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重点发展哪一个部门
当然是重工业
B. 苏联与中国的工业化的比较
第一,苏联的工业化十分残酷,远比中国还要残酷,中国工业化时期最残忍的时候,天灾加人祸,四亿人口中只有大约1000万不到死在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下,这个比例不高(有说法说是3000万,这个说法很没有常识,因为这个说法连自然死亡的人数和未出生的人口都要算进去),如果中国想要达到苏联的速度,饿死的人,付出的代价要很大。、
第二,苏联工业化时期整个西方对苏联封锁并不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不强,红色资本家哈默就是最好的例子,苏联能从西方得到很多急需的技术,这点中国做不到。因为当时不但西方对中古实施封锁,连社会主义苏联也不愿意提供太多技术。
第三,苏联建国没多久就爆发了二战,不但西方援助了大批的工业,战后工业设施先进的德国的遗产也被苏联得到了很大一部分。
第四,苏联的工业发展是非常畸形的,百分之80都集中在军工重工上,并不全面。
最后,回过头来看中国,中国在建国后就面临东西方的双重封锁,西方的对华禁运和中苏交恶后的双方边界陈兵百万,这都注定了中国不可能从外界获得太多的技术。
但是呢,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产值是第二名美国的1.28倍。
而中国的工业结构呢?中国现在是一个工业体系健全,下到螺丝钉,上到卫星导弹都能生产的国家。而且中国工业升级的速度非常快,追赶的速度也非常快,很多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现在都实现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机床卖给了以机床著称的德国。
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工农业为主,工农分别占百分之40左右的份额,只有第三产业份额比较小。证明中国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
而反观美国,第三产业,服务业,虚拟的金融业产值占了百分之70以上。最终演变成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C. 中国的工业化和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处于闭关锁国,西方已经进入集体工厂工业化,而中国还是回自给自足的农业化。 第二次工业答革命,中国处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已经开始发动工业化,西方的工业化表现在电气的英雄,而中国还在走蒸汽时代。 到了民国和新中国中国已经走入了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国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是轻工业,只能生产低廉的商业工业品,而西方不但能做轻工业,还能做重工业,重工业表现在军事方面,不但具有制造武器的国防力量,还有能够制造重型商品的工业品,这是中国与欧洲不同的原因
D. 【急】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果离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6“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皇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直到1928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重工业只及轻工业的一半,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大于工业。按照列宁的“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重工业”否则“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应要求的。况且,恢复起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落后,它阻碍着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更谈不到能使小生产占优势的农业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是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继续实行公开的武装干涉政策,“不认承”苏维埃国家;另一种主张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但是,不论前者或后者,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颠覆苏维埃政权。
事实上,帝国主义大国首脑和垄断巨头们,每时每刻都在打苏维埃国家的算盘。在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向苏维埃国家进攻的同时,随时都准备着用战争的手段来搞垮它。只要他们认为有了这种机会和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与其势不两立的苏维埃国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只有苏联自己拥有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击败帝国主义外交和经济上的进攻,才能够随时击败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宁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那么,我们在讨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如果避而不谈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苏联党和政府当时的这一主要出发点,就不会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结论。
[编辑本段]理论支持
列宁在《论粮食税》这一著作和他的合作社计划中,在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时,都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时,一开头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并要求“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应用到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并不是从工业化开始的,而是从农业开始的。因为在当时,苏联尚不具备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即在已被战争破坏的百孔千疮的俄国,还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在农业上还没有较为发达的原料生产;在农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数量的农产品来供给工业和工人。
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创造这些条件。而要办到这一点只有先从农业着手。斯大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建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要扩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底发展是依靠农业的”。3基于此,苏联是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末期,到了农业已经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出了一定的条件后,才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了工业方面。可见,苏维埃俄国是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把工业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编辑本段]方针确立
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是由它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所决定的,是由要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列宁曾一再强调在苏维埃俄国,有可能而且应当建成“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
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应从哪里开始?苏联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我们在研究和探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必须充分地把握住这一点。
[编辑本段]政策实施
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这里要指出的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但如果以此就说苏联一贯忽视轻工业,甚至把它说成主观上已不顾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到二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需要,甚至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的收购。苏联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加速发展轻工业,甚至提出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的设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过:“……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只是需要使它继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转向轻工业并使它加速向前发展。我们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有可能同时加速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8斯大林在这篇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还强调指出“抛开轻工业”是不应当的。
