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古代哪位名医发明了麻醉术
华佗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2-4]
㈡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发明的医疗保健操是
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
㈢ 华佗因哪三大发明成为名医曹操为什么要斩杀他
提起中国古代的神医,华佗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大名人。三国刮骨疗毒的故事童孺皆知,里面的主角除了神勇无比的关羽外,还有一个主角就是神乎其神的华佗。
然而,很快现实就打了曹操的脸。华佗死后不久,他的有着“神童”之称的儿子曹冲就突发重病去世了,曹操肯定后悔杀死了能妙手回春的华佗了。而曹操也没有活多长时间,最终死于头疾。
当然,华佗也是有遗憾的,他临死前曾想把用毕生心血写成的医书交给狱吏,让它带出狱外去,为民众治死扶伤,结果这个狱吏是个胆小鬼,坚决不接受,华佗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己的医书付之一火。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麻沸散和针灸术都失传了,只有五禽戏流传了下来,诚为可惜也。
㈣ .我国古代哪位名医发明了麻醉术
最早发明麻醉术的人\r\n\r\n华佗(?——208年)是东汉末杰出的外科学家,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麻醉剂,并最早应用全身麻醉的医学家,堪称\\“外科鼻祖\\”。\r\n\r\n华佗,字元化,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县)人,他多次拒绝封建王朝叫他做官的举荐和诏令,行医遍及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一些地区,深受当时人民的爱戴。他学识渊博,医技精湛,擅长内、外、妇、儿、针灸诸科,尤以外科为最。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他就发明了中药全向麻醉剂——麻沸散,并且施行外科手术。他发明的\\“麻沸散\\”,病人用淋冲服后,就会全身麻醉,失去知觉。这样就好进行手术医疗。据《后汉书、华佗列传》记载他的手术病例说:\\“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内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样成功的全身麻醉腹腔手术,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麻醉学上和外科学术史上也遥遥居领先地位。\r\n\r\n据科学史记载,19世纪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笑气(氧化亚氮)。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研究笑气在人体的作用。1845年1月威尔士用笑气作麻药而进行拨牙手术。1846年10月摩顿采用乙醚作麻醉药进行手术,1847年英国化学家辛普逊用氯仿作麻醉药以治病。华氏发明和使用麻醉药较西洋领先了一千六、七百年。\r\n\r\n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曾传到日本、朝鲜、摩洛哥等国。据美国人拉瓦尔在《世界医学史》中说:\\“阿拉伯人使用麻醉剂,可能是中国传出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是擅长此术的。\\”\r\n\r\n华佗著作及其麻沸散方皆早亡佚,据历代考证,麻沸散方可能有蔓陀萝花,乌头、附子之类。日本华冈青洲认为麻沸散系蔓陀萝花、生草乌、香白芷、全当归、川芎、炒南星等所组成。现代人薜开先对中医麻醉药的历代记述做了探讨后则说:华佗所用麻沸散组成的主药据测有押不芦、麻贲、闹羊花、洋金花等。(《新医药学杂志》1975.12.24——37页)。我国现代研究,已证实蔓陀萝花有麻醉作用,并已应用于临床。\r\n\r\n编辑信箱 发表评论!
㈤ 古代名医张仲景为什么发明了饺子
因为据说张仲景刚开始发明饺子是为了治疗冬天里人们耳朵上生的冻疮。刚开始饺子还不叫饺子,而是叫娇耳,其馅料是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等等,主要是起治病的作用的。再后来饺子才逐渐变成一种广泛流传的食物。
㈥ 望闻问切是古代名医( )发明的
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内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容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㈦ 我国古代那位名医发明了麻醉术:A华佗。B李时珍
华佗
㈧ 东汉名医华佗的哪一项发明被誉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是麻来沸散。
麻源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传说中的中医麻醉剂。中医中有“麻沸汤”的概念,但与麻醉剂无关。另一说麻沸散可能是麻黄散之误。但无论如何,世上也不可能存在像传说中麻沸散一样仅口服达到全麻状态,无需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而且安全有效的麻醉剂。
㈨ 古代名医为什么发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