生,其实是有一个小故事的,故事追溯到1997年3月的一天,韩国三星公司一位部门经理Moon先生,出差在美国回到汉城的飞机上,在他的笔记本电脑上看他的同事给他发出的一份报告。这是一份图象、文字和MP3音乐合成的简报。当Moon阅读完毕摘下耳机,发现他身旁的旅客正在听着MD,Moon顿时受到启发:要是电脑上的MP3音乐文件也能够直接取出来,用一个独立的播放器来播放,那不就是最好的音乐随身听吗?回到韩国后,他将这个想法提给当时的总裁。可惜的是,当时三星正在进行组织重整,无暇兼顾Moon的发展提案。半年后,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使三星公司受到巨大的冲击,Moon先生也被迫提早退休。离开三星总公司后,Moon先生进入了三星子公司Saehan(世韩)出任总裁,并将他的想法在Saehan公司转变成为了现实,于1998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的MP3播放器——MPMan F10。
『叁』 什么是声卡
声卡 (Sound Card)也叫音频卡(港台称之为声效卡):声卡是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声波/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一种硬件。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机、录音机等声响设备,或通过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声卡是计算机进行声音处理的适配器。它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音乐合成发音功能;二是混音器(Mixer)功能和数字声音效果处理器(DSP)功能;三是模拟声音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声卡处理的声音信息在计算机中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声卡工作应有相应的软件支持,包括驱动程序、混频程序(mixer)和CD播放程序等。
多媒体电脑中用来处理声音的接口卡。声卡可以把来自话筒、收录音机、激光唱机等设备的语音、音乐等声音变成数字信号交给电脑处理,并以文件形式存盘,还可以把数字信号还原成为真实的声音输出。声卡尾部的接口从机箱后侧伸出,上面有连接麦克风、音箱、游戏杆和MIDI设备的接口。
[编辑本段]工作原理
麦克风和喇叭所用的都是模拟信号,而电脑所能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两者不能混用,声卡的作用就是实现两者的转换。从结构上分,声卡可分为模数转换电路和数模转换电路两部分,模数转换电路负责将麦克风等声音输入设备采到的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电脑能处理的数字信号;而数模转换电路负责将电脑使用的数字声音信号转换为喇叭等设备能使用的模拟信号。
[编辑本段]声卡类型
声卡发展至今,主要分为板卡式、集成式和外置式三种接口类型,以适用不同用户的需求,三种类型的产品各有优缺点。
板卡式:卡式产品是现今市场上的中坚力量,产品涵盖低、中、高各档次,售价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早期的板卡式产品多为ISA接口,由于此接口总线带宽较低、功能单一、占用系统资源过多,目前已被淘汰;PCI则取代了ISA接口成为目前的主流,它们拥有更好的性能及兼容性,支持即插即用,安装使用都很方便。
集成式:声卡只会影响到电脑的音质,对PC用户较敏感的系统性能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大多用户对声卡的要求都满足于能用就行,更愿将资金投入到能增强系统性能的部分。虽然板卡式产品的兼容性、易用性及性能都能满足市场需求,但为了追求更为廉价与简便,集成式声卡出现了。
此类产品集成在主板上,具有不占用PCI接口、成本更为低廉、兼容性更好等优势,能够满足普通用户的绝大多数音频需求,自然就受到市场青睐。而且集成声卡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PCI声卡具有的多声道、低CPU占有率等优势也相继出现在集成声卡上,它也由此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据了声卡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外置式声卡:是创新公司独家推出的一个新兴事物,它通过USB接口与PC连接,具有使用方便、便于移动等优势。但这类产品主要应用于特殊环境,如连接笔记本实现更好的音质等。目前市场上的外置声卡并不多,常见的有创新的Extigy、Digital Music两款,以及MAYA EX、MAYA 5.1 USB等。
三种类型的声卡中,集成式产品价格低廉,技术日趋成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技术进步,这类产品在中低端市场还拥有非常大的前景;PCI声卡将继续成为中高端声卡领域的中坚力量,毕竟独立板卡在设计布线等方面具有优势,更适于音质的发挥;而外置式声卡的优势与成本对于家用PC来说并不明显,仍是一个填补空缺的边缘产品。
集成声卡
集成声卡是指芯片组支持整合的声卡类型,比较常见的是AC'97和HD Audio,使用集成声卡的芯片组的主板就可以在比较低的成本上实现声卡的完整功能。
声卡是一台多媒体电脑的主要设备之一,现在的声卡一般有板载声卡和独立声卡之分。在早期的电脑上并没有板载声卡,电脑要发声必须通过独立声卡来实现。随着主板整合程度的提高以及CPU性能的日益强大,同时主板厂商降低用户采购成本的考虑,板载声卡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板中,目前板载声卡几乎成为主板的标准配置了,没有板载声卡的主板反而比较少了。
板载ALC650声卡芯片
板载声卡一般有软声卡和硬声卡之分。这里的软硬之分,指的是板载声卡是否具有声卡主处理芯片之分,一般软声卡没有主处理芯片,只有一个解码芯片,通过CPU的运算来代替声卡主处理芯片的作用。而板载硬声卡带有主处理芯片,很多音效处理工作就不再需要CPU参与了。
AC'97
AC'97的全称是Audio CODEC'97,这是一个由英特尔、雅玛哈等多家厂商联合研发并制定的一个音频电路系统标准。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声卡种类,只是一个标准。目前最新的版本已经达到了2.3。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声卡大部分的CODEC都是符合AC'97标准。厂商也习惯用符合CODEC的标准来衡量声卡,因此很多的主板产品,不管采用的何种声卡芯片或声卡类型,都称为AC'97声卡。
HD Audio
