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鱼鳃的发明

鱼鳃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0-12-21 05:34:25

Ⅰ 外国人发明的可以让人在水下自由呼吸的人造鱼鳃是怎样的

对于长期生活在地面上的我们来说,水底世界确实是非常神秘的,但是由于受到了身体构造的影响,人类并无法在海底直接生存,更不敢上前道更深的海底。众所周知人类是用肺进行呼吸的,在海底的环境当中不仅缺氧,随着我们下潜深度的不断加大,还需要面临非常大的压力。这对我们的肺活量和胆量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

还有一点就必须要提醒一下,这个人造鱼鳃的下次深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只允许在5米的范围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人造鱼鳃就会发出警报。对于普通的潜水爱好者来说,5米就已经足够了。

Ⅱ 发明家是如何发现鱼鳃的功能制造人工腮的啊哈哈😄

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腮,还是处于试验阶段。




人工腮就是近来出现的一个有趣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的产生来源于一个叫做Kamei的设计师,而他的灵感则来源于对于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通过氧气瓶等潜水装备完成潜水对于人类早已实现,但是氧气瓶所能够储存的氧气是有限的,也限制了潜水者的自由。而且我们也不可能长时间的背着氧气瓶在水中生活。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像鱼一样有一副水中呼吸系统,那么就能够真正在水底畅游了。于是科学家便开始设计制造人工腮。
人工腮的组成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是一件衣服和一个面具。衣服的作用是通过多孔的材质来提取水中的氧气,来供人体所需。不过人类的耗氧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想要满足一个人在水下的正常活动,科学家计算想这可能需要人工腮的表面积能够达到32平方米以上,这在设计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先期制作的人工腮在水族馆进行了小规模的测试,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过如果要让其成为一种可供使用的设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就是要解决人工腮的表面积问题,表面积过小,是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的。
这种东西一旦研究成功,想必一定会成为未来水世界的生存神奇吧,什么海平面上升,我们再也不怕了。面对大洪水的到来,以前的人们只能制造诺亚方舟,而未来人们将能够像鱼一样自在的遨游。即使不遇到什么灾难,这种东西也能够成为很好的娱乐设备,相比较沉重的潜水装备而言,这种东西实在是要轻便得多。
196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先进实验室的劳勃博士通过研究鱼鳃的构造,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鳃。这是用两层硅橡胶做成的一种半透明膜,它具有类似鱼鳃的功能。潜水员在戴上这种人工鳃后,在水中就可以像鱼一样呼吸。可是,由于有许多问题还没能很好地解决,所以还不可以在实际中应用。
美国达克大学玛丽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研制成一种“人工鳃”叫血海绵,它是一种高聚化合物,能从海水中提取出氧气。他们将一种血珠蛋白固定在聚氨基甲酸乙酯上,并保持血珠蛋白的生理活性,利用血珠蛋白从海水中不断地吸取氧气。据说用这种血海绵制成一只宽5英尺,长10英尺的供氧器可以供150人用。
近年来,日本设计师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新型的人工鳃。将这种人工鳃戴在头上,人们便可以潜入水中生活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由于这种人工鳃体积较大,所以使用起来也不大方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来肯定会有小巧玲珑的人工鳃出现,到那时,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Ⅲ 人造鱼鳃是真的吗

据俄罗斯卫复星网报道,日前国外一家制开发商称,一款名为Triton的面罩能像鱼鳃一样,将氧气从水中过滤出来,填补潜水员气缸里的氧气。该项目目前已经融资83万美元。开发商保证戴上这种面罩可潜入15米的海水,面罩上带有微电池,供电可用45分钟。

不过深海新闻(Deep Sea News)网站观察员Alistair Dove估计,一个正常人呼吸每分钟需要过滤90升的海水,从水中分离100%的溶解氧。这将需要使用大功率电泵,或者游泳速度超常。

