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玻璃的发明者
玻璃的发明与祖师传说
--------------------------------------------------------------------------------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除了声光电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现代化的大楼与住宅,几乎除了钢架、砖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楼里或室内可以望到街上的车水马龙;人们在飞机、汽车、火车上,透过挡风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学实验室、医院里,到处可见玻璃器皿;我们透过玻璃制成的望远镜、显微镜,既可了望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可深入观察微观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饮酒,端的是玻璃杯与盅,墙上的镜框、手上戴的手表、架上放的犹如水晶般的工艺品,甚至街头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离开玻璃制品呢?人很难想象,离开玻璃,世界会变成一个怎样一幅模样?
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烧制玻璃,后来传遍欧洲大陆。最初人们认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但考古发现打破了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纹尊,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1975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经中外科学家对古代实物的鉴定,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中国的玻璃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中国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迟在西周已开始烧制。《穆天子传》载,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铸以为器,就是烧制玻璃。不过,我国早期的玻璃,古人称它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离、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时又称玻瓈、料器。清代才称玻璃。古代所说的琉璃,包括三种东西:一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铝、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发明,应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发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铜器的工艺师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从窑内取出陶器时,发现了窑内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经过细心研究,多次实验,才烧制出玻璃。我国在商代,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可达1100ºC——1200ºC,有时就会无意中产生铅钡与硅酸化合物的烧制品。这些无名的工匠,是中国玻璃的发明者与祖师。作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为装饰品或随葬品,视如珍宝。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说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当时是名贵的琉璃饰物。秦汉时,烧制玻璃已为人所知,像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里,就说,五月丙午日中,用阳燧(古代一种取火器),就可“消炼五石以为器”。不过,中国古代的玻璃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轻脆易碎,不耐高温,难以适应骤冷骤热的环境。北魏时,大月氏人来中国,在京城采石炼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国玻璃大贱”。明清时,也有外国人来中国,传授西方玻璃的冶炼技术。如清康熙时,养心殿造办处就设玻璃厂,能生产水晶玻璃,洒金蓝玻璃与套色玻璃,其制品名贵一时,为中外收藏家所重视。除北京而外,在山东博山、苏州、广州等地,都有玻璃生产地,山东博山的产品,曾远销东南亚各国。
玻璃本是冶炼工匠所发明,但民间传说却把玻璃的发明权归到汉代陆毒(或作六毒)大王的头上。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各地农民揭竿起义。有一位叫陆毒的绿林好汉率军几次打败王莽的军队,被激怒的王莽派十几万大军围剿陆毒,陆毒只得突围,准备投奔刘秀。半路上躲进一处山口,被王莽的军队所包围。陆毒众人正用石头架锅做饭时,敌人冲上来,只得丢下饭锅,与敌激战到半夜。山谷中突然腾起一片光芒,将王莽的士兵吓跑了。事后,炉毒查来查去,才发现是架锅的石头被烧得透明时,发出了强光。强光迫使敌军不敢再进攻,最后陆毒终于盼到了刘秀的援军,双方会师。事后陆毒向刘秀汇报了情况,并向刘秀献上烧得透明的石头。刘秀视为珍宝,就封陆毒为王,并让陆毒继续烧制这种宝石。这种石头就是玻璃,而陆毒大王也就被传为玻璃业的祖师了。
传说只能是传说,到底有多少历史的真实性,很难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玻璃的发明,离不开那些无名的陶瓷与冶炼工匠。如今我国已是玻璃生产大国,仅浮法玻璃就产量来论,世界排在前四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居第一位。随着玻璃在建材、轻工、交通、医疗、化工、电子、航天、原子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玻璃制品高科技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玻璃业,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祝愿我国的玻璃业勇攀科技高峰!
