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贸易创造的传统观点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世界经济福利最大化,而关税同盟至少在伙伴国之间可取消关税壁垒,在区域内实行自由贸易,使世界经济福利增加。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瓦伊认为,关税同盟不一定意味着向自由贸易过渡,因为它在伙伴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部世界实行保护贸易。这种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格局会产生两种效果:“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使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原来由本国生产,现在从伙伴国进口,由此新贸易被“创造”出来了。本国可以把原来生产高成本产品的资源转向生产成本低的产品,从而得益。同时,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产生“贸易转移”。由于原来从外部世界进口成本低的产品改为从伙伴国进口成本较高的产品,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以上瓦伊纳的基本观点,其结论是,关税同盟的净效应等于贸易创造的收益减去贸易转移的损失。若结果为正,那么关税同盟于成员国有利,反之,则不利。如图:
假设世界分为三个部分:本国、伙伴国和外部世界。都生产商品X。图1在SS和DD分别表示本国对X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H、U和W分别表示本国最初价格、伙伴国价格和外部世界价格。关税同盟形成之前,本国以价格H生产q1.消费q2,进口q1q2:自由贸易之后,价格从H下降至U.国内生产下降至q3。消费上升到q4。进口上升到q3q4。福利增加了q3q4Rq它由额外进口成本q2q4RP和消费者剩余RqP组成,国内生产成本下跌,其数量为供给曲线下减少的面积,即q3q1OM,其中q3q1NM表示额外进口成本,MNO是社会净储蓄。UHOM和ONPq代表转移支付,前者是生产者放弃的利润,后者是政府失去的关税收入,社会净收益是三角形OMN和OPR两者面积之和,等于免除的关税与创造的贸易量的乘积之半,即1/2(q3q1+q2q4)-HU。
同时,自由贸易使本国把q1q2的进口品从由低成本的外部世界进口转移到由高成本的伙伴国进口.这一转向产生了净损失ABPN。即q1q2-UW。因此,关税同盟的净效应等于S[,MNO] S[,PRQ]-S[,ABPN]。
Ⅱ 贸易打造的世界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贸易打造的世界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重新理解全球化:贸易打造的世界 作者:[美]彭慕兰 史蒂夫·托皮克
1.当亚洲贸易就是世界贸易时(1)
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
自公元7世纪###教兴起就已开始成形。
每个小学生都知道,寻找印度的哥伦布误打误撞地登上美洲大陆。1490年代,葡萄牙人真的抵达印度时,他们没有像西班牙人征服美洲那样征服印度,但他们的确动摇了以印度洋为中心的庞大商业网。
从公元7世纪###教兴起时,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就已开始形成。第一代改信###教的阿拉伯人,征服西方拜占廷世界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埃及、叙利亚)和东边波斯萨珊王朝的(Sassanid)土地(今伊朗、伊拉克)时,只为经济活动制定了很少的规则;开罗、大马士革、巴格达、塔什干的穆斯林贸易商和非穆斯林贸易商(以犹太人或基督徒居多),经商方式跟以前一样,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罗马衰落后,沟通地中海地区、印度洋地区的通道中断,通过远征,阿拉伯的哈里发统一了两地区的中间地带,从而使两世界再度畅通。
随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通过武力将包括西班牙、索马里、西非、爪哇的广大地区纳入###版图,印度人和其他民族的贸易网与西方、近东的贸易网连成一片。在阿拉伯帝国的边境,贸易商与更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贸易商在广东、马来西亚购买中国瓷器和丝织品;欧洲人将印尼的香料经红海、地中海运回国;贸易商从东欧、土耳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输入其他重要商品,包括黄金(主要供铸币之用)、铁、木材……
Ⅲ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有何关系
定义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当关税同盟中一个国家的一些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国的另一国家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产品替代时,就产生了贸易创造。[2]
传统观点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世界经济福利最大化,而关税同盟至少在伙伴国之间可取消关税壁垒,在区域内实行自由贸易,使世界经济福利增加。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瓦伊认为,关税同盟不一定意味着向自由贸易过渡,因为它在伙伴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部世界实行保护贸易。这种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格局会产生两种效果:“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使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原来由本国生产,现在从伙伴国进口,由此新贸易被“创造”出来了。本国可以把原来生产高成本产品的资源转向生产成本低的产品,从而得益。同时,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产生“贸易转移”。由于原来从外部世界进口成本低的产品改为从伙伴国进口成本较高的产品,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Ⅳ 求英语大神翻译!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trad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first one to reach the total trade volume: four thousand billion dollar which create a miracle in world trade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in external trading leads to the prosperity of advertisement instry
Ⅳ 简述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是指一国产品遭到另一国的贸易保障措施后转而大量向其他国家出口。
贸易内创造是指在关容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5)贸易创造世界扩展阅读:
转移问题
1、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效果为何不如发达国家显著?
