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耳蜗发明

耳蜗发明

发布时间:2021-08-12 07:05:32

⑴ 人工耳窝的研发人是哪个国家的

1957法国Djourno和Eyries首次将电极植入一全聋病人的耳蜗内,使该病人感知环境声获得音感。
1972美国House-3M单通道人工耳蜗成为第一代商品化装置。从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1982澳大利亚Nucleus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耳蜗公司是澳大利亚的Cochlear,奥地利的MedEl和美国的AB公司。

⑵ 防摔人工耳蜗有人发明

目前应该还没有

⑶ 人工耳蜗的发展史及现状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二十多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工耳蜗进展很快,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人工耳蜗是目前运用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
人工耳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00意大利Volta发现电刺激正常耳可以产生听觉。1957法国Djourno和Eyries首次将电极植入一全聋病人的耳蜗内,使该病人感知环境声获得音感。60-70年代,欧美等国的科学家也成功地通过电刺激使耳聋病人恢复听觉。通过人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电刺激诱发出的听觉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动态范围窄,响度增长陡峭及时阈音调识别差等。1972美国House-3M单通道人工耳蜗成为第一代商品化装置。从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1982澳大利亚Nucleus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耳蜗公司是澳大利亚的Cochlear,奥地利的MedEl和美国的AB公司。至2010年初,全世界有十几万聋人使用了人工耳蜗,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
多道人工耳蜗植入在我国开展已经开始于1995年,这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随着人工耳蜗植入工作的开展,病例数量的增加,适应证范围的扩大,一些特殊适应证的耳聋病例的人工耳蜗植入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证实,使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大。例如:术前完全没有残余听力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内耳畸形和耳蜗骨化病例的人工耳蜗植入;合并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小龄耳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高龄耳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
人类获得正常的语言不仅需要正常的听力,还需要听觉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这就是为什么成人语前聋患者即使植入了人工耳蜗,他们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却不能听懂语言及讲话。研究表明人类的听觉语言中枢在5岁左右就发育完成,成人语前聋患者,他们在语言发育前就发生了耳聋,失去了听觉语言中枢正常发育的机会,他们的听觉语言中枢失去了可塑性,因此这些患者即使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他们仅仅能够听到声音,无法获得正常的语言。对于语前聋患者的最佳植入年龄是5岁之前。
对于成人语后聋患者,他们的耳聋原因可能是突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或先天性内耳畸形基础上的遗传性迟发性耳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等。这些成年耳聋患者在耳聋之前,他们曾经有正常的听力,并且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其听觉语言中枢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因此称这些耳聋患者为成人语后聋患者。成人语后聋患者是最佳的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之一,这类耳聋患者听觉语言中枢在耳聋之前得到了正常的发育,他们在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后,重新获得了听力,能够唤起他们过去对语言的记忆,因此这类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语言能力。对于成人语后聋患者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耳聋后尽早植入人工耳蜗,会很快唤起他们过去对语言的记忆,获得更好的语言效果。如果耳聋时间很长,患者对过去语言的记忆会淡忘,导致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下降。目前老年耳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耳聋患者多数为语后聋患者,他们耳聋的原因除上述原因外,更多的是由于老年性的渐进性的听力减退,直至使用助听器无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更多的受到社会、家庭的关注。恢复老年人的听觉语言能力,能增进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使老年人获得自信,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耳聋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能够获得很好听力语言效果。事实上这项工作在美国和欧洲早已开展,例如在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Iowa)医院人工耳蜗中心,相当一部分人工耳蜗植入者是老年耳聋患者,这些老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例如没有植入人工耳蜗前,他们不敢开车,而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他们能独自开车去往超市、医院等。

⑷ 人工耳蜗是什么来的呢

你好,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的感觉。这里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是指双耳听阈大于90分贝(dBHL)听力级以上,配戴大功率助听器无效的人。人工耳蜗技术开始于5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⑸ 人工耳蜗的原理