(3)鱼鳃的发明扩展阅读

Triton内置了一个细微的震动压缩机和过滤膜,使得它具备了氧气收集和制造功能,面罩俩端的臂状结构可以连续不断地为使用者供应氧气。使用者只用咬住Triton的塑料封口就能在海底自由呼吸了,摆脱了氧气罐行动更加流畅。

Triton唯一的不足就是在满电下只能支持使用者在4.6米的水下续航45分钟,当下潜深度超过4.6米时,Triton会开启震动警报,并亮起LED提示灯,防止潜水者发生溺水事故。当然,电量快不够了的时候,它也会发出类似的提醒。

Ⅳ 鱼鳃的工作原理

鱼鳃是什么颜色?红色嘛!那么丰富的毛细血管 构成了一个屏障(血氧屏障)当鱼鳃的不停的排吸水的同时就如同我们的呼吸一样。氧气通过毛细血管到了鱼体内。不信你掐住鱼的脖子不让他鳃动

Ⅳ 为什么不能发明一个像鱼一样的腮

想法很好,但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我曾经也探究过这个问题,鱼腮上有许多毛细血回管,毛细血管的管壁答很薄,气体容易渗透进去。当鱼吸水时,水中的氧气就跟水一起从它们的嘴进去,当水经过鱼腮片时,水中的氧气就渗到鱼腮的毛细血管里。鱼身体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从鱼腮片排到水中。鱼腮就这样起着呼吸作用。这种原理不易应用。
目前最类似的人造鱼腮是将水抽入并高速旋转使溶氧溢出,效果有待改进。

Ⅵ 鱼勾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一般考古界认为鱼钩是在新石器时代发明的,这样上限不会超过距今一万二~三千年前。但是澳洲原居民被认为未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也会用蚌壳制鱼钩。东帝汶的Lene Hara洞穴考古也发现了蚌壳制鱼钩,此处此时(距今近一万年)也未进入新石器时代。旧大陆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的骨制鱼钩,距今约二万年。 所以有考古学者猜测鱼钩发明于旧石器时代中期(Middle Paleolithics 三万年左右考量),也并非没有道理,但目前田野考古发现不够充份。鱼钩发明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三万年左右),最早的鱼钩很可能多为植物棘刺制成,某些植物棘刺略加修整或不用修整便是可用的鱼钩,而此类鱼钩与木竹制鱼钩都很难存留下来。实际上骨制鱼钩要存留至今被发现,也多少要有些幸运因素,特别是内陆淡水用的小型骨制鱼钩。有一种骨制鱼钩方法也暗示了鱼钩的古老渊源,我这里称为“兴隆洼骨制鱼钩法”,因为有一枚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制鱼钩极为典型。即在骨质上钻孔形成钩底,再开槽制成钩尖钩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文化遗址距今七千~八千年,而这种“兴隆洼骨制鱼钩法”几乎全球都有史前遗物发现!虽然比例不是很大,但很可能是一种极久远的同源技术。参见:另外距今三万年左右、也是人类的早期技术革命时代,真正的冷兵器之王弓箭也发明在这个时代。人类的渔猎技术突飞猛进,增加的食物资源使人口繁盛,所以在冰河期结束人类才能迅速进入农作文明,而农作文明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真正起点。原始造钩材料有:植物棘刺、动物骨角、蚌类壳体、木竹、石、纤维,甚至鸟类的爪子和喙等。在材料供应充份或某种迷信下,人骨也曾被大量制钩(复活节岛)。纤维不是指作钓线,而是做复合鱼钩。大型鱼钩使用复合材料使性能发挥最高,直到金属钩出现后也是如此。反而是到了现代,制钩专家们似乎记忘了曾有过复合鱼钩。田野考古在欧洲南部、印度次大陆皆发现很多距今近一万年骨制鱼钩,北非苏丹也发现距今近一万年蚌壳制鱼钩。在东亚田野考古目前没有发现更早出土的鱼钩,目前报导最早是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骨制鱼钩,距今七千年以上,已经很漂亮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出土骨制鱼钩已经有倒剌了,有倒剌这一点目前东亚发现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西方远古文化田野考古对发现鱼钩是极重视的,而且也有上百年田野考古经验。而国内以前田野考古相对是粗糙的,近十余年方有所改观。但这不等于东亚人发明鱼钩更晚,比如田野考古中会出现侧重盲点,大量的木制(植物质)鱼钩不易保存等。今后的东亚田野考古还可能有新的发现。直体的钓针(至少与鱼钩同样古老)虽然与鱼钩并存至现代,但鱼钩无疑是更进步的发明,比钓针的适用范围更广。
=======================
金属鱼钩的出现人类发现并使金属的时候,如果不太紧缺时大概很快就想到用金属来做鱼钩了,约公元前3800年的多瑙河下游的博伊文化中发现了用铜丝做的鱼钩(这些鱼钩还没有倒刺)。但也有不很确定的遗留物暗示铜制鱼钩可能出现更早,因为在西亚至南欧很多地方,天然铜已被发现并使用了近万年。所以有西方学者认为、铜制鱼钩也可能有了近万年历史!但这种天然铜制鱼钩并不太有效,甚至只能钓钓小鱼,还不如其它非金属材料鱼钩。真正有效历害的金属鱼钩,是人类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青铜后才出现。