HD Audio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频)的缩写,原称Azalia,是Intel与杜比(Dolby)公司合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频规范。目前主要是Intel 915/925系列芯片组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所采用。
HD Audio的制定是为了取代目前流行的AC’97音频规范,与AC’97有许多共通之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AC’97的增强版,但并不能向下兼容AC’97标准。它在AC’97的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连接总线,支持更高品质的音频以及更多的功能。与AC’97音频解决方案相类似,HD Audio同样是一种软硬混合的音频规范,集成在ICH6芯片中(除去Codec部分)。与现行的AC’97相比,HD Audio具有数据传输带宽大、音频回放精度高、支持多声道阵列麦克风音频输入、CPU的占用率更低和底层驱动程序可以通用等特点。
特别有意思的是HD Audio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HD Audio支持设备感知和接口定义功能,即所有输入输出接口可以自动感应设备接入并给出提示,而且每个接口的功能可以随意设定。该功能不仅能自行判断哪个端口有设备插入,还能为接口定义功能。例如用户将MIC插入音频输出接口,HD Audio便能探测到该接口有设备连接,并且能自动侦测设备类型,将该接口定义为MIC输入接口,改变原接口属性。由此看来,用户连接音箱、耳机和MIC就像连接USB设备一样简单,在控制面板上点几下鼠标即可完成接口的切换,即便是复杂的多声道音箱,菜鸟级用户也能做到“即插即用”。
[编辑本段]板载声卡
因为板载软声卡没有声卡主处理芯片,在处理音频数据的时候会占用部分CPU资源,在CPU主频不太高的情况下会略微影响到系统性能。目前CPU主频早已用GHz来进行计算,而音频数据处理量却增加的并不多,相对于以前的CPU而言,CPU资源占用率已经大大降低,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了,几乎可以忽略。
“音质”问题也是板载软声卡的一大弊病,比较突出的就是信噪比较低,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板载软声卡对音频处理有缺陷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主板制造厂商设计板载声卡时的布线不合理,以及用料做工等方面,过于节约成本造成的。
而对于板载的硬声卡,则基本不存在以上两个问题,其性能基本能接近并达到一般独立声卡,完全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用户的需要。
集成声卡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而且随着声卡驱动程序的不断完善,主板厂商的设计能力的提高,以及板载声卡芯片性能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板载声卡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认可。
板载声卡的劣势却正是独立声卡的优势,而独立声卡的劣势又正是板载声卡的优势。独立声卡从几十元到几千元有着各种不同的档次,从性能上讲集成声卡完全不输给中低端的独立声卡,在性价比上集成声卡又占尽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在追求性价的用户中,集成声卡是不错的选择。
[编辑本段]声卡接口
●线型输入接口,标记为“Line In”。Line In端口将品质较好的声音、音乐信号输入,通过计算机的控制将该信号录制成一个 文件。通常该端口用于外接辅助音源,如影碟机、收音机、录像机及VCD回放卡的音频输出。
●线型输出端口,标记为“Line Out”。它用于外接音箱功放或带功放的音箱。
●第二个线型输出端口,一般用于连接四声道以上的后端音箱。
●话筒输入端口,标记为“Mic In”。它用于连接麦克风(话筒),可以将自己的歌声录下来实现基本的“卡拉OK功能”。
●扬声器输出端口,标记为“Speaker”或“SPK”。它用于插外接音箱的音频线插头。
●MIDI及游戏摇杆接口,标记为“MIDI”。几乎所有的声卡上均带有一个游戏摇杆接口来配合模拟飞行、模拟驾驶等游戏软件,这个接口与MIDI乐器接口共用一个15针的D型连接器(高档声卡的MIDI接口可能还有其他形式)。该接口可以配接游戏摇杆、模拟方向盘,也可以连接电子乐器上的MIDI接口,实现MIDI音乐信号的直接传输。
[编辑本段]声卡厂家
Realtek中国台湾瑞昱,最大的集成声卡厂商
Creative新加坡创新,独立声卡的发明者
Advance Logic:Advance Logic 是一家老资格的音频芯片设计制造商,主攻低端市场,远在ISA世代,就有一款著名的ALS007的音频控制芯片,到了PCI时代,Advance Logic仍旧主攻低端市场,ALS4000便是一款比较著名的芯片,ALS4000功能简单,音质也一般,但价格确很便宜。随着竞争的加剧,Advance Logic在低端市场的份额也遭到AC'97软卡的侵蚀,Advance Logic并没有放弃声卡市场,转而主攻Codec市场,著名的ALC系列Codec就是他们的杰作,Advance Logic扮演了一个很出色的角色,极大的推动了AC'97软卡的音质提升。
傲锐Aureal:在ISA时代,Aureal这个名字并不为人所知,但到了PCI时代,Aureal的名字迅速随着帝盟S90这款声卡传播开来,S90这款声卡获得游戏玩家的广泛赞扬,Aureal也名声大振。S90就是采用的傲锐公司的Vortex AU8820的音频控制芯片。支持A3D 1.0,就是这款S90让很多人接受了3D音效这个概念,虽然最后的果子是创新摘走了,但栽树的是A3D,A3D带来了逼真的3D音效仿真。随后傲锐发布Vortex-2 AU8830音频控制芯片,支持A3D 2.0,帝盟发布基于这款芯片的MX300声卡,用于和创新Live!系列争夺市场,后来傲锐和帝盟结束了合作关系,不久傲锐被对手创新收购,A3D和傲锐成为历史。
Ensoniq:1997年,Ensoniq可谓出尽风头,Ensoniq是最早开发出 PCI 音频控制芯片的厂商之一,ES1370芯片被众多厂家采用,创新也是Ensoniq的客户之一,ES1370支持32个硬件复音,通过相应的软波表扩充到64复音,支持2-8M音色库。硬件支持Direct Sound、Direct Sound 3D,以及软件模拟A3D 1.0和EAX,成为当时中档PCI声卡的首选芯片,由于创新需要一个中档次的芯片扩充产品线,Ensoniq不久便被创新收购。Ensoniq发展出的PCI音频控制芯片一共有三款——ES1370、ES1371、ES1373,音质好,功能少,信噪比出众是Ensoniq系列最大的特点。但是他们也有个显著的缺点,不支持多音频流,好在随着WDM驱动的推出,这些都算不上缺点了。在创新完成收购后,创新也推出了CT5507、CT2518、CT5880等芯片,著名的中低端声卡PCI128就采用了CT-5880芯片。
