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价值创造结构

价值创造结构

发布时间:2020-12-20 20:33:35

『壹』 《资本论》中关于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的区别,麻烦请行家给一个500字的论述。不胜感谢

《资本论》第一卷和《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保卫资本论 》是2014年1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全称《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许光伟著。[1] 作品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的工作理念。[2]
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其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之结合体式。[3] 该著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亦不是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而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4] 归根结底,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5]

作品目录
编辑
写在前面[8]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
批判和建构
[总论]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
社会主观批判
[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

第一篇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
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一章《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的批判 第四章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楔子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论,还是存在批判? 价值(形式)
货币和等价性:是社会存在论,还是社会存在批判? 剩余价值(形式)
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是现实的社会存在论,还是历史的社会存在批判?
抽象劳动
——存在规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现实的历史”批判:《资本论》如何破解“认识的秘密”?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概念

第二章《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楔子

过程分析之一:α→β→r 马克思主义的元概念
过程分析之二:s→g→β 唯物主义的全概念
过程分析之三:r>g 唯物主义的工作统一
简短的结语 第六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楔子
楔子 重提二版跋
政治经济学对象
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尔
——实现哲学

行动主义逻辑
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图
——实现科学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工作如何展开
反思科学抽象法


第三篇资产阶级工作地基:
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七章解释学及其谬误性

楔子

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释学

资产阶级解释结构


第八章古典主义及其批判
(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谓斯密问题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第九章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
(康德主义路线之一 · 立的基础)

楔子

研究对象的改造

理性主义狡辩

理论繁荣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义及其批判
(康德主义路线之二 · 破的基础)

楔子

真实的科斯

虚假的科斯

废墟中的景观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
社会客观批判
[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
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

第四篇马克思的批判逻辑:
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六篇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
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
(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巧妙一击·哲学11条)

第十七章机器到金融的发展
(马克思以后时代的客观逻辑·历史脉络)

楔子 楔子
唯物主义客体 工厂的发展
唯物主义主体 金融工厂的发展

二者的结合
——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十八章历史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以后时代的主观逻辑·举要删芜)

第十二章认识的秘密
(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完美一击·经济学8条)
楔子

楔子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
唯物主义历史对象 科学(方法)工作原像问题
唯物主义社会对象
第十九章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人类史前时期发展逻辑总括·市民暨资本批判)

二者的结合
——研究对象(规定)之生成
楔子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
《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商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第十三章历史发生学
(资本的时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一)
产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楔子

转化史I

转化史II


资本生产史
——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统发生学
(资本的空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二)



楔子

运动史I

运动史II


资本流通史
——资本的生产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现象发生学
(时间存在和空间存在的批判实践结构·客观逻辑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资本积累史
——自我再生产和资本的总界限



第十六章认识发生学
(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观逻辑发展)



楔子

范畴史I

范畴史II


资本批判史
——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界限



————

主要参考文献[5]
保卫《资本论》_网络

『贰』 什么是价值结构,题目是房地产广告内容的价值结构研究...怎么理解呀

房地产广告内容的价值结构,首先要理解房地产项目本身在市场上被消费者内认同价值的结构要素有容哪些,如:“地理位置、发展商品牌、建筑设计、质量、物管、景观、社区配置等等关键要素”,这些是基于对房地产项目尚未明确采用何种广告策略做为竞争传播的前期阶段工作。还有些是出于独特竞争的价值销售需求,如:国内的“学区房、CBD、养老、旅游等等”,这类则是面向特定人群及市场的少众需求,要分辨清项目所处的城市特征、所处时期,哪个市场价值能最吸引、最快被消费(去化率)。广告内容的价值传播本身就是以不虚构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前提,从这一点出发,在项目竞争策略结合传播策略的统一共识下,要素价值主次分明、设计鲜明、文案精要清晰、投放组合有序合理,在经过岁月的验证,项目的各参与方都将持续收获由此带来的长期价值回报。但国内目前普遍是以帮地产商制造“假、大、空、玄”为风气的广告;期待能有更多的开发商尊重服务商的专业价值与智慧,同样也期待服务供应商能坚持科学、细致、正确的研究与价值创造。

