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63年代时有没电,发明电了没有
有了,远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发现用毛皮磨擦过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绒毛,麦杆等一些轻小的东西,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电". 公元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实验,发现了"电力","电吸引"等许多现象,并最先使用了"电力","电吸引"等专用术语,因此许多人称他是电学研究之父.1734年法国人杜伐发现了同号电相互排斥,异号电相互吸引的现象.1745,普鲁士(德国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莱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放电现象 18世纪中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电学家富兰克林又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他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的物体之中.如果一个物体得到了比它正常的份量更多的电,它就被称之为带正电(或"阳电");如果一个物体少于它正常份量的电,它就被称之为带负电(或"阴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 1800年春季,有关电流起因的争论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伏打发明了著名的"伏打电池".这种电池是由一系列圆形锌片和银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装置,在每一对银片和锌片之间,用一种在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中浸过的纸板隔开.银片和锌片是两种不同的金属,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作为电解液,它们构成了电流回路.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电池,是由很多银锌电池连接而成的电池组.但在当时,伏打能发明这种电池确是很不容易的. 伏打电池的发明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可以人为控制的持续电流,为今后电流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电流效应的应用打开了前景,并很快成为进行电磁学和化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电和电流被发现以后,电的影响便无处不在,它的产生还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世界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⑵ 按电子计算机传统的分代方法,第一至第四代计算机依次是
1.第一代计算机(1946~)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
4.第四代计算机(1971~现在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2)1963年的发明扩展阅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参考资料网络——计算机
⑶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时间是
应该是这个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L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埃尼阿克)诞生于194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莫克科(John Mauchly)参与了马里兰州阿伯丁试验基地的火力射程表的编制工作,当时虽然使用了一台布什微分分析仪,并且雇佣了100名年轻助手做辅助人工计算,但是速度仍很慢,而且错误百出。形势促使莫克利与工程师普雷斯伯·埃克特(J.PresPter Eckert)一起加快了研究新的计算工具的步伐。他们第一次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部件。1946年2月15日,第一台全自动计算机ENIAC(即“电子数学积分计算机”)正式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服役长达9年。它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功率140千瓦,价格140万美元,真可谓“庞然大物”。尽管这台机器只有少数专家才会使用,但它把过去借助台式计算器需7~20小时才能计算出一条发射弹道的工作量缩短到只用30秒,使科学家们从奴隶般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至今人们仍公认,ENIAC机的问世,表明了电子数字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作为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的标志是1951年研制成功并提交给美国人口统计使用的UNIVAC(UNIVerzal Automatic Computer 通用自动计算机)。它的研制者就是ENIAC的研制者莫克利和埃克特。由于它显示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还有人认为“计算机时代”是从1951年开始的。
⑷ 中国天眼谁制造
南仁东。
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4)1963年的发明扩展阅读
中国天眼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建设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它的建设与运行将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FAST的天线口径为500米,将是国际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如果天体在宇宙空间均匀分布,FAST可观测目标的数目将增加约30倍。
与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高2.25倍,而且Arecibo 20°天顶角的工作极限,限制了观测天区,特别是限制联网观测能力。可以预测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并将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前沿科研课题,成为国际天文学术交流中心。
⑸ 有关正视自己的缺点的名人事例
有关正视自己的缺点的名人事例:
一,乔治·华盛顿:乔治·华盛顿小时侯,他的爸爸在果园里种了一棵品种极佳的樱桃树。后来,华盛顿的爸爸买了一把十分锋利的斧子,华盛顿发现了就想试一试斧子有多么锋利,于是他抡起斧子砍向了樱桃树。没想到,还是小树苗的樱桃树十分弱不禁风,被砍倒了。
