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克思:劳动没有价值.(价值是一种劳动还是劳动创造
马克思肯来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自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他赞同威廉•配第的说法,“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多样性的体现,正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具体劳动的种类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劳动种类越多,意味着使用价值种类越多,社会分工越发达.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正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具有同一性,才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说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指的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说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劳动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㈡ 关于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是创造劳动力的价值。不是劳动力创造的价值。
㈢ 作为一名劳动者,你认为你用劳动为公司创造出了什么价值
公司既然聘用了我,肯定有用到我的地方,公司分配我做的工作,我很好的完成专任务,这属就是我用劳动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公司分配给我的工作肯定是对公司有益,对公司有价值的事情,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无聊到聘用一个人养起来的事情,只要公司不和我解聘就说明我对公司别管大小都是有一定价值的人。
㈣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劳动创不创造价值 创不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促进了马克思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在研究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和生产过剩危机理论。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第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 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 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第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 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 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地主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 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 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如,魏征、包公、海瑞等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等大批共产党员,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自己及家人生活却非常俭约,其自用价值非常少而剩余价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价值,倍受人称颂、敬仰;而和珅、胡长清、成克杰等贪官污吏,损公肥私,虽说自己也创造价值,但因其通过贪污受贿把其创造的价值变为自用价值,剩余价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为负数,故其人生便毫无价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 辱柱上,被人唾骂。有的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摆脱不了传统教条的束缚,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 动者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故强烈反对笔者的这一观点,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按笔者的观点,他们的人生便没有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他们 没有理解价值不过是表示有用性,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任何人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都创造了价值,创造的价值不光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还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创造了价值,绝非因你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没有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其效益远大于自己所需,远多于社会为自己支付的各类工资总额,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第三、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 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 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 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 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㈤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是指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较性。
比如人们不能说橡胶和香蕉哪一个使用价值更多。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
(5)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扩展阅读: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就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但是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出现之前,人们在交换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并且将其与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相联系,提出了交换物的“效用”问题。
这显然是在离开了市场的社会属性之后,在生产活动中单纯考察使用价值而得出的一个结论。
后来这种观点为庸俗经济理论所继承,又进一步提出了“效用递减规律”。
也就是将物的“效用”同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相联系,使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函数关系,当人们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物相对于人的“效用”就逐渐降低,以致为零,若继续增加即为“负效用”。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评论“效用递减规律”的科学性,仅就这种观点来看,说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交换实践中,对使用价值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认识。
这就是,凡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不论是自然占有物还是劳动产品,都不具有使用价值。
实际上,使用价值在市场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一是相对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也就是自然占有物或劳动产品作为自然界的物质而存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其使用价值由物的自然属性加以规定。
这种自然属性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得到开发,而有些则反之。这说明物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方式的不断进步而被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的。
如果包含在物中的有用性越多,那么为人类所利用的范围就越广,因而物的使用价值也就越大。二是交换者主观需要上的使用价值。
不为交换者主观需要的物品,即使具有使用价值,也很难用于交换。
实际上,在市场交换中,使用价值应首先不为占有者所需要,也就是在让渡过程中,使用价值对于占有者来说是作为非使用价值而存在的,而对交换的另一方来说是使用价值。
这是从市场的社会性来考察使用价值的,因而反映了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去考察,反映着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存在。
使用价值用于交换,则反映了交换者主观需要上的使用价值,它包含着隐藏在其中的社会属性,它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
总之,前者是形成交换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是形成交换的充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劳动力商品价值
网络:使用价值
㈥ 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可以举例说明吗
劳动者付出劳动只有被社会承认,才有价值。你在工厂劳动你的产品就能被消费者认可,这就是你的价值。
㈦ 辨析: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只能是它自己的价值
劳动力作为不变资本,不但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还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就是资本内家追逐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创造出来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如果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只是自己的价值,那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就无法得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就无法实现。
㈧ 为什么财产保险费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就是保险费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以说才有财产保险费呀。
㈨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意思
商品的价值来自劳动力, 创造商品价值 (汇率) 的是工人, 即商品的价格。但商品的价格部分用于支付专工人的工资属, 其余的归资本家所有。因此, 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作为等价交换 (指的是所售劳动力的价格), 另一部分是资本家自由占有的剩余价值。
(9)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扩展阅读: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阶段下资本主义与工人的关系
1、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
2、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为什么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的呢
具体劳动看得见,我们所能想到的每种劳动(干活,动脑子等等)都是具体劳动,也就是实际上发生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
当然,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劳动还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家政公司中进行的家务劳动就是具体劳动,而妈妈(或你自己哦)在家中做家务,就不算是劳动,呵呵。
抽象劳动的定义说: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你不妨想一下,各种各样的劳动林林总总,从他们中找出劳动的共同点,就是耗费了人的智力、体力,于是我们就试图用这些给劳动定个量,定个性,以耗费的智力体力来把劳动统一起来,成为所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有“工”的概念,或者叫“工分”。就是一个人干多少活,然后记多少分(妇女做一天工就比男人记的分少),然后再按工分多少分配产品。这里的工分在思维上能大概反映这一点。所以说以前人们说“你做了多少工啊?”就是再说你创造了多少“无差别人类劳动”,也就是价值!
当然,用工分来衡量劳动的事件最终失败了,人类也很难真正在实践中衡量“无差别人类劳动”,但是在哲学上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抽象劳动”的存在。
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货币表示的价值就是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商品值多少钱,就是创造一件商品所耗费的人类的智力、体力,也就是抽象劳动。
这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它是建立在“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基础上的,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有很大分歧的。
个人见解而已,很多东西(比如说工分的比喻)并没有得到老师或别人的认可,只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可能会有谬误和浅薄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探讨,多多指教。
参考资料:高中政治课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