『叁』 什么叫创造价值

生价值,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许多勤于思考的人去探索人生价值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正确理解和评价人生价值,对于我们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价值”是一个社会实践的概念,它产生于人们的需要之中。一个东西是否有价值,就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成员对它评价如何。人们对那些能满足它们需要的东西给予肯定的评价,反之便给以否定的评价。正如马克思所说: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种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界物对人们需要满足,二是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评价。
人既然是现实中的人,一刻也离不开社会,他的价值就应该体现在他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历史和现实郡说明,一个人的尊严地位,意义,荣誉,是同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那些为社会,为人民幸福付出辛勤劳动的人,才会在人民中获得崇高的价值。
每个人能力有大有小,职位有高有低,但只要尽自己的力量发光发热,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同样可以作出巨大贡献。战斗在老山前线的将士们,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作为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深知“没有奉献便没有幸福”, “没有军人的牺牲,不会有一轮明月下的万家灯火,不会有亿万人民的合家欢聚。”因此,当祖国和人民需要自己献身时,他们表现得何等从容镇静。一切鼓吹“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人,一切争名逐利,不惜践踏他人幸福和生命的人,将在这种无私的价值观面前无地自容。这就是我国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人生价值观念。

『肆』 科技管理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更高新的技术来当然能创自造价值了,比如织布本来是手工的但现在用机器了不但提高效率也节省时间。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就多
至于管理嘛就是你管理的好优化产业结构,也可以创造价值的,就想工业生产中本来是两个人的工作可你去改善各方面的因素使的1个人就可以搞定不就也创造了价值了嘛,还有优秀的管理者也能促使员工效率的提高的,也是创造价值的一方面。

『伍』 挪威管理学研究者把整个经济活动中价值创造结构分为价值链、价值商店、价值网络。请问原始出处哪里

价值网络有别于价值链,价值链依赖于一个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组织以及内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所商容定的,并且有严格控制的合同。而价值网络是在释放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和前提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动态连接:

1.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出发,开发企业的资源和协调能力,利用动态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交易。

2.即使在"核心"业务领域也能够获得专业服务。

3.在研究、设计、制造和客户服务几个方面创造新的协作。

4.促使客户、供应商和商业合作伙伴进行创新,让它们的成长推动企业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

『陆』 什么是价值以及怎么创造价值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本质维系与发展,为人类一切实践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是定义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概念,其是人这一存在与发展的本质。

人类一切自我解放行为,即本质规律(人性)下对于自我的创造及再创造并最终达成对于这一规律的本质以维持及发展。

简单的表述就是人类一切实践中具有对于自我的维持及发展所在的本质,一切价值形态都脱离不了此范畴,不能脱离此范畴。

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

这些价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本质存在。同时由于意识上存在一些概念化的维系与发展人类的思想没有形成实际的物理力量,此类价值单独定义为名义价值。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价值就是成品的使用价值。

影响价值创造的因素主要有: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它们是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6)价值创造结构扩展阅读:

价值创造能力:

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偏好创造优异顾客价值能力,它是整合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以及员工能力等要素的核心能力。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试图构建坚实和持久的竞争地位以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拥有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 ,并持续地改变和破坏它们。

企业的生存发展历程,就是价值创造能力不断迁移,持续获得短期竞争优势的过程。

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优势是短期的,建立在原有价值创造能力基础之上的竞争优势经常会受到削弱。

为获得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克服认知惰性并防止认知对立,适时主动地构建新能力,并在开发利用原有能力和构建新能力之间保持均衡协调。

以平衡企业的现时生存与未来发展,顺利平稳地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迁移, 获得新的短期竞争优势,这种短期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得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柒』 价值的结构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以往哲学家讨论艺术本性的时候,首先要问:“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之所以讨论不清楚,是由其内在的性质决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本文展开的过程中会愈加明白。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把这个问题代替掉——问艺术有什么样的价值结构。如果艺术的价值结构得到了阐明,就可以看看,我们能否根据考察对象是否有这个完整的价值结构来判定它是不是艺术。一开始就比较明了的是,价值本身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艺术性从根本上也不在于实体性。于是,以价值结构的概念来理解艺术,就可以避免在出发点上把非实体化的东西实体化。我们将要阐明的是,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完整的艺术价值结构的话,就不是艺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艺术价值结构的要求,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艺术。所以说,“什么是艺术的价值结构”基本上可以替代“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然而,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讨论艺术的价值结构,与我们经常看到的以社会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艺术有何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们这里的核心词是结构[2],这个结构的完整性决定了艺术之为艺术的特质,而不管其对其他目的的实现是否有益。因此,说某种东西是或不是纯粹的艺术,在多大程度上是艺术,并不与我们该不该接受这种东西有直接关系。