一谈到区域经济合作,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尤其是欧盟在各方面均遥遥领先,虽几经挫折,但每到关键时刻,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其实,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自50年代以来已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尤以拉美和非洲为甚。
但与前三者相比,它们似乎都“默默无闻”。原因何在?周建平教授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一书中将之归结为四点:
(1)成员国之间相互依赖不深,缺乏互补性。
(2)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不成熟,政局动荡;
(3)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组织贪大求全;
(4)没有强有力的相互投资和共同基金由富国向贫国转移。但实际上,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也可对之部分地加以解释。
Ⅵ 什么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扩大贸易创造的条件有哪些
贸易创造是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之间以新创造的来自同盟内伙伴国的进口,替代原先的国内生产的状况。其效果是由于内部关税取消,不再为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国内生产提供保护,以来自伙伴国的低价进口取代高价的国内生产,使消费者提高了福利。
贸易转移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最早出现的贸易转移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全称是“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
指一国产品遭到另一国的贸易保障措施后转而大量向其他国家出口。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6)贸易创造世界扩展阅读:
贸易转移效应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
随着世界贸易日益自由化,某种程度上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的趋势。1994年及乌拉圭回合谈判前,不少国家更偏爱采用“灰色区域”性质的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其国内市场,比如借助于双边谈判说服出口国自愿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日益严格禁止或限制类似措施,从而,使得保障措施这样一种“合法化”的补救措施脱颖而出。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潮流。区域集团化及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势变化和冷战结束后经济矛盾突出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表现。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三)非关税壁垒的日益增多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在减低关税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国之间双边、多边贸易协定的增多,关税不再是主要的贸易壁垒,而又因为国家利益的永恒性和最大性,非关税壁垒就成了各国屡试不爽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Ⅶ 国际贸易中试论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其中令人注愈的是美国经济学教授维纳(J " Viner)和利普西(R " G " Lipsey )等人所集中讨论的有关税同盟的静态和动态效果。
(一)关税同盟静态效果的表现
1.贸易创造效果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它由生产利益和消费利益构成。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其结果是:一方面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另一方面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源被更为有效地用于他处,从而提高了生产利益。 例如,某产 品在 A, B, C三国的成本分别为$ 25, 15, 10, A国进口关税水平为 200 %。关税同盟成立前,由于关税的保护,该产品以A国的价格为最低,因而 A国自行生产。AB两国成立 同盟后,对 B国取消 了关税壁垒,B国的该产品的价格下降,低于 A国水平,于是,A国从 B国进口该产 品。
2.贸易转移效果 贸易转移效果(Trade Diversing E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某成员国在购买同盟内廉价的产品时可能导致某种转移性损失。关税同盟成立前,该国可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同盟成立后,则通常转向从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如果后者不同于前者,则意味着进口成本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得同盟内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同时,这也意味着关税同盟外最有效率的生产能力和最有效的资源被闲置,从而降低了世界福利水平。例如,某产品在 A, B, C三国的生产成本仍为$25,$15,$10, A国的进口税率则为 100%。关税同盟成立前,C国的该产品的价格(包括关税)最低,因此,A国从 C国进口。AB国关税同盟成立后,AB两国之间废除关税,B国的该产品价格低,于是,A国改从 B国进口。这样,就从成本最低的 C国转变到了同盟内成本最低的B国,这便是贸易转移效果。