人工耳蜗技术是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方法。人工耳蜗是根据耳蜗生理原理开发的一种电子仿生装置,是听力学、医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材料学、机械学相结合的跨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人工耳蜗可以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传入人体的耳蜗,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轻度到中重度的听力损失,助听器可以有较好的补偿效果,而对于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人工耳蜗的植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
中文名
人工耳蜗技术
用途
治疗重度聋至全聋
属性
医学治疗技术
装置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又名:仿生耳、电子耳蜗、耳蜗植入),是一种植入式听觉辅助设备,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聪的病人(聋人)产生一定的声音知觉。与助听器等其它类型的听觉辅助设备不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对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大多数人工耳蜗设备由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组成。体外部分由麦克风、语音[1]处理器以及用于向植入部分发送指令的信号发射器组成。植入部分由信号接收及解码模块、刺激电极阵列组成。
发展历史
人工耳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00年以前。意大利科学家Alessandro Volta发明了电池,电压单位伏特(Vol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利用电池为研究工具证实了电激励可以直接激起人体的听、视、嗅和触觉感知。当他将一个50伏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贴近双耳时,它感觉到:“……当电路接通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头被震了一下,过了一会我开始听见一种声音,或者说是一种噪音,我无法确切描述:那是一种带着电火花的噼啪声,好像有什么粘稠的东西被煮沸了……这种可怕的感觉让我不敢再继续重复这个实验,因为我觉得对大脑的电击很危险……”在此后的150年里,没有出现关于听觉系统的电刺激效果的安全而系统的研究的相关报道,直至现代电子技术的出现。1937年,S.S.Stevens和他的同事运用真空管振荡器和放大器,证实了至少三个与“电声感知”有关的机制。第一个机制是“电动机械效应”,具体指电刺激使耳蜗中的纤毛细胞振动,从而使人在与电刺激相对应的声刺激信号的频率点上感觉到一个音调信息。第二个机制是鼓膜将电信号转换成声学信号,从而使人在2倍信号频率点上感觉到另一个音调信息。Stevens等人之所以能将第二个机制从第一个中分离出来是因为他们发现鼓膜破损或缺失的病人只能感觉到原始频率的音调信号。第三个机制与听觉神经的直接电兴奋有关,因为有一些病人称他们在正弦电激励信号中感到有类似噪声的声音,随着电流变化有着剧烈的响度增加,并且时常会引起面部神经兴奋。然而,最早证明听觉神经的电刺激效应的却是一组俄罗斯科学家,他们声称观察到了一个中耳和内耳耳聋的病人在电刺激下的听力感知。
在1957年,法国医生Djourno等人成功的运用电刺激使两个完全耳聋的患者产生了听力感知,他们的成功刺激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西岸一系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的深入研究。虽然早期研究的方法与现在的技术相比很原始,但是它们指出了许多关键问题和一些为了能成功实现听觉神经电刺激而必须考虑的限定条件。例如,他们发现,与原声听觉相比,听觉神经的电声听觉的动态范围小很多,且声音变化幅度剧烈,时域音调也仅限在几百赫兹范围。Bilger对这些早期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1972年第一台与单道人工耳蜗相配套的声音处理器问世,1977年奥地利人研制出世界第一个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系统,1978年澳大利亚人格雷姆.克拉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耳蜗。证明人类研究电刺激替代装置在整个人类世界的成功探索。 人工耳蜗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统计,全球现在约有3万多耳聋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蜗。

⑹ 人造耳蜗是怎么回事

人工耳蜗是帮助配戴助听器效果不好或者无效的重度、极重度或全聋患者恢复听力的一种电子装置。它将外界声波转换成对人体安全的类生物电的电脉冲信号,并将此电脉冲信号传到内耳(耳蜗)中,刺激耳蜗中不同位置、不同频率的听神经纤维。听神经纤维受到电脉冲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在大脑中形成听觉。奥地利耳蜗挺不错的。

⑺ 人工耳蜗是什么原理

人工耳蜗主要针对的是重度听力损失,也就是耳朵最里面的耳蜗出现问题,有部分不能正常工作,才需要人工耳蜗来帮助恢复听觉,他有电极将耳朵里面的神经通过电流刺激,达到正常工作。我这也是转发,要是没看懂,可以去关注澳科利耳公众号或者去官.网再看看。

⑻ 科学家什么时候发明出来永远不戴耳蜗

这个不一定很快,但科技也会越来越好,你所说的将来一定会发明,发明是需要等待的.