⑵ 汽车的挡风玻璃结构图
夹胶安全玻璃剖视图所示,通常挡风玻璃都具有一定的弧度,很容易就能区分内侧与外侧,两层玻璃之间夹着一层PVB透明胶片,即图中粉红色部分。
挡风玻璃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遮挡风沙保护乘客不受伤害的玻璃,据说第一块夹层安全挡风玻璃是由福特发明的,最早的挡风玻璃由平板玻璃手工切割然后设置在车前方,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亨利·福特由于一块挡风玻璃碎片受了轻伤,这促使福特发明了夹层安全玻璃。夹层玻璃是用一种透明可粘合性塑料膜贴在二层或三层玻璃之间,将塑料的强韧性和玻璃的坚硬性结合在一起,即增加了玻璃的抗破碎能力也使玻璃碎片不至于散落而伤人。夹层玻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常见的挡风玻璃。
⑶ 挡风玻璃的发展史
早在1919年,“不用马拉的客车”数量很少,并且以相当慢的速度运行。当它们出现在大街上的时候,还没有安装挡风玻璃。为了防御恶劣的天气、昆虫以及其他路上的碎片,司机和乘客一般都使用护风镜。可以想像一下,在高速行进的车里没有挡风玻璃会是什么景象。当机动车辆变得更加普遍而且速度提高以后,风和小碎片打在驾驶者的脸上变成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为了减少这种麻烦,制造商在车上加了一块玻璃,从文字上讲叫挡风玻璃。新的挡风玻璃使司机更加舒适,但是他们还不足以抵御飞来的小碎片。这些最初的挡风玻璃由平板玻璃手工切割而成。但是,不幸的是当玻璃破碎的时候,平板玻璃会碎成大片的危险的尖锐碎片,看起来不具备令人满意的挡风玻璃的特质。
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亨利·福特由于一块挡风玻璃碎片受了轻伤,这促使福特发明了夹层安全玻璃。得利于逐步扩大的塑料工业的发展,福特突然有个想法就是把两块玻璃夹在一起,中间用一层PVC塑料隔开做成一种类似三明治的东西。这种技术现在仍在应用。这个想法非常适合挡风玻璃的要求,是因为塑料夹层可防止玻璃破碎后像阵雨一样落在车中人身上。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层塑料使挡风玻璃具有吸收能量和减震的性能,这种性能有助于在事故发生时保护乘客。
钢化玻璃是安全玻璃的另外一种,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的侧窗和后窗玻璃。与夹层玻璃相比,钢化玻璃通过受热和加压增加了强度。它受到破坏时粉碎成像面包屑一样的圆滑的小颗粒,从而减少了玻璃碎片伤人的可能性。遗憾的是钢化玻璃不适于修理和复位,因此适用于完全损坏的侧窗和后窗玻璃。
汽车的挡风玻璃竖直放置,就像一面大的平面镜,会将车内的乘客成像在车的前方,妨碍司机看清路上的行人,容易造成错觉。当汽车的挡风玻璃倾斜装置时,车内乘客经过前挡风玻璃的反射成像在车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在车的前方,司机就能将车内的乘客和路上的行人区分开来了。
⑷ 谁发明了雨刷
雨刷是最早发明于1910年.从1900年就有正规生产汽车在道路上,这意味着汽车没有雨刷在道路上遭受各种天气行驶至少10年!雨刷的构想产生于美国特瑞科公司的董事长在下雨天驾车,由于天气模糊,无法看清道路,导致撞倒了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虽然男孩没有受很大的伤,但是驾驶者被他的经历所震惊。为他所震惊的是驾驶的危险是在没有完全看清道路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引起了雨刷的产生。
在我们熟悉的电动雨刷系统出现以前一系列不同的方法都尝试过。最早的雨刷设计是一个塑料刀片在挡风玻璃上手动旋转。虽然这使挡风玻璃变干净,前方的视野变清晰,但操作者的手很快就累了,于是这种设计被放弃了。另一个的设计是由一个真空驱动泵所引发的。不幸的是这种设计被操作速度随车速改变的事实所困扰。这次失败最终导致连接一个电机到雨刮臂,这种本质一直沿用到今天。
雨刷的改革
加速雨刷(1960年到1970年)
出现于1968年,它用金属线帮助风的阻力。这个解决了大风情况下雨刷被脱离窗户的问题。马自达卢斯(科斯莫)是第一辆使用加速雨刷的车。
细长雨刷(1970年-1980年)
发展于1976年。随着超薄雨刷的出现,有助于帮助减少眩光。颜色也从银色到现在的标准黑色。
近代雨刷(从1980年起)
1980年后引进,它在高速处理上显示出更显著的变化。为避免出现条纹,在挡风玻璃的各部分使用均匀的压力,现在的雨刷都是基于这种设计理念。
⑸ 餐车挡风玻璃大王是谁
你说的是蒙钢玻璃吧,这样的钢化玻璃就是他们发明的,替代了以往的热弯玻璃产品,
⑹ 玻璃的发明者是谁
玻璃的发明与祖师传说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除了声光电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现代化的大楼与住宅,几乎除了钢架、砖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楼里或室内可以望到街上的车水马龙;人们在飞机、汽车、火车上,透过挡风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学实验室、医院里,到处可见玻璃器皿;我们透过玻璃制成的望远镜、显微镜,既可了望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可深入观察微观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饮酒,端的是玻璃杯与盅,墙上的镜框、手上戴的手表、架上放的犹如水晶般的工艺品,甚至街头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离开玻璃制品呢?