E-mu:E-mu是一家实力强劲的音频控制芯片设计商,主要从事音频芯片开发以及合成技术研究,后被创新收购,经典的创新AWE64系列就采用了E-mu的Emu8000芯片,其出色的波表合成能力让听过的人都印象深刻,E-mu的音频控制芯片主要面向高端市场,讲究性能、品质以及功能,开发实力少有对手,是创新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Emu8000有一个衍生版本——Emu8008,是Emu8000的PCI版本,创新曾经推出过一款AWE64的PCI版本,就是采用的Emu8008,但是市场上非常少见。好在E-mu及时开发出了跨时代的Emu10k1,让创新公司成功推出了SoundBlaster Live!系列。Emu10k1诸多崭新的特征,是一颗可编程的DSP芯片,即时是几年后的今天,也不会觉得这款芯片太落伍,事实上,基于这款芯片的Live!能够胜任大部分游戏的需求。2001年,Emu再度开发出比Emu10k1更强的芯片,也就是Audigy系列采用的音频控制芯片,这款芯片继承了Emu10k1的所有优点,改善了MIDI等方面的不足,并将运算能力提升4倍,足够满足所有游戏的需求。2002年,创新推出Audigy2。
ESS:在ISA时代,ESS是创新最大的竞争对手,产品线丰富,性价比优秀,当年的ESS688/1868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芯片,良好的兼容性以及低廉的价格受到众多板卡商的青睐,市场占有率极大,是中低端市场的绝对首选。进入PCI时代后,ESS也积极扩展,前后推出了ESS Maestro-I、ESS Maestro-II、ESS Canyon3D等芯片,ESS的兼容性历来口碑甚佳,ESS Maestro-II更是获得了帝盟的青睐,著名的S70声卡就是基于这款芯片,这款芯片有一个简化的版本SOLO-I,主要交给主板商集成用,很少作为独立的声卡芯片使用。Canyon3D是ESS最强的芯片,又被称作Maestro-2e,也是ESS第一款支持多声道的芯片,著名的帝盟MX400声卡正是采用了此款芯片,这款芯片运算能力强大。2001年,ESS 再度发布Canyon3D-2,但是这个时候创新已经垄断市场了,Canyon3D-2没有得到应有的名气和市场,ESS也逐渐在声卡市场消失,这个创新最老的竞争对手,终于也扛不住压力退出竞争了,但ESS这家公司还存在,目前主要扩展消费类电子市场。
骅讯C-Media:台湾骅讯也是一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厂家,他们推出的CMI-8338/8738芯片曾经深深的影响了低端市场,CMI系列追求性价比,集成了Codec,降低了成本,还节约了PCB的制造和设计费用,因此这几款芯片往往出现在超低价的独立声卡或者主板上,即便在低廉的价格上,CMI系列还提供了24bit/44.1kHz或48kHz的S/PDIF输入输出的功能,这点做得甚至比某些高端芯片还好。在很多人眼里,CMI是一组非常不值得一提的芯片,事实上并非如此,8338/8738在最基本的功能——输入输出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市场上很少有一款像样的8338/8738声卡,但这并不表示8338/8738音质就一定不行,虽然他们的运算能力确实很弱。
雅马哈YAMAHA:雅马哈是日本一家著名的从事交通工具以及电声乐器制造的公司,在ISA时代,雅马哈的719芯片曾经获得极佳口碑。在PCI声卡兴起的时代,他们的产品也曾经大出风头,最著名的有YMF724系列,YMF724系列又有724B、724C、724E、724F四个版本,724E开始起,YMF芯片兼容性得到很大改善,YMF724系列有着温暖的音色以及非常出色的MIDI合成能力,性价比也是非常出众,成为当时中端声卡的首选。著名的724声卡有中凌雷公,虽然做工不算优秀,但很多人因此领略了724的魅力。在724的基础上,雅马哈加入四声道和数字I/O支持以及对3D音效的改良,推出了744系列,可惜的是,744并没有再次刮起724旋风。之后雅马哈发布YMF754芯片并宣布告别民用声卡领域的竞争。相信很多朋友都记得一个YMF734,雅马哈根本就没有什么YMF734芯片,但当时734声卡多如牛毛,都是用其他芯片,例如前面提到的ALS4000 Remark而来的,这也多少证明了雅马哈家族的口碑是相当好的。
水晶Crystal/Cirrus Logic:Cirrus Logic和Crystal是一家公司,两个名字而已,平时提到的水晶公司就是他们。在这几家芯片商中,技术实力最强大的正是水晶而不是Emu,数一数创新的高档声卡使用了多少水晶的芯片就知道水晶有多强大了。但是这家公司从来就有些吊儿郎当的感觉,做音频控制芯片显得很随意,而且走的是低价路线,很多朋友将水晶芯片和低质低价划等号了,早在ISA时代,水晶的音频控制器被大量用于伪造719声卡,到了PCI时代,也有不少所谓的734声卡是用水晶的音频控制器伪造的。久而久之,水晶的形象受到了很大影响,事实上,那些被用于伪造734的芯片,比雅马哈的芯片还好不少,很有趣的伪造。水晶形象的恢复要多亏傲锐,若不是傲锐希望独家做大,帝盟和Voyetra Turtle Beach就不会离开傲锐,帝盟选择了ESS而Voyetra Turtle Beach选择了水晶,Voyetra Turtle Beach推出了一款让人震撼的Turtle Beach Santa Cruz,在国外评价甚至超过帝盟MX200,而这款芯片是基于水晶CS4630的,后来大力神和德国坦克的加盟,让水晶树立起中端的王者形象,国内的岛谷科技推出基于CS4630的黑金2系列更是推翻了传统的物美价不廉的观念。水晶发布过的音频控制芯片很多,最有影响的是CS46XX系列,硬件SRC让基于这个系列的声卡的音质都相当不错,很轻易的就超过了创新的声卡。DVD方面的优势更是其他芯片厂商望尘莫及的。另外,水晶也是重要的AC‘97 Codec供应商。
Fortemedia:Fortemedia最为著名的是FM801系列,FM801又细分为FM801AS和FM801AU,在DVD在PC普及的时候,很少有芯片可以支持到6声道系统,创新也没有及时推出6声道的声卡,这给Fortemedia带来了机遇,也就是这个时候,大量的廉价6声道声卡上市,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FM801AU的。FM801AU具备数字I/O功能,号称为DVD音频优化,加上当时的Live!还是面向高端,FM801AU系列获得很大的成功。但好景不长,创新推出了Live!5.1后,FM801AU逐渐淘汰出市场。
声卡 (Sound Card):声卡是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声波/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一种硬件。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机、录音机等声响设备,或通过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工作原理:声卡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我们知道,麦克风和喇叭所用的都是模拟信号,而电脑所能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两者不能混用,声卡的作用就是实现两者的转换。从结构上分,声卡可分为模数转换电路和数模转换电路两部分,模数转换电路负责将麦克风等声音输入设备采到的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电脑能处理的数字信号;而数模转换电路负责将电脑使用的数字声音信号转换为喇叭等设备能使用的模拟信号。