⑼ 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人工耳蜗装置和工作原理

一、人工耳蜗组成

人工耳蜗的基本结构包括体外部分和植入部分,体外部分包括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发射线圈及连接导线。植入部分包括接收线圈、刺激器和电极。

1、麦克风:麦克风位于象耳背式助听器一样的外壳内或置于头片上,传统的麦克风多为全向性麦克风,现在方向性麦克风或多个麦克风系统也开始用于人工耳蜗。

2、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如同一个微型电脑,体配式的由导线连接悬挂于身上,耳背式的与麦克风一起挂于耳后。其作用主要是将传来的言语信息按一定的编码策略进行分析,并转换成电刺激形式刺激听神经。

3、发射线圈和体内的接收线圈:二者分别带一个相对应的磁铁,使发射线圈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接收线圈含磁铁与发射线圈相对应,为避免感染,现多为跨皮肤传递法传递信号。植入体内的接收刺激器内含电子元件,外包钛合金或陶瓷制成的密封外壳,一端连着感应外部信号

的接收线圈,另一端将传入的信息解码并向电极提供电流。

4、电极品种繁多,常见的三种不同的刺激耳蜗的方式,有双极(Bipolar),共用地极(CG)和单极刺激(Monopolar)。

双极刺激,一为刺激电极,另一为参考电极,这两个电极可是相邻的,也可隔1个或2个以上的电极;共用地极指多导中的一个电极为刺激电极,耳蜗内其它的所有电极为参考电极,以上二种刺激模式的优点是可在耳蜗内形成较大的电流回路。单极刺激是指有一个耳蜗外的蜗外电极,此电极和耳蜗内的刺激电极形成回路,优点是需要电流量低,电池的使用寿命长。

澳大利亚Nuclear多导小儿人工耳蜗植入多为双极或CG模式,欧洲人工耳蜗MedEl多采用单极刺激。

单导(或单通道)指仅用单独一对电极,刺激耳蜗内或附近固定的部位,单导耳蜗只能提供声音的超音位信息,如时间信息,响度线索和节律。多导(多通道)耳蜗是用一组电极刺激耳蜗的不同部位,处产生超音位信息外,还可提供音调,即声音的频率信息。

二、人工耳蜗工作原理

人工耳蜗基本工作原理为方向性麦克风接收声音后,将信号传到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数字化、并选择有用的信息按一定的言语处理策略进行编码,将编译后信号(语码)传至发射线圈,后者经皮肤以发射方式或插座式传输方式将信号输入体内,由接收器接收并把语码转换为电脉冲传送到耳蜗内的电极,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纤

⑽ 耳蜗移植的发展

聋儿家长们:

你们好!

首先,非常感谢那么多一心想要改变聋孩命运的父母,被你们真切地渴望并不惜砸锅卖铁花光了所有积蓄为自己的聋孩子植入昂贵的人工耳蜗一事感动不已。也为你们不惜花费自己余下的所有时间为培养出一个能够走出聋界,回归主流社会的聋孩子而深感敬意.你们的付出令我们所有的人折服。谢谢。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聋人或是哑吧? 大多数父母之所以这么做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聋孩子做了人工耳蜗以后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用语言学习、交流,融入正常人的社会。对于你们的期望。我作为一名聋人.非常体会父母们的一片苦心.我的父母也同样希望我能够回到正常人的世界.

我成长路上的经历也同样历尽艰辛.我对做人工耳蜗手术的事非常关注.我觉得人工耳蜗的发明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对聋人事业的发展作出的优越贡献.人工耳蜗能给聋人带来很多益处,能够让失聪的朋友回到有声的世界并与正常人沟通交流,这当然是好事。我不反对给聋孩子做人工耳蜗手术的这一做法,但在做手术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要完全出于聋孩子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要做人工耳蜗的手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身心特点来决定孩子将来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怎样才算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更符合孩子自己的教育以及怎样才能给聋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等方面来进行思考。总之,一定要根据聋孩子的情况而“量身订做”,不可盲目行事!