事实上,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正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如果按着这个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增长速度将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的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一至二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走在了前头(重工业完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农业只完成了76.9%),但由于苏联党和政府的努力,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时比较地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就使得它们之间的比例有所接近。试比较一下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某些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发展速度的距离,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短了。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35年1月1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是有种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使得苏联不得不修改指标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编辑本段]计划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在苏联东部地区大规模地扩建基地,都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创造。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这就是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在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重工业,怎么能够设想在希特勒突然袭击的打击下,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苏联人民,能在短时间内变失利为主动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呢了须知,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是苏联党和政府考虑到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增长,而重视和加速了对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部地区得到国民经济中全部投资的33%,得到重工业中全部投资的37%),苏联才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同样的道理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唯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来实现工业化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以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9这是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演说中谈到的。在这同一次演说中,斯大林在追述旧俄罗斯“常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时,强调决不能“延缓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这篇演说是发表在1931年的2月。从演说发表的时间和论点,都不难看出,苏联党和政府确定高速发展工业方针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不容置疑的。
[编辑本段]政策正确性的讨论
在研究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问题时,认真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认真地学习一下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是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如果不把这一问题放在苏联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苏联党和政府制定的这一方针的出发点搞清,就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后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的话,阐明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形势下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苏联党和政府关于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一贯指导思想。
当然,在苏联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过严重错误。
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对于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是有所察觉的,并曾在实践中采取过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长期扭转不过来,在重工业内部,首先安排的,当然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意和保证为轻工业,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从重工业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至于把根据苏联当时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视为一条“普遍规律”那显然更是错误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错误,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产生过不良的影响,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有了这些错误就全面否定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性作用。至于由此而对斯大林实行这一方针的主观动机都产生怀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处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苏联,在制定和实行这一方针时,是无例可循的。今天,我们回顾苏联所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历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一下它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出自:http://ke..com/view/1054625.htm
我的历史课也忘得差不多了,我记得是一个教训!
苏联的工业模式并不适合中国,苏联的工业模式太着重重工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轻工业却病不重视!
E. 苏联的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专
②国家在属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带来严重阶级分化
④工业化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A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英美则是从轻工业开始
B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多积累,而西方则主要靠私人积累
C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有,可以算不同
F. 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问题分析,所提问题题文应如下图所示:
答案:反映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实行高积累、高速度,迅速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等特点。
G. 中国的工业化和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比较苏联,西方和中国的工业化. : 苏联从一九二八年开始进行有系统的工业重建,历时回四个五年计划基本上答实现了工业化.短短的二十年中,苏联的工业产值一举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强国,其发展速度大大高出同期资本主义国家,显示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独...
苏联与中国的工业化的比较_ : 两国相同之处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采取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就是以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发展方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不同的是在初始阶段,中国人口负担更重,人口素质更低,国家工业基础更落后,科技水平更...
中国的工业化和苏联,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 中国的工业化是轻重并重,以密集型劳动生产方式. 苏联的工业化是军事畸型化,重工业发达,轻工业欠缺. 西方国家是轻重并重,以高科技劳生产方式.
H. 从材料一二看出英国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什么不同
由于没有看到材料一二,只凭知识回答如下:
英国的工业化回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答而进行并完成的;苏联的工业化是由国家的力量主导完成的。
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发明创造;苏联的工业化大多靠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英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苏联工业化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即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化。
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大体奉行和平政策。
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大工厂;苏联则是突飞猛进式的工业化。
英国的工业化发展的工业体系比较完整;苏联工业化注重以国防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轻工业落后。
I. 为何西方国家工业化用了近百年,苏联短短20年便实现了
在近代的历史当中唯一能够美国扳手腕的国家,苏联大家对它印象想必都非常的熟悉。在二战结束之前苏联的工业实力便迅速发展气力,虽然在二战的时候苏联因为跟德军作战,这就使得苏联损失惨重。可是在最终进攻柏林的时候,苏军率先攻入城内掠夺大量的机械装备,这也为当时的苏联日后的恢复奠定基础。苏联最让人吃惊的便是它的工业话速度,要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完成工业化,那么需要的时间是非常的漫长的,英美国家甚至花费上百年的时间,为何苏联仅用短短的20多年便快速的实现工业化呢?
