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人都使用什么物体来制作石器。
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办法,是把一块石头加以敲击或碰击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带有薄刃的石器,则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先从石块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边缘不太平齐。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压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首先,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这就成了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与打制的石器相比,已具备了上下左右部分更加准确合理的形制,使用途趋向专一;增强了石器刃部的锋度,减少了使用时的阻力,使工具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术的发明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为钻穿、管穿和琢穿三种。钻穿是用一端削尖的坚硬木棒,或在木棒一端装上石制的钻头,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湿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来转动木棒进行钻孔。管穿是用削尖了边缘的细竹管来穿孔,具体方法与钻穿相同。琢孔,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于制成复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
㈡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做出了哪些创造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伴随石器劳动工具的诞生,人类创造了舞蹈和音乐,劳动工具和原始歌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㈢ 石器的发展史300万年前 石器的创始者是谁
石器的发展史300万年前,石器的创始者当然是原始人。
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是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发现,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采取锤击、砸击、碰砧等方法打制,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砧器、钻器等,到了后期还出现了细石器。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时期,占人类发展历程的99%。在这一时期,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并且进一步演化成为现代人。人类文化不断发展,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发展到加工精致的细石器,并且孕育了最早的农业。旧石器时代与地质时代的更新世相始终,而新石器时代与全新世相对应。更新世和全新世统称为第四纪。
中国占有旧大陆东部的广阔区域。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隆起,从而成为中国与旧大陆西部的天然屏障。中国远古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旧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全国。时间从距今约200万年开始,到距今约1万年为新石器文化所代替,经过了早、中、晚3个发展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早、中更新世,时代跨度相当长,从距今约200万年至距今12.8万年。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有位于河北和山西北部的泥河湾遗址群、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辽宁营口金牛山、贵州黔西观音洞等。泥河湾盆地以堆积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而闻名于世,有“中国的奥杜威峡谷”之称。遗址群包括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岑家湾、半山等地点,其中马圈沟是我国目前有确切年代的最早发现,距今150万年或更早。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运用燧石原料,用锤击法打制小型石片石器,有的简单加工成刮削器。与此相反,郧县人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则以大型砾石为原料,直接打制成砍砸器等大型工具。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为洞穴遗址,堆积了13个文化层,发现了6个北京人头盖骨,时代从距今50万年直到20万年,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其显著特点是以脉石英为原料。为了适应该原料,主要应用砸击法来制作工具。由于脉石英性脆且多节理,容易破碎,因此北京人遗址的石制品以小型工具为主,主要器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除了制造工具外,北京猿人和金牛山人还学会了用火。总之,这一时期石制品多数加工简单粗糙,主要运用锤击法和砸击法等技术,偶用碰砧法,工具种类较少。整体来看,已经初步形成北方石片石器、南方砾石石器的分布结构。
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晚更新世早期,时间从距今12.8万年至距今约3.5万年。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有周口店15地点、山西襄汾丁村、阳高许家窑、河南荥阳织机洞下层、湖北江陵鸡公山下层、三峡库区等。周口店第15地点与第1地点一致,其原料均以脉石英为主,却很少见到砸击技术的使用,而是以锤击法为主。工具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雕刻器、石锥等,其中尤以刮削器的数量和类型最多。丁村遗址以角质岩原料锤击制作的各类大型器物为特色,如三棱大尖状器、砍砸器、石球等。许家窑遗址的石制品也是以锤击法和砸击法为主,尤以锤击产品为多。石器组合中既有丰富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常见的小型器类,也有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石球。织机洞下层石制品以中小型居多,打片技术以硬锤打击为主,但不乏软锤技术。鸡公山下层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均以砾石为原料,锤击法使用娴熟。这里还发现了石圈结构,可能与早期人类的居住行为有关。总之,这一时期更多地继承了早期文化的特点,稍有发展和变化。技术方面砸击法衰退,锤击法占明显优势,偶而使用软锤技术;工具种类没有显著的变化,但类型多样化,石球等大型工具很具特色。整体而言,北方北部、南方西部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而北方南部、南方东部地区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
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晚更新世晚期,时间从距今3.5万年至约1万年。这一阶段发现的遗址显著增多,北方代表性的遗址有周口店山顶洞、辽宁海城小孤山、河南安阳小南海、宁夏灵武水洞沟、山西朔县峙峪、沁水下川、吉县柿子滩、蒲县薛关、河北阳原虎头梁等:南方代表性遗址有四川汉源富林、铜梁、贵州桐梓马鞍山、普定穿洞、白岩脚洞、兴义猫猫洞、广西柳州白莲洞、湖北房县樟脑洞、湖北江陵鸡公山上层等。这一时期石制品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除了石片石器稳步发展外,还出现了石叶技术和细石器技术。石叶技术以水洞沟遗址为代表,这里的石制品有预制石核、典型的石叶、形制规整的三角形石片。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在旧大陆西侧广泛分布的石叶工业在我国仅在水洞沟发现。细石叶技术分布则较为广泛,以下川遗址和虎头梁遗址为代表,包括各种类型的细石核、细石叶以及数量引人注目的端刮器,主要采用软锤法和压剥法制作而成,十分精美,有的直接使用,有的可以用来制作复合工具。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在此时达到了最高峰,也标志着狩猎采集的能力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除了石器技术外,骨、角器技术也有所发展。山顶洞、小孤山以及穿洞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制作规整的骨制工具,有鱼叉、矛头、骨锥、骨针等。