一、“有用”与“无用”之辩: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

讲结构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当然这里说的价值不是市场上的商品价钱,但也不是与其完全没有关系。讲价值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有用的东西有价值,没用的东西没价值。如果就按照这种说法去考量的话,我们似乎马上就可以断言,艺术没有价值。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意义上,艺术是不能像工具那样拿来使用的;如果说艺术有时也可以有某种用处的话,那么艺术追求的也不是这个有用,这是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区别的主要所在。如果我们以这种“有用”和“无用”的思路谈论价值,艺术的价值结构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这里采用的价值概念,一定与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价值观有所不同。不过,说它们不同并不意味着否定它们的逻辑关系。相反,这种对于有用与无用的日常区分,能引导我们继续往深层分析进而澄清价值概念的完整内涵。

我们先分析有用的东西,所谓有用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呢,它就是有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说一个工具性的东西对自己有用,是行不通的。比如说,杯子有用可以盛水,水有用可以解渴,解渴有没有用呢,这个问题就有些尴尬了,因为解渴本身有用没用我们都会去解渴的。先放下解渴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谈,但是为了解渴这水在这放着,我就把它喝了,所以说水有用,这个“用”是指向水外边的某种东西。我们说什么东西有用,是就这东西对于它之外的某个目标、目的或者是功能而言的,这叫工具价值。由于它把其它东西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所以它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外在价值。与这个工具意义上的“有用”相反的,是“有害”。如果我渴了,你拿某种东西让我喝,喝完更是口干舌燥,那就是相对于我“口渴”而言的“有害”了。当然,有更多的东西对于我的“口渴”来说,既无用又无害。单就“有用”这一方面来说,一支扳手,一把改锥,一支钢笔,一块手表,都是典型的工具,都是典型的有用的东西。人们一般说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就是这些,大学里什么专业有用大家也是这样来理解的。因为这种“有用”都要服务于其他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工具价值不是自为的,而是为他的,是外在价值。这样,工具价值就有三种:有用的、有害的、中性的。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将工具价值分为正价值、负价值、零价值三种。

相对于工具价值,就有终极价值。这种区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讨论过[3],往后的哲学家也有过很多的澄清。所谓终极价值是什么呢?从工具的外在价值开始, A会因为B有用,B会因为C而有用,但后来最终退到一个不能退的参照的地方的时候,那个东西一定不能说是有用的。比如说,人家问挣钱有没有用,回答是,挣钱有用啊,可以买房子、旅行,还有其它可以办的事情,为人们追求的生活内容提供便利或通途,所以你就可以说它有用。除人造的工具外,自然界也有同样的问题。面对自然界,为什么我们把地震、台风称为自然灾害,而太阳出来就不是,这都是这些事件相对于我们生活的内在要求起了什么作用而言的,灾害对我们生活的内在要求起了负面的作用,而太阳出来了,一般地是对我们的生活起正面作用的。但是当你问享受有什么用没有、快乐有什么用没有、自由有没有用、尊严有没有用、等等,就有点不好回答了。这些东西,有时有用有时没用,但归根结底,我们追求这些东西,首先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用。这些东西,我们是作为目的来追求的,而不是因为它们有外在的用处,我们才去追求。他们基本没有用,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但如果总的看来还是值得追求的话,我们也会把不良后果看作必要的代价准备接受。

由此看来,我们碰到了另一种“无用”。这种“无用”与刚才论及的工具的无用是不同的,这里的无用就是内在价值,或自为的价值,是一开始就超越“有没有用”的问题的终极价值。而生活的内在要求本身,是不能问有没有用的,因为它是衡量一切东西有没有用的最终标准。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人造物的有用与有害的区分、自然灾害和一般自然现象的区分,就是以人的健康、安全、快乐、欲望等生活中“无用”的内在价值为衡量尺度的。

