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年级历史教材上说,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
根据我们现在发掘的东西来推断耒耜不是黄帝发明的,在半坡文明遗址就发现了钻内孔石斧,在河姆容渡文明发现了骨耜,这些都是用来耕作的耒耜,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耒耜,可见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
之所以会说是黄帝发明的,可能因为黄帝改造了耒耜,有了明显的进步,或者具有现代耒耜的雏形。或者是纯粹为了歌功颂德,说明黄帝有多伟大。
以上仅为我自己的分析。
B. 浙江发明水稻的古人类遗址
遇到我你算找对人了
河姆渡聚落:
1. 距今年代:7000多年
2.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专。
河姆渡居民是最属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
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
C.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才去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发明文字:
(7)生活俭朴,克已爱民:
(8)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9)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10)禅让制:
(11)建立夏朝:
(12)第一位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炎帝、黄帝;黄帝;黄帝;嫘祖;伶伦;仓颉;尧;舜;禹;尧、舜、禹;禹;禹)
二、综合探究题
1.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
(1)体质特征方面: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生产工具方面: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3)生产生活方面:北京人从事狩猎和采集,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还会捕鱼,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裳,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
(4)社会组织方面: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而山顶洞人按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
2.火有哪些用途?火的使用有何历史意义?
用途:可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照明、防寒。
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请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短文。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流畅,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北京人的一天
在距今约70万年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十多个强壮的男子们拿着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和木棒,打着火把出发了,他们要到森林里去打猎。一些妇女开始到离山洞不远的地方去采集一些野果和用石器挖掘一些植物的块根。一些年老和年幼的人留在山洞里,他们要负责看管好火堆。以防止火熄灭。到了下午的时候,劳动的人们都渐渐回到了山洞。人们开始围坐在火堆旁,烧烤打来的猎物。年老的人把这些食物平均分给了每个人。夜幕降临了,北京人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击,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都沉沉的睡去了。
4.假如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山顶洞人碰到一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描述一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北京人:你好。我怎么没见过你啊,请问你住在哪里?
山顶洞人:我就住在龙骨山的山顶上啊。我们离得很近啊,是邻居呢。咦?你怎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啊?哇!还没穿衣服?好羞啊!
北京人:对啊,我们的模样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我们不会缝制衣服啊。你们是用什么缝制衣服的啊?请你介绍一下你们的生活状况吧,好吗?
山顶洞人:好啊,我们是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的,看我们脖子上挂着的是装饰品,是我们用拾到的海蚶壳或小石头经过磨制和钻孔作成的,漂亮吧。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居住到一起的,我们自己会取火,会捕鱼,我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呢,我还见过大海呢。
北京人:哇,太羡慕你们了。我们可是比你们差远了呢,我们现在几十个人居住在一起,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的。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最主要的是我们还不会人工取火呢,总是要小心的保留着天然火。如果不小心火种灭掉了,那就惨了。我们不敢远走的,更别提看到大海了。朋友,让我们现在就去与你们学习学习吧。
山顶洞人:好啊,欢迎去学习。
5.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6.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2)都使用磨制工具,主要用耒耜翻地耕种;
(3)都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4)都已经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不同点:(1)生存年代及地点不同: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
(2)种植粮食作物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
(3)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住着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
7.我们已经学过了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的一些内容,如果有一天你到这些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遗址去参观,你能否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知识,充当一个小导游呢?下面请你挑选一个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来试一试写一篇导游词吧。
例如:参加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游客们,大家好: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因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吧,这些工具是用来开垦土地的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这是石刀,是用来收割庄稼的。这些是在这里出土的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半坡人用它们来打猎捕鱼。再来看这边,这是半坡出土的粟种,说明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这是白菜和芥菜的种子,说明他们已经能够种植这些蔬菜了。最后让我们来参加一下半坡人手工业的发展,这是人面鱼纹盆,它充分展现了半坡彩陶的高超工艺。上面刻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盆边还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这是出土的纺轮,说明半坡人已经会纺线和织布、制衣了。通过这些文物,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情景。好,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8.假设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
9.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其中两个部落的首领,他们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而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是公认的华夏族始祖,同时,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为表达对先人的敬仰,我们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10.什么是禅让制度?这种制度出现在什么时期,与哪些部落联盟首领有关?这些部落联盟首领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你如何评价这种制度?你认为领导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禅让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我认为禅让制度是一种很民主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一些有贤能的人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领导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人们必须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什么重大变化?什么人开始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
答:(1)描绘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人们必须过群居的生活。
(2)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请回答:(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答:(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我国的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3)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比例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
3.材料:“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伸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针对诗歌中提到的“独不见文书”,近年来有些学者有了新的见解。你能说出来是什么吗?
答:(1)半坡原始居民。(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4)在彩陶中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4.阅读材料:
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请回答:
(1)材料一是称赞谁而写的祭文?
