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粽子的发明

粽子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0-12-20 01:24:27

A. 粽子是屈原发明的吗

不是,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B. 屈原是怎么发明粽子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缘由,总括起来,主要有四说。1纪念屈原说这种说法较为久远,也最深人人心。它所依据的最早资料,一般都是这样两条:一是南胡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的粽子起源的故事,一亦是萧梁(或言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提供的竞渡起源之一说。《续齐谐记》记载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泪罗江死后,人们用竹筒装米在每年的这一天投人江中祭奠他。该书还说,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一56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刘一区曲讲:“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龙所窃取。你们如果再祭我,应用楝叶塞住竹筒口,用彩丝缠好。囚为楝叶和彩丝是蛟龙害怕的两样东西。”区曲听了,告诉大家,人们便照着办了。所以《续齐谐记》说,以后“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泪罗之遗风也”。《荆楚岁时记》则云:“五月五口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揖以拯之。 舟取其轻利,谓之飞枭,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举行龙舟竞渡。上述两条资料的核心人物都是屈原。唐代文秀有《端午》诗感言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就是说,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投江而设立的一个民俗节口。二、龙的节日说这一看法虽是晚近才出现的,但自闻一多先生就此做出论证后,学术界多倾向于此说。闻一多不同意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说。他为此特别撰写了《端午考》一文,推论端午原本是龙的节日。他在《端午考》里共列出了101条有关典籍记载,予以说明。他还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从节日的竞渡和吃粽子等民俗与龙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来加强他的“龙的节日”说。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第一,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第二,关于竞渡的来源,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就其中两种看,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策赵策》,吴越百姓又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第三,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的习俗,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闻一多由此得出结论说,端午原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三、恶日说这是张心勤提出来的。他在《齐鲁学刊》1992年第1期发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的文章,称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的一种附会,端午实应起源于恶日。第一,《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扶养成人的内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为“恶日”。战国时齐国显贵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东晋大将工镇恶及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第二,民问流传,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尸,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实皆不然。艾草、曹蒲都是草药,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节生为灾有关,都因五月初五这个“恶月”、“恶日”而来。(屈原投泪罗,也许是故意选择这个恶日,由此恶日而导致出端午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粽子只是民问普通食品,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第三,六胡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肯和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端午节才渐演化成一种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四、夏至说此说系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里提出的。他的核心论点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其理由有三:第一,从端午的两个主要风俗看,在权威的岁时专著—宗懊《荆楚岁时记》里,五月初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写在夏至节(在夏历五月问,公历6月22日)这天。第二,端午风俗的另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等,均和屈原无关。若再查阅别的史籍(如沈约《宋书》、周处《风土记》、应召《风俗通义》等),不仅在夏至的风俗中可找到后来五月初五风俗的端倪,而且还能找到记录夏至是五月初五风俗起源的内容。晋人司马彪在《续汉书礼仪志》中更是明确地指出:汉代五月五口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第三,另有一本享有盛名的岁时风物著作—唐人韩鄂的《岁华纪丽》,记载了有关端午节的22件事,可是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却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端午节正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什么是“正阳”?陆德明解《庄子》时说“日中为正阳”,王逸注《楚辞》时也说是“南方日中气也”。

C. 粽子是谁发明的

公元前340年,爱抄国诗人、楚袭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记得采纳啊

D. 粽子是谁发明的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2.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E. 粽子的来历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版身汨罗江之后权,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5)粽子的发明扩展阅读

可通过三种方法辨别粽子的质量:

一看外观。染色粽叶具有均匀的青绿色,表面色泽光鲜,看上去很诱人。而原色粽叶颜色发黄发暗;

二是闻味。染色粽叶包装的粽子煮熟后,粽子的清香味不足,其至反而会有淡淡的硫磺味道;

三辨煮水。由于经过化学处理,返青粽叶的颜色相对稳定,加热后水的颜色变化不大,或呈轻微绿色,绿色明显者其化学原料含量高。而原色粽叶加热后,水的颜色则会呈现淡黄色。。

参考资料:人民网-端午粽子挑选攻略

F. 粽子是谁发明的啊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版。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权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G. 粽子是起源于哪个朝代

粽子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专淳言:“汉属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

(7)粽子的发明扩展阅读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H. 粽子是屈原发明的吗

谁说的?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将粽子投入江里给鱼吃,好好让鱼别吃屈原。这传说我们不去考证它的真假,最起码,人们对屈原的爱戴是不可否认的。

I. 谁发明了粽子

人民的结晶。。。屈原被投江了,人民为了不让鱼儿吃屈原的肉肉,就给水里扔米。。。然后慢慢发展成这样了。。。

阅读全文

与粽子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东认缴出资额期限 浏览:236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浏览:877
银川工商局上班时间 浏览:666
西瓜谁发明的 浏览: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490
职工安全生产保证书 浏览:951
顾亮马鞍山 浏览:961
工商局胡小勇 浏览:996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著作权 浏览:829
马鞍山李群 浏览:440
创造101之无敌导师 浏览:170
关于公司知识产权的内控管理制度 浏览:72
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工作方案 浏览:103
法国发明家巴耶尔首创 浏览:561
油条机我爱发明 浏览:648
北京品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240
著作权共同所有 浏览:778
二手途达转让 浏览:518
马鞍山市花湖 浏览:480
永乐票务投诉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