[编辑本段]声卡发展
世界上第一块声卡——声霸卡,是由新加坡创新公司董事长沈望傅先生发明的。这只声卡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轰动。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因为PC终于可以“说话”了,并联想到将来多媒体PC的模样。但另有一些人却认为,这只是一场闹剧(因为当时的声卡根本不能够发出很真实的声音)。但是,10年过后,正如前者所预料的,多媒体PC成了现今的标准,每个人都能利用自己的PC来听CD、玩有声游戏、通过Iphone等网络电话来交谈,几乎每一样事情都和PC音频发生关系。现在看起来,PC如果没有了声卡,也就没有了缤纷多彩的多媒体世界。
就在人们对PC音频满怀疑虑的时候,第一张“真正”的声卡出现了,它就是著名的Soundblaster 16,这块卡之所以名为16,是因为它拥有16位的复音数(是指在回放MIDI时由声卡模拟出所能同时模拟发声的乐器数目),该声卡能较为完美地合成音频效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终于能把烦人的PC喇叭给拆掉了。
第二次重大变革是Soundblaster 64 Gold,这是第一只让人发出惊叹的声卡,采用了EMU8000音频芯片的SB 64 Gold无论是其价格还是性能都让人大吃一惊,原来声卡也可以卖那么贵啊?原来声卡发出的声音也能如此动听!Emu8000芯片破天荒地支持64位复音数(32个是硬件执行,另外32个由Creative开发的软件生成),镀金的接线端子,120db的动态范围,96db的信噪比,相信音质比那时的一些国产CD机还要好!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最高质量的音响效果而定做的。当然,现在看来,该声卡的缺点还是明显的,一是使用了ISA总线,限制了PC音频系统的发挥,只能实现虚拟的3D音频技术,而且在播放中,由于使用了低带宽的ISA总线,因此在信噪比和保真度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另外就是必须采用板载的“声存”(用来存放音色库的内存),而且这些声卡的内存异常昂贵(其实也不就是普通的DRAM嘛),原来只带了4MB,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合成效果,许多专业的MIDI制作人士还是掏钱加上了更多的声存,以存放更好效果的音色库。通过这样的结合,Soundblaster 64 Gold能回放出很悦耳的合成音乐,一度令许多电脑MIDI发烧友为之兴奋。
在这两个发展阶段里,Creative成了老大哥,其他的声卡产品相比起它来就像是绿叶和红花的关系,越发衬托出Soundblaster的伟大。当然,在其他的声卡中也出了几个精品,像Ess logic的ESS688F,Topstar的Als007等,它们都是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提供了与Soundblaster 16相近的性能,当年很多兼容机装的都是这两种声卡。在声卡的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几乎都是Creative(创新)公司的产品,由此我们也看出该公司在这方面的领导作用。Creative在声卡界的地位就和CPU界的Intel以及软件业的Microsoft一样,是行业中的标准。
对3D音效的渴求促使了第三次声卡大变革,Soundblaster 64 Gold率先支持了模拟3D音效,但同时由于ISA总线带宽太窄了,限制了声卡的再度发展,因此PCI声卡是注定要诞生的。第一只PCI声卡是S3的Sonics Vibes,它拥有一个32位复音的波表生成器,支持Microsoft DirectSound和DirectMusic加速。并且附带了SRS 3D音效和Infinipatch downloadable音色库下载标准。同时,它也带来了与DOS环境的极不兼容(那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DOS操作系统),音频回放时的爆音,回放MIDI时的噪音和相对拙劣的回放效果,这使得PCI声卡产品成为了一种让人们产生争议的产品。
但随着Soundblaster推出了另一个划时代的巨作Soundblaster Live! 之后(在此之前发布的PCI64、128等声卡是收购了Ensoniq公司后采用它们开发的芯片制作的),人们对PCI声卡的优越性也深信不疑了(看看那个价钱,你当然要相信它是好东西了)。由于采用了PCI总线结构,声卡与系统的连接有了更大的带宽,一些在ISA声卡上没有能力实现的效果,如使用Downloadable(能够下载)的音色库,更为逼真的3D音效,更好的音质和信噪比等,都把PC音频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这里,我们要留意,PC音频更新的周期没有CPU和显示卡那么快,它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的不够用了,才会出现和研发它的改进或替代产品,所以说,投资一个好的PC音频系统是非常值得的,起码不会迅速地被淘汰。
当今PC音频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将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 ISA声卡向PCI声卡过渡
· 更为逼真的回放效果
· 高质量的3D音效
· 转向USB音频设备
『肆』 谁发明的电脑
第一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计算机(全称:电子计算机;别称:电脑,英文:Computer)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