(二)对关税同盟静态效果的讨论
1.关税同盟产生 “贸易创造效果”与 “贸易转移效果”的可能性分析
前面讨论贸易创造效果与贸易转移效果时,是假定 A, B,C三国都生产某产品,且成本各不一样。事实上,还有以下可能。(1)建立关税同盟前,A, B两国都不生产该产品,而从生产成本最低的C国进 口。那么,A, B结成同盟后,不会引起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果。 (2)建立关税同盟前,A, B两国都生产该产品,且比 C国成本要高,即各国在关税保护下重复性地自行生产并进行竞争。关税同盟建成后,则在同盟内进行专业分工,由生产效率较高的B国生产该产品并满足 A国的播要。这样,在同盟内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和自由贸易,从而在内部创造和扩大了贸易,这就形成了贸易创造效果。(3)建立关税同盟前,A国不生产该产品,B国较 C国以更高的成本生产,这时,A国从 C国进口。A, B结成同盟后,A,B间废除关税并对C国采取共同的关税,此时,本从 C国进口就转向了从同盟内的 B国进 口,这就意味着在关税同盟内保护了落后工业。因此,要在形成 “贸易转移效果”的同时,表现出贸易保护的倾向。
2.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之间关系的分析 关税同盟既是同盟内自由贸易的政策工具,又是对同盟进行贸易保护的工具。从整体范围来讲,贸易创造增加社会整体福利,而贸易转移则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这种福利。对此,米德、利普西等经济学家利用供求曲线进行了更为精密而深入的阐述与分析。
如图 8一1所示,假定三个国家:本国(H),同盟国(C),同盟外国家(W)。S, D分别为 H国某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P为该产品的价格,Q为产品的数量,生产该产品的成本从低到高的次序为W, C, H。
最初,H国从 C国进口,价格为 Pwr(进口价格Pw与关税T组成),消费量为 ob,国内生产为 oa,进口量为 ab (ob - oa) 。
现在,H国与 C国结成同盟,该产品在 H国的价格下降到Pc(取消了关税),于是,消费最扩大到od,国内生产下降到oc,进口量为cd。此时,ca + bd为创造出来的贸易量。△efg与△hij为贸易创造带来的经济效益。△efg表明国内生产该产品的数量下降,使本该用于此方面的资源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它被称为贸易创造的生产效应。△ hij说明价格下降后,需求量增加,从而被称为贸易创造的消费效应。但同时,由于进 口从成本最低的 W 国变成 C国,贸易量 ab从全球最有效率的生产者进口转向同盟内效率最高的生产者。这种贸易转移意味着 H国利益的损失和全球效率的损失。将 H国作为整体考虑(即征收的关税亦是福利之一),结成同盟后,必须对 ab最的进口支付高价格Pc以代替Pw 。 Pc与Pw的差额就是韧外付出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因此,矩形gilk就是贸易转移带来的福利的损失。 因此,维纳指出,建立关税与否,取决于这两者的实际效果 。同盟成立后 ,可能会发生 贸易创造得利大于 贸易转移的损失,也可能相反,它取决于△efgf△hij与矩形gilk的面积大小。 3.关税同盟静态效果大小的分析 关税同盟成立后,其静态效果所产生的福利的大小受到多因家的影响 : (1)同盟前关税水平越高,同盟后贸易创造效果越大; (2)关税同盟成员的供求弹性越大,贸易创造效果越大; (3)关税同盟成员的生产效率越高,贸易创造效果越大;(4)关税同盟成员与非成员的产品成本差异愈小,贸易转移的损失愈小; (5)关税同盟成员对非成员的进 口需求弹性愈低,非成员对成员的出口供给弹性愈低,则贸易转移的可能性愈小; (6)关税同盟成员对外关税愈低,贸易转移的可能性愈小; (7)关税同盟的成员愈多,贸易转移的可能性愈小; (8)关税同盟成员间的贸易量愈大(或与非成员之间的贸易量愈少),贸易转移的可能性愈小; (9)一国国内贸易比重越大,对外贸易比重越大,则参加关税同盟获利的可能性越小,即贸易创造效果越大; (10)关税同盟成员间的经济结构越相似(或互补性越小),贸易创造效果越大。因此,关税同盟往往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间建立,以获得较多的贸易创造效应。
Ⅷ 举例说明“贸易创立”和“贸易转向”
楼主说得是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吧,好像这比较官方的将这两种概念成为“贸易版创造和贸易转移”吧权
我说一下一般的定义吧,基本上,楼主可以用这个概念很容易就能举出无数的例子了。
(一) 贸易创造效应: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业化,这样关税某些同盟成员国的一些国内产品将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取代,其结果,是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提高。
(二) 贸易转移效应:在关税同盟成立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由同盟国内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而不是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社会福利下降。