㈣ 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时间怎么划分的
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时间划分是根据人类对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来划分的。
在经典书籍《史前时代》中,石器时代被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
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在大约二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渐渐过去。人类亦开始改变其生活习惯。因为自然气候变暖,使采集和渔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在新的环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发明、创造继续出现,而且比旧石器时代时更多。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区可以找到捕鱼工具、石斧(adze)、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些木制物品。而随着农业的出现,中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改变其生活,并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4)创造石器扩展阅读:
传统考古学将漫长的中国早期人类历史以距今约1.2万年左右的末次冰期为界,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又划分为早中晚几个发展阶段。
旧、新石器过渡或者说旧、新石器之交在文化演进上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是因为不光是磨制石器普遍取代打制石器,主要生产工具的类型(功能)、效率和美感等都大为改进,而且因为动植物的驯化与陶器发明等,使得经济形态从原来的狩猎采集为主向农业为主兼营别样发展,人群越来越定居,地方性和社会性知识不断深化和积累。
总之,人与人、与土地和环境的关系由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群落和村落也发生变化,文化与社会组织更加复杂起来——一种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出现了,并最终导致了城市、国家和文明时代的到来。因此,旧、新石器的过渡,农业及村落社会的出现,是追寻和观察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合适的起点。
网络-石器时代
㈤ 石器时代是怎样产生的
人与古猿的区别在于劳动,在于从劳动中创造了生活和生产工具——石回器。恩格斯说答过:“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即使是最粗笨的石刀。”在人类仅能打制出粗糙的石器时,历史上称为旧石器时代。到了能把石器逐渐地磨得光锐、美观并能分工使用时,称为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期,所谓中石器时代其石器是介于粗细之间的。
㈥ 最早制造、打制石器的原始人类是
中国学者根据体质形态的发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于1974-19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层发现的。发现物主要是上下颌骨和牙齿,经测定,其年代在380-360万年前之间。但在同地层中未发现石器。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特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人类的化石头骨。编号为“KNM-ER1470号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古人类化石登记号)经测定约在300-270万年前之间。1470号人的脑容量约为725毫升,颅骨形态与现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没有明显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层35.5米处曾发现打制的石器,其地层年代经测定为261万年前。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认为,这是1470号人制造的。从1960年起,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陆续发现了一些化石人类,定名为“能人”。其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80万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对握。在发现能人的地层里还发现不少砾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脑量比1470号人小(估计约为560-680毫升之间)。而时代比1470号人晚,这一矛盾目前还没有解决(有人估计是计算上的错误)。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学名叫直立人。我国学者习惯上把他们叫做猿人,他们生存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桑尼亚的舍利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
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亚的直立猿人。1891年,荷兰军医杜布阿在爪哇中部特里尼尔附近发现一个头盖骨及一枚臼齿。1892年他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一个大腿骨及一枚臼齿。头盖骨很原始,与猿的相似,而大腿则具有现代人的性质,杜布阿认为这是介于人和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的遗骨,从它的大腿骨来看,已经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为直立猿人。但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群观点,有人认为头盖骨是长臂猿的,腿骨是人的,也有人认为头盖骨是畸形人的。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支持杜布阿的观点。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约为80万年前,在发现猿人的地点没有发现石器。
1907年在德国海德堡东南的茂埃尔发现一块猿人下颌,定名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颌形态似猿,但牙齿似人,其年存年代与爪哇猿人相当,在发现地也没有发现石器。
在已知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丰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最初于1927-193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解放后又继续进行了发掘。如把解放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计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9块,面骨碎片6块,下颌骨15块,牙齿152颗,此外还有一些破碎的肢骨。这些化石分属于40多个男女个体。
北京猿人前额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没有下巴颏,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与爪哇猿人相比,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其生存年代约在40万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样,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现代人,下肢骨也与现代人相近。但头骨保留更多的原始性质。解放后我国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科学解释,他们认为,在人类体质进化过程中,劳动器官比思维器官进化的快,手和脚在劳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们的进化速度较快,头骨和脑是随着手的发展和腿的直立行走而发生变化的,和四肢相比,其进化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这也证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正确。
