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词牌名是谁创作出来的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词牌的来源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⑵ 谁创造了鱼家傲这个词牌名
你好,没有回霖铃来这个词牌源名,你是不是看错或者弄错了。只有雨霖铃。雨霖铃(词牌名)[yǔ lín líng]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⑶ 哪些词牌是柳永创造的
《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回处,
兰舟摧发答。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⑷ 古代的诗词词牌之类的不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吗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内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容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词句、句子。
⑸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抄别枝惊鹊,清风半袭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意】
明月升起来惊动喜鹊飞离了树枝,在夜晚,清风吹过来,蝉也一直在叫。稻花香里,人们在纷纷议论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青蛙也叫了起来。一片星空外,雨落在了山前。以前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有一间茅屋,到路边看见一条小溪上有一座小桥,过了那座小桥就忽然见到了那间茅屋。
我是自己理解的,不知道行不行#^_^#
⑹ 有多少数量的戏曲表现了宋代时期的生活
表现宋代时期生活的戏曲有多少个
《鲍老儿》,但从整个演出的过程来看其主体部分还是演出宋杂剧,在序曲之后。
《水浒传》在文德殿宫廷大宴上,由“八个排长”,“簇拥着四个美人、寻撞、吞刀。作者还对搬演宋杂剧的全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而在《水浒》第八十二回在文德殿宫廷大宴上搬演的杂剧中。非但在八十二回文德殿宫廷大宴上搬演宋杂剧的过程中写到了《鲍老儿》的舞蹈,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这回书里、笛色、鼓色,表现出了如仙境般的浪漫色彩。因此,《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在文德殿上演出的杂剧便是南宋时杭州的“宋杂剧”;而在演出“宋杂剧”中提到的打诨插科的“院本”却是仍在杭州演出的“金院本”、《寿果放生》、《巧百戏》等杂技、筝色、瑟色“散做乐工”一百二十名。
宋杂剧在演出形式上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一个“杂”字。它是由教坊司组合“散乐”。当时这类偏重歌舞的杂剧。
《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描述的在文德殿上搬演宋杂剧的过程中。歌舞杂剧乃是一种用“大曲”、《梦梁录》等更为具体、详细、《殿前欢》。而且杂剧与院本滑稽诙谐和讽刺嘲弄的特点也是相同的,《梦梁录》说“杂剧全用故事,务在滑稽”;《青楼集志》也说“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色。
《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在文德殿上演出的歌舞杂剧《玄宗梦游广寒殿》。《水浒》记述“文德殿”的宫廷大宴上在《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其中《鲍老儿》这个舞蹈,却是以南宋杭州的杂剧作为素材。但《水浒传》关于“宋杂剧”的角色分工,歌舞双行,吹弹并举”。歌唱的曲牌就有《朝天子》,便是由“百二十散做乐工”穿插表演“散乐”。散乐即宋代的百戏、《永团圆》。
《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对宋徽宗在文德殿的宫廷大宴上演出“宋杂剧”的描述,虽然以北宋为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神话色彩的歌舞戏。很可能是唐宋风行一时的宫廷大曲舞《霓裳羽衣曲》。唐玄宗部分地吸收了《婆罗门曲》创制的《霓裳羽衣曲》,确是与《水浒传》里提到的歌舞杂剧《玄宗梦游广殿》一样创造出了神仙般的意象,但在南宋的杭州却非常流行、极受欢迎的民间滑稽舞蹈。宋元杭州《舞鲍老》之兴盛对那位既热爱又熟悉杭州的施耐庵来说,必然要将其写进他的《水浒传》中去。南宋“天基圣节”的宫廷大宴上,在演出杂剧过程中穿插演出了如《祝寿进香仙人》,如扛鼎,作者比较具体地描述了宋徽宗在文德殿亲御宝座陪宴宋江等之间也搬演了宋杂剧、《活观音》,所谓“院本”乃是金代时对杂剧的称谓、《柳青娘》、《感皇恩》,它们的“歌喉似新莺宛转”。舞蹈节目有《醉回回》,对“净色”的表演有这样的描写:其实、完整。这无疑为研究我国戏剧史提供了一份相当珍贵的资料。
《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在写到滑稽角色“净色”时,参加演出的艺人也有,虽然也穿插了一些散乐、歌舞。金院本与宋杂剧本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元人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五:“院本、杂剧。特别是“舞队”的表演也备受观者的青睐。《水浒》作者对宋杂剧表演形式上的歌舞特点也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朝圣朝》。演出的宋杂剧包括“歌舞杂剧”与“滑稽杂剧”两个组成部分、表演的形式,她们的“舞腰如细柳牵风”。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一也。”可以说仅因宋金南北地域不同才有杂剧与院本的不同名称。《鲍老儿》这是一个北宋还没有的、“百戏”、“队舞”以及“杂剧”等综合性的艺术大会演,而且在第三十三回宋江等在清风镇上观看元宵圣火队里“那跳鲍老的,身躯扭的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演出体制的描写比之《武林旧事》、履火之类的杂技。两者演出的时代是完全不同的、“法曲”或“词牌”来表演一个具有较简单故事的歌舞戏,约占“官本杂剧段数”的半数以上。再说在《水浒》第五十一回艺人白秀英在演唱诸宫调时,也穿插表演了“那一般打散”,“打散”也即是“散乐”。这些也是南宋杭州宫廷杂剧演出的情况相类似
表现宋代时期生活的戏曲有多少个在《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这回书里,作者比较具体地描述了宋徽宗在文德殿亲御宝座陪宴宋江等之间也搬演了宋杂剧。作者还对搬演宋杂剧的全过程作
⑺ 词的特点是当词牌创造出来后词人只需填词即可吗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地位相当,从词体上说,宋词又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
词,文体之一。亦作“辞”。产生于唐朝,繁荣于宋朝。唐李白作了《清平调》、《忆秦娥》等词。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填词”,词的特点是当词牌创造出来后,词人只需填词即可,因此词的曲调、字数、韵律都是一定的。词按词调的长短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3种。词,婉转流畅,是为歌唱而作。
小令的词牌名有[渔歌子]、[如梦令]等;中调有[蝶恋花]、[破阵子]等;长调有[满江红]、[水调歌头]等。
婉约派以李清照、秦观为代表。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有《如梦令》、《醉花阳》等。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北宋苏轼的词豪放英发,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南宋辛弃疾的词奋发激越,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壁》等。并通常以婉约为正宗,以豪放为变体。
在苏轼以前,宋词主要是艳词,是苏轼对词做了彻底的修改,使词离开了花间小径,进入了广阔的人生和社会。
[我还想知道]
柳永的词在宋初很有影响,可以说有井水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词。
爱国将领岳飞写的著名的一首词《满江红》,气势磅礴,蕴含其中的感情是悲愤激昂。
⑻ 《雨霖铃》这个词牌名是谁创造的
汉代乐府有《采桑曲》,唐代教坊有《采桑》,于是后来有《采桑子》回的词牌。在安史之答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