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陶行知创造教育

陶行知创造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21 18:36:22

㈠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创造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

㈡ 论述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具体看参考资料

㈢ 陶行知文集有《创造的教育》这篇文章吗

《陶行知论创造教育》是2010年4月1日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文岭。《创造的教育》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去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就知道了,或者是上网络哪里找一下。

㈣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体现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陶行知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于美国,归国后的陶行知先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虽然几经易职,但是先生对教育的情怀始终不变。陶行知先生选择教育事业为自己一生所奋斗的目标,是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一方面面对西方列强的瓜分,显示出中国人民的懦弱、贫穷和落后,民不聊生的情况随处可见;另一个方面,陶行知先生在留学时期受到了美国先进教育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认识到中国教育刻板落后的一面。正是这种环境,促使陶行知将目光转向了教育。为创造而教,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创造教育的开创者,同时,创造教育是陶行知先生众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精华所在,他崇尚创造精神,倡导人民培养创造意识。
陶行知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大力倡导创造教育,在这一领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然而,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留学回国任教时期。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919 年――1926 年)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萌芽时期的观点主要是有这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教育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创造发明是教育的发展动力,是新教育的本质所在。一是创造教育与教育者的关系,陶行知很早就主张教师应敢于创造发明,要有开拓创新精神。
二、发展形成期(1927 年――1938 年)
陶行知在这一时期逐步提出了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并通过实践来试验自己的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晓庄学校创造教育的实施,侧重于自然的训练,先是手脑并用,进而发展到“科学下嫁”,广泛开展小发明活动,这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三、成熟期(1939 年――1946 年)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无处不在,无时不见,无人不有。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在《创造的宣言》中指出,“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人……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在陶行知看来,创造能力先天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说通过教育可以后天赋予人以创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应是立足于使人身上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如是,我们便可以明确创造教育的涵义。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方式,他本身无所谓创造什么,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础之上,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人身上已存的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 “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 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
传统的美术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画什么和怎么画都是教师规定,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童心自然流露,充满激情地自由创作,我们就应该转变以往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想不想”是幼儿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教师要为幼儿大胆地想,富有个性地表现创造条件。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在平时课内外的美术教学中,要以此为目标进行积极尝试与探索。
1、解放孩子的头脑,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
绘画是幼儿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善于理解、接纳、欣赏幼儿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氛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2、解放孩子的双手,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地表现”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的,幼儿美术创作受思维的符号性和自我中心性影响,往往凭直觉表象而进行,因此,具体美术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可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
3、解放孩子的嘴,提高他们自我表达的能力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我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问的自由,让幼儿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有关美术的知识;给孩子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孩子的作品,引导孩子继续创造,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审美能力。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增强创作的自信。总之,教师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4、解放孩子的空间,体验他们美术创作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在教学以外的时间,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特别是让幼儿积极地去参与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教育。
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各种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具有个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美术教师神圣而艰巨的职责。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过程。在民国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陶行知吸收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有关创造教育的思想,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这些思想都构成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我们也要看到,陶行知虽然“拿来”他人的思想,但不会抄袭他人思想,而是在自己亲身实践的基础之上,借助自己认识的进步,发展和改造他人的思想,使之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这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他的这一思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有极高价值的原因所在。

㈤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与真善美的人

㈥ 关于陶行知的名言

1,在劳力上劳抄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2,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崐?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4,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5,“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6,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7,“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8,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9,“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0,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11,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植其做国民的能力。

12,我们必定要努力把年富力强的人民赶紧的培植起,使他们个个读书明理.并愿为国鞠躬尽瘁。

㈦ 论创造的幼稚教育陶行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这次的演讲题目是——论创新教育,作文 论创新教育。
现如今,望子成龙的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为了迎接众多的应试教育,而马不停蹄的为孩子寻找各类的文化课辅导班,有些也为了高考加分而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爱的兴趣班。渐渐地开始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爱好,埋没了孩子自己的兴趣,使孩子的思想束缚于特定的框架之中,没有想象的空间,形成了众多孩子千篇一律的思想,导致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被磨灭,想象力被束缚的性质,初中二年级作文《作文 论创新教育》。
所以,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不要让孩子一成不变的成长。善于启发孩子的逆向思维,给孩子以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其中,创新教育就是功不可没的了。
那么,如何做到对孩子实行创新教育就成了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了。要对孩子的爱好给予鼓励和发展,做到不强迫孩子去上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兴趣班,而培养孩子擅长的那一面,使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敢于让孩子以不同的观点辨析问题,拥有强烈的逆向思维。敢于想象和实践,敢于挑战自己。
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逆向思维。众所周知,现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靠的是什么?就是创新和敢于想象!培养孩子的这方面意识,可以使孩子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也能使孩子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充足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所以创新教育的应用可以为孩子留有大量的发展空间,使孩子得以身心全面发展。
所以,我大力提倡创新教育,我希望这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㈧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四种精神是:

“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8)陶行知创造教育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网络-《陶行知教育名篇》

阅读全文

与陶行知创造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
西瓜谁发明的 浏览: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490
职工安全生产保证书 浏览:951
顾亮马鞍山 浏览: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