这类没用的东西是目的,对它有用的东西是自然物的功能或人为的手段,功能服务于人的需要才有意义,手段导向目的才成为手段,目的本身要靠手段来实现,而目的使手段得以成为手段。工具价值中的正价值、负价值、零价值,必须对照这些“没用的”内在价值,看其发挥了何种作用,才能被理解。所以,终极价值是内在的、自为的价值,是使工具价值获得工具性的价值。这样看来,没用的东西重要还是有用的东西重要呢?当然无用的内在价值更重要,更为根本。这样的理解,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得到了清楚明白的阐述,当代的分析哲学家,更是以严密精确的方式做出了系统的论证,只是在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社会实践中,这种关系常常被遗忘。

“重要”一词,我们平时往往只用在操作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所谓最“重要”就是自然因果序列上对操作过程的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事物。对于一个土木工程师的职责来说,大楼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支撑着整座建筑的重量。基础没打好,上面的建筑工作做得再好,整体上也还是一个“豆腐渣工程”。但是,撇开自然因果的关联,单从价值意义的关联看,就是相反的了。这时,真正重要的就不是基础,而是基础上面的被使用的空间,因为基础是为可用空间的存在而建的。如果没有基础就可以得到上面的可用空间(如太空站),我们就可以不要基础;但是如果不要可用空间我们仍能够建设基础(如烂尾楼),谁也不会去建设基础。因此,从价值意义上看,基础的建设服务于可用空间的要求,处于从属的地位。当然,这里的可用空间还不具有终极价值,只是比基础更接近终极价值而已。所以,在意义层面,越接近人类生活内在价值的东西越重要,而“无用”的自为价值,就是最重要的了。

因而,事情并不像人们经常以为的那样,追求可见的实用价值与追求不可见的精神价值仅仅是两种偏好。实际上,如果没有不可见的精神价值,其它很多东西的实用价值就荡然无存了。除了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保证纯属物质价值外,其它貌似的“物质需要”说到底还是为精神需要服务的。就是那种对豪宅、名车、时装等非常世俗的东西的追求,都是一种符号性的或炫耀性的精神追求,与生存的需要没啥关系。当年的暴发户在夜总会一掷千金进行点歌竞赛,完全是为了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你可以指责这种精神需要是低俗的,但你不可能把它说成是一种物质需要。而精神需要,基本属于生活本身的内在需要。

那么,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除了生存需要,到底还有哪些内容呢?哲学家们在这里不太一致,有很多争议。但无论如何,很少有人会把一些基本的项目排除出去,比如自由、快乐、尊严、情爱、创造、自我超越等等。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其它东西而存在,相反,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东西,就等于失去了可以追求的内容。当然,要有自由、尊严,必需在能活下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所以生存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人和任何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不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所在。但讲人的生活的内在价值,要集中在人所特有的东西上。那么人所特有的生活的内在价值是什么呢?康德的道德哲学已向我们表明,追求自由、尊严是所有理性存在主体的内在规定,鲜有其他哲学家会否认这一点。[4] 但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知识,有些人认为它有内在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知识是为了实用才值得追求,只有工具价值,没有内在价值。从古到今的中国思想家,很少有把知识当作目的来推崇的。但是西方的思想家却不一样,特别是哲学家,从古希腊到现在,他们大都认为知识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具有内在价值。当然,他们不会否认,知识也很有实用价值,“知识就是力量”。

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实现当下的目标或施行自己的计划,就是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除非是在相声小品滑稽戏里,没有一个神志清醒的人会说“我想活着,但我不想按照自己的意志活着”;或者是“我想说话,但不想按照我的意愿去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自身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的尊严。尊严不是为了什么紧随而来的后果,而是为了肯定自己是一个主体的人。尊严的内核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的事,而不是服从于外在的意愿、意志。也就是说,我的尊严要求我不被外在的意志逼迫或操纵而使我违背自己的意志去说话、行动。但是,如果我们的意志实现不了,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这就和尊严没有关系了。所以说,按照自己的意图而不被人胁迫去做事,是维护尊严的要求,而不是因为这样就给你的生活带来其它的好处。相反,维护尊严有时是要牺牲其它好处的,但我们有时还会为了尊严舍弃其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蒸包子蒸口汽”,诸如此类的民间谚语都印证了这一点。