华盛顿的爸爸发现自己心爱的樱桃树被砍了,十分生气,大声质问是谁干的,华盛顿虽然很害怕,但还是坦白说是自己砍的。爸爸听后,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还夸华盛顿诚实。
二,袁绍(反面事例):袁绍,东汉末年,称雄冀北的袁绍,不听谋士田丰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将田丰杀了.他固执地坚持错误,加上心胸狭隘,偏信谗言,使得士气涣散,人心惶惶,人才外流,终为曹操所灭。
三,杨振宁: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一开始到美国做的是实验物理,但很快发现自己在实验物理方面能力不及自己的同学,但他有信心,相信自己在物理学上的天赋,如是转而主攻理论物理,最终获得很大成就。
四,刘德华:著名歌星刘德华,当初发行的唱片销量奇差,几乎无人问津。他认真检查了自己的过失,最终唱出了特色,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歌手。
五,爱迪生:在一八七七年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提出了要搞分电流,变弧光灯为白光灯。这项试验要达到满意的程度。
他昼夜不息地用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爱迪生的白热灯试验仍无结果。有一天,他把试验室里的一把芭蕉扇边上缚着一条竹丝撕成细丝,全副精力在炭化上下功夫,仅植物类的炭化试验就达六千多种。他的试验笔记簿多达二百多本,共计四万余页,先后经过三年的时间。他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每天清早三、四点的时候,他才头枕两、三本书,躺在实验用的桌子下面睡觉。有时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时。
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爱迪生的白热灯试验仍无结果,就连他的助手也灰心了。有一天,他把试验室里的一把芭蕉扇边上缚着一条竹丝撕成细丝,经炭化后做成一根灯丝,结果这一次比以前做的种种试验都优异,这便是爱迪生最早发明的白热电灯——竹丝电灯。这种竹丝电灯继续了好多年。直到一九0八年发明用钨做灯丝后才代替它。
(5)1963年的发明扩展阅读
缺点是与同类事物作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重点在于认清自身不足而尽量改之。
《左传·宣公二年》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便于扬长避短;当我们了解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就益于友好相处.本软件将对不同月份出生的朋友进行一个优点缺点的全面搜罗和系统分析,帮助大家认清自己,同时认识别人。
任何人都有优点与缺点,人一定要扬长避短,尽量克服缺点才会不断进步;而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缺点则与之不同:人性的优点是使人为善的源泉,人性的缺点是使人为恶的源泉,人一定要弃恶从善让善念取代恶念才是正道。
⑹ 仿生学问题
1.人类模仿(鸟或蜻蜓
)发明了飞机。
2.…………(
鲨鱼或海豚)发明了潜水艇。
3.…………(响尾蛇
)发明了响尾蛇导弹。
4.…………(
飞鼠)发明了抗撕裂降落伞。
⑺ 英国汽车的历史
莲花公司是由一个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ofLondon)的一个叫插破慢(Chapman)的机械工程系毕业生于1952年创立的(当时插破慢24岁)。当初插破慢凭着对赛车运动的热爱,从设计赛车白手起家,并于1954年成立了莲花小组(TeamLotus)开始参加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由插破慢操刀设计的一级方程式赛车在58年-94年获得过7次世界冠军。
莲花集团是59年成立的,下面的部门包括普通汽车公司和赛车跑车公司。莲花公司一直以来对发动机基本没什么研究,但是整车底盘(chassis)的设计能力始终在世界前列。因此,莲花的跑车大多买来别人的发动机来用,而莲花工程设计公司也经常给多家公司设计和调教底盘。被莲花调教过底盘的车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如ToyotaMR2第一代,Supra二,三代车。不太常见的例如Vauxhall/Opel(欧宝)Omega的跑车版本叫LotusCarlton,此车的动力系统和操纵系统都是莲花亲手调教,欧宝Omega这辆车如果大家不太熟悉可以解释为国产新别克君威的上一代的上一代(新君威就是欧宝insignia,上一代是Vectra,再上一代是Omega),可以说与老别克君威有一定血缘关系。而LotusCarlton则相当于宝马5系列的M5。90年上市的欧宝/莲花Carlton配有直列六缸双涡轮增压发动机,马力输出将近400匹,加上后驱动力和莲花操纵,当时已经超过了M5的性能。
如此得志的莲花公司命运也比较悲惨,1982年创始人插破慢病逝,86年莲花卖给了美国通用汽车,93年通用转手卖给了意大利老板,94年莲花逐渐退出F1,96年马来西亚公司Proton(保疼)收购莲花部分股份,开始插手英国市场。2003年Proton(保疼)公司拥有莲花全部股份。
莲花汽车大家最常见的和最熟悉的应该是Elise系列了,再Elise平台上开发出来的车款有十余款之多,最常见的应该是Elise原车,Exige系列,Europa系列和Opel/VauxhallVX220.
Elise平台的最大特点是整车重量不足1吨,800KG左右,重心及低,具有令人疯狂的驾驶乐趣。最早96年上市的Elise第一代用的就是前面提到的Rover(路滑)1.8K系列引擎,而前面我也提到了此引擎的设计缺陷。后来的莲花Elise二代以及Exige都开始陆续使用140-180匹的Toyota的1.8VVTi引擎(常见于MR2,Celica,花冠等车)。
再讲讲青年莲花。马来西亚汽车公司Proton(保疼汽车),2000年进入欧洲市场以来,由于品牌知名度低,汽车质量差,销量极底,被誉为纸壳汽车,但是由于价格极其便宜样子平凡,被Topgear的主持人Clarkson称为Pensioner’sCar(退休老年人的最爱)。2003年Proton(保疼)汽车公司完成了对莲花的收购以后,公司立刻照上了莲花的光环。所生产得所有汽车都立刻以莲花工程为宣传点,比方说ProtonGen2轿车,被英国帕克斯权威车评评价为:
优点:2手价格极为便宜,3年的保养较好的二手车只有原车1/4的价格。缺点:驾驶感太差,内饰低档。
青年莲花是怎么回事哪?首先是青年集团收购了2002年就停止生产汽车的贵州云雀汽车部分股份。然后决定在中国汽车市场分一杯羹,可是生产什么车哪?选来选去,就选定了马来西亚保疼汽车,车型就定为ProtonGen2轿车,汽车启名叫什么哪?就叫青年保疼吧,不行不行,我们这是面对年轻人市场的车,一听说疼肯定不买,后来想到还有莲花这层关系,就叫青年莲花吧,然后故技重施,从头到尾千万别说是保疼,就硬说是英国莲花原型引进,反正中国人买车只看样子,又听说是英国的,肯定好卖。
可是英国莲花方面听说在中国卖Proton挂莲花牌子,打死不干,于是青年保疼又重新设计了个很有欧洲风情的车标,然后抢先在中国注册了中文“莲花”汽车品牌,这样英国lotus就没办法了。于是,青年在中国正式上市青年莲花汽车,以跑车形象包装,起名叫竞速,然后用英文写上Engineeredbylotus,让消费者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觉得肯定是英国货的感觉,于2009年在中国正是高价叫卖
⑻ 有谁可以给我物理学家他们发明或发现一些东西的故事(例:因为有个苹果掉下,牛顿才发现引力) ←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伽利略信步来到他熟悉的比萨大教堂,他坐在一张长凳上,目光凝视着那雕刻精美的祭坛和拱形的廊柱,蓦地,教堂大厅中央的巨灯晃动起来,是修理房屋的工人在那里安装吊灯。