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制造的,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5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这个说法被计算机基础教科书上普遍采用,事实上在1973年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应该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物理系副教授约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于1939年10月制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是因为“ENIAC”的研究小组中的一个叫莫克利的人于1941年剽窃了约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并在1946年时,申请了专利。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3年这个错误才被扭转过来。(具体情况参阅网络----“约翰·阿坦那索夫”词条,希望大家记住ABC和约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后的教科书能够修改这个错误)。后来为了表彰和纪念约翰·阿坦那索夫在计算机领域内作出的伟大贡献,1990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约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奖”。
硬件
所谓硬件,是指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即由机械、电子器件构成的具有输入、存储、计算、控制和输出功能的实体部件。下面介绍一下电脑主机的各个部件:
(1)电源:电源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用是将220V交流转换为电脑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设备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会影响整机的稳定性。
(2)主板:主板是电脑中各个部件工作的一个平台,它把电脑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各个部件通过主板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电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稳定性影响着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3)CPU: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CPU 也是整个系统最高的执行单元,因此CPU已成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户都以它为标准来判断电脑的档次。
(4)内存:内存又叫内部存储器(RAM),属于电子式存储设备,它由电路板和芯片组成,特点是体积小,速度快,有电可存,无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数据,关机后将自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 内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类,容量1-8GB。
(5)硬盘:硬盘属于外部存储器,由金属磁片制成,而磁片有记功能,所以储到磁片上的数据,不论在开机,还是并机,都不会丢失。硬盘容量很大,目前已达TB级,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接口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质,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
(6)声卡:声卡是组成多媒体电脑必不可少的一个硬件设备,其作用是当发出播放命令后,声卡将电脑中的声音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音箱上发出声音。
(7)显卡:显卡在工作时与显示器配合输出图形,文字,显卡的作用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
(8)网卡:网卡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路组件,是局域网中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接口,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网卡的作用是充当电脑与网线之间的桥梁,它是用来建立局网并连接到inerrnet的重要设备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声卡、显卡、网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9)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是通过电话线上网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的作用是将电脑上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线传输的模拟信号。随着ADSL宽带网的普及,调制解调器逐渐退出了市场。
(10)软驱:软驱用来读取软盘中的数据。软盘为可读写外部存储设备,与主板用FDD接口连接。现已淘汰。
(11)光驱:电脑用来读写光碟内容的机器,也是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便携式电脑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部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计算机诸多配件中已经成为标准配置。目前,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刻录机等。
(12)显示器:显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种多样,其作用是把电脑处理完的结果显示出来。它是一个输出设备,是电脑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为CRT、LCD、LED三大类,接口有VGA、DVI两类。
(13)键盘:键盘是主要的输入设备通常为104或105键,用于把文字、数字等输到电脑上。
(14)鼠标:当人们移到鼠标时,电脑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针跟着移动,并可以很准确切指到想指的们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们使用电脑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键盘鼠标接口有PS/2和USB两种。
(15)音箱: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声音播放出来。