人很难想象,离开玻璃,世界会变成一个怎样一幅模样? 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烧制玻璃,后来传遍欧洲大陆。最初人们认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但考古发现打破了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纹尊,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1975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经中外科学家对古代实物的鉴定,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中国的玻璃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中国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迟在西周已开始烧制。《穆天子传》载,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铸以为器,就是烧制玻璃。不过,我国早期的玻璃,古人称它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离、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时又称玻瓈、料器。清代才称玻璃。古代所说的琉璃,包括三种东西:一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铝、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发明,应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发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铜器的工艺师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从窑内取出陶器时,发现了窑内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经过细心研究,多次实验,才烧制出玻璃。我国在商代,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可达1100oC--1200oC,有时就会无意中产生铅钡与硅酸化合物的烧制品。这些无名的工匠,是中国玻璃的发明者与祖师。作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为装饰品或随葬品,视如珍宝。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说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当时是名贵的琉璃饰物。秦汉时,烧制玻璃已为人所知,像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里,就说,五月丙午日中,用阳燧(古代一种取火器),就可"消炼五石以为器"。不过,中国古代的玻璃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轻脆易碎,不耐高温,难以适应骤冷骤热的环境。北魏时,大月氏人来中国,在京城采石炼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国玻璃大贱"。明清时,也有外国人来中国,传授西方玻璃的冶炼技术。如清康熙时,养心殿造办处就设玻璃厂,能生产水晶玻璃,洒金蓝玻璃与套色玻璃,其制品名贵一时,为中外收藏家所重视。除北京而外,在山东博山、苏州、广州等地,都有玻璃生产地,山东博山的产品,曾远销东南亚各国。 玻璃本是冶炼工匠所发明,但民间传说却把玻璃的发明权归到汉代陆毒(或作六毒)大王的头上。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各地农民揭竿起义。有一位叫陆毒的绿林好汉率军几次打败王莽的军队,被激怒的王莽派十几万大军围剿陆毒,陆毒只得突围,准备投奔刘秀。半路上躲进一处山口,被王莽的军队所包围。陆毒众人正用石头架锅做饭时,敌人冲上来,只得丢下饭锅,与敌激战到半夜。山谷中突然腾起一片光芒,将王莽的士兵吓跑了。事后,炉毒查来查去,才发现是架锅的石头被烧得透明时,发出了强光。强光迫使敌军不敢再进攻,最后陆毒终于盼到了刘秀的援军,双方会师。事后陆毒向刘秀汇报了情况,并向刘秀献上烧得透明的石头。刘秀视为珍宝,就封陆毒为王,并让陆毒继续烧制这种宝石。这种石头就是玻璃,而陆毒大王也就被传为玻璃业的祖师了。 传说只能是传说,到底有多少历史的真实性,很难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玻璃的发明,离不开那些无名的陶瓷与冶炼工匠。如今我国已是玻璃生产大国,仅浮法玻璃就产量来论,世界排在前四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居第一位。随着玻璃在建材、轻工、交通、医疗、化工、电子、航天、原子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玻璃制品高科技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玻璃业,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祝愿我国的玻璃业勇攀科技高峰!
