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景观的简介
在地理学中,景观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
景观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见的物体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景观中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方面许多有价值的证据。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某地的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C.O.索尔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 ,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❷ 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有哪些
江西九江庐山是5A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享誉全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种新型遗产是是世界罕见的,也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庐山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名山,凝聚了各个景点的精华:虽然没有黄山那么雄伟,但比黄山还要神秘一些;她虽然没有九寨沟美,但也很美;村域的历史足迹虽然不如鼓浪屿厚重,但更贴近现实;芦林湖看起来像西湖,也有点像九寨沟的海子。鼓岭镇——庐山最繁华的地方,就像一个小镇,它不仅是交通和住宿的枢纽,还有购物街、餐厅、医院、学校、公安机关、市场、街边公园、酒吧等设施。
庐山不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而且自然风光秀丽,名山河、湖泊、名城完美融合。庐山到处都是世界罕见的高山第四纪冰川文物。庐山有四季之美,春山如梦,夏山如钟,集古今中外文化特色于一体,可谓是自然文化的完美结合。
❸ 什么是景观文化如何定义
是文化景观吧
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索尔,C.O.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者D.S.惠特尔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法国地理学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过一个区域的景象来辨识区域,而这种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应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较了 3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的椰棕区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园)的农业和文化演变,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 6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和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和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和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域。
❹ 为什么说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之所以说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和田园风光城市,是当今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那么他们对于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环境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能够反映出经济社会的一种良好的发展水平和亲近自然的一种特质。
❺ 什么叫文化景观
在地理学中的景观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某地的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景观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见的物体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景观中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方面许多有价值的证据。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❻ 文化景观有几个特点
功能性
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例
文化景观
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中国故宫既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皇权,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科学文化水平等.
空间性
具体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与烽火台 2,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观,美国拉什莫尔山的雕塑高约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钥匙"的许多倍. (二)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文化景观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和自然环境差异.如"北方旱作与南方水田景观" 。
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观的功能可能一直没有变化,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例一: 唐诗《枫桥夜泊》中提到的苏州城外寒山寺,该寺是宗教文化景观.佛教文化在当地一直在延续.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为丰富(佛教圣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关历史上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即为军事功能的文化景观;是作为旅 游观赏的对象.即军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游景观)。
物质性
物质文化景观(物质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凝聚物,与人类的生
文化景观
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农田、道路、城市、乡村、建筑、园林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可视性。它是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造的实物景观,跟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一个地区人群的特征可从其居民的衣着特点上判断出来。中国西藏地区的居民穿的藏袍就与当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已经成为西藏的一个标志。在受法国影响的达喀尔的建筑中,从沃拉弗人修长、优雅、飘逸的长袍中可以确定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区。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妇女喜欢长披肩(莎丽),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种能遮住裤子的白色长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装、裤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领带已变成西方文化的一种标志。服装是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它不是文化景观的“固定”特征,它却是文化景观的形成要素。建筑方面的成就可以与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辉煌的成就相媲美。在云南西双版纳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筑形式是当地典型的竹楼,竹楼的材料和结构既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记录了建筑技术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来纪念死去的法老,时至今日,这些建筑学上的奇迹仍是埃及文化的标志。以钢材和玻璃为建筑材料的摩天大楼,大型圆顶式的体育馆都显示了现代文化的技术力量。因此,建筑是文化的特性与价值的反映,体现着文化的重点和追求,也是技术与经济的反映。在美术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中,雕塑是最强烈的。埃及的纪念性建筑和雕塑一直是尼罗河两岸的主要景致。
非物质性
精神文化景观(非物质性)是在客观物质环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为所创造的那些虽看不见、却可以感知
汉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观
的文化创造物,如语言、法律、道德、宗教、价值观、某些艺术如音乐等,它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如同文化区的个性一样,是一种通过联想实现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觉。其为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等,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内容,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如法律制度属精神文化,它的物质形式表现为法律文本、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等。不能错误地认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实际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没有物质形态,如街头雕塑。
❼ 什么是景观文化
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索尔,C.O.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者D.S.惠特尔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法国地理学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过一个区域的景象来辨识区域,而这种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应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较了 3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的椰棕区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园)的农业和文化演变,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 6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和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和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和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域。
❽ 什么是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索尔,C.O.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者D.S.惠特尔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法国地理学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过一个区域的景象来辨识区域,而这种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应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较了 3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的椰棕区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园)的农业和文化演变,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 6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和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和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和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域。
❾ 文化景观&自然景观
1.文化景观(物质的或精神的)是人创造的。自然景观是天然的。
2.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反作用于自然环境。例如,一个地区是水田还是旱地受当地气候影响,同时人们在田地劳作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环境(例如,改变土壤结构,引发荒漠化等)
3.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联系紧密。(这点很好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