(16)打印机: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文件打印到纸上,它是重要的输出设备之一。目前,在打印机领域形成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三足鼎立的主流产品,各自发挥其优点,满足各界用户不同的需求。
(17)视频设备,如摄像头、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视卡等设备,用于处理视频信号
『伍』 声卡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块声卡叫做ADLIB魔奇音效卡,于1984年诞生于英国的ADLIB AUDIO公司。可以说ADLIB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声卡之父”。当然,那时的技术还很落后,在性能上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就拿这块声卡来说,它是单声道的,而且音质现在看来简直是烂到极点,但无疑它的诞生,开创了电脑音频技术的先河。
真正把声卡带入个人电脑领域的,是由新加坡创新公司董事长沈望傅先生发明的Sound Blaster“声霸卡”。这只声卡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轰动。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因为PC终于可以“说话”了,并联想到将来多媒体PC的模样。但另有一些人却认为,这只是一场闹剧(因为当时的声卡根本不能够发出很真实的声音)。但是,10年过后,正如前者所预料的,多媒体PC成了现今的标准,每个人都能利用自己的PC来听CD、玩有声游戏、通过Iphone等网络电话来交谈,几乎每一样事情都和PC音频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了缤纷多彩的多媒体世界。
就在人们对PC音频满怀疑虑的时候,第一张“真正”的声卡出现了,它就是著名的Soundblaster 16,这块卡之所以名为16,是因为它拥有16位的复音数(是指在回放MIDI时由声卡模拟出所能同时模拟发声的乐器数目),该声卡能较为完美地合成音频效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终于能把烦人的PC喇叭给拆掉了。
第二次重大变革是Soundblaster 64 Gold,这是第一只让人发出惊叹的声卡,采用了EMU8000音频芯片的SB 64 Gold无论是其价格还是性能都让人大吃一惊,原来声卡也可以卖那么贵啊?原来声卡发出的声音也能如此动听!Emu8000芯片破天荒地支持64位复音数(32个是硬件执行,另外32个由Creative开发的软件生成),镀金的接线端子,120db的动态范围,96db的信噪比,相信音质比那时的一些国产CD机还要好!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最高质量的音响效果而定做的。当然,现在看来,该声卡的缺点还是明显的,一是使用了ISA总线,限制了PC音频系统的发挥,只能实现虚拟的3D音频技术,而且在播放中,由于使用了低带宽的ISA总线,因此在信噪比和保真度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另外就是必须采用板载的“声存”(用来存放音色库的内存),而且这些声卡的内存异常昂贵(其实也不就是普通的DRAM嘛),原来只带了4MB,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合成效果,许多专业的MIDI制作人士还是掏钱加上了更多的声存,以存放更好效果的音色库。通过这样的结合,Soundblaster 64 Gold能回放出很悦耳的合成音乐,一度令许多电脑MIDI发烧友为之兴奋。
在这两个发展阶段里,Creative成了老大哥,其他的声卡产品相比起它来就像是绿叶和红花的关系,越发衬托出Soundblaster的伟大。当然,在其他的声卡中也出了几个精品,像Ess logic的ESS688F,Topstar的Als007等,它们都是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提供了与Soundblaster 16相近的性能,当年很多兼容机装的都是这两种声卡。在声卡的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几乎都是Creative(创新)公司的产品,由此我们也看出该公司在这方面的领导作用。Creative在声卡界的地位就和CPU界的Intel以及软件业的Microsoft一样,是行业中的标准。
对3D音效的渴求促使了第三次声卡大变革,Soundblaster 64 Gold率先支持了模拟3D音效,但同时由于ISA总线带宽太窄了,限制了声卡的再度发展,因此PCI声卡是注定要诞生的。第一只PCI声卡是S3的Sonics Vibes,它拥有一个32位复音的波表生成器,支持Microsoft DirectSound和DirectMusic加速。并且附带了SRS 3D音效和Infinipatch downloadable音色库下载标准。同时,它也带来了与DOS环境的极不兼容(那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DOS操作系统),音频回放时的爆音,回放MIDI时的噪音和相对拙劣的回放效果,这使得PCI声卡产品成为了一种让人们产生争议的产品。
但随着Soundblaster推出了另一个划时代的巨作Soundblaster Live!之后(在此之前发布的PCI64、128等声卡是收购了Ensoniq公司后采用它们开发的芯片制作的),人们对PCI声卡的优越性也深信不疑了(看看那个价钱,你当然要相信它是好东西了)。由于采用了PCI总线结构,声卡与系统的连接有了更大的带宽,一些在ISA声卡上没有能力实现的效果,如使用Downloadable(能够下载)的音色库,更为逼真的3D音效,更好的音质和信噪比等,都把PC音频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这里,我们要留意,PC音频更新的周期没有CPU和显示卡那么快,它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的不够用了,才会出现和研发它的改进或替代产品,所以说,投资一个好的PC音频系统是非常值得的,起码不会迅速地被淘汰。
当今PC音频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将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ISA声卡向PCI声卡过渡;
更为逼真的回放效果;
高质量的3D音效;
转向USB音频设备。
『陆』 MP3是谁发明的
第一台MP3随身听:Saehan MPman F10