⑺ 玻璃是哪国人发明的
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专历史,从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属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大约在4世纪,古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7)挡风玻璃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玻璃是绿色的,是无法改变的。后来发现绿色来自原料中少量的铁,二价铁的化合物使得玻璃显绿色。
在加入二氧化锰以后,原来的二价铁变成三价铁显黄色,而四价锰被还原成三价锰呈紫色。光学上,黄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玻璃就不偏色了。
不过若干年后,三价锰被空气继续氧化,黄色会逐渐增强,所以那些古老房屋的窗玻璃会略微带点黄色。
⑻ 有机玻璃怎样发明的是谁发明的
复制网络:诞生和发展
1927年,德国罗姆-哈斯公司的化学家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将丙烯酸酯加热,丙烯酸酯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了粘性的橡胶状夹层,可用作防破碎的安全玻璃。当他们用同样的方法使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时,得到了透明度既好,其他性能也良好的有机玻璃板,它就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931年,罗姆-哈斯公司建厂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首先在飞机工业得到应用,取代了赛璐珞塑料,用作飞机座舱罩和挡风玻璃。
有机玻璃的应用
如果在生产有机玻璃时加入各种染色剂,就可以聚合成为彩色有机玻璃;如果加入荧光剂(如硫化锌),就可聚合成荧光有机玻璃;如果加入人造珍珠粉(如碱式碳酸铅),则可制得珠光有机玻璃。
⑼ 玻璃起源于哪一年哪个地区哪个人发明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除了声光电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现代化的大楼与住宅,几乎除了钢架、砖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楼里或室内可以望到街上的车水马龙;人们在飞机、汽车、火车上,透过挡风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学实验室、医院里,到处可见玻璃器皿;我们透过玻璃制成的望远镜、显微镜,既可了望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可深入观察微观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饮酒,端的是玻璃杯与盅,墙上的镜框、手上戴的手表、架上放的犹如水晶般的工艺品,甚至街头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离开玻璃制品呢?人很难想象,离开玻璃,世界会变成一个怎样一幅模样?
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烧制玻璃,后来传遍欧洲大陆。最初人们认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但考古发现打破了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纹尊,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1975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经中外科学家对古代实物的鉴定,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中国的玻璃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中国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迟在西周已开始烧制。《穆天子传》载,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铸以为器,就是烧制玻璃。不过,我国早期的玻璃,古人称它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离、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时又称玻瓈、料器。清代才称玻璃。古代所说的琉璃,包括三种东西:一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铝、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发明,应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发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铜器的工艺师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从窑内取出陶器时,发现了窑内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经过细心研究,多次实验,才烧制出玻璃。我国在商代,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可达1100
⑽ 中国最早创造玻璃的人是谁
玻璃的发明与祖师传说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除了声光电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现代化的大楼与住宅,几乎除了钢架、砖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楼里或室内可以望到街上的车水马龙;人们在飞机、汽车、火车上,透过挡风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学实验室、医院里,到处可见玻璃器皿;我们透过玻璃制成的望远镜、显微镜,既可了望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可深入观察微观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饮酒,端的是玻璃杯与盅,墙上的镜框、手上戴的手表、架上放的犹如水晶般的工艺品,甚至街头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离开玻璃制品呢?人很难想象,离开玻璃,世界会变成一个怎样一幅模样?
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烧制玻璃,后来传遍欧洲大陆。最初人们认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但考古发现打破了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纹尊,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1975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经中外科学家对古代实物的鉴定,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中国的玻璃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中国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迟在西周已开始烧制。《穆天子传》载,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铸以为器,就是烧制玻璃。不过,我国早期的玻璃,古人称它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离、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时又称玻瓈、料器。清代才称玻璃。古代所说的琉璃,包括三种东西:一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铝、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发明,应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发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铜器的工艺师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从窑内取出陶器时,发现了窑内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经过细心研究,多次实验,才烧制出玻璃。我国在商代,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可达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