3、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被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尼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人类学家把他作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亚、欧、非三洲都有发现,如在亚洲有印尼的昂栋人、中国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等。在欧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法国的圣沙拜尔人等。在非洲有布罗肯人、萨尔达纳人等。与现代人相比,早期智人的前额显得低而斜,眉脊略有突出,颏部不明显;现代人的脑子是前部和顶部发达,而早期智人的脑子却是下部和后部发达,但与晚期猿人相比,早期智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其脑容量约在1100-1600毫升之间,平均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脑组织也复杂得多,且脑壳较薄,早期智人已能制造多种石器工具,并会人工取火。总之,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体质和智慧都大大发展了。
4、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约生存于9.2万-1万年前,其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穴发现,被定名克罗马农人,此后,除南极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发现。如在亚洲有中国的山顶洞人、资阳人、河套人等,印尼的瓦贾克人、马里的阿塞拉人等,在欧洲有意大利的格里马狄人、德国的阿尔法卢人、马里阿塞拉人等,在美洲有墨西哥的特佩克斯潘人、美国的明尼苏人等。在澳洲有凯洛人和芒戈人等。美洲的居民大约是在5万年前从亚洲北部经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澳洲居民大约是在4-3万年前从东南亚进入澳洲的。晚期智人的眉脊几乎消失,前额升高,脸和下颌向后退缩,颏部明显,脑容量平均达到1400毫升,他们的体质形态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差别。
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开始形成,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人种的差别只是表现在体质形态的外表上,如肤色、眼睛、鼻型、发型等等,而并不影响到智力的优劣,种族主义者宣称人种有优劣之分,这是毫无根据的
㈦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使用这种石器的旧时代被称作什么时代
一、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制作的石器),最原始的方法是把一块石头加以敲击或碰击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带有薄刃的石器,则要先从石块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
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边缘不太平齐。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压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二、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而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7)创造石器扩展阅读
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打制石器分类:
打制石器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和球状器。
1、尖状器
打制石器的一个类型,石器有一个尖锐的角,二到三边均经修理打制其大小一般适合古人用手拿稳。尖状器可分为厚重尖状器、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等不同类型。
2、刮削器
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一种打制石器,一般由打击石块后留下石片再加丁制成。根据其形态可分为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圆盘刮削器、多边刮削器等。
3、砍砸器
打制石器的一种类型,常以扁平砾石,大石片或石核制成,只在刃缘部位进行多次加工成单边或多边的石器,主要用途是砍砸大型动物或制造修理T.具。砍砸器亦可称为砍斫器、砍伐器、手斧、手镑等。
4、雕刻器
打制石器的一种类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均可见到,主要用来雕刻制作木制品,在山西峙峪遗址中发现有雕刻器。在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第8层以上的层位中也发现有雕刻器。
5、球状器
打制石器的一种类型,成球状,在球状器上能清楚看到打击剥落石片的疤痕。在山西阳高许家窑和丁村等地点均发现有球状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对球状器用途不明。
㈧ 最早使用石器的是什么人类
最早使用石器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两端器出自砸击法的石片,两端的打击的痕迹,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遗物。
北京人在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的双手相似,捕食野兽。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北京人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直立人。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万件以上。
(8)创造石器扩展阅读
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办法,是把一块石头加以敲击或碰击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带有薄刃的石器,则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先从石块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
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边缘不太平齐。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压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首先,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这就成了磨制石器。
㈨ 4000年前南京先民创造了新石器时期的什么文化
答案是:北阴阳营文化。
该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南京市内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容名,估计年代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
北阴阳营文化以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薛家岗文化以东的南京、镇江地区的河旁台地和丘陵上,向西到巢湖东岸与薛家岗氏族为邻,向东到太湖西部常州一带与崧泽文化相接,主要遗址还有江宁区太岗寺、卸甲甸、庙山,浦口区蒋城子,安徽滁县朱勤大山等。
㈩ 匼河遗址发现的石器是怎么制作的
匼河遗址发现的石器,也是以石片石器为主,在打割石片时,使用了锤击法、碰版砧法和投击法。用锤权击法打制石片,多以砾石平面作台面,也有特意打制台面或利用石片疤作台面的,这是匼河人的一项新创造。
用碰砧法和投击法产生的石片宽而厚,形状多不规整,一些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就是用这类石片加工成的。石核有用锤击法产生的和碰砧法产生的两种。石核上常常保留大部分砾石面,石片疤一般宽大于长。
对于打击下来的石片,只要有锋利的边缘,就不再进行加工而直接使用,大的用于砍斫,小的用于刮削,不能直接使用的石片,再用石锤进行加工,提高了石片的利用率。匼河人使用的石器的加工较为精细,也更适用于割剥兽皮。
与石制品一同的还有一小块烧骨,这表明匼河人也开始了用火的生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匼河文化是从西侯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发展起来,其中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