许多人都以为第一台MP3是 Diamond在1999年发布的Rio 300,实际上,MP3随身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97年3月。当时一位三星的部门总经理Moon,在飞机上阅读一份文字、影像与MP3综合的简报。当 Moon阅读完毕,要摘下耳机时,发现他座位旁边的旅客正听着MD。回到韩国后,他将这个想法提给当时有总裁尹钟龙。可惜的是,当时三星正在进行组织重整,无暇兼顾Moon的发展提案。而且1997年第4季,亚洲金融风暴的企业裁员风,Moon也难以幸免于难,因此离开三星。但是,Moon却把这个想法带到另一家韩国企业Saehan(世韩,1995年从三星分离出来),并在1998年推出第一台MP3播放器MPman F10。F10不仅启动了MP3硬件的市场,也吸引韩国多家厂商跳进MP3播放器市场,至今,韩国在MP3硬件方面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许多先进的产品都来自于韩国。据说,Rio 300的创始人之一是从韩国的世韩公司挖过去的,而创新的Nomad一代则根本就是OEM三星的YEPP系列的一种。
1997年春的一天,韩国三星公司某集团的总裁Moon先生。出差在美国回到汉城的飞机上,在他的笔记本电脑上看他的同事给他发出的一分报告。这是一份图象、文字、音乐合成的简报。Moon先生在看这分报告时,突然心血来潮想到,电脑上的音乐播发系统要是将其取下,独立发展成一个产品,这不是最好的音乐随身听吗!可惜半年后,发生亚洲金融风暴。三星公司受到巨大的冲击。统领一万多人的Moon先生被迫提早退休。
1998年MPMA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F-10 MP3音乐播放器。Moon先生是MPMAN公司的总裁,原来他离开三星后,带着他的没有完成的心愿在MPMAN公司实现了他愿望。几个月后韩国的其他公司也相续推出了不同类型的MP3产品。
MP3的第一个市场就是在韩国本地。1999年的韩国已是全球INTERNET 宽频技术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快的带动了这个新产品的发展,2000年韩国本地的市场已近30万台。第二个市场就是日本,凭着韩国和日本的长期贸易关系和技术合作关系,韩国的产品几乎可以与日本的产品比美,产品很快且顺利地进入了日本市场。SONY推出MP3产品已是2001年的事情了。
『柒』 音箱发明的由来
音箱发明的由来http://jxzx.szfte.cn/cnschool/upload/homepage/subject/research/upload/new.asp?id=343音箱的历史 如果不是因为Marshall音箱,Cream和Jimi Hendrix Experience在60年代末时就不会那么出色,如果Cream和Hendrix没有那么棒,重金属可能就没有诞生。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重金属音乐,那么也不会有《Guitar World》杂志。那么你们这些读者可能现在正在学吹单簧管,或者在努力训练成为一名体育明星。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欠这个非常热心的有涵养的伦敦绅士一个大人情——他的名字是Jim Marshall。Marshall音箱是摇滚乐发展历程中最伟大的丰碑,同时影响了摇滚乐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伟大吉他手们:Pete Townsend、Jimi Hendrix、Eric Clapton、Jeff Beck、Jimmy Page、Ritchie Blackmore、Mick Ralphs、Angus Young、Billy Gibbons、Eddie Van Halen、Yngwie Malmsteen、Slash、Dave Navarro和Tom Morello,这里只列出一部分人。今年(2002年)是Marshall Amplification公司成立的第40个年头。正是我们做一个全面的回顾Marshall历史的好时机。 作为一位现年已是79岁的老人,Jim Marshall仍然一如既往的每天都去位于英国Milton Keynes的公司总部参与一切和公司有关的运作。“我仍然早上6点就起床,我从来都是第一个进公司,我不喜欢浪费光阴。” Jim Marshall 13岁就进入了演艺圈,他做过从跳踢踏舞、合唱团员、鼓手、乐团领队和打鼓指导。在1960年,他在Hanwell的Uxbridge路旁开了他的第一家专门卖鼓的商店。但是在经常光顾商店的年轻摇滚乐手的鼓动和要求下,Marshall也开始做起了其他乐器的生意,包括电吉他和扩音器/音箱。这些鼓动他的乐手中就有一个吉他手,他的名字是Pete Townsend。在之后的几年内,他和他的乐队The Who走红了整个英国,但是在1960年时,Marshall只知道这个年轻人是他的一个吹萨克斯管的老朋友Cliff Townsend的儿子。 Marshall回忆当时年轻的Pete总是和他的朋友在抱怨。“Pete总是说,‘在伦敦西面的乐器店里,那的人总是瞧不起我们,就因为我们是玩摇滚乐的。为什么你不在你的店里卖吉他和音箱呢?’我就说,“我只会打鼓,我可不懂吉他和音箱,不过我可以试试。’我试了,自从这个“试”字出了口,我就一直成功至今。” 很多那个时代的大乐团的乐手都对摇滚乐有很大的成见。但是Marshall很早就对这些不在乎了。“Mick Waller(后来与Jeff Beck和Rod Stewart合作)是最早跟我学鼓的学生中的一个,他就要我教他学打摇滚乐鼓。”“我就告诉他‘其实那是很容易的,因为节奏全是四分音符,和拉丁音乐一样,只不过重音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相信我,这种流行的东西几个月以后就会被人们忘记。’我当时有多么的糊涂啊?” Marshall在一个非常适合的时机进入了音乐乐器这一行。The Beatles1963年的首张专集开启了英国摇滚乐征服美国和全世界流行音乐界的篇章。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英国。但是多数英国乐手用的乐器都是美国做的。Marshall的商店里卖的最好的两件乐器是Gretsch Country Gentleman (George Harrison非常喜欢用的琴)和几乎完全美国制作的Fender Tremoulx音箱。 但这个局面将马上改变。在1962年,Jim Marshall雇了一个修理工——Ken Bran,他曾经是伦敦走场乐队Peppy & the New York Twisters的成员。两个人都经常和光顾商店的乐手交流意见。其中包括Pete Townsend,录音棚手Big Jim Sullivan和当时的流行乐队Brian Poole & the Tremoloes的成员。“他们来我的商店看我,说外面能买到的音箱不适合他们玩的这种音乐。”所以Marshall决定试一试自己制作为当时的摇滚乐量身定做的音箱。从纯粹的经济角度上来说,这个主意也是非常可行的,因为英国产的音箱可以以比美国进口的音箱更便宜的价格在英国本土出售。 Jim Marshall在二战期间曾修理过战斗机上的电路,但是他从来没有音响器材方面的经验。“我和Ken Bran谈过,然后他说‘我的技术还不够独立的从什么都没有开始制作一个音箱。但我知道EMI有个特聪明的18岁孩子,叫Dudley Craven。’我就说,‘带他来见我,我和他聊聊。’后来我就问这个年轻人,‘你愿意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制作第一个摇滚乐音箱吗?’