Ⅶ 鱼通过腮提取水中的氧气,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和腮原理一样的人造“腮”让人类生活在水里

人工鳃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大小。几乎所有有鳃的动物都是冷血动物,新陈代谢较慢,所以它们比同样大小的恒温动物需要更少的氧气。

一家名为Like-A-Fish的以色列公司目前也正致力于提高人工鳃的效率,早期他们测试一个原型,该装置的潜在应用领域将是潜艇和水下栖息地,在这些地方,尺寸不是问题。这个人造鳃原型机使用高速离心机来降低密封室中的海水压力,让水中的空气重新逸回到气态,释放储存到安全气囊中。然而,这款设备也有它自己的缺点,功率太大太依赖于电池电量。

Ⅷ 有没有根据鱼的鳃的原理制造的水下呼吸器那样不就可以一直待在水下了吗

哺乳动物需复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制,海水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滤出这么多的氧,即便像鲸类那样高度进化为水生的哺乳动物也是放弃了进化出鳃,而是选择搞一个巨大肺,没办法,我们的大脑耗氧是鱼类望尘莫及的啊~~~~踏踏实实的背气瓶吧。

Ⅸ 鱼鳃的结构及汲取氧气的原理

鳃是多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它的位置、形态、构造等差异很大。根据鳃的露出体外与否,可以分内鳃和外鳃两类。鱼的鳃大多都是内鳃,简称鳃,生在头部两侧,外有鳃盖保护,以鳃孔与外界相通。鳃由鳃片组成,鳃片上排列着梳齿状的鳃丝,鳃丝上密布着毛细血管,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当水通过鳃丝时,毛细血管摄取水中溶解的氧,同时把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外鳃也是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一般显露在头后两侧,没有覆盖物,呈丝状或羽状。鲨鱼的鳃和蛙的幼体的鳃都是外鳃。
鱼鳃是鱼的呼吸器官,由鳃弓、鳃隔、鳃瓣组成,鳃弓主要起支持作用,内侧生有鳃耙,进鳃和出鳃血管都在鳃弓上通过。鳃弓的外缘的中央延伸的隔壁是鳃隔。鳃隔的前后面由表皮突形成鳃丝,无数的鳃丝紧密排列成栉状的鳃瓣。每一鳃丝都有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鳃丝上有无数的小突起,用来进行气体交换,叫作鳃小叶,上面还有毛细血管,表层为单层上皮细胞,血液最后流入窦状隙内,结缔组织形成窦状隙的壁起支持作用,因此血液与水之间仅隔两三层细胞,鲜活的鱼鳃呈鲜红色,就是这个缘故。这种结构使它增大了和水的接触面积。

阅读全文

与鱼鳃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
西瓜谁发明的 浏览: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490
职工安全生产保证书 浏览:951
顾亮马鞍山 浏览:961
工商局胡小勇 浏览:996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著作权 浏览: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