此外,作为自由意志的载体,人是一种不同于被动客体的主体,而创造性则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直接肯定。经济活动需要创造力,但就是不考虑经济活动,创造性也是有自足的内在价值的。它是人的主体性对客体的把握和改造,使人的自由意志在客体上刻上印记、留下意义。人因创造性活动而变得伟大,所以人们把最大的创造者称作上帝。

自我超越亦即自己挣脱自己的现状向自己设定的某种理想人格接近,这也是一种内在价值。萨特说,人就是不断使自己变成自在自为的上帝的自为存在。这种超越的意义不在于新我比旧我更有用,也并不是说超越完了就能制造出更多商品或赚到更多的钱;也许超越的结果是远离生产活动。尽管这样,这种自我超越是人的内在价值、内在需要。认识自我、自我超越是一种主体通过否定来达到自我肯定自我充实的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内在价值。[5]

除了以上所述,内在价值也许还有其它内容,但我们这里不可能进一步深入讨论了。对于我们将要讨论的艺术的价值结构的理解而言,确定了有这么一个内在自为价值的领域,也就足够了。

二、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及两者之间的过程中介:各自的价值结构内涵

那么,如何理解艺术的价值呢?有的艺术有与过程相分离的作品(如绘画、雕塑),有的没有与过程相分离的作品(如表演艺术),但纯粹的艺术,都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内在价值的。艺术,在艺术家那里,是创造;在受众那里,是欣赏。问题是,如前所述,一般地讲创造,不能把艺术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创造区别开来;一般地讲欣赏,不能把对自然物的欣赏与艺术欣赏区别开来。因而我们必须知道艺术创造的特殊性在哪里,艺术欣赏是对何种创造物的欣赏。不然,反对者就会问,爱迪生发明创造了那么多好东西,怎么没人把他叫做最伟大的艺术家?黄山奇景那么有欣赏价值,怎么就没人说黄山是最大的艺术品?

(1)艺术创造

创造,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先形成意图,然后用行动把周遭的事物改造成与意图相符合的状态。按照这种定义,工农业生产和艺术创作都是一种创造的过程。那么区别在哪里?工农业生产要满足的也是人的内在价值需求,其产品包括生理需求的物料(如食物、医药)和精神需求的物化器具(如唱片、过山车)。只是,这种满足借助的仅仅是产品的物理因果作用,而不首先与人的意识的感性或理性的意义相关联。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只有靠这种物理因果作用才能满足,而精神需要、亦即超出基本生存需要的内在价值,有时借助这种纯粹的物理因果作用来实现,有时则是直接在感性或理性的意义关联中得到实现。艺术创造,就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内在价值在意义领域的直接实现,这种实现被外化在某种物质载体或自然过程之中。这就是说,工农业生产的创造性过程得到的是在工具价值意义上“有用”的东西,而艺术创造则在创造的过程中就直接实现了创造者精神层面的内在价值,而艺术作品(包括艺术品和艺术演示)的价值是独立于创造过程中已经得到实现的价值的。因而,艺术创造是创造者对精神性的内在价值(诸如自由、尊严、自我超越、情感等)之直接肯定或否定的直感外化活动。当然,这种“外化”,不是工具价值的“外在”。按照康德的说法,审美就是对象中的“无目的之目的性”的体验。我们则可以说,艺术创造活动,就是不为任何具体目的而表现人的目的性。

这里,我们在作出工具价值和终极价值的区分之后,要引入第三个价值概念,那就是:人文价值。艺术、哲学、文学、历史学等,首先具有的,就是人文价值。由于我们这里关心的不是价值分类学,所以我们不对人文价值的概念作系统的分析;简单把艺术归进人文价值里面,也对我们认清艺术的价值结构意义不大。不过,在此处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人文价值就是具有直接满足人的精神性内在价值功能的一切物件、过程、机构、符号在实现这种功能方面可以体现的价值。人文价值也有正负之分,正价值就是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直接肯定或加强,负价值就是直接否定或减弱。人文价值可以有两种实现的方式:其一,自我内在价值的外化实现;其二,他人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我们看到,艺术创造活动,只涉及到人文价值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只是自我内在价值的外化。