他说,‘我太愿意了,但是我现在在EMI打工。’我问他,‘你挣多少钱?’他回答,‘一周四个英镑。’我说,‘如果我一周发你15英镑,和Ken一样呢?’他爽快的答应了。可能现在听起来挺可笑的,但是当时15英镑可是不少钱呢。” 到1962年9月,Bran和Craven已经完成了第一个Marshall音箱的雏形。那是一个模仿了Fender Bassman 5F6A的35瓦音箱。虽然有些电路的偏压和阻尼器和其他的零件因为当时可供选择电器零件缺乏的限制而有所不同。但是Marshall仍需要为它制作一个Cab。Marshall以前在乐团里时就制作过喇叭音箱,他就在家里的车库里开始做了起来。他一开始是打算根据Bran和Craven的设计加上分开的两个12英寸的喇叭。 “但是扩音器很快就把喇叭给爆了,因为当时的喇叭只能承受25瓦。所以我就说,‘我试试用4个喇叭。’但是我需要把它做的尽可能的小。因为当时的交通运输全靠小货车。我把喇叭箱子的后盖上盖上了一块硬板,因为我知道那样更好听。” 这么一个平凡的考虑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4X12喇叭箱子,命中注定要成为摇滚音箱设计中的经典。“但是当我把扩音器放在直面的喇叭箱子上时,它怎么看也不好看,看起来太平常了。所以我把喇叭箱子做成了正面有斜度的样子。” 封闭式的音箱后盖也证明了比它之前的开放式的有更紧的音质。而且,Bran和Craven制作的电路也产生了独特的音色。两者结合,产生了非常不同于Fender Bassman的音色,Marshall团队设计音箱最初的参照物。一个全新的声音就这样诞生了。这个Marshall的第一个音箱最初被叫做MARK II但最终确定在了JTM45。代表了Jim和Terry Marshall,Terry就是Jim的儿子,在一个伦敦的乐队里吹SAX,也是店里的帮手。不用说也知道,他的乐队的设备总是最好的。 还有很多其他的伦敦乐队感谢Marshall。直到1962年底,JTM45已经开始生产而且销量非常好。Marshall总是在不停的改进和更新他的产品。到1964年,Marshall开始使用KT66电子管,把音箱的瓦数从35提升到45。 1965年对Marshall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生意上来说,Jim和一家英国公司Rose-Morris签了一份15年的代理销售合同。这份合同为他的生意提供了原始资本,但是有代价。相反,Marshall相信这份和Rose-Morris签的合同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Rose-Morris根本就不懂经营。比如说,他们在我的价格上提高了55%,就等于直接把我们自己的产品从世界市场上给挤了出去,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Rose-Morris合同同时也把Marshall原本已经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给中断了,其中包括Jim的老朋友Johnny Jones,在英国北部销售Marshall的音箱。为了补偿他的这位朋友,Jim开发了Park的品牌。基本上就是Marshall音箱,但是商标上写着Park (也是Jones老婆Margaret的娘家名)。这样Jones就可以在不违背Rose-Morris合同的前提下继续销售Jim的产品了。在之后的岁月中,Marshall经常用Park牌子来常试一些实验性的产品和那些Rose-Morris不感兴趣的产品。也是Marshall根据不同的商业需要所注册的不同品牌。其中有Big M (针对德国市场)、Kitchen-Marshall(提供给英国北部的Kitchen乐器连锁店)和Narb(Ken Bran的姓的字母倒过来拼写)。因为这些牌子的稀少和怪异,所以在音箱收藏市场上总能卖出高价来。
『捌』 电脑的发明者是谁
人们普遍认同计算机理论的最重要奠基人是图灵与冯·诺依曼。图灵建版立了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权算理论;冯·诺依曼确定了现在计算机的基本机构。不过,计算机的发展很难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计算机发展
早在十七世纪,法国有一位科学家叫布莱士·帕斯卡。1642年,帕斯卡设计并制作了一台只要旋紧发条就能自动进行简单加减计算的装置,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以后的计算机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
后来,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造出来一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
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首先提出了一种以程序和输入数据相互作用产生输出的计算机构想,后人将这种机器命名为通用图灵计算机。
1938年出现了首台采用继电器进行工作的计算机“Z-1”,但是继电器有机械机构,并不是完全的电子器材。
1942年阿坦那索夫和贝利发明了首台采用真空管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命名为ABC。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
尽管ENIAC在1946年才诞生,但它拥有了今天计算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是通用计算机。
『玖』 mp3 player是谁发明的
MP3是由动画专家团体(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所发明的,这个团体致力于研究影音数据压缩公开标准...其实就是我们常听到MPEG,如何,听起来挺酷的吧,但无论如何,让我们在听到美妙的MP3音乐时,心怀着感激吧!! MP3格式的数字音乐,原本只有在配有声卡与音箱的计算机中才可播放。但在大约两年前,钻石多媒体公司(Diamond Multimedia)宣布推出MP3随身听Rio之后改变了整个音乐市场。突然之间,网络音乐不再是一群计算机玩家头戴耳机在屏幕前哼哼唱唱,只要你买个MP3随身听 (MP3 Player)就可以把MP3格式的歌曲复制到该设备中,解决了MP3不可携带的限制,而广大的唱片工业,却如芒刺在背,开始感受到强大的威胁。美国录音工业协会RIAA(Recording In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甚至提出控告要禁止Rio上市,但在1999年6月RIAA打输官司后,MP3成了IT界与音乐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国内外各大搜寻引擎的统计显示,"MP3"已成为排名紧接于"性"、"sex"之后,最常被网络使用者查询的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