(2)根据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摘自谁的话?其中的“神州轩辕”指的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
(4)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
(5)这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答:(1)黄帝(2)联合炎帝战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这些发明使人类步入文明时代。(3)孙中山。黄帝。“人文初祖”。(4)涿鹿之战。(5)表达了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5.阅读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摘自《礼记》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为以礼。
请回答: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
(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
答:(1)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2)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选拔有才能的圣贤来当部落联盟首领。(3)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四.识图题
1.看图回答:
(1)这是什么人的门齿化石?请写出这一远古人类的距今年代,生存地点。
(2)在这一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请你分析这些遗物说明了什么?
(3)2006年要在此地修建东方祭祖台?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
(2)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3)因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的最早人类。
2.看图回答:(1)图1和图2分别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像?
(2)请根据复原像比较出他们在体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图1 图2
(3)他们各生活在什么社会组织中?
答:(1)图1是北京人,图2是山顶洞人。(2)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3)北京人生活在原始人群,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进入了氏族。
3.看图回答:
(1)请指出图中的ABC各是哪三处远古人类遗址?
(2)我国目前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是?
(3)在地理位置上最相近的两处遗址是:
(4)请按着他们生存年代的先后,排列顺序。
答:(1)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
(2)C元谋人。(3)A和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4)CAB。
4.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请仔细观察下面出土的文物图,回答下列问题:
(1)记忆小能手:这是在什么人类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的距今年代?
(2)考古小专家:根据这些文物,你可以了解到这一原始居民哪些生活状况?
答:(1)这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文物。距今约三万年。(2)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佩戴着的装饰品也表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了。海蚶壳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活动范围扩大了。
5.看图回答:请根据这幅图片,写一篇小短文,来介绍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要求符合史实,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答: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顶顶部洞穴里,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叫他们山顶洞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已经形成了氏族。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个,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贫富贱的差别。
6.
看图请回答:
(1)图1和图2分别是哪些原始居民的居住的房屋,他们的样式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试着说出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说出两点即可)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答:(1)图1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房屋,图2是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2)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圈养家畜。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节省材料。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说明了人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或人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7.请为下面这张图片命名,并配制适当的解说词。
答: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盆因上面绘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而得名,它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是由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它上面还刻画有一些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人面鱼纹盆向我们展现了半坡彩陶工艺的高超。
8.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
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AB分别是哪两个原始居民遗址。
(2)请对比这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
答:(1)A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B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2)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参见第3页综合探究题的第6题。
9.请回答:
(1)此图中间的人物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
(2)你能结合图示说一说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吗?
(3)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中,认为可信的有哪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有哪些?
(4)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对待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呢?
答:(1)黄帝。“人文初祖”。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3)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文字,编出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但说这些发明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