刚才我们首次使用了“直感”这个概念,这是英文aesthetic的意译。我们为何需要这个概念?这是因为我们不但要把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的区别开来,还要把艺术实现人文价值的特殊途径与其它的可能途径区别开来。比如说纯粹的哲学活动,也首先与工具价值无涉,也是人的精神性内在价值的直接实现。但是,哲学不但不属艺术范畴,还在某种意义上与艺术相对立,因为它的建立借助的是与直感相区别的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直感不是情感,有些情感(如爱情)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自为价值,直感则不属此种自为价值,而是以人的五官为基础的对可感对象的形式与质料的直接响应。视觉对应的是色光和形状,听觉对应的是声音,触觉、嗅觉和味觉也有所对应。理论上,与五官对应,可以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嗅觉艺术、味觉艺术、以及综合多种直感的艺术(如电影艺术、虚拟实在艺术等),但我们最多见的是视觉和听觉艺术。需要注意的是,艺术的直感不一定都是美的,所以把“aesthetics”译成“美学”会引起误导。

由于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已经通过对“无用”的自为价值的直感外化而使自我肯定或否定的力量直接回到人本身,不管有没有作品、有没有受众,艺术创造就对艺术家有自足的价值意义。艺术创造者通过艺术创造而实现了自我超越,而自我超越并不依赖其它东西给它赋予价值。也就是说,在直感外化的一个个瞬间,艺术创造就已成就了相对于艺术家本身的原始价值,这就构成了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一部分。

(2)完整的艺术还要加上艺术欣赏

虽然艺术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艺术创造的人文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艺术价值在这里就完整地实现了。价值的结构有一块在这里,但是单只有这一块还不能成就完整的艺术。不然,所有符合上述标准的直感外化活动都属艺术活动了。毕竟,一个人从监狱中出来重获自由,以独特的方式狂饮香槟,并不一定就属于艺术活动。但这一活动,确实是对他自由的内在价值的直接肯定,并且这种肯定是自足的、“无用”的、直感的,并且也可以带有某种创造性,与刚才对艺术创造过程的描述相符合。这里,在价值结构的第一个部分,这种行为与艺术创造无甚区别,但是很明显,艺术的完整过程并没得到实现。所以,我们还要追问,要加上什么东西,才能构成对艺术的全部完成?至此,我们必须考察艺术欣赏的情形了。这里,艺术欣赏的人文价值,就是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二部分了,这就是受众在对他人(艺术创造者)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的同时,获得独立于艺术创造过程的直感体验。

我们说过,创造过程都是意图先行的,因而不可能是随机的。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的创造活动不能在你的外化形式中(在作品中或在与受众的直接互动过程中)被认出这种非随机性,你的自由意志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与自然过程留下的痕迹不可分别,你的艺术活动就没有完成。这样,你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个漂亮的嘴啃泥,不是艺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技术不过关掉地上了,不是艺术,杂技演员经过长期训练,能合上嘴将舌头折叠起来,也不是艺术;而杂技演员不管在台上还是在街头的看得见的表演,却都是艺术。这里的关键所在,就是创造性要能在外部被判别。不能判别的,尽管在创造者那里有自足的价值,也不能称为艺术。完整的艺术,可以用如下的结构图来表示:

(主体1)直感外化——〉(有或无作品)——〉直感印证(主体2)

| |

(1) | (2) | (3)

日常生活中的人,经常有(1)的活动,但也就终止于此,(3)也是经常不与任何属于(1)的过程相联系而独自发生。这样的话,(1)和(3)没有联接成一个因果接续的过程,所以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价值结构。只有能过渡到(3)的(1),才能导向完整的艺术。艺术家就是在完整的艺术过程中创造性地完成(1)的人。对比之下,如果在(1)中主体仅仅机械性地应用某种技术而没有原创性注入,但作品却在(3)成就了同样的直感接纳过程,主体1就没有实现价值结构中的第一部分,它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艺匠”。