三,机遇。当时的苏联在工业化的时候,刚刚遇到一战时战败的德国。西方国家为避免德国再次崛起便对他进行严厉的制裁,苏联应为是不同的体系,这就使得西方国家看不惯苏联。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便和德国走在一起,苏联为德国提供场地供德国进行武器的研发和制造,苏联则从中学习技术,这就使得苏联的工业得到大幅度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大量的资本国家受到波及,当时的苏联几乎没有影响,这就使得大量的科研人才前往苏联进行谋生。
J. 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同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自己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开始于轻工业,这是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获得利润也容易,通过轻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再投资于重工业。重工业发展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例如英国工业革命最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苏联工业化则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而且始终以重工业为中心。造成这一特点的基本原因是苏联用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战争的危险一直没有完全消除。要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巩固并长久存在下去,苏联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而强大的国防实力是靠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来支撑。这就要求苏联必须尽快要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建成门类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从1928—1937年,仅用了十年时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就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对此应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应看到,片面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由于忽视了农轻重之间的协调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这使得重工业超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受到制约。第二,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剥夺基础上,农业和轻工业积累太少,使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从1926年开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的。1926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或接近于战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还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很不发达,在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为了以新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变成一个强大工业国。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主要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4.6%。
高速度 斯大林一直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标志之一。苏联在工业化期间工业发展的年平均速度为17~20%,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30%。[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一号平炉土方工程(1929)]
资金积累靠国内 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靠战争向外国勒索赔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采取这些办法,而只能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苏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国内外资本家的剥削,扩大了资金积累的源泉。工业化的成就又增加了新的积累源泉。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也为工业化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在苏联工业化时期,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26~29%。
重视技术和人材 斯大林先后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强调必须使自己成为专家。当时苏联下大力量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干部,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到1940年工业已拥有93万名工程技术干部。同时用重金聘请外国的专家,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约有 2万名各国的专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担任过总工程师等职务的第一流技术专家。这对于改变技术落后的面貌,加快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 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开展了以掌握新技术为特点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特别是1935年冬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苏联以比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例1913年为42:58,1926年为38:62,1929年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比例为54.5:45.5,到1940年达到85.7:14.3。在工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1913年为33:67,1925年为43.4:56.6,1932年为53.4:46.6,到1940年达到61.2:38.8。苏联在30年代末已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不协调,经济效益差,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提高得不快,市场供应紧张,并形成了一套管理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见彩图[苏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平炉车间(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
苏联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并用它去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使机器大工业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过程。1925年12月俄共(布)“十四大”通过了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定把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1926—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一方面进行工业建设,另一方面探索工业化的道路,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政策问题上,党内进行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最后确立了斯大林的主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实行高积累、高速度,迅速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的决议,指出计划应注意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不平衡现象,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但强调高速发展重工业。根据决议精神,并考虑到某些无法预测的客观条件,国家计委起草了两个“一五”计划(1928—1932)的方案即最高方案(又称最佳方案)和最低方案(又称初步方案)。最高方案比最低方案的指标高20%。在领导机关审查讨论时,布哈林、李可夫等人赞成最低方案,主张工农业的均衡发展,但遭到斯大林的批判。1929年4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最高方案,5月经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计划规定,国民经济总投资为6469500万卢布。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一五”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1932年工业总产值比1928年增长了10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0.7%,但消费资料生产只完成计划的73.5%,农业产量下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从1933年起开始实施“二五”计划(1933—1937)。计划规定国民经济总投资为1375亿卢布,并要完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考虑到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计划把发展轻工业放在重要地位。计划规定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5%,其中轻工业为18.5%,重工业为14.5%。“二五”计划也提前9个月完成。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500个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年增加120%。但由于种种原因,轻工业和农业分别只完成计划的85.4%和76.9%,而重工业完成121.3%,因此农轻重比例失调情况没有解决。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消灭了工业中的非社会主义成份,使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由原来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