(4)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
10.请回答:
(1)此人是谁?他有什么贡献?
(2)画像中的人物所处于什么时期?
(3)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你怎样评价他?
答:(1)禹。治理洪水,建立夏朝,使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2)原始社会时期。
(3)“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了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以身作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势利导,敢于创新,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团结民众。
(5)禹是传说时代的英雄,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D. 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
蚕纹刻划与蚕丝发明
7000年绳子
有苇席到“编织原理”到系统的“纺织技术”
河姆渡发现的四对盅形牙雕,其蚕纹栩栩如生,结合同一遗址出土的蛾形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对蚕业生产的文化反映。
尽管山西芮城西王村也发现了蚕蛹装饰,河北正定南杨庄出土了陶质蚕蛹,甘肃临洮冯家坪齐家文化也发现了有许多蚕形昆虫的双联陶罐,江苏梅堰出土了蚕纹黑陶,……丝毫动摇不了河姆渡丝绸文化的王者地位,我们可以推断,河姆渡——小黄山区域是中国蚕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中挖掘出了7000年前粗细不一用的绳子,小者只有两三毫米,大者有2厘米,据专家考证,粗绳是用韧性较好的树藤、树枝做的,较细的是用葛、麻之类的长纤维鞣软后“搓”成绳子。
别看一个“搓”字,实际上是纺织原理中的“加捻”,用双手搓绳就是最原始的加捻方法,无论是原始的纺轮,纺织机械,还是近代的纺锭,都离不开河姆渡人发现的“搓动原理”。
由此,河姆渡人还是“加捻原理”的发现者。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上百件之多的苇席残片,小者如巴掌,大者如毛毯、坐席,一平方米以上,由苇席的编结、编织、搓捻、结网我们可以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席子、篮子、炕席、筐、网、笼、草帽……等等,说明在河姆渡已相当有规模,由此而知,河姆渡一带是编织业的发源地,河姆渡人是最早的“编织原理”的发现者。
更进一步,我们来看纺织,纺织纺织,顾名思义,“纺”就是纺线,“织”就是纺线织成布,绳子“搓动原理”成就了纺线技术,苇席的“编织原理”成就了织布技术,由此河姆渡人就是最早的“纺织原理”的掌握者。
由此而知,从“搓动原理=〉加捻原理”,从“编结原理=〉织布原理”,史前小黄山、河姆渡一带的先人系统地掌握了纺线、织布的技术。
(四)纺轮织具与“原始织机”的发明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许多陶制、石制、木制的纺轮,其形状有凸字形,算珠形,工字形,也有外形如圆饼、梯形……此外还有骨梭、骨针、木纬刀、木织轴、骨机刀……等原始织具,由此著名丝绸考古专家宋兆麟、牟永抗提出复原了由纺轮、经杆、机刀、梭子、布轴、经轴、综杆组成的原始踞织机——水平腰机的重大学术成果。
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教授则根据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发现的一整套原始腰机部件玉饰品也提出了河姆渡人发明“原始织机”的构想。
柴尔德曾经指出:“织机的发明是人类发明天才的一大胜利”。
古越河姆渡人早在七千多年前已发明了古老的踞织机,对人类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是这种踞织机在我国历史上延用了数千年之久,对中华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它不亚于指南针、造纸术的发明,对文明进步起了非常大的推广作用。
由此可知,古越河姆渡人不但最先发明了搓动原理,加捻纺线原理,编造原理,织布原理,掌握了系统的纺织技术,而且还发明了最早的纺织机,除了早有盛名的稻米文化,更是丝绸纺织文化的摇篮。
(五)7000年的海上丝绸之路
河姆渡遗址中曾经挖掘出了7000年前的六支木浆(现藏于浙江博物馆),这可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早的木浆。此外,河姆渡文化中还挖出了许多石斧、石契、石凿以及有段石锛,它们为砍木、刳木、刨木制造独木舟提供了可能。它表明了7000年前古越族祖先为了主宰海洋,开展丝绸、稻米贸易与渔猎,已开始“刻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海上(水上)丝路的航行。而据美国、法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等许多著名史学专家研究,以这条远古史前的海上丝路为代表,把古越的石锛、石器、陶器、稻米、丝绸纺织、断发文身、铜鼓纹饰……等一起带到了菲律宾、波罗洲、苏拉威西、社会岛、库克群岛、夏威夷、塔希地岛、日本岛、新西兰、复活节岛……甚至是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可以说太平洋文明圈与古越河姆渡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明传播而不是以贸易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出现以后暂以丝绸命名,也许更多的是石器、印纹陶器、断发纹身)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早已在发挥作用了。
对于河姆渡文化而言,其生产工具除纺轮、纺织机外,更为突出的还有大量的石锛、石斧、石凿,其中第到第四期共有(427+278+119+122)=1046件各种各样的石器,由于河姆渡的稻作农业非常发达,还有骨耜,以及锯齿状骨器作为收割工具,这些长柄的骨耜,代表了河姆渡农业生产工具的更高形态。
除非常发达的耜耕农业外,还有非常丰富发达的动植物文化,家畜饲养文化,如家畜有猪、狗、水牛、水龟……,农作物有稻米、 瓜、菱、葫芦……等等,此外河姆渡发现的一千多件形态各异的陶器、上百件木器等也反映了河姆渡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而从文化传播角度看,特别是从北路影响中原、山东、朝鲜、日本方向,可能更多的是稻作、丝绸,家畜饲养,而影响西南、东南亚、南洋、大洋洲之南线,更具代表性的是石锛,舟船、印纹陶器,干栏式建筑,有外国专家认为有段石锛、印纹陶器是远古百越文化影响西太平洋,大洋洲、南美洲诸岛的主要标志,因此,更运古的蒙昧时代——前丝绸时代某种意义就是“石锛之路”,“干栏式建筑之路”,“木桨舟船之路”,加上稻米之路,耕耜之路,语言之路、家畜饲养之路……一起形成了一条复合的史前“江南丝绸之路”——海上丝路与水上丝路。这条路特别是由于石锛对南太洋诸岛、大洋洲的影响传播,有人谓其是“石锛之路”,也有人由于其非常发达的稻作文化,称其谓“稻米之路”。
E. 河姆渡文化三大发明是什么
水稻,水井,干栏式房屋
F. 【求助】河姆渡文化的三大发明是什么
老师:《中国古代史》第一节 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回族社会 三答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P15)中有这样一句话:卯榫结构的使用是河姆渡文化的三大发明之一……那么,河姆渡文化的三大发明是什么呢? 教材编著者没有把话说全面,留下了悬念给大家猜测。河姆渡文化三大发明,毕竟不像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那样,已经形成共识。考古学文化的概念与认识,会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深化、更新。根据本教材的成书年代,似乎初步可以判断,除了卯榫结构外,水井的开掘与水稻的种植,应为三大发明的其他内容。不过,现在已经证明,更早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已有水稻种植的遗迹。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G. 初二历史书上写的河姆渡人制作陶器,后面又写炎帝发明陶器,是怎么回事
炎帝是传说中的任务,史书上记载的不大一样。况且那是传说啊,这点很重要,难免会神秘化的。
H.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比较,阪泉之战着陆之战,黄帝和炎帝的发明是什么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在哪些方面
琢鹿之战吧?!这样也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