我们要注意的是,受众(主体2)要使艺术过程最终完成,有两个方面的功能需要完成。第一是对创造者(主体1)的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第二是获得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直感体验(通常所说的“审美”体验),此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前者,受众有可能面对的只是一般的非艺术的人工物;只有后者,受众有可能面对的只是像玫瑰花、热带鱼那样的美的自然客体。有了两者,如果受众没有犯认知上的错误的话,面对的就是艺术品或艺术事件了。

以前的艺术哲学有个误区,就是把“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基本等同于艺术美的问题。其实美的东西可以是艺术,丑的东西也可以是艺术,所以不能只以美来定义艺术。第一,像我们刚才阐明的那样,美不是艺术所独有的,自然界的美景就与艺术无关,所以美不是艺术的充分条件;第二,不美的艺术是可能的,很多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是忧伤、荒谬、压抑之类的不愉悦的感受,而不管按照哪种理论,美感必然是某种愉悦的感受。所以,是否美,不是判别艺术的标准,美不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在西方语言里,“aesthetics”这个被我们译成“美学”的词,本来的意思是“直感学”,直感并不仅仅是美,丑也是直感。只是,也许由于美的艺术作品最容易被人接受、最容易流行,人们就错把美当成艺术的本质特征了。

『捌』 什么叫创造价值

“价值”是一个社会实践的概念,它产生于人们的需要之中。一个东西是否有价值,就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成员对它评价如何。人们对那些能满足它们需要的东西给予肯定的评价,反之便给以否定的评价。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种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界物对人们需要满足,二是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评价。

具体如下:

1、简介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价值就是成品的使用价值。影响价值创造的因素主要有: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它们是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2、企业的市场增加值

既然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管理者就需要知道如何计量价值的创造,计量是管理的前提。公式中的"企业资本市场价值"是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市价。如果企业的股票和债券都上市流通,则该数额不难获得。如果企业没有上市,则市场价值需要用另外的办法估计。

3、市场增加值与权益增加值

企业的市场增价值可以分解为权益的市场增价值和债务的市场增价值两部分:

企业市场增价值=(权益市场价值+债务市场价值)-(占用权益资本+占用债务资本)

=(权益市场价值-占用权益资本)+(债务市场价值-占用债务资本)

=权益增加值+债务增加值

『玖』 社会产品价值构成中C,V,M分别代表什么

C是指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V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由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M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简单说C就是原材料价格,V就是工人工资,M就是利润。

总资本C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生产一个剩余价值m。我们把这个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m/v叫作剩余价值率,并且用m'来表示。这样,m/v=m',因而m=m'v。

这个剩余价值如果不是同可变资本相对比,而是同总资本相对比,就叫作利润(p),而剩余价值m和总资本C的比率m/C,就叫作利润率p'。这样我们就得到:p'=m/C=m/(c+v),用m的上述的值m'v代替m,我们又得到:p'=m'v/C=m'v/(c+v)。

这个方程式也可以用如下的比例来表示: p':m'=v:C;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比,等于可变资本和总资本之比。

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利润率p'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m',因为可变资本v总是小于C,即v+c之和,可变资本加上不变资本之和;不过要把v=C这种唯一的、但是实际上不可能有的情形除外,也就是要把资本家完全不预付不变资本,不预付生产资料,而只预付工资的情形除外。

(9)价值创造结构扩展阅读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生活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个体比脱离社会与群体的个体更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目的与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体自由”。

其二,个体的发展是以整个物种的进化发展水平为前提基础的,离开了社会共同体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文明成果或客观知识世界,任何个体要想有所发明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其三,正如社会本位论者所看到的那样,个体是社会的产物,个体生活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个体只有生活于群体中,参与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人”。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

阅读全文

与价值创造结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
九台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429
网培研修成果 浏览:127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
西瓜谁发明的 浏览: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490
职工安全生产保证书 浏览:951
顾亮马鞍山 浏览:961
工商局胡小勇 浏览:996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著作权 浏览:829
马鞍山李群 浏览:440
创造101之无敌导师 浏览:170
关于公司知识产权的内控管理制度 浏览:72
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工作方案 浏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