Ⅸ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创造世界奇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978年,我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当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6美元,当时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人均GDP平均数是490美元,我们连它的三分之一都没达到。中国在1978年底拥有10亿的庞大人口,其中81%是农民,文盲众多,84%的人每天的生活费达不到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而且,当时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中,进出口贸易中,出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进口占5.6%,两项加起来只有9.7%,也就是说,当时我们90%以上的国民经济跟世界经济是不相干的。就是在这么低的起点上,1978年至2017年的39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而且几乎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改革开放提出了一个20年“翻两番”的目标,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个目标意味着,中国每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必须达到7.2%。根据当时国际经济学界流行的“自然增长率”理论,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社会,除了在战争破坏以后的恢复期或是大的自然灾害破坏的恢复期,可以取得两三年7%或稍微高点儿的经济增长外,正常状况下,很难实现7%的增长。我们现在不是20年平均每年增长7.2%,而是39年平均每年增长9.5%。如果按照39年年均增长7.2%计算,我国现在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15倍。事实是,我们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了39年,我国现在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34倍。
在这40年里,我国贸易增长也非常迅速。统计显示,过去39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达到14.5%。1978年,贸易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9.7%,现在这一比重已经超过30%。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通常可以用贸易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经济学界有个术语叫“贸易依存度”。从贸易依存度角度看,在人口超过一亿人的大国中,我国的贸易依存度最高。就是在这一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2009年我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我国的出口数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而且出口的产品有很大变化。1978年,我国75%以上的出口产品都是农产品或者农产品消费品。现在97%以上的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制造品,所以中国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制造业的基地。2013年,我国的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Ⅹ 贸易打造的世界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贸易打造的世界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
自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就已开始成形。
每个小学生都知道,寻找印度的哥伦布误打误撞地登上美洲大陆。1490年代,葡萄牙人真的抵达印度时,他们没有像西班牙人征服美洲那样征服印度,但他们的确动摇了以印度洋为中心的庞大商业网。
从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时,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就已开始形成。第一代改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西方拜占廷世界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埃及、叙利亚)和东边波斯萨珊王朝的(Sassanid)土地(今伊朗、伊拉克)时,只为经济活动制定了很少的规则;开罗、大马士革、巴格达、塔什干的穆斯林贸易商和非穆斯林贸易商(以犹太人或基督徒居多),经商方式跟以前一样,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罗马衰落后,沟通地中海地区、印度洋地区的通道中断,通过远征,阿拉伯的哈里发统一了两地区的中间地带,从而使两世界再度畅通。
随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通过武力将包括西班牙、索马里、西非、爪哇的广大地区纳入伊斯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