人工耳蜗的发明,是聋儿康复界的一大科学成果。说明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已经能够让聋人感受到有声世界的美了,这的确是件令人鼓舞的事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知这样的手术对那些已经做了人工耳蜗手术的聋孩子们是否有影响?真的能够让聋孩子百分之百地“回归”到有声世界吗?真的能跟正常人一样痛快地交流吗?我想,没有做过地人谁也不敢说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不知道自己为何想写有关人工耳蜗的文章,初衷是想给中国聋教育界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吧。这篇文章地主旨并不是要排斥或反对人工耳蜗手术,而是自己本身作为一名在韩国留学的聋人,听到了许多有关人工耳蜗的事情,也接触过不少相关的听障人士,特别是做过人工耳蜗的聋人朋友。他们将自己成长中的痛苦以及接受人工耳蜗后的一些体会告诉了我,使我对人工耳蜗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我知道到了很多聋儿家长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想这些都是聋儿家长不愿听到或看到地事实,甚至有地聋儿父母一味地想让聋儿接受人工耳蜗地移植,使用这样可以被称为和“正常人”一样的“神奇”耳朵,忽略了由此造成的聋孩子的手语不好、口语(听力)不清,因此不愿主动和其他聋人交流的事实。从此这些聋孩子们像是被入了“冷宫“,被自己的同伴聋人及听人所厌烦。这是许多听障人士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极为痛苦的事。

而关于如何教育那些接受过人工耳蜗移植手术的聋孩子,我担心的是更多的人会再次把精力过多地关注在孩子的发音上。当我们沉浸在科技进步与新机遇到来的喜悦之时,很有可能又会踏入传统的怪圈,最终导致了把听障儿童的发音和理解语音的能力作为评价衡量他们个人发展好坏的标准尺度。我还担心,很多聋孩子地父母都只是单纯地关注一个听障孩子的听力语言康复,然而忽略了聋孩子的其他发展,比如手语。要知道,忘记手语是对聋孩子地一个严重的片面认识,是脱离了聋孩子的整体实际的一个不科学作为。人们忘记了一个人远不止鼻子和耳朵那么简单。由于忽略给聋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决不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倒退那么简单,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对自己的兴趣发展,甚至远大理想的养成。当人们因为新科技的发明而又变得盲目时,我隐约地也看到了传统观念所带来的一些危险。我们不但因此会忘记过去,忘记曾经知道的幸福时光,还会看到很多专家在我聋孩子面反复强调过的:“过去那些与听人沟通的聋儿,他们极少有过轻松、快乐和令人满意的与人交流的经历体会。相反,他们总是要小心翼翼,害怕失败与不被人接受。他们要经历长期地、艰难地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这样情况下的孩子,在他整个人的一生中,可能都很难找到自己的人格定位。有时,还表现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许多发达国家,有关聋孩子的研究报告证明:那些正在使用人工耳蜗并在社会交往中存在交流困难的聋孩子,感到沮丧,感到被排挤,并且缺乏归属感。我们已经认识到,使聋孩子掌握好的适合自己沟通技能是很重要的。这样他们可以选择自己交流的方式与他人沟通。接受教育好发展的不错的聋孩子还能掌握多种沟通技能,比如手语和口语并用、好的文字交流等。这样他们便可以自由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并在自己结交朋友的同时做出自己的人格定位。

回过来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如果强迫一个聋生进行口语练习而禁止其使用手语,那么聋孩子们的生活还会快乐吗?试问,如果一个聋孩子不能够快乐的生活,谈何快乐的学习、交流和发展呢?甚至还会阻碍其身心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聋孩子的心理上带来的阴影更是不容忽视的!

人工耳蜗手术的新医学技术手段虽能给我们聋人带来的福音。但是,就长远的发展来看,该手术的移植还关系到了聋孩子的将来,事关一个人终身发展。由此,那些迫切希望自己的聋孩子能够通过人工耳蜗来改变命运的父母们务必要慎重地思考。我仅借着自己上面的剧情特写此文,发表感慨,只是希望中国的聋教育界中国的聋社会群体们能够重新思考这一点:对于什么才是“真的能引导聋儿家长正确地育好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三思。对于已经做过人工耳蜗移植手术的聋孩子们能够有个较为清楚的认识。要意识到聋孩子因为人工耳蜗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也要非常注意将要接受人工耳蜗手术移植的聋孩子需求,切忌盲目。以减少他们因自己被聋人或听人所甩弃的痛苦吧。

阅读全文

与耳蜗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