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吊灯像钟摆一样晃动,在空中划出看不见的圆弧。可是,伽利略却像触了电一样,目不转睛地跟踪着摆动的吊灯,同时,他用右手按着左腕的脉,计算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以此计算吊灯摆动的时间。
这样计算的结果,伽利略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吊灯摆一次的时间,不管圆弧大小,总是一样的。一开始,吊灯摆得很厉害,渐渐地,它慢了下来,可是,每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一样的。
伽利略的脑子里翻腾开了,他想,书本上明明写着这样的结论,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谁也没有怀疑过。难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还是怎么回事。
他像发了狂似的跑回大学宿舍,关起门来重复做这个试验。他找了不同长度的绳子、铁链,还有不知从哪里搞到的铁球、木球。在房顶上,在窗外的树枝上,着迷地一次又一次重复,用沙漏记下摆动的时间。最后,伽利略不得不大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错误的,决定摆动周期的,是绳子的长度,和它末端的物体重量没有关系。而且,相同长度的摆绳,振动的周期是一样的。这,就是伽利略发现的摆的运动规律。
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安培和毕奥等物理学家认为电和磁不会有任何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富兰克林曾经发现莱顿瓶放电能使钢针磁化,更坚定了他的观点。当时,有些人做过实验,寻求电和磁的联系,结果都失败了。奥斯特分析这些实验后认为:在电流方向上去找效应,看来是不可能的,那么磁效应的作用会不会是横向的?
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讲座,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当伽伐尼电池与铂丝相连时,靠近铂丝的小磁针摆动了。这一不显眼的现象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而奥斯特非常兴奋,他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实验情况。
奥斯特将导线的一端和伽伐尼电池正极连接,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当导线另一端连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针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
奥斯特认为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一种“电流冲击”。这种冲击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对非磁性物体是可以穿过的。磁性物质或磁性粒子受到这些冲击时,阻碍它穿过,于是就被带动,发生了偏转。
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小磁针就向相反方向偏转;如果导线水平地沿东西方向放置,这时不论将导线放在磁针的上面还是下面,磁针始终保持静止。
他认为电流冲击是沿着以导线为轴线的螺旋线方向传播,螺纹方向与轴线保持垂直。这就是形象的横向效应的描述。
奥斯特对磁效应的解释,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并不影响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它证明了电和磁能相互转化,这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⑼ 这人是谁,和梁启超同时代的人
“齐鲁怪杰”栾调甫
14岁随父去上海充格致书店学徒,业余翻译英文书籍,以其微薄收入购买书籍自学,潜心钻研先秦墨学和中国古文字学。1920年到济南任齐鲁大学博医会编辑,翻译多部医科书籍。业余仍苦心钻研墨学,对墨子研究提出“坚白离盈”说,深入阐发墨辩逻辑的丰富内容。对梁启超《墨经校释》一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写成《读梁公墨经校释》。梁启超誉之为“此种发明,可谓石破天惊”。1924年,齐鲁大学文学研究会特聘其作研究墨子的专题学术报告,他论及的墨子对光学的发明,引起学者们的极大重视。1924年著《梁任公五行说之商榷》《东方杂志》。1925年受聘为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国学研究所主任,撰写《墨子讲义》、《论语研究》、《历代书籍制度考》、《如何承受西方科学》、《守旧的中国》等著述。1936年转任山东大学教授。创立“字系说”,著“说文解字补正”(10册20万字),编印《中国语言网络全书》、《中国语文学》。1940年,回校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国学教授。1947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提名表上列名。1952年任职于山东博物馆。1957年受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是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墨子研究论文集》。196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67年将全部家藏古籍4705册捐献给国家。1972年病世,终年83岁 。
⑽ 剪纸的材料有哪些
中国是剪纸艺术的故乡。从许多相关资料来看,其发源地在中原。阜阳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郁,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剪纸艺术,并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享有盛誉。
剪纸的发展历史
剪纸的发展历程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金银花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八用形团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③自汉至唐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土的唐代金银平脱镜(直径36.2cm)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剪纸流传下来的入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
剪纸在有关史籍中的记载:
唐朝 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也是写此。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南宋 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